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滋病的治疗有多种用药方法,但长期服药容易导致耐药性和毒副作用,探索一种既安全又有效的治疗方法是全球科学家孜孜不倦的追求。该研究成果识别出一组蛋白复合体(泛素连接酶系统),这组复合体可以使HIV(艾滋病病毒)避过人体细胞天然防御系统,从而在人体内大量复制。这一发现对于了解HIV如何侵入人体防御系统至为关键。该文的发表引起了全球艾滋病防治领域科学家的广泛关注。
于晓方教授同时还是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的全球艾滋病疫苗临床研究项目和干预项目中国地区负责人、美国国立卫生总署艾滋病研究课题审查专家。近20年来,他一直从事艾滋病流行病学、艾滋病发病机制、新型抗艾滋病药物和艾滋病疫苗等方面的研究,并取得了卓越的成就。
于晓方教授解释说,艾滋病病毒含有一种病毒感染因子,该因子通过泛素连接酶共同作用,增加了艾滋病的感染机会。“我们通过一系列实验发现,只要阻断病毒感染因子和泛素连接酶的共同作用,艾滋病的感染率就降低了90%。这个新发现有可能使我们开发出防治HIV感染的新药和新疗法。”
该项研究成果日前被浙江大学推荐为2003年“中国高等学校十大科技进展”候选项目。
2003年12月9日第2版
我国第一个生物与物理交叉科学基金重大项目结题
近场技术让科学家与生物大分子零距离
本报讯 我国第一个生物学与物理学交叉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发展近场技术、研究生物大分子体系特征”近日在浙江大学通过了由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主持的结题验收。这一由浙江大学教授、中科院院士唐孝威和中科院生物物理所陈润生研究员主持完成的项目取得了一系列重要研究成果。课题研制和发展的一系列近场技术,使得科学家在生命科学的研究中在纳米水平下观察分子活动,并对活体单个生物大分子的观察和研究成为可能,被专家们认为对我国纳米生物学领域的研究具有重大意义。
随着人类基因组研究和干细胞研究所取得的重大进展,科学家普遍认为,生命科学研究取得突破性成就将对医学和农业等产生巨大影响,而研究方法的变革是发展的前提。唐孝威说,这一课题研究的目标是尽快在我国建立一些重要的对未来社会和科学发展具有重大影响的纳米探测和操纵技术,同时将先进的物理技术应用到生物大分子研究领域,为我国建立一个用于生命科学研究的、具有物理学最新研究手段的交叉学科的技术平台。发展操作、检测和控制单个生物大分子的新技术,可以在纳米水平下观察分子活动,研究生物超显微动态结构的过程,使得我们的科学研究能进入到一个活的纳米生物世界。
“发展近场技术、研究生物大分子体系特征”项目作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的重大项目,于1999年初正式启动,共设7个子课题,中科院生物物理所、物理所、化学所、应用物理所,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科技大学和中国农业大学等单位科技工作者参与研究,经过5年的努力,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果。
项目组建立了国内第一套超过光学衍射极限的近场光学显微——近场光谱与常规光学显微联用系统,其中探针与物体之间的距离仅为光波波长。与此同时,项目研究还完成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扫描切变力/近场光学显微镜;设计并研制完成了与国际同等水平的国内第一台用于精确测量位移和力的单双光镊系统;实现了DNA单分子操纵的全过程,即:带荧光标记的DNA链的拉直、DNA的单分子切割、DNA 的单分子拾取、DNA 的单分子PCR扩增,解决了传统分子生物学无法解决的对单个生物大分子直接研究的难题,同时也为DNA纳米识别、基因组有序化测序和发展新型DNA芯片方面提供了技术基础。由于实现了基因突变的直观的原子力显微镜检测,这一成果在单分子物理、单分子生物学研究上具有重要学术意义。
