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医学病理生理学
49271000000009

第9章 酸碱平衡紊乱(1)

人体体液具有一定的酸碱度,适宜的酸碱度是机体组织细胞进行正常代谢活动的基本条件。体液的酸碱度用动脉血pH 表示。正常人动脉血pH 为7.35~7.45,平均7.40,是一变动范围狭窄的弱碱性环境。在生命活动过程中,机体经常摄入一些酸性和碱性物质,同时体内也不断生成酸性或碱性代谢产物,而体液酸碱度却相对稳定,这种通过体内各种缓冲系统的缓冲、肺和肾的调节维持体液酸碱度相对稳定的过程,称为酸碱平衡(acid‐base balance)。

病理情况下,许多原因可以引起酸碱负荷过度、严重不足或调节机制障碍,导致体液内环境酸碱平衡破坏,这一病理变化称为酸碱平衡紊乱(acid‐base disturbance)。

酸碱平衡紊乱在临床上极为常见,是许多疾病或病理过程的继发性变化,对患者的危害极大。能否及时发现和正确判断机体的酸碱状况,常常是治疗成败的关键。因此,学习和掌握酸碱平衡紊乱的基本理论对临床工作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第一节 酸碱的概念、来源及平衡的调节

一、酸碱的概念

医学上关于酸碱的概念,目前采纳1923年BrΦ nsted 和Lowry 提出的质子理论:在化学反应中,能释放出H+的化学物质称为酸,例如HCl、H2SO4、H2CO3、CH3COOH(乳酸)、NH+4、HPr(蛋白酸)等;反之,凡能接受H+的化学物质称为碱,如OH-、HCO-3、NH3等。

由此分析可知:一种化学物质作为酸释放出H+时,必然同时生成一种碱性物质;同理,一种化学物质作为碱在接受H+的同时,也有一种酸性物质生成。因此,一个酸总是与相应的碱形成一个共轭体系。例如:

二、酸碱物质的来源

体液中的酸碱性物质多数来源于组织细胞的分解代谢,少数来自摄入的食物。正常人在普通膳食条件下,体内酸性物质的产量远远多于碱性物质。

(一)酸的来源

体液中的酸性物质按其特性分为挥发性酸(volatile acid)和固定酸(fixed acid)。

1.挥发性酸

糖、脂肪、蛋白质在分解代谢过程中不断产生CO2,CO2非酸非碱,但与水(H2O)结合形成碳酸(H2CO3),这一反应可在碳酸酐酶(carbonic anhydrase,CA)的催化下加速完成。

碳酸不稳定,在体内可释出H+,也可形成二氧化碳气体(CO2)由肺呼出,故称为挥发酸。

肺对H2CO3(CO2)排出量的调节,称为酸碱平衡的呼吸性调节。正常成人在静息状态下每天生成CO2约300~400L(CO2的生成量随代谢率提高而增多),如果生成的CO2全部与H2O 结合形成H2CO3,那么,每天可释放13~15mol 的H+。因此,碳酸(H2CO3)是机体代谢过程中生成最多的酸性物质。

2.固定酸

固定酸是指不能变成气体由肺呼出,而只能通过肾脏随尿排出的酸性物质,又称非挥发酸(unvolatile acid)。肾对固定酸排出量的调节,称为酸碱平衡的肾性调节。固定酸主要来自体内糖、脂肪、蛋白质分解代谢过程中产生的丙酮酸、乳酸、乙酰乙酸、β‐羟丁酸、硫酸、磷酸、尿酸等。正常成人每天由固定酸释出的H+仅50~100mmol,与挥发性酸相比要少得多。

(二)碱的来源

机体从食物中获得的碱性物质主要来源于蔬菜、水果中含有的有机酸盐,如苹果酸盐、柠檬酸盐、草酸盐等。这些有机酸盐在代谢过程中与细胞内H+结合生成有机酸,再经三羧酸循环氧化生成CO2、H2O 和碱性盐。如:

另外,机体在物质代谢过程中也可产生碱性物质,如氨基酸脱氨基生成氨,由于此氨经肝脏鸟氨酸循环后转化为尿素,故血液中含量甚微,对体液酸碱度影响不大。肾小管细胞分泌氨则用来中和原尿中的酸(H+)。

三、酸碱平衡的调节机制

尽管机体不断地摄取和生成酸性或碱性物质,但生理情况下,血液pH 并没有发生显着变化,仍能维持在正常范围内。这种血液pH 相对稳定性的维持是机体酸碱平衡调节机制进行调节的结果。体内酸碱平衡的调节机制主要包括体液缓冲系统、肺及肾的调节等。

