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会科学媒体浙大(百年求是)
49282100000035

第35章 通讯类(5)

有101年历史的浙江大学是我国最早创办的大学之一,原本为综合性大学,曾拥有文、理、工、农、医、法及师范等七个学院。1952年全国院系调整中,浙江大学除保留工学院外,其余的学院均被调出。这在当时为培养急需的建设人才,支援兄弟院校以及对全国高等教育合理布局方面起到积极作用,但浙江大学本身却因此失去了综合性,成为单一的工科大学。尔后虽然陆续增设了理、文及经贸管理等学科,但实力与综合程度毕竟有限。杭州大学、浙江农业大学与浙江医科大学都是在原先浙江大学有关学院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这次的合并不仅是在发展了的基础上的回归,而且是综合,是发展。合并后的浙江大学拥有21个学院、87个系、145个本科专业、10个国家重点实验室、18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106个博士点、192个硕士点以及涵盖46个学科的14个博士后流动站,全校共有全日制大学生26600名及研究生4720名,其中博士生1570名,另有各类进修学员20000余人;全校共有教师3750人,其中教授、副教授2350名,中科院院士7名、工程科学院院士6名,一所全国规模最大学科最齐全的综合性大学出现在美丽的西子湖畔。

四校合并好处很多,显而易见者有:

(一)合并可以精简管理机构,不仅提高行政效率,而且可以使一部分原为教师的管理人员回到教学科研第一线。

(二)合并有利于学科的统一规划,避免原先各校所设置学科之重复,以集中力量提高水平,有利于创建具有发展潜力的新学科。

(三)合并可以更合理地使用人力、物力、财力,做到人尽其才,物尽其用,充分发挥经济效益。以上这些当然都很重要,但并校的最大好处还在于能充分发挥综合优势,为教学与科研注入新的活力,产生新的飞跃。

四校合并的结果不应是简单加法,而应该做到整体远大于部分之和。综合有三种境界:一是机械的联合,各学科之间建立起外部联系,尚未渗透到内部,这是综合之“初探胜境”。二是化学的化合,各学科相互渗透,引起“化学反应”,产生了不同于其组分的新东西,这是综合之“渐入佳境”。三是生物之媾和,各学科相互交融,形成新的胚胎,孕育新的生命,并不断增长繁殖,这是综合已臻成熟之最高境界。我们衷心祝愿浙江大学早日进人综合之最高境界。

(作者分别系原浙江大学副校长、原浙江大学校长、浙江大学教授、美国杜邦公司中心研究院研究员)

1999年1月28日第3版

冲破围墙后的飞跃——浙江大学为地方经济建设服务纪事

徐有智 单泠 马瑛瑛

“要人才、要成果,找浙大。”这句话形象地道出浙江大学在浙江经济发展中占有的特殊地位。

得益于改革开放的强劲东风,冲破了计划经济樊笼的浙江大学为当地经济历史性的腾飞写下了浓重的一笔。

多种模式育人

地处浙北沿海的秦山核电站,是浙江省的全国重点建设工程。

这些年来,每年都有十多名浙大毕业生远离都市,来到这里艰苦创业。浙大华家池校区对近5年毕业生的跟踪调查表明,81.4%的毕业生稳定在县、乡村从事农业科技、教育和管理工作。

“强化基础、注重素质、突出能力、面向一流”,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大批具有扎实基础和较强实践能力、有创新意识、综合素质高的应用型和复合型人才已经成为浙大人才培养改革的基本目标。

为此,从80年代初学校就探索创造各具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

——“3M”(即多通道、多规格、模块化)创造型人才培养框架;——素质教育与专业教育并重,强调基础,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3+2”、“2+1”、“3+1”复合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宽基础、重交叉、综合型7年制全面发展医学人才培养模式。

知识、能力、素质并重的新型人才培养模式,既大面积提高了学校教育质量,同时又满足了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对人才的多样化需要,使浙江大学办学规模和格局形成了包括博士硕士研究生、本专科生、成人和留学生教育在内的多层次、多规格、多形式的体系,在校的全日制本专科生数从1978年9000余人增加到目前的近2.8万人,硕士和博士研究生从1978年的200余人增加到目前的5400人。成人教育也形成了2万多人的培养规模。近些年,学校集中发展了旅游、财政金融、国际贸易、环境科学、计算机应用等一大批应用学科专业,使学校的专业结构覆盖了浙江省跨世纪发展的战略所确定的支柱产业、重点产业和基础产业,形成了理工农医交叉、经管文法相融的学科建设新格局。成为目前我国学科最全、办学规模最大的综合性大学。

