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心理学积极恋爱心理学
49263900000002

第2章 有感觉是一种能力(2)

小练习:感受别人的心

回忆一件觉得别人做得不对的事情,体会一下自己心里什么感受;然后再用心问一下,对方当时心里是什么感受。

亲密行为也会导致感觉

人们一般都是先有感觉再有亲密行为,这个过程是不是也可以倒过来?是不是先有亲密行为,更容易找到感觉呢?

为了验证这一点,哈佛大学的心理学家曾经做过一个实验。志愿者们被告知,这个实验的目的是研究打牌者的心理。

陌生的一男一女组成一对搭档,来跟另外同样陌生的一男一女进行扑克对抗。在开始前,实验人员会宣布游戏规则,但实际上,他事先已经交代其中的一对搭档,让他们打牌时要在桌子底下相互触碰脚,来传递信息进行作弊。

当然,实验的真实目的,并不是研究打扑克,而是研究在桌子底下触碰脚,这样表现得好像很相爱的亲密行为,会不会让异性之间产生更强的吸引力?

实验的结果很清晰,比赛结束后参与者为其他人打的分数显示,那一组在桌子底下用脚相互碰触的搭档,的确认为彼此更有吸引力。

类似的实验心理学家已经做过很多,实验的结果,都和上述实验一样,揭示了一个心理规律:异性之间表现得像彼此相爱一样的亲密行为,会增加人们找到感觉、爱上彼此的概率。

表现得像彼此相爱一样的亲密行为,比如碰碰脚或拉拉手,更容易找到感觉,行为会影响情绪。英国著名心理学家、《正能量》一书的作者理查德·怀斯曼把这个原理称为“表现原理”。

他认为这一定律不仅仅适用于爱情,如果人们表现得像更开心一样,就真的会更开心;如果人们表现得更坚强,就真的会更坚强;如果人们表现得更自信,就真的会更自信,等等。他曾列举了大量的实验研究来说明这个原理的存在。

男人们也许会对这个原理嗤之以鼻,因为他们似乎天生就明白这个道理。在追女孩的时候,很多男人都坚信,只要得到她的身体,就能得到她的心。

一些已婚的女人也明白这个道理,只要老公还一直有规律地和自己做爱、性关系质量良好,两人之间的关系就问题不大。因为做了的确容易爱,也许“做爱”一词本来的含义就是如此。

所以,我们在做婚姻辅导时,很关注前来咨询的人跟爱人之间是否还有规律的性生活。对于那些很久没有性生活的夫妻而言,恢复正常的性生活,对于夫妻感情的恢复帮助非常大。

我知道看到这段话,会有很多人想到一夜情。按照“亲密更容易相爱”的原理,一夜情之后,两人应该相爱啊!可实际我们了解到由一夜情而结婚的较少。

这其实并不矛盾,一夜情,的确会让两人产生一些感情,特别是女人,更容易在上床之后动感情。

但一夜情这种行为本身,容易让彼此产生不安全感。人们也许会联想,对方现在会跟自己发生一夜情,是不是因为跟很多人也有过一夜情?进而担心如果以后在一起的话,对方会不会背着自己跟别人也搞一夜情。亲密所产生的那些正向的感觉,很容易就被这些负向的不安全感抵消了。

一般来说,男人如果一见面就去搂抱素不相识的女人、拉她们的手,肯定会被当作耍流氓。异性之间的身体接触,除了礼节性的以外,一般只发生在爱人之间。

但舞蹈颠覆了这一点,通过舞蹈男人可以握着陌生女性的手,搂着她的腰,而女性也可以把手放在男性肩上。他们还可以四目相对,做出很亲密的动作。

没有什么比舞蹈更让人们表现得像相爱一样的亲密行为了,“麻辣情医”吴迪不但懂得这个道理,还把它运用到自己的工作中。

吴迪是上海的一位知名心理咨询师,也是我的合作伙伴。自2011年开始,她和同在上海的SALSA舞教练刘忠一起,开办了一个恋爱训练营。

他们将舞蹈训练和心理学讲座相结合,使学员们通过舞蹈打开心,产生亲密行为,进而促进学员们产生感觉。事实证明,这样的培训班很受单身男女的欢迎。

我和吴迪在浙江卫视《婚姻保卫战》栏目搭档过,那段时间我们同时作为情感嘉宾,从不同的角度来讨论婚恋中的问题,经常争得口水四溅。

私下里我们交流过对课程本身的看法,我们各自开办婚恋心理培训班,虽然形式不同,但其重要的意义都是帮助人们先打开心扉,提升内心的能量,促使他们变得更积极,然后再教大家如何提升沟通的能力以及相处的能力,这样效果才会好。

