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20世纪中国名曲鉴赏
49207900000029

第29章 人生的绝响(2)

《陈毅诗词选集》中题为《十年)的诗篇,热情地歌颂着新四军走过的征程,抒发了“创业艰难百战多”的豪情,这就是《新四军军歌》歌词的初稿。1939年春,新四军为了动员广大官兵贯彻执行中共中央关于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和新四军作战方针的指示,配合部队进行革命传统教育,鼓舞士气,军部首长建议创作一首新四军军歌。3月间,首先由陈毅写出歌词初稿《十年》,后经叶挺、项英、袁国平、周子昆等集体修改定稿,署名为“集体创作,陈毅执笔”,并交给作曲家何士德谱曲。同年5月,在皖南新四军军部驻地首次演唱,得到军部领导和陈毅同志的肯定,便作为正式的《新四军军歌》,发表在1939年6月新四军的刊物《抗敌》杂志上。军政治部还正式发出通知,把军歌印发至全军,组织教唱,一时间教军歌、唱军歌便在全军形成热潮。

这是一首音调雄浑壮阔、节奏沉稳有力的进行曲,表现了新四军支撑东南半壁江山的豪壮气概和“工农儿子惯征战”的坚韧性格。旋律进行带有西方铜管乐式的棱角分明、铿锵有力的特点,由四个不断展开的段落组成。

第一乐段带有进行曲典型的特点,其节奏铿锵有力,旋律庄重浑厚,持续在中低音区,给人一种大步前进的感觉,体现了正义之师的泱泱雄风。第二乐段旋律上扬,舒展而富有激情,是对过去艰苦岁月、光荣征程的自豪回顾。进入第三乐段,音乐旋律变得更加顿挫有力,并以逐句上行的模进形式,将歌曲的情绪逐渐推向高潮。这个乐段象征着新四军以坚实的步伐,向着新的目标挺进。结束段落以两个转折性的乐句推出“东进东进我们是铁的新四军”这个点题性结束句,连续反复三次,情绪一次比一次高昂,具有“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那种势不可当的气势。

例35

整首歌曲既继承了中国音乐的优良传统,又吸收了外国歌曲的音调节奏,还借鉴铜管乐特有的旋律色彩,使整首歌曲的曲调气势刚强,旋律嘹亮,不仅准确生动地表现了歌词内容,还推进了歌词所要表达的情感。所以,使人唱起来浑身充满信心和力量,听起来令人内心无限激荡和澎湃。

曲作者何士德(1910—2000),出生于广东阳江县,儿时便跟外祖母学唱广东民歌童谣,开始喜欢音乐。1934年入上海国立音乐专科学校学习声乐和作曲。1937年后在上海歌咏界战时服务团、新四军战地服务团做领导工作,1942年到延安鲁迅艺术学院任教,建国后从事电影音乐和音乐出版工作。代表作除《新四军军歌》外,还有歌曲《新四军万岁》《我们是战无不胜的铁军》《挖战壕》《战地妇女》等。他还担任了新中国第一部大型故事片《桥》的音乐创作,和故事片《光芒万丈》部分音乐创作。后来又为电影《林家铺子》、文献记录片《中国人民的胜利》以及短片《故官》《长江》等作曲。

33.抗战的呻吟

——冼星海的歌曲《黄水谣》简析

房巍

完成于1939年 3月31目的《黄河大合唱》是冼星海最杰出、影响最大的一部传世之作,其中的第五乐章《黄水谣》自创作至今六十多年间,被几代中国人传唱,经久不衰。

冼星海是广东番禺人,出生于澳门一个贫苦的渔民家庭,其父还没有见到冼星海出生就因故去世,他是靠母亲给别人帮佣抚养长大的,生活的艰辛可想而知。冼星海随母亲在新加坡度过了贫苦的童年,1918年间到广州,又以半工半读的方式艰难地读完了岭南大学附中和大学的学业。读书期间他做过打字员、杂工、当过工人夜校的教员,但就是在这样艰苦的学习条件下,他依然没有放弃自幼就深爱着的音乐。他开始学习小提琴和单簧管,并参加学校乐队的演奏。1926年,冼星海进入北平艺术专门学校选习小提琴,1928年考入上海国立音乐院,但均因故未能坚持下去,1930年是冼星海音乐学习的转折点,他终于实现了到国外学习音乐的理想,来到了法国巴黎。在经过了千辛万苦、忍受了常人无法想象的艰苦学习与生活之后,冼星海终于在1934年冬考入巴黎音乐学院高级作曲家,随著名作曲家保罗·杜卡学习作曲。遗憾的是一年之后杜卡不幸病逝,冼星海随即四国。

