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经济成渝经济区发展思路研究
49256700000014

第14章 成渝城市群的发展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成渝城市群的构建

一、成渝城市群范围的界定

城市群范围的大小,主要考虑以下几方面的因素:一是核心城市的规模,重庆和成都两个核心城市规模的大小决定了城市群范围的大小;二是非核心城市的规模与数量,非核心城市的规模越大,数量越多,城市群的规模越大;三是城市之间的地面交通成本,通勤时间越短,成本越低;四是发展阶段,工业化和城镇化的进程决定了城市群规模的大小。

我们认为,在上述界定原则的基础上,成渝城市群范围界定还应重视成渝腹地城市群的支撑作用,只要有融合条件,能促进成渝城市群融合发展的地区都应纳入成渝城市群的范围。尤其是经济联系紧密、地缘特征相似、交通联系密切的跨省级行政区域的城镇连接带,起着加大和促进两省市城市之间交流和合作的作用。重庆境内的万州区为中心,靠近川东北地区的城镇群(带)以及邻近的渝东南地区的石柱县与四川境内的达州地区具备融合发展、增强经济区腹地经济实力的条件,应纳入成渝城市群的范围。

因此,我们建议成渝城市群的范围应包括四川的成都、绵阳、德阳、眉山、乐山、资阳、内江、自贡、宜宾、泸州、遂宁、南充、广安、达州14个地级市,重庆一小时经济圈内的渝中、大渡口、江北、沙坪坝、九龙坡、南岸、北碚、渝北、巴南、涪陵、江津、合川、永川、南川、长寿、万盛、双桥、綦江、潼南、铜梁、大足、荣昌、璧山23个区县,渝东北地区的万州、垫江、梁平、开县、丰都、忠县、云阳、奉节、巫山、巫溪、城口11个区县以及渝东南地区的石柱县。

二、发展基础

(一)区位条件优越,交通便利

“成渝经济区”是一个典型的流域经济区,范围主要在长江上游干流和嘉陵江、乌江、岷江、沱江等主要支流的中下游地区,城市和产业绝大部分都沿江分布。长江黄金水道是整个区域的战略大通道,也是西部东向最大的出海口。成渝铁路实现了人口和物资在两个城市之间的可移动性,也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空间运输成本。成渝高速公路大大降低了两地的空间和时间成本。2008年运行的渝遂铁路时速200千米,把成渝之间铁路通行时间缩短到2小时,为成渝经济融合提供了又一有力保障。成都、重庆的多条高速通道,将对成渝经济区的发展起到巨大作用。依托老成渝高速和规划中的成渝客运专线铁路,将形成1小时车程的成都—资阳—内江—永川—重庆经济走廊;依托成南、南广高速和渝遂、渝武高速形成成都—遂宁—南充—广安—重庆经济走廊;依托达州—重庆高速公路,将形成达州—广安—重庆经济走廊;规划中的成渝高速环线和成渝高速复线将把内江、宜宾、自贡、泸州、绵阳、遂宁、南充等多个潜在城市群连接起来,缔造成为“经济走廊”。四通八达的高速公路网将撑起成渝经济区的主骨架,并把盆地周围地区全部纳入辐射范围,促进这些城市之间的经济联系。

(二)城镇密度大,但城市体系存在断层

以重庆、成都为核心的成渝经济区内城镇密集,由41座城市组成,其中包括成都市、重庆都市区两座特大城市,5个大城市,20个中等城市和14个小城市。以城市密度为例,成渝经济区每万平方千米有2.03座城市,高于长三角1.46座/万平方千米,低于珠三角3.12座/万平方千米,但远远高于西部地区0.24座/万平方千米和全国0.7座/万平方千米的平均水平。

从空间分布上看,成渝经济区的两端是重庆都市区和成都市两个超大城市,在中线上分布着南充—内江—自贡三座大城市,在两端的北部又有绵阳市、达州市和万州三个大城市,大城市的空间分布比较理想。中小城市分布于特大城市和大城市之间,构成了比较好的城市体系。但是由于缺乏百万人口等级的特大城市,所以整个城市体系存在比较严重的断层。

