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中国人的炼金术
49254000000016

第16章 中国商人的“思考术”——“识时务者为俊杰”(3)

有一则创业故事是这样说的,有两个青年一同去开山,其中一个把石块砸成石子运到路边,卖给建房的人,另一个直接把石块运到码头,卖给杭州的花鸟商人。因为这儿的石头总是奇形怪状,他认为卖重量不如卖造型。这里有很多开山的人,只有他自己这样做。三年后,他成为这里第一个盖起瓦房的人。

后来,不许开山,只许种树,于是这儿成了果园。每到秋天,漫山遍野的鸭儿梨就招来八方商客。他们把堆积如山的梨子成筐成筐地运往北京、上海等大城市,然后再发往韩国和日本。因为这儿的梨汁浓肉脆,香甜无比。就在这里的人们为鸭儿梨带来的小康日子欢呼雀跃时,他又卖掉果树,开始种柳。因为来这儿的客商不愁挑不上好梨,只愁买不到盛梨的筐。他又是唯一想到这一点的人。五年后,他成为第一个在城里买房的人。

再后来,这里修了铁路。人们可以北到北京,南抵九龙。小村对外开放,果农也由单一的卖果开始发展到果品加工及市场开发。就在一些人开始集资办厂的时候,他又在他的地头砌了一道三米高、百米长的墙。这道墙面向铁路,背依翠柳,两旁是一望无际的万亩梨园。坐火车经过这里的人,在欣赏盛开的梨花时,会醒目地看到四个大字:可口可乐。据说这是五百里山川中惟一的一个广告,他仅凭这座墙,每年又有四万元的额外收入。

90年代末,有个日本商人来华考察,当他坐火车经过这个小山村的时候,听到这个故事,马上被此人的商业头脑所震惊,当即决定下车寻找。这个日本人找到他时,他正在自家店门口跟对门的店主吵架。原来,他店里的西装标价800元一套,对门就把同样的西装标价750元;他标750元,对门就标700元。一个月下来,他仅批发出8套,而对门的客户却越来越多,一下子发出了800套。

日本人一看这情形,对他失望不已。但是弄清真相后,却又惊喜万分,当即决定以百万年薪聘请他。原来,对面那家店也是他的。能够想出这么一种促销的主意,他又是此地的第一人。

打破陈规才能求发展,众人都往东,你偏偏往西,可能就会有意外的收获。在商场上,存在这么一个道理:当所有人都认为该做时,事实恰恰是不该做;当所有人都认为不该做时,此时你千万不要错失良机。

人弃我取,人取我予,就是通过逆向思维寻找机会,不走寻常路,把握商机。在这里,“取”和“予”都是方法,是形式,核心内容是按照市场的客观规律办事。只不过,当别人看不到规律的时候,你看到了,并且抓住了,于是你就是赢家。

1.进场时,一定是满地狼藉的时候;离场时,一定是熙熙攘攘的时候。

2.逆向思维考虑问题,客观规律是最重要的依据,不要为了彰显另类而出奇。

3.很多时候,一个游戏的参与者,只有20%的人才能猜到正确答案,努力让自己加入那一部分,不被大众的判断所左右。

4.最正确的判断,往往会成为最出人意料的赢家,这是生意场上的悲哀,但却每天都在上演。

借助车马的人,不必自己跑得快,却能行千里

荀子《劝学》中说:“君子性非异也,善假于物也。”一个水平很高的人,本身并不一定很高明,关键是他善于利用别人的智慧,为己所用,从而做出了成功的事情。我们应该知道,即使是最聪明的人,他也没有比别人多长几个脑袋,只不过他善于利用别人的长处,借助外物来为自己的目标服务。

君子欲强于他人,就需要善于吸收、利用他人的优点,集他人所长,方能立于不败之地。无论做人,还是从商,都是一条极为重要的成功法则。

借,如何借?自力更生为主,借助外援为辅。扬长避短,水无常形,借无定法。

借,借什么?缺啥借啥,天下没有不可以借的东西。人才,技术,工具,仪器,资金,乃至管理方法,经营谋略,都可以成为借的对象。草船借箭,火借风势,壮己实力,赚来财富。

汉高祖刘邦建立汉朝后,总结自己说:“夫运筹策帷帐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饷馈,不绝粮道,吾不如箫何;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此三者,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项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其所以为我擒也。”

在他这里,借,实际就是一种领导和管理的艺术,是融合他人智慧,为己所用的最高境界。

为什么要借?一个好汉三个帮,商场凶险,竞争激烈,藏龙卧虎,能人辈出,一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必须要学会借力而行。俗话说得好:一个巴掌拍不响,众人拾柴火焰高。借他人之力,来为自己增加力度,达到四两拨千金的效果。凡是商场的成功者,都擅长借用人才的力量,外界的力量,从而实现理想。

借力,既是一种科学方法,又是一个成功法则,是炼金者的智慧思维。

荀子说:“借助于车马的人,不必自己跑得快,却能远行千里;借助于舟船的人,不必自己善水性,却能渡江河。”不仅中国有借的智慧,西方也有,比如牛顿成功之后就说:“我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由于他借助了前人的研究成果,综合运用,并向更高的目标发展,所以才突破了物理学定律。

