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会科学媒体浙大(百年求是)
49282100000038

第38章 通讯类(8)

教学改革新招迭出。学校在总结原四校人才培养经验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大教学改革的力度,形成了知识、能力、素质并重的人才培养新模式。学校实施“加强基础、注重素质、培养能力、因材施教、促进交叉、突出特色”的教育改革方案,调整专业学科结构,本科专业从原来的141个减少至98个,试行新模式学分制,模块化设置课程结构,设立创业创新基金,实行因材施教特殊培养。今年,浙大组队参加国际“大学生数学建模赛”,6个队均获一等奖,取得了我国高校自1989年组队参赛以来的最好成绩。

张浚生在谈到并校的体会时对记者说:“四校合并是一项艰巨的工作。有人担心合并容易融合难,真正融合,也许要一代人的时间。我说,不可能也不需要这么长的时间。我们的体会是,用一流的办学目标来统一思想,凝聚人心。”

浙江四所高校同根同源,都是1952年院系调整时期从老浙大分离出去的,但在此后的办学过程中,四校都形成了各自的办学理念和办学模式,合并必然会引发互相间的文化与传统的冲突。对此,该领导清醒地认识到,合并融合要真正做到合而为一,发挥并校效益,关键是要确立共同的奋斗目标和思想基础。

1999年11月7日,教育部部长陈至立和浙江省省长柴松岳在浙大签署协议,教育部和浙江省省长柴松岳的浙大签署协议,教育部和浙江省政府共同建设浙江大学,使之成为世界知名的高水平大学。该校的奋斗目标是:用15到20年时间把浙大建成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综合型、研究型、创新型的一流大学。

以一流的目标凝聚人心。该校以此为切入点,在学校机构组建、院系调整和校内管理体制改革的过程中,确立以人为本的思想,处理好学校稳定融合和发展的关系,在机构组建和干部分流中,避免因大幅度精简机构所带来的一时难以解决的人员分流问题,处理好由于机构组建所带来的一些干部高职低聘、调动岗位所产生的各种思想问题;在院系组建过程中,张浚生、潘云鹤逐一拜访了原四校的老同志和各界知名人士,听取意见,吸纳好的建议。全校先后召开了80多次座谈会,收集各种方案和建议200多件,经反复研究和论证,最后确定的院系组建方案,得到绝大多数学科带头人和广大师生的认同。

在并校改革初见成效的基础上,浙大正进一步深化学校的教育改革。据潘云鹤介绍,该校已出台了一系列改革措施,推动校内管理体制和分配制度的改革,提高优秀拔尖人才、学术带头人和中青年骨干教师的待遇,重奖在教学科研方面作出重大贡献的优秀教师,以努力营造良好的育人氛围。

浙大的并校,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高校管理体制力度很大的一次改革,并校一年多来所走过的道路,为我国创建若干所具世界先进水平的一流大学提供了有益的启示,也昭示了我国现代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必然趋势。

2000年5月13日第1版头条

为组建世界一流综合性大学探索道路——新浙大合并重组纪实

新华社记者吴克强 张乐

本是同根同源的浙江大学、杭州大学、浙江农业大学和浙江医科大学1998年实行强强联合,组建新的浙江大学。1998年9月15日,新的浙江大学成立,标志着我国在教育管理体制改革上迈出了极其重要的一步。目前,这所有着“东方剑桥”美誉的中国知名高校,通过不断的融合重组,各项工作步入正轨,新的轮廓基本显现,并正稳步地向着创建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一流大学迈进。

确立目标 统一思想

面向建设高水平的目标,确定共同的思想基础,是浙江大学能够迈出合并步子的关键。

教育部关于组建新浙江大学的决定指出:“四校合并组建新的浙江大学,是我国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和布局结构调整的一项重大措施,对于面向21世纪在我国组建若干所规模大、层次高、学科门类齐全的综合性大学具有重要而深刻的影响。”并希望学校办成一所具有重要国际影响的社会主义大学。李岚清同志在教育直属高校第九次咨询工作会议上进一步强调指出,浙江四校合并组建浙江大学,是本世纪我国高教战线一件举世瞩目的大事,并希望学校通过努力,为我国高等教育通过改革组建真正意义的综合性大学探索一条成功的途径。