1938年冬,冼星海接受了延安“鲁艺”的邀请,就任“鲁艺”音乐系教授,后兼任系主任,继续着他的革命音乐道路,在繁忙的教学工作和群众音乐活动的间隙,冼星海一直坚持紧张的音乐创作。这位多产的作曲家除了写作大量的群众歌曲以外,还创作了一系列大型的作品,《黄河大合唱》就是其中最有代表性的一部。在1939年2月的某一天.冼星海前去探望因坠马而受伤住院的光未然,并提议再次携手合作(此前曾合作过《赞美新中国》等多首歌曲),光未然欣然将1938年、1939年两次渡黄河以及在黄河边行军的感受写成了歌词。冼星海在听了光未然朗诵的歌词后十分激动,站起来把歌词一把抓在手上,说:“我有把握把它写好”从3月26日到31日,仅用了六天时间,就完成了这部大合唱的初稿。1939年4月13日,在延安陕北工学大礼堂首演了这部被称为“中国近现代音乐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巨著——《黄河大合唱》。

《黄水谣》是一首抒情性的叙事歌,纯朴,简洁,极富歌唱性,其结构为带再现的复三部曲式。第一段歌唱黄河两岸美丽的风光,音乐亲切、自然,旋律跨度很大,起伏跌宕,“奔腾叫啸如虎狼”将黄河水急浪高、一泻千里的壮观景象描写得淋漓尽致。

例36

中段速度稍慢,表现敌人入侵后的凄凉景象。男声的加入给音乐平添了一种凝重的色彩,“奸淫烧杀,一片凄凉,扶老携幼四处逃亡。”带着痛苦和呻吟,哭诉家破人亡、背井离乡的凄惨遭遇。第三段音乐是第一段的压缩再现,速度更慢,情绪也更加悲痛,将内心的痛苦和对敌人的愤慨完全倾诉出来。作曲家运用了五声音阶的宫调式,谱写出富于民族特点的旋律,让它为反映新的斗争生活内容服务。这部作品既有鲜明的中国民族特色、通俗易懂的群众性特点,又洋溢着强烈的时代战斗气息。

《黄河大台唱》除了最初的“延安版”以外,冼星海在苏联曾改写了一个以大型合唱及管弦乐队伴奏的“修订版”(即“莫斯科版”)。另外,在以后的历次演出中,又有根据演出条件作必要调整而形成的许多版本,如李焕之改编的版本、瞿维改编的版本及严良堃改编的版本等。其中的《黄水谣》除了有混声合唱、女声二部合唱的表演形式外,还经常作为女声独唱曲在音乐会上演出,都深受演唱者的喜爱。

1939年7月,周恩来曾在延安为冼星海题词:“为抗战发出怒吼,为大众谱出呼声”1945年10月30日冼星海病逝于苏联莫斯科,毛泽东亲笔题写了“为人民的音乐家冼星海同志致哀”的悼词,这是对他革命的一生和创作成就的最高评价。

34.军歌壮军威

——郑律成的歌曲《中国人民解放军军歌》赏析

梁茂春

中国近代军歌的发展,是从20世纪初“学堂乐歌”时期引进西方进行曲风格歌曲开始的。而中国军乐的发展,是随着清朝末年组建新式军队(如张之嗣的南洋自强军、袁世凯的北洋新军等)而同时建立西式军乐队开始的,尤以袁世凯的新建陆军中的军乐队比较著名。他还创办过天津“乐工学堂”,指示李映庚编纂《军乐稿》(1908年石印出版),书中既有军乐,也有军歌。辛亥革命之后,国民政府和各路军阀也都尝试着发展军歌和军乐,但是成效甚微,没有留下重要的军歌和军乐作品,只是国民政府后来在创办军乐学校和发展军乐队方面做出过一点成绩。