蒙牛集团的成功,对“借”字的理解和运用绝对功不可没。在它的成长过程中,到处都可看到一个“借”字的作用:创业初期,借用工厂,实施虚拟联合,快速地开拓市场;宣传策略上,借势于中国乳都,借行业老大伊利的光,打响自己的名头(内蒙古第二品牌的创意);资金上,借用社会资本,发展自己实力,省却资本积累过程。

一个“借”字,把蒙牛的迂回发展战略体现得淋漓尽致。同时,蒙牛就可以将自身的优势资源集中到市场、技术开发上面,将原料供应、生产和运输等资本密集型业务外包,形成以品牌优势为基础的价值网络,得以在市场中逐步壮大,成为了中国乃至亚洲知名品牌。

香港之所以能成为东亚四小龙,也是凭着借的智慧,把自身优势发挥到了极致。它凭借与外国的大公司合营,借别人的知名品牌,借外国的原材料,借外国公司的销售渠道和市场,从事加工制造,出口贸易。这种“借风腾云”的思维,迅速让香港走向了繁荣,成为了永远不灭的一颗东方明珠。

台湾的巨富陈永泰也说:“聪明人都是通过别人的力量,去达成自己的目标。”

善假于物,借鸡生蛋,借力生力。最出色的竞争者,都懂得因势而变,借用别人的优点,来弥补自己的弱项,整合自己的优势资源,从而迅速壮大,形成强大的竞争力。

在成功学中,“借”更是堪称核心的智慧。借力就是建立牢不可破的关系网,通过借力,就可以从没钱变成有钱,从没背景变成有背景,白手起家,全凭借东风,借用强大的人脉力量把自己送到成功的彼岸。

事实上,借钱不止可以创造好运气,还可以用借来的力量办大事。很多事情,单凭自己的资金实力,很难做成,这时利用融资等办法,引入外界的能力,就能够突破瓶颈,马到成功。

能做到“善假于物”的人,不一定就是成功的商人,但他一定是离成功最近的商人。

1.看一个人的力量有多大,不在于他能举起多重的石头,而是他能获得多少外界的帮助。

2.借的智慧,就是一个人利用外部资源的能力。不会“借”的人,注定是孤家寡人,即使拥有再好的想法,也很难变成现实。

3.一个人的成就,在很大程度上要承蒙他人所赐,要借别人的智慧。

大智若愚财自来

——收回来的拳头才有力量

小聪明只是雕虫小技,坚守正道才是真正的智慧。

有个故事是这么说的:一个愚者和一个智者,同时在一个地方寻找水源,智者先掘一口井,并未发现水源,于是放弃,再掘一口井,但仍未发觉水源,继续放弃,继续另寻它途。而愚者呢,找个地方挖了一口井,发现没有水冒出,他埋头在这口井里继续再挖,仍然没有水冒出,但他并未放弃,执着继续深挖他那一口井,终有一天,他看见了久违的水源。而那位所谓的智者,依旧东一下、西一下地挖着,始终挖不出一点水来。

大智若愚,大巧若拙,就是真正具有大智慧的人,用智慧谋事。在做事的时候,就会抛弃一切表面文章,进入无为的自然状态。真正的大技巧就是忘记一切所谓的技巧,一切都是自然天成。

郑板桥说:“难得糊涂。”糊涂生财,不是让你真的糊里糊涂,两眼一抹黑,而是莫执着于表面的一时之争,紧抓核心利益,通达智慧之道。很多事情,浮在眼前的往往是诱人犯错的幌子,不理会才能大步前进,纠结进去反而会赔了夫人又折兵。

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可以看到这种现象,一些很有学问和修养的人,表面上却显得很愚钝,既不与人勾心斗角,也不擅长用心算计,好像每次吃亏的都是他。正由于这样,一些无知的人反倒取笑他,在背后议论他的是是非非。这样的人自以为聪明无比,实则大智若愚,大巧若拙。

自以为聪明的人,他们往往喜欢察言观色,见缝插针,无孔不入。这种人谈起大道理,头头是道,咄咄逼人。说起具体的事情,便婆婆妈妈,没完没了,总是纠缠不清。但到最后,输的却是他自己,每天很累很忙,却什么都没得到。

为什么会这样?小聪明葬送身家性命,明于机巧,却钝于实理。就像每天都喋喋不休地研究股市价格信息的股民一样,脑子里充斥着股票的实时价格,稍有风吹草动,就大喊大叫,一会兴奋至极地冲进去,一会又颓丧无比地逃出来,好像显得很聪明,其实一点没有把握股市的本质规律。

古人说:大象希声,大雅无言,大巧若拙,大智若愚。

大智若愚,若愚,已入理悟之境;但要大彻大悟,当需守愚,守者即修行,亦即功夫。理上之悟,是一悟,已近愚之境界;事上之悟,事事悟,时时醒,持守如一,乃一大智者。大智者,愚之极至也。大愚者,智之其反也。外智而内愚,实愚也;外愚而内智,大智也。

外智者,工于计巧,惯于矫饰,常好张扬,事事计较,精明干练,吃不得半点亏。内智者,外为糊涂之状,上善斤斤计较,事事算大不算小,达观,大度,不拘小节。智愚之别,实力内外之别,虚实之分。

真正聪明的人,在常人看来就像个笨蛋,因为他不计较小是小非,不在意小得小失,所以被大多数人看不起。但在漫长的人生中,这样的人却总是能成为最后的赢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