小练习:试试找感觉

当遇到的相亲对象或新认识的异性,自己理性上觉得合适,而感觉还不到位时,试着多接触几次;如果你愿意,让彼此身体接近一些,有一点肢体接触,并觉察自己内心的感受是什么。

【第二章】

为什么不容易找到感觉了

在小说《那些年,我们一起追的女孩》中,台湾作家九把刀精彩再现了中学生们的恋爱情景。中学生们是那么容易对一个人有感觉,一个眼神、一个微笑,都能在他们心中激起涟漪。

适婚单身的人们都是从那个年龄过来的,伴随着岁月的流逝,很多人失去的不仅仅是青春,还有那颗柔软的心,以及找到感觉的能力。

找不到感觉时,人们很少去怀疑自己是否缺乏找到感觉的能力,而常常会用一个词来自我安慰:这一切都是因为“缘分”没到。

“缘分”这个词,消除了很多人对感情的焦虑,它仿佛在告诉人们:你命中注定就是这样的,命中有时无须求,命中无时莫强求。

凡事一旦归入到宿命中来,人们似乎马上就觉得安全了,不焦虑了,但同时也就丧失了去争取的动力。

好比在古代,有人告诉你,你为什么是穷人呢?你为什么要效忠于皇帝呢?是因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命,皇命天授,这是天意,也是你的命。你生来就是穷人,这是天意,也是你的命。如果你接受了这个现实,就不再去争取自己的权利了。

其实,编造这些说辞不过是出于皇帝统治天下的需要。世间人人生而平等,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说缘分没有到,是消除焦虑的需要,好让人接纳现实,但这却忽略了人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获得幸福爱情的可能。

纯粹把爱情交给缘分,就像在高速路上开车,把方向盘松开,把眼睛闭上,撞车了是命,不撞车也是命。这哪是命?这分明是对命的不负责任。

开车的人如果要走一条没有走过的高速路,不但要握好方向盘,而且一般都会配一个导航仪。如果人们使用导航仪,设定了目的地,却怎么也无法到达目的地,人们会怀疑,导航仪里的地图是不是过时了,或者导航仪本身出问题了。

如果把人们的感觉系统比作导航仪,就会发现人们总是在寻找那个有感觉的人,却很少怀疑自己的导航系统是不是出了问题,内在地图是不是出了问题,灵敏程度是不是出了问题。假如感觉的导航仪本身就是有问题的,又怎么能找到感觉呢?

爱情本是心与心的碰撞,如果一见钟情是电光石火,那么日久生情便是摩擦起热,或快或慢,都是在心里滋生来的。心态不积极,心门关闭,就像受潮了的火石,或包裹着的火石,又怎能擦出火花?

人是万物之灵,每个人只要一出生,心就都是灵动的,就都是充满生机的。那么,是什么让自己的心没有了当初的悸动了呢?

曾经被爱伤透了心

曾听到过《中国好声音》选手演唱歌曲《傻瓜》,歌词中说:

傻瓜,我们都一样,被爱情伤了又伤,相信这个他不一样,却又再一次受伤……

适婚的单身者,除了少数从未有过恋爱经历外,多数人都是有过情感经历的。

在当初的情感中,人们越是投入,越是爱得忘我,越是把心打开,越是让对方走入得深,就越有可能受伤。一旦受伤,浪漫无比的一段爱情,留下的就是心底深处滴着血久久不能愈合的伤口。

请在放松的同时,开始想象你站在自己人生的时间走廊里,向后倒退。

一幕幕人生往事从你眼前闪过,当有一件曾经给你带来很大很大负面情绪的事情,闪过的时候,就停下来。

去看那件事情发生在什么时间、什么地点、跟谁之间发生的,发生了什么。

……

这是我在《爱的能力》课程情绪宣泄环节的一段引导语。

常常有学员在上课前说我没有什么负面情绪可以宣泄的,但到了这个环节时,听到这段话后,眼泪就开始控制不住地掉下来,还有不少人会哇地哭出声来。

每每到了这个环节,我站在培训室中间,都会听到四周哭声一片,那是一个个受伤的心在哭泣、释放、宣泄。这之中,接近半数学员都是因为过往情感经历中压抑的负面情绪被触及了。

这个环节结束之后,经常有学员说,我以为我已经忘了这件事情了,没想到现在想起来时还是很伤心、很痛。

很多过往的让人压抑给人带来负面情绪的事件,人们因为想起来会痛,会想办法转移注意力,强迫自己忘掉,这样就不用再感受那种痛的感觉了。但实际上,很多时候,之所以感受不到痛了,并不是因为伤好了,而是人们转移了注意力之后,把伤痛压抑了起来。