人民军队从1927年建立之后,就开始注意军歌的编创。当时在没有专业作曲家的条件下,曾经采用将旧曲填新词的方法,编创了《三大纪律,八项注意》《当兵就要当红军》等著名的红军歌曲。30年代之后,一些作曲家投身到民族解放运动中,在国家危急的关头,谱写出了一批民族的战歌,如黄自的《抗敌歌》,任光的《打回老家去》,聂耳的《义勇军进行曲》,冼星海的《救国军歌》《到敌人后方去》,麦新的《大刀进行曲》,贺绿汀的《游击队歌》等等。到1939年,在南方新四军中产生了《新四军军歌》(陈毅词,何士德曲),在北方的八路军中产生了《八路军进行曲》(公木词,郑律成曲)。这两首军歌的同时出现,标志着中国的军歌创作走向了成熟,也标志着人民军队的迅速成长。从威武雄壮的嘹亮歌声中我们就可以坚信:中国人民军队是不可战胜的虽然抗日战争当时尚处在敌强我弱的形势下。

郑律成的《八路军进行曲》已经在人民军队中流传了六十多年,历经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和和平建设几个时期,它的歌词几经修改、调整,在解放战争时期改名为《人民解放军进行曲》,随着全国的解放而唱遍了全中国。1965年改名为《中国人民解放军进行曲》。1988年又经当时的中央军委主席邓小平签署命令,将它定名为《中国人民解放军军歌》。它的确是中国军旅歌曲创作的一座丰碑。现在就对这首歌曲作一简要评析。

为《中国人民解放军军歌》谱曲的作曲家是一位参加中国抗日斗争的朝鲜革命青年郑律成。他十九岁时随同一批朝鲜进步青年来到中国南京,参加朝鲜革命组织“义烈团”,从事秘密的抗日工作,1937年10月到达延安,在鲁迅艺术学院音乐系学习,毕业后到“抗大”当音乐指导。诗人公木当时也在抗大任宣传干事,他们还一起去拜访了《黄河大合唱》的词作者光未然,引发了他们的创作激情。就在《黄河大合唱》的启发下,郑律成兴奋地说:我们也写一个,写一个《八路军大合唱》。郑律成还对公木说:“你是从前方来的,经历过战地生活,让我们携手合作,为八路军而歌唱吧”(公木:《回忆与偶感》,1979年)。这部作品完成于1939年秋,最初名为《献给八路军的军歌合唱集》。《八路军进行曲》是其中的第四乐章。大合唱共由六首歌曲组成,除了《八路军进行曲》外,其他五首歌曲分别是:《八路军军歌》《炮兵歌》《子夜岗兵颂》《冲锋歌》和《快乐的八路军》。这部大合唱成功地塑造了威武雄壮的八路军战士的集体英雄形象,从多个侧面生动地体现了这一人民武装的精神面貌,具有锐不可当的前进气势。在中国音乐史上,这是一部表现人民军队战斗生活的优秀大合唱作品。

其中最优秀的乐章当然是《八路军进行曲》,它和《延安颂》一起,给郑律成带来了巨大的声誉。在中国的歌曲史上,也是一首始终放射着艺术光华的作品。它气势磅礴、英勇豪迈,形象地刻画了人民军队龙腾虎跃般向前挺进的气概。《八路军进行曲》在音调上吸收了进军号角的特点(如引句“向前向前向前”和“同志们整齐步伐奔向解放的战场”等乐句),嘹亮而刚强,带有一往无前的战斗性格。

例37

它在音乐进行上呈连续向上跳进的趋向(如“我们的队伍向太阳”,“从无畏惧,绝不屈服,英勇战斗”等乐句),充满了阳刚之气。

例39

例40

它在节奏上连续使用切分音(如“脚踏着祖国的大地,背负着民族的希望”等乐句),突出了音乐的冲击力。

例41

雷霆万钧的气势,正是《八路军进行曲)独特风格之所在。另外,《八路军进行曲》在结构上属“头身尾”自由三段体曲式,乐句上经常采用“同头变尾”的民间音乐发展手法。在音阶上,是带“变宫”音的六声音阶。总之,它已经在军歌创作的民族风格方面取得了重要的突破性进展。

军歌壮军威。半个多世纪以来,《中国人民解放军军歌》伴随着人民军队的成长壮大和人民战争的胜利,发挥了巨大的鼓舞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