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评刘北茂的二胡曲《小花鼓》
赵珊珊
《小花鼓》是刘北茂在1943年春节期间即兴创作的一首二胡名曲,至今已产生六十余年了,六十年来,《小花鼓》鲜明的节奏和活泼的旋律,浸透了一代代人的心灵,为苦难的人们心中种上光明的种子。现在,让我们重温这一二胡的经典之作。
1943年是刘北茂一家从陕西迁移到四川青木关的第年,全家欢欢喜喜准备过年。他的两个儿子育辉、育熙因吃上了母亲炸的“肉丸子”,手舞足蹈地敲起锈迹斑驳的空饼干简,唱起了民歌《风阳花鼓》。小哥俩童稚纯真,硬生生地把歌词改成“奴家没有儿郎卖,奴家只好卖爸妈,咚咚锵”,惹得刘先生纵声大笑。听着听着,他若有所思地跑到一旁,拿起两张拆开的香烟纸,抓起铅笔头就在上面写写画画,不一会工夫,二胡曲《小花鼓》就诞生了。
《小花鼓》采用F调,颇具新意地以la-mi定弦。音乐轻快连贯,一气呵成,描绘了儿童们打起小花鼓欢庆新年的情景,营造出新春佳节的热闹、欢腾的氛围。乐曲分为三个部分。前15小节为主题的呈示部分,旋律从d羽调式开始,由三个乐句组成。第一乐句情绪活泼,展现了锣鼓似的节奏型,音符短促而富于弹性,点出了“花鼓”之意。第二乐句重复、发展前句,用后十六的节奏型向下模进,模仿击鼓之声。旋律呈跳跃的波浪式线条,极富表情,抓住了儿童活泼、好动的性格特征,突出了他们在节日中兴高采烈的心情。
例45
第三乐句重复了第二句的后半部,成为第一二部分之间的桥梁。
第16小节到42小节为乐曲的第二部分,旋律转向F宫调式。乐句悠长,音乐更为舒展、流畅,体现了儿童们边歌边舞的欢喜场面。第一乐句为“拱形”的旋律线条,连续出现了附点音型,音乐多了几分柔美。第二乐句曲风一转,运用连顿弓的演奏技法奏出八分音符的节奏型,音乐顿而有力,好似舞蹈进行中的锣鼓伴奏。第三乐句较长,节奏相对拉宽,音调从A到g2徘徊行进,大幅度的上行趋势增添了音乐内在的动力,使情绪得到提升。紧接着,第四乐句从c模进下行,音量也随着缓起缓落,尽情抒发了“人逢喜事精神爽”的欢乐心情。音乐时而轻松,时而细腻,形象地描绘出儿童们利落而委婉的舞步。
第42小节至结尾是乐曲的第三部分。曲调简明爽利,以等分性质的八分音符连奏为主,既增添了音乐的律动性,也极富于童趣。最后,旋律忽地以大附点节奏向上级进,在热烈的情绪中收尾。
《小花鼓》手法简单,运用五声音阶音调,音乐热情,散发着浓郁的民间歌舞气息。后由刘北茂的学生颜少璋在音乐会上演出.深受听众的欢迎,一直被选为音乐学院二胡教学的必修曲目,流传至今。六十年后的今天,已步入高龄的演奏家颜少璋提起当年演奏《小花鼓》的情景时仍很激动地讲道:“这是首很有民间音乐风格的乐曲,地地道道地引用锣鼓节奏,在当时二胡音乐中就是一个创举而其音乐有静有动,相得益彰。”
《小花鼓》的诞生,不仅仅是对新年的欢歌乐舞的描写,更多的是表达了刘北茂在艰苦环境中的乐观主义精神。胞兄刘天华过早的逝世,一直深深地打击了刘北茂。1942年夏,他毅然下定决心弃文从乐,抛弃了西北联大英语副教授的“铁饭碗”,柄身于四川青木关的国立音乐院。当时社会民不聊生,先生一家在疾病、贫苦和丧子之痛等重重打击下艰难地生活着。面对窘困的生活,他还常常说着,“我也是一个老百姓,大家能过的,我也能过”,来教导两个幼子。《小花鼓》就是他当时坚定信心的化身。他崇高的乐观精神,不仅勉励了自己,也鼓舞了那个时代下同样生活贫寒的百姓们。所以,《小花鼓》那简洁的旋律,现今听起来仍有一番深刻的感动,这也是它久演不衰的秘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