读者手上的这套《非传统安全与现实中国丛书》,不仅仅是中国学界在这一领域推出的第一套丛书,据我所知,它也是亚洲地区头一次以丛书形式出版的非传统安全研究系列,是当今世界不多见的一类成果形式。按照既定的计划,将问世的五本,即《非传统安全与公共危机治理》、《粮食安全》、《信息安全》、《公共卫生安全》、《文化安全》,只是整个丛书的第一辑。如果进展顺利,今后还有更多的成果会与公众见面,涉及范围将逐步扩展到非传统安全研究所有新开拓的分支领域和问题领域,作者队伍不仅可能包括全国各地的专家学者,还将延揽国外在非传统安全研究上有成就的知名人士加盟。潇枫和我本人甚至设想,在各方面的帮助下,并假以时日,以“浙江大学非传统安全与和平发展研究中心”为主要推动单位和研究基地,这套丛书有可能成为中国乃至国际理论界非传统安全研究成果的主要释放窗口,成为衡量全球化时代安全思想充实和发展新阶段、新高度的一个“学术地标”。
非传统安全问题的研究之所以如此“兴师动众”,确实有它的理由:首先,在今天这样一个时代(不论人们用什么词汇或方式概括它),安全问题已越来越多地从传统的军事安全、战场安全及狭义的国家议事的瓶子里“外溢”,蔓延到过去人们无法想像、旧的教科书无法解说、老套办法无法应对的死角与地步;假使一味听任它的扩张,不顾及、不解决理论(思考)与实践(政策)的脱节,最终各国公众和国际社会可能受到难以想像的厄运惩罚。十年前亚洲金融危机给出的警示之一是:金融领域爆发的强大冲击波,可能造成比一场中等规模的武装冲突更惊人的毁坏。譬如讲,它可以使一个国家的经济倒退一二十年,可以带来社会的严重骚乱和政府的非正常更迭,可以极大地降低公众的自信心和承受度。几年前在中国内地、香港以及新加坡等地刚刚消逝的SARS阴霾,曾经施加我们国家权力中枢所在地前所未有的考验:它不止夺走了数百人的宝贵生命,更以其“查无源、症无药”,以及“来无影、去无踪”的诡异形态,预示着这是一个随时可能再度现身的可怕“妖魔鬼怪”。如果说,学术研究跟不上现实生活的变化,多少还可以理解或辩解;那么,研究工作无视甚至轻视现实生活的挑战,则是不能原谅的。中国是这样大的一个国家,中国在当代的发展又是举世公认的,中国的教学和研究人员当然有义不容辞的义务,直面非传统安全的各种威胁;不这么做,中国算不上是“负责任的大国”,我们的学者也称不上是“有良知的学者”。
其次,非传统安全的研究,属于高难度的系统工程,需要多学科的攻关,更需要广泛的参与和支持。在笔者看来,非传统安全问题的探索不是孤立的工作,也不能与过去的努力截然分割开来,与其说它是对“非传统问题”或“非传统特征”的讨论,不如把它定位为本质上“对安全事务的重新理解和阐释”。这就要求研究者有全新的思考维度,熟练驾驭已有的和正在研制的各种“工具”(既指“传统工具箱”里的各种军事火炮,又指“新式装备库”里的各种软件与技巧),学会应对扑朔迷离、千变万化的对手。举例说,台湾问题既可纳入传统安全的范畴(如何以军事手段遏制台独势力),又可放进非传统安全的领域(怎样面对认同危机、渔业纠纷、合作对付海上犯罪以及妥善处理“三通”问题,等等),这就需要我们的研究群体能够细致探讨传统与非传统安全间的各种定义及其复杂关系。比如它们之间可能的转换及转换的条件,区分属于不同领域发生、不同力量应付、不同思考方式的各种安全难题。从国际关系理论前沿角度观察,后者恰恰反映出国内外分析人士近年来苦苦探索的焦点与难点所在。上面的讨论同时涉及非传统安全研究的另一个重大分歧点,即:这一分支(学科)的边界何在?是否允许把各种有严重瑕疵的“切片”,都放到数量(资源)有限的(非传统安全)“显微镜”下,排队等候各种代价不菲的“药敏试验”?用一个通俗的比喻,能否可以不加区别地将“信息安全”、“能源安全”、“文化安全”、“粮食安全”、“人口安全”等等问题,与“城镇交通安全”、“医院用药安全”、“沙漠化现象”、“城市水资源短缺”、“上访事件与群发性危机”等等现象,全都放进“非传统安全威胁”这个“大篮子”里?什么时候、什么条件下,把哪些问题放进或拿出这个篮子?在最新的国际关系理论里,这类分析被统称为“安全化”研究,包含了对安全概念怎样定义、包括哪些层次和可变性,什么是安全问题、什么不是安全问题,如何将原本非安全的问题安全化、又如何把已经有安全性质的问题非安全化(“去安全化”)等等一系列十分复杂又相当有趣的命题与解释(尽管尚未定型,谈不上十分成熟)。我再次强调,作为新兴大国的研究群体,中国学者有责任、有义务,在这些复杂、高难度但前景无量的分析领域,进行持续有效的努力,争取自己的话语权并作出独特贡献。
本丛书第一批各本的作者,不妨视为非传统安全研究之高山峻岭前比较早的一批“攀岩者”。一方面,我想指出,他们尽到了自己的努力,尤其是对涉及“公共安全”领域的某些重大非传统安全现象做了独到而有趣的探究,为后来者提供了跟进、批评和超越的文本,毫无疑问这些工作是可喜可贺的;另一方面,我也要特别说明,这一批书的作者都不是军事安全或传统安全研究的“行家里手”,而是造诣精深的科学家、工程院院士、技术专家,是学有专攻的文化学者和伦理哲学家,因此他(她)们很可能在“传统安全分析家”看来是贸然闯入别人领地的“入侵者”,评价上自然会见仁见智,甚至褒贬不一。在我看来,有争论是好事,是学术进步的前提,非传统安全的研究尤其需要学术指导与争辩,因为它本身即是一个未定型的分支领域。实践和时间才是检验作品真伪的最佳标准。
最后,衷心祝贺《非传统安全与现实中国丛书》的出版,也衷心期盼读者对它的认真阅读和批评!
是为序。
王逸舟2007年7月1日
王逸舟,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副所长,《世界经济与政治》杂志主编,浙江大学非传统安全与和平发展研究中心名誉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