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会科学媒体浙大(百年求是)
49282100000033

第33章 通讯类(3)

体制下主要靠外延式扩张的发展向主要靠重视质量的内涵式发展转变。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新浙江大学的组建,是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重大突破,也是本世纪高等教育战线一件举国瞩目的大事。四所相当规模且较为重要的高校组建成为一所真正意义上的综合性高水准大学,前所未有。这是对高等教育内在规律的总结,更是中国高等学校朝着世界一流大学奋起直追的象征。

中篇:地利篇

渊源溯求是,百年共沧桑。建国初期四校从一个母体——浙江大学分离出去。经过40多年的发展,四校形成了各自的办学特色和优势。为着一个共同的奋斗目标,四校重新联合,融为一体。

浙江大学、杭州大学、浙江农业大学、浙江医科大学有着共同的历史渊源。

建国初期从一母体——浙江大学分离出去。

浙江大学前身是“求是书院”,创办于1897年,是中国人自己最早创办的新式高等学堂之一,后几经变迁,1928年正式定名为“国立浙江大学”,1948年已发展成为一所拥有文、理、工、农、医、法、师范7个学院的全国知名的综合性大学。苏步青、王淦昌、李政道、吴健雄、贝时璋、谈家桢、卢嘉锡、谷超豪、钱令希等着名学者先后在浙大任教就读。英国着名学者李约瑟称誉浙大是“东方的剑桥”。1952年,全国高校院系调整,浙江大学的文学院、理学院的部分和师范学院,与之江大学的文理学院合并,成立浙江师范学院;浙江大学的数学、物理、化学、生物、人类学系调整至复旦大学;地理学系调整到华东师范大学;理学院的药学系调人上海医学院;工学院的土木工程系的水利组调到南京的华东水利学院;航空工程学系调到南京航空学院。此外,浙大的数学、物理、化学、生物等系的少数教师调到华东师大、厦门大学、山东大学、南京大学和中国科学院有关研究所。农学院单独成立浙江农学院,浙江大学医学院与浙江省立医学院合并,成立浙江医学院。

调整后的浙江大学成为具有电机、化工、土木、机械等4个工科系,9个本科专业,6个专修科的工科大学。

1957年浙江大学重建理科,并增设部分专业,成为一所多科性理工科大学。80年代初,浙江大学进行系科和专业调整,并开设了若干经管与文科系。

目前学校有院系39个,51个本科专业,有博士点66个,11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有国家重点学科9个,国家重点实验室9个,国家工程研究中心2个,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个,有教授288人,教师中有中国科学院院士6人,中国工程院院士6人。在青年教师中有国家跨世纪优秀人才12名。现有在校全日制学生13200余人,其中研究生3200余人。1995年浙江大学正式列入国家“211工程”和“九五”建设规划,成为首批进入“211工程”的重点大学之一。杭州大学是1958年浙江师范学院与新建的杭州大学合并组建的。如今,杭州大学已经成为一所具有万人规模,基础比较雄厚,综合实力较强,总体水平较高,办学效益显着,在国内外享有良好的声誉,同社会经济发展密切联系的文、理、商、法、工、管学科齐全、体系完整的综合性大学,现有13个学院29个系。杭大还是国务院首批批准的博士、硕士学位授予单位之一,有博士后流动站1个,博士点30个。1996年9月,杭大顺利通过“211工程”主管部门预审。近年来学校较大幅度地扩大了金融、法律、新闻、外语、管理和计算机等社会经济发展急需人才的培养数量,在科学研究上也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1952年10月1日,浙江农学院正式宣布成立。1960年,浙江省委正式决定,更名为浙江农业大学。

当今,我国农业正经历着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历史过程,浙江农业大学主动适应这一变化,不断调整学科专业结构,拓宽学校服务面向,形成了以农为主,理学、工学、经济与管理学多学科协调发展的办学格局。

目前,浙农大有院、系15个,26个本科专业,博士点18个,博士后流动站1个。有国家重点学科3个。教师中有中科院院士1人,在青年教师中有国家跨世纪优秀人才4人。现有在校全日制学生4000余人,研究生630人。1996年,浙农大通过“211工程”部门预审,1997年通过“211工程”重点建设项目立项论证。