辐射科研成果

1979年浙大化工系首创的旋流塔板技术在我国化肥工业得到推广应用。

这是进入改革开放之年浙大科研成果投入工业应用最早的一个事例。第二年的7月,浙大科仪系与宁波东风无线电厂签订了一份科研协作合同。这份合同为学校日后与地方建立产学研结合的厂校协作基地提供了最初的模式。

如今,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学校科研工作必须主动面向经济建设主战场,已成为浙大人的共识。

目前,学校有2600名专职科研人员和近5000名研究生从事各类科研工作,承担的科研项目从改革之初的每年几百项增长到目前的3200项,1997年科研经费达3.5亿元。华家池校区应用型成果和推广率已从改革初期的25%提高到目前的80%左右。据对1986年以来年创经济效益在1000万元以上的14个重点推广项目跟踪统计,累计取得经济效益144.8亿元。水稻、大小麦、棉花、蚕、茶、畜、牧、农机具等品种和物化成果的推广已基本覆盖了各地市县。

湖滨校区营养专家研制的“儿童营养液”在杭州市一家校办工厂投产后,产生巨大效益,发展成为闻名全国的“娃哈哈”品牌,年销售额达到十几个亿。

玉泉校区以理工结合的优势学科为依托,实施了以工业自动化、电力电子等12个科研生产为主体的一条龙计划,建立了43个科技企业,同时与省内的企业集团共同组建了15个面向行业的技术开发中心。1989年到1997年,共有64个项目列入国家级各类推广计划,到1996年底已完成的44个项目中,20个项目为国家新增产值24.6亿元,新增利税6.1亿元。

西溪校区发挥人文、社会科学的优势,取得了“杭州市跨江战略研究”、“衢州市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研究”、“深水港港址与综合评价、历史海涂的研究”等重要研究成果,并为各级地方政府所采纳。

驰骋杭嘉湖

10年前,浙江省政府和原国家教委在素以鱼米之乡、丝绸之府着称的杭州、嘉兴、湖州、绍兴四市及其所属的20个县的区域内,建立了我国第一个产学结合的杭嘉湖经济技术开发试验区,动员全国高校的科研力量参与该地区开发。

10年后的今天,有“天下第一园”之称的杭嘉湖绍平原已经成为浙大一显身手的广阔天地。

初步统计,浙大与该地区有关企业联合创办了20多个生产联合体,科技开发成果转让项目累计已达1600多项,科研经费达到了学校省内横向科研项目总数和经费的70%左右。

目前,学校与杭州、宁波、温州、绍兴等县市建立了40多个产学研基地和一批科教兴农基地,在高校与企业、经济与科技的结合上架起了一条通道。通过产学合作的渠道,学校与地方政府共同设立了科技开发基金、组建了有限责任股份制企业。

浙江大学饲料科学研究所以自身研制的“浙农一号”全价饲料和“6107”解毒添加剂生产技术带动了全国230余家饲料企业的发展,使古老的饲料产业嫁接了高科技成果。学校与浙江海盐特种饲料厂联合开发推广的这项研究成果,使一个年产值只有300万元的乡镇企业发展成为年产超3亿元的饲料行业骨干企业,海盐县成为华东地区仔猪生产基地。以“三基色荧光粉技术”与萧山地方发展公司联合创办的生产新材料的科技企业,已成为全国第二大荧光粉技术生产基地。

浙大玉泉校区电机系与余姚光学仪器厂在长达10年的合作基础上,组建了有限股份责任公司,使公司产品从单一的光学元件加工发展到照相机、显微镜、望远镜等整机生产,产品远销海外市场,1997年销售额达到2.8亿元,成为浙江省产值上亿元的明星企业之一。

1999年4月5日第2版

远在天边的学生变得近在眼前,沾满粉笔灰的黑板让位于大屏幕电脑显示器;以往在大学阶梯教室“声嘶力竭”的教授自在地坐在演播室里,操纵着替代粉笔和黑板擦的键盘和鼠标,指挥课程的进度……

这一切都是因为有了网上大学!