三、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特大城市极化效应远远超过辐射效应

成渝城市群的两个特大城市现代化发展水平和市场化发展程度很高,人口聚集的密度很大,生产要素极化效应和财富效应非常明显。而同时,由于特大城市与其他城市之间产业分工不充分,城市产业发展呈现相当明显的梯度差,特大城市的产业扩展的空间作用力较弱,导致特大城市对周边地区的辐射效应不足。突出的表现就是特大城市土地价格、产业利润涨幅远远高于周边城市,无法充分发挥特大城市的带动辐射效应。

(二)中等城市之间发展水平差距很大

成渝经济区内中等城市数量最多,承载的城市人口数量高达500万,但是这些规模相近的城市之间现代化、信息化的发展水平差距很大。总体而言,距离两个特大城市近的中等城市,其发展水平、发展环境都优于边远的中等城市。造成发展水平差距很大的主要原因在于特大城市的经济带动能力随空间距离的变化趋于减弱。

(三)城镇化进程与工业化发展不协调

虽然成渝经济区总体上已进入工业化中期阶段,但城市发展水平相差悬殊,城乡差别大,城市化水平低,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矛盾突出,制约成渝经济区的加速发展。成渝经济区的平均城市化水平43.62%,农业人口占比大,多数市、县(区)农业人口比重仍然偏高,部分地区甚至高达80%;与长三角、珠三角和京津冀等发达经济区相比还有较大差距。同时,长三角和珠三角均已进入工业化的中后期阶段,而成渝经济区则刚刚进入工业化的中期阶段。从城乡基础设施来看,长三角和珠三角已形成全国最发达、最密集的水陆空立体交通运输网络,而成渝经济区还没有形成完善的现代交通运输体系;从卫生、科教、文化、体育、农村电网、供水等基础设施来看,长三角和珠三角经济区已形成城乡一体化体系,而成渝经济区农村的基础设施、文化教育、医疗卫生等还十分落后,城乡差距还很大。

(四)地方保护行为比较严重,城市群之间的经济协作机制尚待建立

目前,成渝经济区城市群经济发展的最大障碍还是部门垄断和地方政府保护主义比较严重。区域内,从乡镇到市级的各级政府行政关系复杂,经济的行政管辖权有着巨大的寻租空间。这给城市群之间的经济协作带来很多掣肘。地方保护主义阻碍经济资源的自由流动和跨地区的经济合作,一些地方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依然受到很大限制,特别是一些短缺要素的流动,如人才、技术、资金流动更是受到种种不合理限制。以啤酒为例,川渝两地政府都支持各自的啤酒制造商的区域垄断行为,重庆啤酒和蓝剑啤酒都很难进入对方的属地市场。很多年来,川渝政府之间也签署了不少的经济协作框架协议,但是落实到实处的合作项目并不多。

(五)城市化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之间矛盾突出

生态屏障建设是成渝经济区建设的最重要功能之一。成渝经济区已进入城市化加速发展时期,城市经济的扩张与生态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尤为突出,使城市化面临着非常严峻的挑战。成渝经济区也是我国重要的能源和原材料生产基地,部分支柱产业对自然资源及生态环境的依赖性较大。同时,成渝经济区为建设长江上游生态屏障而进行的“退耕还林”、“退草还牧”、泥沙治理、污染治理等工程而投入的资金,不仅长期没有回报,还要背上移民安置和解决更多农民就业的沉重包袱。在地方财政收入仅能维持正常运转的条件下,不可能拿出资金投入生态屏障建设。因此,成渝经济区生态建设的资金,更多要依靠中央政府的转移支付和专项投入,或者依靠受益地区的经济补偿,在这种机制没有形成之前,资金问题不仅制约经济区的生态建设也制约着产业化和城镇化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