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医学病理生理学
49271000000002

第2章 疾病概论(1)

第一节 健康与疾病

一、健康的概念

长期以来,人们常常认为不生病就是健康(health),但实际上此种观点是不全面的。目前世界卫生组织(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WHO)提出:健康不仅是没有疾病或病痛,而且是躯体上、精神上和社会上处于完好状态。因此,一个健康的人应该具有强壮的体魄、健全的精神状态和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例如,有的人并无器质性病变,也没有精神疾病,但性格古怪或孤僻,心理状态很不稳定,不能视为健康。吸烟、酗酒等不良生活方式及与家庭、邻里、同事不和睦等不完善的社会关系,也是社会上不健康的表现。心理和社会上的不良状态为躯体疾病的发生埋下了隐患。

在许多情况下,从健康到疾病是一个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两者之间存在亚健康的中间状态。处于亚健康状态的人,可以有各种不适的自我感觉,如乏力、精神不振等,但各种临床检查和化验结果常为阴性。如果亚健康状态没有引起人们足够的重视,任其发展就会导致疾病的发生。

二、疾病的概念

疾病(disease)是机体在一定病因损害性作用下,因机体自稳(homeostasis)调节紊乱而发生的异常生命活动过程。疾病过程中因病因与机体相互作用,在一定条件下体内可产生各种复杂的功能、代谢和形态结构的异常变化,而这些变化又可使机体各器官系统之间、机体与外环境之间的协调关系发生障碍,从而引起各种症状、体征。此时,机体对环境适应能力降低、工作和劳动能力减弱或丧失,甚至危及生命。

第二节 病因学

病因学(etiology)是研究疾病发生的原因与条件及其作用规律的科学,即疾病是因何发生的。

一、疾病发生的原因

疾病发生的原因简称病因(etiological factor),又可称为致病因素。它是指作用于机体的众多因素中,能引起疾病并赋予该疾病以特征性的因素。

病因的种类繁多,一般分成以下几大类。

(一)生物性因素

生物性因素是很常见的致病因素,主要包括病原微生物(如细菌、病毒、真菌、支原体、立克次体、衣原体、螺旋体等)和寄生虫(如原虫、蠕虫等)。这类病因通过一定的途径侵入机体,其致病作用主要与病原体致病力的强弱及侵入机体的数量有关,且与机体对病原体的感受性及防御能力有关,并常常构成一个传染过程。

(二)理化性因素

此类病因包括物理性因素如机械力、温度(如高温引起的烧伤、低温引起的冻伤)、大气压、噪声、电离辐射等和化学性因素(如强酸、强碱)、化学毒物(如一氧化碳、氰化物、有机磷农药等)或动植物毒性物质(如河豚毒、蕈毒等)等。理化性因素致病常可发生在一些突然事故、特殊环境中。

(三)营养性因素

营养过剩和营养不足均可引起疾病。如长期大量摄入高热量食物可引起肥胖病,并与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有密切关系;维生素A、D 摄入过多也可引起中毒等。营养物质摄入不足(或因需求增加致相对不足)可引起营养不良,如维生素B1缺乏可引起脚气病;维生素D缺乏引起佝偻病;缺碘引起甲状腺肿等。

(四)遗传性因素

人类某些疾病与遗传因素有关,已发现由遗传引起的疾病有两种情况:

1.直接遗传引起的遗传性疾病

如血友病、色盲、先天愚型等,主要是通过遗传物质基因的突变或染色体的畸变发生的。

2.遗传易感性引起的疾病

如精神分裂症、高血压病、糖尿病等。某些家庭中的人具有易患某种疾病素质的现象称为遗传易感性,这些人具有遗传素质,即具备易得这类疾病的遗传特性。

(五)先天性因素

先天性因素是指能损害胎儿发育的因素,而不是遗传物质的改变。如孕妇患风疹时,则风疹毒素可能损害胎儿而引起先天性心脏病。又如某些化学物质、药物等也可导致胎儿畸形或缺陷。

(六)免疫性因素

机体的免疫反应在防止和对抗感染的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然而,许多疾病的发生发展又与免疫反应密切相关。

