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20世纪中国名曲鉴赏
49207900000052

第52章 心中的“大河”

——刘炽的歌曲《我的祖国》赏折

刘 润

20世纪50年代,中国词曲作家们谱写了大量歌颂社会主望新中国的歌曲。《我的祖国》就是其中流传最久、影响最大的歌曲之一。

这首歌曲创作于1956年,是电影《上甘玲》的插曲。电影《上甘岭》描写了中国人民志愿军在抗美援朝的战斗中英勇抵抗敌人的动人事迹。为了配合影片雄壮的场面和表现英雄们为祖国不惜牺牲生命的革命精种,词曲作家在创作时进行了长期的酝酿与精心的构思。

《我的祖国》的歌词用形象生动的语言赞美了伟大的祖国,表现出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歌词第一段写景,词作家乔羽选择了富有代表性的形象,把人们带人一幅祖国大好河山壮丽的美好画卷中:“一条大河波浪宽,风吹稻花香两岸。”“宽”、“香”二字,形象地道出了祖同的辽阔与美丽。第二段歌词写人:“姑娘好像花一样,小伙心胸多宽广。”形象地表现了中国人民热情、宽广的胸怀,极具气魄。第三段歌词中“朋友来了有好酒,若是那豺狼来了,迎接它的有猎枪”一句,巧妙地借用了民间俗语,形象而生动地写出了中国人民对待敌友的截然相反的态度。副歌应和着主歌,并强调了歌曲的主题:“这是美丽的祖国,是我生长的地方,在这片辽阔的土地上,到处都有明媚的风光。”

音乐由两个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是女高音领唱的四个乐句,感情真挚细腻,旋律委婉动听,是一段非常优美的抒情曲调。第一乐句就出现了从低音sol到中音sol、又从中音sol到高音do的八度、四度跳进,一下子把人们引入宽广舒展的美丽景色中。第二、三乐句均由前一句的末音开始转回,仿佛一条起伏的波浪线条,这种“鱼咬尾”的方法,在民间音乐中十分常见,它使乐句问的联系更加紧凑。第四乐句旋律则是第一乐句的变化,同样起伏较大,“fa”音的运用使旋律变得十分光彩,成为全曲最美妙动听的一句。

歌曲的第二部分是一段混声合唱的副歌,旋律宏伟,气势磅礴。这一部分旋律是由第一部分旋律引申而来的,既有情绪对比又有音调联系,尤其是下行小七度的进行,使它成为全曲最富有特征的音程进行,并使两部分在音调上更加统一。

例80

作曲家在晚年回忆写这首作品的情况时说:“我写《我的祖国》时,收集了当时在全国人民中较流行的民歌和创作歌曲,反复咏唱、揣摩,最后从民歌《小放牛》改编成的《芦沟问答》中找到了《我的祖国》的种子。我把对最可爱的人的挚爱倾注在旋律中,起承转合,一气呵成。”的确,这首歌曲处处流淌着民间音乐的旋律,但它已不再是简单的民歌集成,而是作曲家极富创意的心灵之作。

首唱这首歌曲的是我国著名歌唱家郭兰英。她八岁开始学习由两梆子,参加革命后,承担了新中国多部歌剧的演出任务,在《小二黑结婚》《刘胡兰》《白毛女》等歌剧中担任女主角。她的唱功扎实、戏路宽阔,她演唱的《南泥湾》《翻身道情》等大量歌曲都在全国广为流传。郭兰英是中国半个世纪以来民族声乐艺术成就最高的代表之一。

曲作者刘炽为西安人。早年曾广泛接触当地民间音乐和地方戏曲,1936年到延安,在人民剧社当小演员。1939年人鲁迅艺术学院音乐系学习,后在“鲁艺”音乐工作团工作。1946年后在东北“鲁艺”文工团从事创作和演出,1950年起在中央戏剧学院歌剧团、中央实验歌剧院从事创作,后人中央音乐学院干部进修班学习作曲。他的主要作品有歌曲《翻身道情》《胜利鼓舞》《生产忙》《新疆好》《我的祖国》,合唱曲《祖国颂》,电影音乐《祖国的花朵》《上甘岭》《英雄儿女》《风暴》等。他还参与了大型秧歌剧《血泪仇》《周子山》、歌剧《白毛女》、民歌联唱《七月里在边区》等作品的集体创作。刘炽的作品都表达着他对祖国的深深热爱,正因为他把创作之根深深扎于祖国的土壤,又大胆吸收外来的技巧,才谱写出这些永远闪烁着光辉的经典音乐。