而全校师生更是把“用15-20年时间建成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综合型、研究型、创新型的一流大学”的目标和定位,作为自己重要的精神支柱和坚定不移的信念。在“一流意识、全局观念、奉献精神、踏实工作”

十六字方针的指导下,全校上下扭成一股绳,形成了建设好新浙大的良好内部环境。如该校的化工学科为全国最着名的学科,原化工学院在浙大的历史上曾为学校的学科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可是在学科组建过程中,化工学科服从学校相近学科交叉融合的整体考虑,放弃了组建强大的化工学院、与国内化工大学竞争的机会,和其他学科一起,共同组建了材料与化工学院。

慎重决策 合理布局

新浙大的筹备、组建和融合,是一项名副其实的系统工程,因此,在操作时,有些环节出现复杂的矛盾是在所难免的,为此,学校在处理深化管理体制改革、加快融合步伐和保持大局稳定的关系问题上,采取了既积极又审慎的态度,不断磨合,相互沟通,形成共识。

例如:学院组建和院系设置,这是学校正常运行的最基础工作,也是最复杂、最困难的工作,它关系到合并后的浙江大学能否进入实质的融合,并尽快发挥学科优势。学校由此采取了十分慎重的态度,首先花了大约一年的时间来与各界沟通,集思广益,在考虑学科因素的同时,也考虑了非学科的因素。

据不完全统计,期间学校共收到各种建议和方案200余件,召开各类座谈会近80次。最后,学校根据实情,先后否决了传统的理、工、农、医、文、法、师范划分,和将重点学科和新兴并有广阔发展前景的学科升格为学院等方案,按照四项标准划分出20个学院。

这样的设置不仅有传统的理学院、农学院,而且还设置了信息学院、生命科学学院、能源与机械学院、环境与资源学院等等,高科技的全部保留了。同时,这种设置还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国家工程院、科学院的构造对应起来,无论教学还是科研,运行起来均十分顺利。

民主推选 合理分流

一个高素质的领导班子队伍,是学校得以尽快进入正常运行的重要环节。

以张浚生为党委书记、以潘云鹤为校长的学校领导班子结构合理,党政一把手努力抓住并校、融合和学校发展中的主要问题,带领班子成员进行研究攻关。共同的目标使学校级领导班子很快成为一个团结协调,具有较强运筹决策能力、能够及时化解自身矛盾、富有朝气及战斗力的集体。

在机关部处和学院领导班子的组建中,学校坚持群众路线,既考虑干部的个人素质,又注重班子的整体结构,同时也适当兼顾干部在各校区的分布。学院领导的选拔任用工作根据政治素质好;具有较强的组织领导能力;思想解放、勇于开拓、实事求是、实绩突出;能贯彻民主集中制原则,胸襟开阔;年富力强、精力充沛等条件,在民主推荐的基础上,按照民主推荐、组织提名、干部考察、党委讨论决定和发文任命的组织程序进行。

确定了学院的领导班子之后,为保证学院的有效运行,学校淡化了对系直接领导的概念。从系主任的任命到学生的管理,各系的事均由学院自行处理。

这使学科的管理呈“树式结构”,十分有效且简单易行。

四校合并,机构精简,各级干部首当其冲,高职低聘、调动岗位不可避免。

在一年的时间内,学校33个部处和13个直属单位、4个校区的党工委、管委会中层干部由原来的300多人缩减到了不到180人,结构人员编制为原来的三分之二。在处理干部分流问题上,党委干部们产生这种那种的想法予以充分理解,并开展了大量深入细致的调查摸底工作,并对未进新班子的原四校校级中层干部的情况逐一分析研究,尽一切努力用其所长,并对过渡期内干部待遇予以保留,极大地稳定了全校干部的思想。

融合发展 两者并重

坚持融合和事业发展两手抓,是自始至终贯穿于学校合并过程的思想。

学校一方面积极稳妥地处理好实现实质性融合的各种关系,全力保持教学、科研和管理工作程序的稳定,另一方面十分珍惜四校合并的难得机会,认真分析研究学校改革和发展的战略,借合并、交叉和重组的机会发挥学科综合的优势,并寻找新的发展点和突破口,努力形成具有浙大自身特色的、能主动适应21世纪高等教育事业发展的办学模式。

