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评萧友梅歌曲《问》
刘 河 尹治颖
“你知道你是谁?”一缕深沉、悠然的歌声飘然入耳,这歌声中蕴涵着的一丝忧虑,让人不禁沉思。这就是我国第一代音乐教育家、著名的作曲家——萧友梅的歌曲《问》的第一句歌词,开门见山地提出了一个关于人生的重大问题,即:“你是谁?你的社会责任是什么?在百姓凄惶、江山破碎的时候,你能够做些什么?”这个重要的人生思考,呼应了鲁迅通过《伤逝》的女主角子君喊出的“我是我自己的”这一震撼人心的口号。实际上,这些都是“五四运动”时期青年人要求个性解放的反映。
《问》写于“五四”运动后不久,约在1921年前后,最初发表于1922年出版的萧友梅的第一本歌曲集《今乐初集》(《今乐初集》是中国作曲家出版的第一本带钢琴伴奏的五线谱创作歌曲集)中。当时,国内军阀混战,他们残酷镇压和扼杀新思想及新文化运动,国外帝国主义不断侵略,疯狂瓜分中国,整个社会动荡不安,民不聊生。这一时期音乐创作的基本主题就是体现“五四”运动反帝、反封建的时代精神。《问》含蓄地唱出当时青年人对内忧外患、国家沉沦的忧虑、感慨之情。
《问》的曲式是单一形象的乐段结构,匀称的乐句中又富于变化。全曲好像是一位哲人对生活提出的深刻思考。开始的问句,旋律起伏流畅,显示了心情的激动。
例7
四个乐句后,是两组以三度下行构成的音调(歌词“垂垂垂”处),这种表现手法似与生活中的叹息声有些联系,显得忧心忡忡,但含蕴不露。歌曲在结束之前出现了全曲的高潮(歌词“你知道今日的江山,有多少凄惶的泪?”处),这是歌曲的点题之句,出现了三连音节奏及连续上行和全曲的最高音,使情绪掀起了渡澜,把歌曲引向了高潮,表达了一种忧国忧民的思绪。歌曲至此已呈现完全终止,但随后又出现了几小节的扩充,把人们引向对“问”的思考,使整首歌曲在这一呼应中圆满结束,余韵无穷,耐人寻味。《问》借鉴了德国艺术歌曲的风格特点,七声音阶大调式,词和曲结合得较好,音乐亲切生动。全曲的音域只有九度,萧友梅用了极其精练的材料,表达了极其深刻的思想内容。
与产生于同一时期的青主的艺术歌曲《大江东去》相比,《问》显得比较的通俗,适于广大的知识分子演唱,而《大江东去》则有较高的专业性,是面向歌唱家的作品。
萧友梅(1884—1940),广东中山县人,1901年赴日本学习教育及钢琴,在日本学习音乐九年。19l2年又赴德国留学,就读于莱比锡音乐学院和莱比锡大学,专攻音乐八年。1916年他以博士论文《17世纪以前中国管弦乐队的历史的研究》,在著名音乐学家里曼(Hugo
Riemann)的主持下通过了答辩,获得了哲学博士学位,成为我同第一位音乐博士。同一年内,他还创作了钢琴曲《哀悼引》《小夜曲》《弦乐四重奏》和军乐合奏曲《在暴风雪中前进》等作品,都属于中国作曲家谱写的最早的西洋器乐曲的一部分,具有开拓性意义。1920年返国后,他一直从事音乐教育。1927年在蔡元培的支持下于上海创建了国立音乐院,即我国第一所单科音乐学院(后改名为国立上海音乐专科学校)。在极其困难的物质条件下,萧友梅在以学习西洋音乐为主的学校里,还开设了琵琶、二胡、笙、笛子等民族乐器课程。在他的努力下,上海音专的教学水平达到了相当的高度,先后培养出一批优秀的中国音乐人才,使中国的专业音乐教育从此进人一个新的历史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