浙江医科大学是一所以医为主,医药理工卫协调发展的省属重点大学。

浙医大是国务院首批批准的博士、硕士学位授予单位之一,具有教授任职评审权,有10个博士点。学校设有传染病、肿瘤等15个研究所、9个研究中心。

1987年成为中国医学科学院浙江分院。学校设院、系18个,9个本科专业,5所附属医院,总床位数为2960张。现在校全日制本专科生3367,硕士生297人。1997年,通过“211工程”重点建设项目立项论证。

由此可见,四校同根同源,经过多年发展,各自羽翼丰满。浙大是教育部直属院校,其余三校均为省属重点大学。四校强强合并,优势显而易见。其一是规模效应,其二是学科交叉效应。合并后,新浙大拥有除军事以外的11大学科门类,将成为真正意义上的综合性大学。

未来人类文化发展之总趋势是综合。传统观念中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人文科学及艺术的研究趋向于相互渗透以至交融。

归根结底,宇宙是统一的,分门别类地加以研究是人为的,不同学科之间并不存在不可逾越的鸿沟。综合乃大势所趋,合则皆利,合则升华,这种趋势必然要反映到教育界,大学首当其冲。浙江四校合并为综合大学,是顺应这一潮流的,有利于充分发挥综合优势,促进文化交流,建立世界一流大学。

曾任浙大校长的着名高分子材料科学家,79岁高龄的杨士林先生谈起四校合并颇有感触:“当年我来浙大读书时,它是一所国内知名的综合性大学,有文、理、工、农、医等多个学院。很多基础课都是由当时颇具声望的科学家讲授的,学术讲座、学术研讨也非常活跃。‘求是’学风的熏陶和宽厚扎实的基础教育培育了一大批优秀人才。”

提及昔日,杨先生记忆犹新,半个多世纪的岁月沧桑写在这位老浙大人的脸上,而半个多世纪求是园的变迁沿革则刻在他的心上。1952年全国院系调整后,浙大、杭大、浙农大、浙医大四校均有较大发展,但毕竟各自局限于某个单一范围内,而且基础课教学力量受到削弱。“相对薄弱的基础加上狭窄的学科领域,很难适应现代科学技术日益分化、综合的发展趋势。”说到这里,杨先生停下来,略加思索后加了一句:“这也可以说是多年来高等教育体制的不足。”

话题一转,杨先生说:“从国际上看,在多为单科性的前苏联学校中,所衍生的交叉学科,边缘学科远远不及美国高校多。当今世界着名学府大都是综合性的。”

正是基于对多年中国高等教育体制的思考和对国际上高等学府成功经验的借鉴,环绕西湖的浙江四校顺应潮流,重新走到一起。舆论普遍认为,并校的最大好处在于充分发挥综合优势,为教学和科研注入新的活力,产生新的飞跃。

下篇:人和篇

组建新浙大,既是老浙大人多年的梦想,也是中国高层富有战略意义的举措。浙大的发展目标可以概括称为“综合型、研究型、创新型”,努力跻身亚洲一流,进而进入世界一流大学的行列。

浙江大学、杭州大学、浙江农业大学、浙江医科大学四校合并组建新的浙江大学,是在我国高等教育体制进行深刻变革的大背景下,由一批德高望重的老专家、老同志提出动议,在中央领导同志的直接关心下,经过教育部和浙江省委、省政府反复论证、慎重研究后经国务院批准而付诸实施的。这是我国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的一项重要举措,也是四校发展史上的一件大事,是四校面向21世纪、走向世界的一个重大而正确的抉择。

1979年夏,中华大地刚从十年浩劫中苏醒,国门初启,由浙大党委第一书记、副校长刘丹为团长的浙大访美代表团从北京出发,赴美进行了为期一个月的考察访问。从纽约到洛杉矶,参观访问了14所大学,其中有社区大学,也有世界一流的着名大学。

这是一次意义重大的访问。回顾20年前的那次访美,当时的代表团副团长、曾任浙大副校长的王启东博士感触良多:“第一是感到我们大学的学科太陈旧,必须更新改造,世界科技发展很快,新学科大量涌现,我们远远落后了;第二是我国大学学科专业面太窄,知识结构单一,适应性差,培养的人很难符合现代科技和社会发展的需求;第三,当时我国大学多为单科性大学、规模小,没有综合性院校,不利于文理交叉和生长新学科。”