潘云鹤告诉记者,四校合并后的浙大,最大的优势不在于大,其最杰出的优点是在学科,不仅齐全,而且非常强、非常新。国内外公认的信息科学、材料科学、生命科学等高新技术在浙大几乎都有对应的学科和学院,与世界的前沿科技充分接轨。

作为研究型大学的重要特征和标志,浙大正在逐渐增加研究生的数量,保持或适当减少本科生数量。合并两年来,浙大研究生的比例大幅度提高,报考研究生数量分别达到8880多人和12000余人,高居全国首位。

浙江大学的科研,一向有比较大的规模。四校合并后继承了原浙大以科研为主的特点。学校在世界一流杂志《科学》杂志上发表的论文近年来有很大的提高,1995年排在全国第11位,而去年已排在全国第5位。1999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青年自然科学基金总量均位居全国首位。近年来,学校科研项目越做越大,1000万以上的国家级大项目逐年增加。

以学科性、合理性和瞻前性相结合为原则,“孵化”电子信息,生物科学工程、光电一体化、新材料和环保技术新产品和企业,并将成为高级人才集散基地、创新人才实践基地,高新技术研发基地和高新技术及产品的辐射源的“浙江大学科技园”也正在创办之中。

虽然经过前一阶段的艰苦努力,浙江大学已展现出良好的发展前景,但是,浙大人并不轻松和满足。党委书记张浚生动情地说:“为了让‘浙江大学’

四人字响彻世界,为了让更多的中国的高校走向世界,我们将继续努力,为我国高等教育通过改革组建真正意义上的世界一流综合性大学探索一条成功的途径。”

2000年7月17日第29期

两年前的9月,我国迄今学科最齐全、办学规模最大的一所高层次综合性大学,由原浙江大学、杭州大学、浙江农业大学和浙江医科大学合并组建宣告成立。作国建国以来我国高校管理体制力度最大的一次改革,新浙江大学从此走上了通过改革组建真正意义的综合性大学的探索——打造中国高校的“航空母舰”

方益波

并校近两年的新浙江大学,在办学秩序的统一筹划、教育资源的综合开发、服务社会经济的全面投入方面,开始逐渐显示出并校改革的一些优势。

浙江大学党委书记张浚生说,四校合并是一项十分艰巨的工程,有人担心合并挂牌容易融合难,真正融合,也许需要一代人的时间。

我认为不可能也不需要这么长的时间,一流的办学目标,奋发进取的学术精神,是统一思想,凝聚人心的重要法宝。

教育资源的更大效益在综合开发中

合并前的杭州大学、浙江农业大学、浙江医科大学,都是1952年全国院系调整中从老浙大分离出的。浙大偏重理工科,在建国前就有“东方剑桥”之誉,杭大的文科学术水平在国内地方高校中一直处于领先地位,浙农大是全国农业战线的重点教育基地,浙医大则是国内知名的医科院校。

合并使新的浙江大学学科覆盖了除军事学之外的11大学科门类,学科博士点增加到106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增加到29个,均位居全国第一。目前学校有硕士点193个,国家重点学科13个,国家重点实验室10个,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和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各两个,国家级人才培养和课程基地11个。新浙大的师资力量得到加强,拥有两院院士15人,正副教授3000多人,在校生总数达到3.6万人,一个综合性高水平的学术空间在创建中。

新浙大创建的交叉研究中心跨系科的博士点以及有自己办学特色的校院两级管理模式,都是以前在大学模式中所未曾有的。新浙大在现有70个系、7个学科和183个研究所之间,力求通过强强联合,优势互补,产生新学科和新方向的制高点和生长点。综合办学的实力得到增强,各学科在合并中发展,在融合中提高。

新浙大还在总结原来四校人才培养经验的基础上,通过实施新的教学改革方案,本科专业从原来的141个减少至98个,力求形成有利于培养创造型、交叉型优秀人才的知识、能力并重的素质教育新模式。今年,新浙大组队参加国际“大学生数学建模赛”,6个队均获一等奖,取得了我国高校自1989年组队参赛以来的最好成绩。

合并后的浙江大学科研优势吸引了大量杰出之士。中科院院士方肇伦看中新浙大既有微系统研究方面的基础,又有光电学科的优势条件,带着自己的研究工作到浙大。中科院院士沈家骢带着自己的长年研究到浙大出任材料与化学工程学院院长,潘云鹤校长亲自为他特批200万元支持新学科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