据悉,目前唐孝威研究的工作重点已从上述纳米生物学领域扩展到脑科学领域。浙江大学“十五”“211工程”重点建设项目“脑与认识科学及其应用”
也已于今年启动。唐孝威院士作为项目的负责人,将这一投资逾千万元的项目称之为是继上述项目之后的一个新的战略目标。根据项目任务书,这一属基础科学研究领域的项目将集应用心理、生物医学工程、基础心理、神经生物、生物和应用物理等各学科的专家,在浙江大学搭建脑科学研究平台,在认识脑、保护脑、开发脑和仿造脑等各个研究领域开展研究。
(单 泠)
2003年12月29日第2版
浙大纳米光波导研究获原创性成果
本报杭州12月28日电 (特约通讯员徐有智 记者叶辉)
日前从浙江大学获悉,浙江大学光及电磁波研究中心童利民博士和何赛灵教授等与美国哈佛大学合作,在纳米光波导研究领域取得原创性成果,通过使用一种新的制备方法,研究人员获得了外形非常均匀的亚微米和纳米直径氧化硅线,并成功地使用这些比光波长更细的线进行了低损耗传输实验。
近日,这一研究结果发表在国际基础科学领域最权威期刊《Nature》杂志,2003年第426期。
据浙江大学光及电磁波研究中心主任、首批长江特聘教授何赛灵博士介绍,这一针对提高光波导性质的研究,能够将氧化硅线的直径均匀控制在几十到几百纳米左右,具有长度长,表面光滑,光传输损耗小等特点,使得采用新方法制备出的纳米线各项指标均处于世界领先水平,非常适用于制作各种纳米光集成器件,并且在物理、化学、生物以及材料等研究方面具有相当的应用前景。
浙江大学光及电磁波研究中心于1999年创建,主要从事光及电磁波领域里的前沿研究和应用研究,每年发表SCI检索的论文三十多篇,并取得了一批有影响的研究成果。该论文的第一作者童利民博士毕业于浙江大学物理系,是浙大光及电磁波研究中心教师。这一研究成果很重要的一部分工作是在浙江大学完成的。
2004年1月28日B2版
纳米光波导研究原创性成果领先全球
浙大哈佛携手纳米线
浙江大学光及电磁波研究中心的童利民博士和何赛灵教授等与美国哈佛大学的研究人员共同合作,使用一种新的制备方法,获得了外形非常均匀的亚微米与纳米直径氧化硅线,其各项指标均处于世界领先水平,非常适用于制作各种纳米光集成器件,并且在物理、化学、生物以及材料等研究方面具有相当的应用前景。
本报讯 中美科学家通过共同合作,近日在纳米光波导研究领域取得了重大的原创性成果。
据新华社27日报道,纳米线研究是当前国际上纳米材料研究的前沿领域。浙江大学光及电磁波研究中心的童利民博士和何赛灵教授等与美国哈佛大学的研究人员共同合作,使用一种新的制备方法,获得了外形非常均匀的亚微米与纳米直径氧化硅线,并成功地使用这些比光波长更细的线进行了低损耗传输实验。
这一研究结果近日作为浙江大学与哈佛大学双方在光和材料交叉学科研究中取得的一个重要成果,发表在第426期的《自然》杂志上。
据介绍,该论文的第一作者童利民博士毕业于浙江大学物理系,是浙大光及电磁波研究中心教师。这一研究成果有很大一部分工作是在浙江大学完成的。
浙江大学光及电磁波研究中心于1999年创建,主要从事光及电磁波领域里的前沿研究和应用研究,取得了一大批有影响的研究成果。
浙江大学光及电磁波研究中心主任、首批特聘教授何赛灵博士说,这一针对提高光波导性质的研究,能够将氧化硅线的直径均匀控制在几十到几百纳米左右,具有长度长,表面光滑,光传输损耗小等特点。
采用新方法制备出的纳米线各项指标均处于世界领先水平,非常适用于制作各种纳米光集成器件,并且在物理、化学、生物以及材料等研究方面具有相当的应用前景。
2004年1月30日第6版
成功证明超弦理论中的世界着名难题
马里诺-瓦发猜想破解
浙大教授刘克峰等一项成果被国际顶尖刊物录用
本报杭州1月29日专电 (通讯员单泠 驻浙记者万润龙)
浙江大学光彪讲座教授刘克峰与清华大学教授周坚、哈佛大学博士刘秋菊合作,成功证明了超弦理论中的世界着名难题马里诺-瓦发猜想,受到国际学术界高度关注和广泛赞誉。日前,刘克峰接到了国际顶尖数学刊物《微分几何杂志》(J.DifferentialGeom.)的通知,他们合作完成的论文“关于霍奇积分的马里诺-瓦发猜想的证明”已被该杂志正式录用。