回国后刘丹、王启东等同志向省委作了汇报,并且提出了浙大、杭大、浙农大、浙医大四所学校联合的建议。李丰平、薛驹等省委领导很支持,还开了几次座谈会,针对当时浙大办学中存在的问题制定了若干改革方案和具体措施,现在回过头来看,有些设想还是很有远见的。但由于外部客观条件的不具备和内部诸多因素的制约,这一愿望在当时未能成为现实。

进入90年代后,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设,对高等教育发展内在规律的认识逐步深入,组建一所真正意义的综合性的浙江大学不仅成为可能,而且十分必要。

1996年在全国人大八届四次会议浙江代表团讨论会上,中国科学院院士、原浙江农业大学校长朱祖祥和浙江大学教授王启东在谈到我国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时,再次提出了浙大、杭大、浙农大、浙医大四校合并的建议。这一建议得到李岚清副总理的赞成、重视和支持,他当即与浙江省、原国家教委领导同志商议如何推动这一具有重大意义的高教体制改革问题。

1996年月10月,原国家教委主任朱开轩带队到浙大调研,正式拉开酝酿四校合并的序幕。1997年初,苏步青、王淦昌、谈家桢、贝时璋四位德高望重的老科学家给江泽民总书记写信,对四校合并组建新浙大、培养高素质人才的改革方向给予高度肯定,并希望尽快促成这件事情。

根据中央领导指示,原国家教委、国家计委的负责同志先后多次来到杭州,对四校合并进行了深入的调查研究,并与省委、省政府领导同志反复就有关问题交换意见,达成共识。此后,国务院办公厅又多次召开会议,协调四校合并中的重大问题,并于今年3月正式批准四校合并组建新的浙江大学,4月底合并筹建工作正式启动。国务院决定,自合并开始到2000年,除正常经费外,国家将有重大投入。

组建新浙大的决定得到四校师生员工的普遍拥护和欢迎。在谈到4个月的筹建情况时,新浙大筹建小组组长、原新华社香港分社副社长张浚生高兴地概括为“进展顺利,有条不紊”。筹建小组每周召开一次全体会议,讨论筹建工作的有关问题。筹建小组制定了详细的工作计划,并成立了一整套工作机构,包括筹建小组办公室和人事机构组、资源财务组、教务管理组、统筹规划组,分工负责制定学科设置和管理机构调整方案,调查汇总四校办学情况和人、财、物状况。筹建组在工作中十分注意维护四校的稳定,就学校的教务管理及正常的教学工作提出了计划,还对新浙大的管理模式和运行机制提出设想。这“一室四组”分别由筹建小组成员担任主任或组长,四校各有关领导担任副主任或副组长,成员也由四校有关职能部门的负责人组成。

新浙大的学科结构、院系设置是新浙大建设与发展的核心问题。合并以后学科如何合理地整合,需要认真调查研究,倾听各方意见,多做细致工作,周密地规划,做到在保证前瞻性前提下尽量兼顾各方之需求。

新浙大筹建小组副组长、中国计算机智能CAD领域的开拓者之一、浙大校长潘云鹤谈到这一问题时说,新浙大面临的最大机遇就是学科可以交叉互补。

如何构建四校合并后新大学的模型?在讨论中大家主要有两种想法,一种是按传统的大学布局方法,设立文理工农医经管等大学院,这样的布局国外很普遍,历史也很长。大学院的优势是有利于国际的理解和交流。另一种想法是小学院制,按照科学技术发展的趋势,在较小的范围内把学科的优势凸现出来。小学院的优势是能反映科学发展的趋势及浙江大学的特长,有利于知识的创新和人才的培养。

本着“科学、民主”的方针,新浙大筹建小组组织四校的学科负责人就新浙大的部、院、系设置问题进行了大讨论,提出了初步意见。6月底到7月,筹建小组办公室召开了多次扩大会议,对学科设置有关问题进行充分讨论研究,确定了新浙大院系设置原则,提出了“新浙大院系设置方案”征求意见稿。7月下旬,办公室牵头以方案中的21个学院为单位分别召开了座谈会,广泛征求广大教师对该方案的意见和建议。目前,经修改后的汇总方案已提交筹建小组审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