58.民族乐队轻音乐的代表

——刘明源的歌曲《喜洋洋》赏析

郭懿

《喜洋洋》以其轻快活泼、热情洋溢的情绪,成为我国节庆期间演出和播放最多的民族管弦乐之一。浓郁的中国风味,亲切、质朴的“乡音”,通过笛子、二胡、扬琴等不同音色乐器的演奏,展现出我国民族乐器和民族管弦乐队的艺术魅力。

人们对《喜洋洋》的喜爱和肯定。与曲作者对中国民族乐器性能的把握及其对中国民族精神的深刻领会是分不开的但此曲的作者并不是专业作曲家,而是我国当代著名的扳胡演奏家刘明源。

刘明源1931年生于天津,六岁开始跟随父亲学习板胡、京胡的演奏,从此与板胡结下了不解之缘。建国后,刘明源于1952年调到北京电影制片厂音乐科,在管弦乐队国乐组任首席演奏员,像《龙须沟》《祝福》《地道战》《红旗谱》等影片音乐中的独奏和领奏,都是他用板胡和二胡演奏的。除二胡、板胡外,刘明源还对其它许多民族拉弦乐器的演奏技法有所涉猎,因此,有人送了他一个“胡琴司令”的美名。同时,他还与他人其同对板胡进行改制,并新创了一套更能展示板胡性能的新技法,使之具有更加宽广、丰富的表现力。

《喜洋洋》属于民族管弦乐作品,创作于1958年。新中国的成立使全国上下处于一片喜庆的气氛中,50年代中期,社会主义改造的胜利完成,让人们对新生活充满了更多的憧憬和向往,文艺界以各种体裁,各种手法争先恐后地表现着这一欢欣鼓舞的时代。在作曲界则明显地表现为以乐观、向上,表达人们内心喜悦主题的作品占主导地位,《喜洋洋》就是在这样的创作背景下产生的。作品以其热情活泼、质朴流畅的风格吸引了无数观众,同时也因其通俗易懂、雅俗共赏的气质,成为中国当代“民族乐队轻音乐”这个新品种的开山之作。

作品的音乐取材于山西民歌《卖膏药》和《碾糕面》,结构上吸收了西方的曲式原则,由ABA三个部分构成.以笛和板胡、二胡作为主奏乐器。在A部分,旋律共由四个乐句构成。

由两支笛子奏出的主旋律声部,其节奏型以十六分音符为主,板胡则以后十六分音符为主。两个声部通过旋律的加花变形,以《卖膏药》为基调而发展变化出一系列新的曲调,但万变不离其宗,音乐充满非常浓郁的山西民歌风味。

例81

A部分的旋律从始至终一直在欢跃和平稳中进行。直到最后一小节,音乐从小字组的g向上作八度大跳,与前面的旋律进行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但对比中不显突兀,活泼中不失俏皮,让人颇感亲切。

B部分音乐的情绪与A部分形成对比,由热情活泼转为喜悦如歌,旋律舒展宽广。

例82

该部分的主题是以民歌《碾糕面》的主题发展而来的。作者保持了原曲节奏舒展的特点,但通过笛子、二胡和板胡的各种技巧的润饰,乐曲在保持原曲基调的基础上又增加了旋律的流动性和层次感。值得注意的是,B部分的主题在两类主奏乐器上分别完整地演奏了一次,使得相同的旋律通过不同乐器的不同音色的演绎,不但不会使听者感到单调,还颇有新意,让人回味无穷。在写作手法上,B部分主提一共由16个小节构成,后8小节旋律可以说是前8小节的加花变奏。

第三部分是第一部分的完全再现。情绪又从舒展宽广转变为热情活泼,这样,整个作品在曲式、情绪、节奏等各方面都做到了首尾呼应,使得全曲在对比中又蕴含着统一。

此外,该曲在乐队编配上也吸收了西方乐队编配的一些经验,除了笛子和板胡、二胡为主奏乐器外,其他乐器则基本上处于伴奏声部,主次分明,使整个作品有血有肉。因此,该作品自从问世以来,始终得到广大人民的喜爱。

刘明源除了创作板胡作品外,还创作改编了一些中胡作品,如《草原上》《牧民归来》等都是他比较有影响的中胡代表作集演奏、创作、乐器改制、教学于一身的刘明源,在中国板胡界可以说是一个全才性的人物,中国和国际乐坛上称他为“巾国弓弦乐之圣手”,的确当之无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