马里诺-瓦发猜想是国际着名数学家马里诺和瓦发基于超弦理论中的陈省身-西蒙斯理论、扭结理论、格罗莫夫-威腾理论等多项猜测性理论,于2001年提出的。这一着名的猜想是关于曲线模空间上霍奇积分的一个重要公式,该公式的重大意义在于给出了一个通过表示理论给出的有限和的闭公式,它的展开式给出了给定任意亏格、任意个数标识点的模空间上的霍奇积分。马里诺-瓦发猜想提出之后,众多国际数学物理界的领袖人物先后致力于该猜想以及相关问题的研究。
猜想提出人之一,国际着名数学家瓦发教授对马里诺-瓦发猜想的彻底解决感到十分惊奇和欣慰,对该项工作给予了极高的评价。
菲尔兹奖获得者、国际数学大师丘成桐教授在2003国际超弦大会和世界着名数学家盖尔芳德九十华诞国际数学会议等两次一小时大会报告上都大篇幅介绍了这一重大成果。
刘克峰教授现任浙江大学数学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他在微分几何、拓扑学、数学物理等领域取得了许多国际性的创造性成果,曾获得国际上着名的谷庚海默奖、国际华人数学家大会银奖、Sloan奖、Terman奖等多项国际奖项。他与周坚、刘秋菊合作的论文将在《微分几何杂志》上发表,将会成为浙江数学学科研究的一项标志性成果。据了解,国际顶尖数学刊物《微分几何杂志》以刊登国际一流的原始创新成果而享誉世界,有多名菲尔兹奖的获奖者在该杂志上发表论文。
2004年2月1日第1版
加快向世界一流大学迈进步伐
浙大原始创新科研成果频出
本报讯 (记者张冬素 通讯员单泠)
近日,浙江大学数学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刘克峰教授接到国际着名数学刊物《微分几何杂志》(J.DifferentialGeom.)的通知,他与清华大学教授周坚、哈佛大学博士刘秋菊合作的论文《关于霍奇积分的马里诺-瓦发猜想的证明》已被该杂志正式录用。
《微分几何杂志》以刊登国际一流的原始创新成果而享誉世界。
刘克峰等人在论文中成功证明了超弦理论中的世界着名难题马里诺-瓦发猜想。据了解,马里诺-瓦发猜想提出之后,众多国际数学物理界的领袖人物先后致力于该猜想以及相关问题的研究。
刘克峰是浙大引进的首批“光彪讲座教授”之一。自被列入以建设若干所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一流大学为目标的“985工程”以来,浙大加大了人才培养和引进力度。近年来,学校以签约的方式,引进了近十名国际知名学者和几十名海内外优秀人才,如哈佛大学教授丘成桐、杜维明,麻省理工学院教授、国际电磁学院院长孔金瓯,辛辛那提大学教授张富春等国际着名学者,并请来德国的施泰恩·米勒教授担任外语学院院长。5年来,该校新增5名院士,引进6名院士,授聘25名长江特聘教授。从今年开始,每逢假期,世界一流的数学家、理论物理学家、分子生物学家将像候鸟一样飞临杭城,在浙大举行大型学术活动。高水平人才队伍建设,使浙大不断开辟出新的学科研究领域。
成立于2002年8月的浙大数学研究中心,则是一个由国际数学界最高荣誉菲尔兹奖获得者、哈佛大学教授丘成桐出任主任的新型的开放性研究机构。它与去年10月建成的沃森基因组科学研究院等一些与世界一流大学接轨的、开放性的科研平台,使世界一流科学家把浙大纳入他们的学术活动范围,使浙大有机会与世界最着名的大学、科研机构合作。据了解,浙大在科研平台的建设上舍得花大钱,5年内已投入6亿元用于建设科研平台。该校还发挥学校学科最齐全的优势,建成脑科学、微系统等多个学科交叉研究中心。
正是有了一个个像刘克峰这样引进的一流人才以及浙大多年来培养的师资科研队伍,有了一个个像数学研究中心这样的科研平台,浙大逐渐形成了良性科研机制,近年来原创性科研成果频出,向世界一流大学迈进的步伐加快。
近两年,以浙大教师为主或参与完成,在英国的《自然》和美国的《科学》这两本世界权威学术刊物上发表的论文有4篇。
2004年3月17日第1版报眼
我育成世界首例高产多糖螺旋藻新品系
新华社杭州3月16日电 (汪林义张乐)
我国科学家经过近10年的研究与开发,日前成功育成了世界首例高产多糖的钝顶螺旋藻新品系SPE(HPS)。
该成果是由浙江大学农学院原子核农业科学研究所的专家们研发成功的。课题组负责人汪志平博士和徐步进教授介绍,这种新品系是在突破螺旋藻多糖研究中多项技术难题的基础上,采用核辐射技术,并辅以分子遗传标记技术选育而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