这些被压抑的伤痛,看似好像不再痛了,其实依然在人的心底深处,在不知不觉中通过潜意识影响着人们的性格,进而影响着人们的命运。

受文化的影响,我们所在的这个社会,多数人是不接纳脆弱的,我们在感情中所受的伤也好,成长过程中所受的伤也好,通常都被我们压抑起来,现在感觉不到,不代表已经好了。

因此,不要以为只是来上课的人心里有伤。如果你来到这样的课堂,你很可能会发现自己也是一样的,即便没有因为过往情感经历所压抑的伤痛,也可能会有别的伤痛压抑在你的内心。

在过往的情感经历中,让人受伤的可能是欺骗,可能是背叛,可能是抛弃,可能是迫于无奈的分开,也可能是一方的离世。总之,只要一段感情最后留下的是伤痛,或大或小,或重或轻,都可能会在人的内心形成压抑的负面情绪。时间久了,这种情绪结出一副坚硬而粗糙的铠甲,让那颗柔软的心变得不再那么柔软,灵动的心不再那么灵动。

这是一位女学员给我们的留言:

过去这段相当长的时间,我封闭了自己感情的大门,把全部心思放在工作上,错过一些很优秀的人,面对别人的示爱毫无理由地直接拒绝。别人不太明白,但只有我自己知道:我的伤没好,太怕被伤害了!伤不起。

她并不是个案,几乎每一次课程里,都会有她这种情况的学员,女性所占比例尤其高。也许是因为女人们的心太柔软,在爱情里总是容易受伤的一方吧。

如果一个女人在前一段感情里的伤还没好,心底还在滴着血隐隐作痛,你怎么还能指望她对男人产生感觉呢?也许感觉对她来说,只等同于再一次受伤的机会而已。

被爱情伤了又伤,人的内心自然就可能产生防御机制,让心门关上一些或彻底封死,不再轻易让人走进,这样可以保护自己不再受伤,但也容易把爱情关在门外,有的甚至会把对生活的信心一同关闭在心门之外。

欧文·亚隆,国际公认的心理治疗大师。他同时还是一位非常优秀的作家,能够把心理治疗的原理用小说的形式轻松呈现。在他著名的心理小说《当尼采哭泣》中,他虚构了尼采的爱情故事,尼采被所爱的女人莎乐美背叛,加上疾病缠身,不但对爱情绝望,甚至产生了对生命的绝望。

有时候,人们对异性不容易产生感觉、不容易产生爱情,不也是某种程度上对爱情的绝望吗?

并不只是所爱的人能让人们在情感中受伤,对于那些相爱而不能在一起的人来说,爱本身就会带来伤痛。

《傲慢与偏见》的作者、英国著名女作家简·奥斯汀,20岁时遇见爱尔兰律师勒弗罗伊,两人一见钟情,却因双方家人反对而分开。她非常伤心,选择了永远关上心门,把爱情一直关在门外,终身未嫁。

小练习(如果你还没有过情感经历,请忽略此练习):

1.你有过几次情感经历?

2.如果现在静下心来回忆这些情感经历,你心里的感受是什么?

儿时爱的缺失

X小姐从青春期到30多岁,在情感经历上基本是一片空白,没有谈过恋爱。

问起她为什么,她的答案是没有遇到让自己有感觉的人。再问她一个有感觉的人也没有遇到吗,她说除了上学时暗恋过的英语老师,就再也没有了。

像X小姐这样,对什么人都找不到感觉的人,人们会说他们是完美主义者。但这个完美主义,却可能就是因为儿时太不完美的生活经历导致的。

在成长的过程中,因为婴儿时期的遭遇使人内心太脆弱,即便之后父母再努力,也可能会有爱的缺失,给人们的内心留下伤痛,更别说有些父母根本就没有能力付出爱了。

爱的缺失并不等同于父母的缺位,而是说在孩子内心的感受上是缺少爱的。

早年被父母照顾的过程中,孩子的需要有时能被满足,有时不能。孩子的世界是分离的,会把爸妈满足自己时的形象认知为好父母,把不能满足自己需要、让自己痛苦时的形象认知为坏父母。

人们会喜欢上什么样的人,是跟儿时心中坏父母和好父母的形象有很大关系的,尤其是异性父母,或异性抚养者。

人类有个基本心理特点:追求快乐,逃避痛苦。这导致人们总是希望自己的父母只有好的部分,而没有坏的部分。坏的部分往往被幻想为好的,比如一个自己想吃东西而父母没钱给买的孩子,他幻想中的父母可能就是很有钱的,自己想要什么父母都给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