1.变态反应性疾病

在某些机体中免疫系统对一些抗原的刺激常发生异常强烈的反应,从而导致组织、细胞的损害和生理功能障碍。这种异常的免疫反应,称为变态反应或超敏反应。如异种血清蛋白,某些致病微生物甚至某些食物(虾、蛋类)、药物(青霉素等),都可引起变态反应性疾病。

2.自身免疫性疾病

有些个体能对自身抗原发生免疫反应并引起自身组织的损害,称自身免疫性疾病。如系统性红斑狼疮、类风湿关节炎、溃疡性结肠炎等。

3.免疫缺陷病

机体的体液免疫或细胞免疫缺陷可引起免疫缺陷病,如艾滋病、低丙种球蛋白血症等。

(七)精神、心理、社会因素

近年来随着生物医学模式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转换,精神、心理、社会因素引起的疾病越来越受到重视。因为人不仅是生物学领域内的生物,而更重要的是社会范畴里的生物,因此社会因素与疾病发生密切相关。社会进步、经济发展、生活、劳动和卫生条件的改善以及计划免疫的实施等,可以增进健康,预防和减少疾病的发生。心理因素、精神因素在疾病发生发展中也具有重要作用。如长期精神紧张、精神创伤、忧思过度等,可引起高血压病、应激性溃疡、神经官能症等。变态心理和变态人格也可导致身心疾病的发生。

病因还有很多,不可能全部列出。疾病的发生可以主要由一种病因引起,也可以由多种病因同时作用或先后参与,在疾病发生、发展过程中起叠加或协同的作用。

二、疾病发生的条件

疾病发生的条件(precipitating factor),主要是指那些能够影响疾病发生的各种机体内外因素,包括年龄、性别等体内因素,气温、地理环境等自然因素和国家经济状况、教育水平等社会因素。它们本身虽然不能引起疾病,但是可以左右病因对机体的影响,或者影响机体状态而起到促进或阻止疾病发生发展的作用。如人体受凉后容易患感冒、气管炎或肺炎,是因人体遭受寒冷时抗体生成减少,上呼吸道黏膜淤血,气管黏膜的纤毛运动也减弱,局部抵抗力降低,存在于上呼吸道的病原得以繁殖活动而致病。

能够通过作用于病因或机体而促进疾病发生发展的因素称为疾病的诱发因素,简称诱因(predisposing factor)。例如,高血压病是脑血管意外的病因,而情绪激动、寒冷刺激、酗酒等诱因的存在,往往可促进血压的突然上升并使原有病变的脑血管破裂。

必须强调,病因和条件的划分不是绝对的,而是相对的,应针对某个具体疾病而言。对于不同的疾病,同一个因素可以是某一个疾病发生的原因,也可以是另一个疾病发生的条件。例如寒冷是冻伤的原因,但也是感冒、肺炎、关节炎等疾病发生的条件。因此要阐明某一疾病的原因和条件,认识它们在疾病发生中的作用,必须进行具体的分析和研究。

第三节 发病学

发病学(pathogenesis)是研究疾病发生、发展过程中的一般规律和共同机制的科学。

一、疾病发生发展的一般规律

疾病发生发展的一般规律主要是指各种疾病发生发展过程中一些普遍存在的、共同的基本规律。

(一)损伤与抗损伤

致病因素作用于机体引起损伤时,机体调动各种防御、代偿功能对抗致病因素及其所引起的损伤。损伤与抗损伤贯穿于疾病的始终,双方力量的对比决定着疾病的发展和转归。当损伤占优势,则病情恶化,甚至死亡;反之,当抗损伤占优势,则病情缓解,直至痊愈。如外伤性出血引起血压下降、组织缺氧等损伤时,机体出现血管收缩、心率加快、血凝加速等抗损伤反应。若损伤较轻,通过抗损伤反应和适当治疗,机体便可康复;若损伤严重,抗损伤反应不足以抗衡损伤性变化,又无适当治疗,就可导致创伤性或失血性休克而死亡。应当强调的是损伤与抗损伤性反应之间无严格的界限,它们间可以相互转化。上述血管收缩有抗损伤意义,但持续时间过长,便可加重组织缺氧,引起酸中毒及肾功能衰竭等病理过程,即原来的抗损伤反应变成了损伤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