(一)血液的缓冲作用

缓冲作用是指向溶液中加入酸或碱时具有防止H+浓度发生显着变动的作用,即减轻溶液pH 的变动程度。缓冲作用主要由缓冲系统实施完成。血液的缓冲系统是由弱酸及其共轭碱组成,主要有4种。其中以碳酸氢盐缓冲系统(HCO-3/H2CO3)最为重要,这是因为:①含量最多,占血液缓冲总量的1/2以上;②为开放体系,HCO-3和H2CO3可通过肾和肺的调节得到补充或排泄,从而增加其缓冲能力;③可以缓冲所有的固定酸。

但是碳酸氢盐缓冲系统不能缓冲挥发酸,挥发酸的缓冲主要靠非碳酸氢盐缓冲系统,特别是血红蛋白和氧合血红蛋白缓冲系统的缓冲。

当体液中酸碱性物质发生改变时,缓冲系统又是如何调节的? 现以碳酸氢盐缓冲系统为例来加以阐明。

H2CO3H++HCO-3当体液中酸(H)+过多时,缓冲系统中的缓冲碱(HCO-3)立即与其结合,上述反应向左移动,使H+的浓度不至于显着增高,同时缓冲碱浓度降低;反之,当体液中H+减少时,缓冲系统中的弱酸(H2CO3)可以释出H+,反应向右移动,使体液中H+的浓度得到部分恢复,同时缓冲碱浓度增加。

总之,血液缓冲系统的缓冲作用反应迅速,一旦体内酸碱负荷过度或不足,缓冲系统马上起缓冲作用,将强酸或强碱转变成弱酸或弱碱,同时缓冲系统自身被消耗。因此血液缓冲系统具有反应迅速,缓冲作用不持久的特点。

(二)肺的调节作用

肺在酸碱平衡中的调节作用是通过改变肺泡通气量控制CO2排出量来调节血浆H2CO3浓度,维持血液pH 的相对恒定。这种调节作用发挥较快,数分钟内即可见明显效果。但仅对CO2有调节作用,不能缓冲固定酸。

肺泡通气量是受延髓呼吸中枢控制,延髓呼吸中枢接受来自中枢化学感受器和外周化学感受器的刺激。中枢化学感受器能够感受脑脊液中H+浓度的变化,H+浓度增加可以兴奋呼吸中枢使肺泡通气量增加。但血液中的H+不易透过血脑屏障,故对中枢化学感受器的直接作用很弱。CO2虽不能直接刺激中枢化学感受器,但CO2属脂溶性物质,易透过血脑屏障,并在碳酸酐酶的作用下生成碳酸,使脑脊液H+浓度增加。因此,中枢化学感受器对PaCO2的变化非常敏感。当PaCO2超过正常值40mmHg(5.3kPa)时,肺泡通气量可明显增加;若PaCO2增加到60mmHg(8kPa)时,肺泡通气量可增加10倍,使CO2排出显着增多。但是当PaCO2超过80mmHg(10.7kPa)时,呼吸中枢反而受到抑制,称为二氧化碳麻醉(carbon dioxide narcosis)。

外周化学感受器(主要指主动脉体和颈动脉体)能感受缺氧、pH 和CO2的刺激,当PaO2降低、pH 降低、PaCO2升高时均可通过外周化学感受器反射性兴奋呼吸中枢,呼吸加深加快,增加肺泡通气量,CO2排出增多;反之,呼吸变浅变慢,CO2排出减少。但外周化学感受器比中枢化学感受器反应迟钝,只有当PaO2低于60mmHg(8kPa)时,才能感受刺激引起兴奋。

(三)肾的调节作用

肾脏主要通过排出体内过多的酸或碱来调节血浆HCO-3浓度,从而维持血液pH 的相对恒定。由于正常人在普通膳食条件下,体内产生的酸性物质远远多于碱性物质,因此肾脏在调节酸碱平衡中的主要作用是排酸保碱。肾脏的调节作用比较缓慢,常在酸碱平衡紊乱发生数小时后才开始发挥作用,3~5天达到高峰,但效能高、作用持久。

肾脏调节酸碱平衡的主要机制:

1.近曲肾小管对NaHCO3的重吸收

血浆中的NaHCO3经肾小球滤过时,90%在近曲小管被重吸收,少部分在远曲小管和集合管被重吸收,排出体外的NaHCO3仅为滤出量的0.1%。这是因为近曲小管刷状缘富含碳酸酐酶。肾小球滤过的HCO-3和肾小管分泌的H+在肾小管内结合生成H2CO3,H2CO3在碳酸酐酶的催化下生成H2O 和CO2,H2O 随尿液排出,CO2则弥散入细胞内。