远在天边 近在眼前——浙江大学远程教育中心见闻

本报通讯员许亚丹 单泠 本报记者朱振岳

“网上大学!”这是20世纪最撩人心的一句口号。现代科技的发展终于让高等院校为许多因为种种原因错失上学机会的百姓敞开了大门。清华、浙大等校开办网上远程教育,上大学对许多人来说已不再是遥不可及的梦想。

去年11月,国家教育部与中国电信总局表示将在远程教学方面开展全面合作,共同推动我国信息产业和网上教育事业的发展。据介绍,中国电信拥有规模容量居世界第二位的基础通信网,新建了中国公众多媒体通信网,能为远程教育的实施提供网络技术和硬件基础;教育部门则拥有丰富的优质教育资源,有对高等教育扩大化、普及化的迫切要求。双方联合建立网上学校,开展各种学历教育和非学历教育,将使优质的教育资源通过网络实现大范围、大规模的共享。

与此同时,中国电信远程教育中心已与美国西部州长大学达成初步意向,计划今年起由中美电信部门和教育部门共同实施这一跨国网上交流计划。

作为教育部确定的试点学校,浙大远程教育首届招生工作于去年11月中旬在杭州、宁波、台州三地开始,分别招收现代远程教育研究生课程进修班、高中起点本科和专科起点本科三个层次的学生,招生数为600名。

浙江大学目前已建成3000平方米的远程教学楼,1个大型演播室和2个小演播室,5个一流的视频会议教室,研究开发了一批高质量的多媒体教学软件。学校拥有目前中国规模最大的、包含50多公里光缆的校园网络,并已成为中国教科网的浙江省节点中心。浙江大学利用省广电网系统和视频会议系统,将经过数字压缩的教学语言、图像、动画、数据等实时传递到设在异地的各远程教室,并同时将异地教室中学生的学习情况反馈回教师,实现实时或非实时双向交互式课堂教学过程。

走进远程教育中心的演播室,看到的是被簇拥在现代化设备中的教师。

计算机通信、网络技术的发展使地理上的距离模糊,远在天边的学生变得近在眼前,沾满粉笔灰的黑板让位于大屏幕电脑显示器;以往在大学阶梯教室“声嘶力竭”的教授自在地坐在演播室里,操纵着替代粉笔和黑板擦的键盘和鼠标,指挥课程的进度;相隔千里的同学要是想交头接耳只能在线交谈。在每堂课结束之前,教师安排一定的时间利用电子公告板系统与学生进行“面对面”

的交流和解答疑问;作业则通过电子邮件在教师、学生之间传递;建立于教科网上的根据教学目标设计的教学课和相应的教学辅导材料,可随时接受学生的调阅,使学生能自主学习;异地学生可以利用视频会议系统面对面地交流学习心得和经验,讨论学习中遇到的问题,也可以通过各自的电子信箱个别交流,或利用网络中的电子公告牌针对某类问题进行广泛的探讨,以网上交谈的形式畅所欲言……

据了解,最迟至今年9月,在浙江省11个地市将全部开通远程教育教学点,使就读学员规模达到2000名以上。随着远程教育的进一步完善,学员们将不用去所在地的教学点上课,最终实现坐在自家电脑前,入网上大学。

1999年4月11日

金庸为浙大学子“秘密”授课

四月八日晚,浙江大学人文学院的学生几乎是在“秘密”的状态下聆听新院长金庸的教诲。考虑到浙大学生有二万之众,这堂以问答方式进行的学术讲座“严格控制人数”,以防“金庸迷”们把报告厅挤“爆”。

这堂涉及人生、哲学、历史、文学、社会种种问题的讲座自始至终在“金大师兄”的引导下有序进行,因为金庸称学子们为“小师弟小师妹”。看着满堂年轻的脸,“大师兄”从心底里欢喜出来,坦诚回答了他们想要了解的关于个人文学创作、学术研究以及人生观等种种问题。金庸引导学生提出可以讨论的而不是书上已经有标准答案的问题,“书上有的你们可以去查书。今后你们会有机会碰到世界上着名的学者,提出问题和他们一起讨论、交流,这是一种很好的学习方法和途径。”他说。

知名学者、着名武侠小说家金庸是三月二十六日受聘正式出任浙江大学人文学院院长的。

金庸对学生们说,在座的都是人文学院的学生。选择学文、史、哲的人多是为了爱好而不是为了找份好工作,更不是为了赚钱。既然是爱好,每天的学习,每天的上课就都是很大的享受,很大的幸福。

他说,读书的快乐在于求知、求学问,不懂的东西一下子懂了,想不通的问题一下子想通了,“这是最大的快乐,也是我的经验之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