肾小管上皮细胞内含有碳酸酐酶,能催化CO2和H2O 生成H2CO3,H2CO3又解离成HCO-3和H+,H+通过近曲小管上皮细胞膜上的H+‐Na+交换被分泌入管腔中,同时把管腔中的Na+交换进细胞。H+‐Na+交换所需的能量由基侧膜上Na+‐K+‐ATP 酶间接提供。

Na+‐K+‐ATP 酶能将细胞内的Na+主动泵入细胞间隙,使细胞内Na+浓度维持在一个较低水平,这有利于细胞外Na+向浓度低的细胞内扩散,同时促进细胞内H+泵出。近曲小管上皮细胞内形成的HCO-3,由基侧膜Na+‐HCO-3载体返回血液循环。因此,H+‐Na+交换有利于管腔液中HCO-3的重吸收。碳酸酐酶在H+‐Na+交换、HCO-3被重吸收的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当pH 降低时碳酸酐酶活性增高,近曲小管H+‐Na+交换增强,NaHCO3重吸收增多;反之,这一作用减弱(图4‐1上)。

2.远曲小管和集合管对NaHCO3的重吸收和磷酸盐的酸化在远曲小管和集合管上皮细胞,H+主要通过管腔膜上的H+‐ATP 酶被泵入管腔,而管腔中的Na+则通过钠通道进入细胞,同时在基侧膜以Cl-‐HCO-3交换的方式重吸收HCO-3,使尿液酸化,这种作用称为远端酸化作用(distal acidification)。远曲小管和集合管分泌的H+还可与管腔滤液中的Na+交换,将碱性Na2HPO2-4转变成酸性NaH2PO-4,使尿液酸化,将H+排出体外,但这种缓冲是有限的,当尿液pH 降至4.8左右时,两者比值(HPO2-4/H2PO-4)由原来的4∶ 1变为1∶ 99,表明尿液中几乎所有的HPO2-4都已转变为H2PO-4,就不能进一步发挥缓冲作用了。

3.NH+4的排出近曲小管上皮细胞是产铵(NH+4)的主要场所。细胞内谷氨酰胺在谷氨酰胺酶的水解作用下产生氨(NH3),NH3是脂溶性分子,能自由弥散,但弥散的量及方向依赖于体液pH,通常肾小管腔液的pH 较低,所以NH3易向管腔内弥散,并与管腔内H+结合生成NH+4。

而NH+4是水溶性的,不易通过细胞膜返回细胞,且进一步与强酸盐(NaCl)的负离子(Cl-)结合成铵盐(NH4Cl)随尿排出。而强酸盐(NaCl)解离后的正离子(Na+)通过H+‐Na+等方式进入肾小管上皮细胞,与HCO-3一起返回血液。由于铵的生成和排泄是pH 依赖性的,所以酸中毒越严重,肾排NH+4越多。

综上所述,肾脏对酸碱的调节主要通过肾小管上皮细胞的活动来实现的。酸中毒时,由于碳酸酐酶、谷氨酰胺酶等活性增强,肾脏的这三种调节作用(近曲肾小管对NaHCO3的重吸收、远曲肾小管对NaHCO3的重吸收、NH+4的排出)均增强;反之,碱中毒时,这三种调节作用减弱。

(四)组织细胞的调节作用

机体大量的组织细胞是酸碱平衡的缓冲池。组织细胞的缓冲作用主要通过细胞内、外离子交换(如H+‐K+、Cl-‐HCO-3等)的方式完成。如酸中毒时,细胞外液过多的H+通过H+‐K+交换进入细胞内,被细胞内缓冲碱缓冲,而K+从细胞内逸出,导致血钾升高,反之亦然。当HCO-3升高时,Cl-‐HCO-3交换很重要,因为Cl-是可以交换的自由离子,HCO-3的排泄只能通过Cl-‐HCO-3交换完成。

此外,肝可以通过尿素的合成清除NH3调节酸碱平衡。骨骼钙盐的分解有利于对H+的缓冲,如,Ca3(PO4)2+4H+3Ca2++2H2PO-4。

第二节 酸碱平衡紊乱的分类及常用检测指标

一、酸碱平衡紊乱的分类

根据血液pH 值的变化可将酸碱平衡紊乱分为两大类,即酸中毒(pH<7.35)和碱中毒(pH>7.45)。血液HCO-3含量主要受代谢因素影响,因此,由血液HCO-3浓度原发性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