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20世纪中国名曲鉴赏
49207900000027

第27章 所向披靡的大刀

——麦新的歌曲《大刀进行曲》赏析

宋歌

在战火硝烟弥漫中国,抗日战争刚刚打响的年代,便产生了众多优秀的抗日救亡歌曲,这些歌曲以其特有的坚强不屈、奋勇团结的精神特征,鼓舞着中国人民走向解放和自由。《大刀进行曲》就是其中非常优秀的一首,相信直到现在只要提起它,大部分人还是会唱上几句的,尤其是那句“大刀向鬼子们的头上砍去杀”感觉上格外慷慨直率,酣畅淋漓。

其实,《大刀进行曲》的原歌词是“大刀向鬼子们的头上砍去,二十九军的弟兄们,抗战的一天来到了,抗战的一天来到了前面有东北的义勇军,后面有全国的老百姓,咱们二十九军不是孤军。看准那敌人,把它消灭把它消灭冲啊大刀向鬼子们的头上砍去,杀”所以,如果要说这首歌曲,就应该先说一说中国军队的二十九军。1937年7月7日夜,日寇向北京卢沟桥附近的驻军发动进攻,这就是震惊中外的“七七”事变。当时驻守在卢沟桥的二十九军“大刀队”面对日寇的进攻,进行了浴血奋战,大大打击了日寇的嚣张气焰。据当年7月12日《世界日报》报道:“日军二百余名……被宋部(按:当时是宋哲元任军长)大刀队迎头痛击……被斩首者占三分之一。”“二十九军大刀队急向日军冲锋,相与肉搏,白刃下处,日军头颅落地,遂获大胜。”“……迨日军行近,大刀队突起,挥月大杀,日军头颅随刀而下……日军伤亡无数。”

二十九军的胜利捷报和大刀队可歌可泣、奋勇杀敌的英雄事迹通过电讯迅速传遍全国各地,极大地鼓舞了全国军民的抗日热情。北京、上海的学生们也纷纷走上街头进行募捐,为前方的将士赶制大刀,掀起了一场热烈的“献刀运动”。这些情景更是深深地震撼了在上海搞抗日救亡运动年仅二十三岁的麦新。这位年轻的作曲家眼前出现了一幕幕大刀队挥舞大刀与鬼子拼杀的壮烈场面,激动之心不能自已,于是奋笔疾书,一气呵成写完了歌词,又挥笔谱上了慷慨激昂的旋律,一首英勇豪迈的《大刀进行曲》便诞生了。出于对二十九军大刀队的感激和崇敬之情,麦新又写下了“献给二十九军大刀队”的副标题。

歌曲于7月完成,8月,麦新在上海浦东大厦亲自指挥了这首歌的首次演出,激起了听众强烈的共鸣,雷鸣般的掌声,伴随着抗日口号声震动了大厅。后来,原为“二十九军的弟兄们”、“咱们二十九军不是孤军”的歌词,被改为“全国武装的弟兄们”、“中围军队勇敢前进”,成为了现在被广为传唱的《大刀进行曲》。

这是一首结构严谨的自由体乐段歌曲,第一乐句开始运用了切分音节奏,带有强烈的爆发式力量,直接地掀起了人们热烈激昂的战斗情绪。

例29

其后的几个乐句以抑扬顿挫的节奏和富有朝气的旋律号召全国人民团结在一起,共同来进行抗战。旋律随着情绪的起伏而奔腾澎湃,那种勇于前进、大无畏的斗争精神蕴涵其中.让人感觉热血沸腾,极富感染力。最后一个乐句运用了与第一乐句相同的音乐素材,但旋律被上扬至高音区,最后一个呐喊式的“杀”,将作者内心对敌人的愤恨、对中国军队英勇战斗的喜悦和对抗战胜利的希望都包含其中,情感格外打动人心,使歌曲在一种心潮澎湃的情感中结束。

《大刀进行曲》是抗战初期最有代表性的歌曲之一,其词曲结合非常完美,有一种火山喷涌般的热情,这种冲锋号角式的进行曲,成为了抗日战争开始时最典型的时代音调。同时,这首歌曲的旋律也对其后的中国音乐创作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例如,现代京剧《红灯记》中背景音乐主旋律就采用了该曲的曲调。当然,从歌曲突破方整性结构采用自由体乐段,节奏铿锵有力,旋律激昂热烈等方面,我们也不难看出聂耳对麦新的创作影响。

麦新,原名孙默心。1935年5月参加了爱国人士刘良模领导的“民众歌咏会”和吕骥领导的“业余合唱团”,1936年又参加了“词曲作者协会”和“歌曲研究会”。1935至1937年,他创作了《大刀进行曲》《牺牲已到最后关头》(孟波曲)、《保卫马德里》(吕骥曲)等一批有影响的群众歌曲后来麦新到延安,往“鲁艺”工作约五年时间(1940—1945),曾亲耳聆听了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创作了《保卫边区》《红五月》等一批革命歌曲,也撰写了《略论聂耳的群众歌曲》等一批新音乐论文。1946年6月6日,麦新在热河省开鲁县的战斗中不幸牺牲,年仅三十三岁。

一首《大刀进行曲》就足以使麦新的名字在抗日战争的史册中熠熠生辉。因为,那是让中国人唱而生威、令侵略者闻歌丧胆的征战之歌,也是中华民族英勇不屈、自强自尊之歌。

28.为延安谱写颂歌

——简评郑律成的歌曲《延安颂》

房巍

郑律成在创作这首著名的敢唱中国革命圣地延安的歌曲《延安颂》的时候,还并不是一位中国人。郑律成生于1914年(关于郑律成的生年,旧说是1918年,后经过梁茂春等到韩国其出生地深入考察,才得知他的准确生年是1914年).他出生在朝鲜全罗南道光州一个农民家庭,小时候叫富恩,后改名叫律成。父亲虽因贫给财主当长工,但却是一个很有民族气节、性格刚烈的爱国者。父亲的言传身教使郑律成从小就接受了抗日的爱国主义教育。

郑律成自幼喜爱唱歌跳舞,从上小学起,他的音乐、体育课成绩就特别突出,可是由于家里无力承担继续学习的费用,他热爱音乐的愿望总是没有得到满足。那时,大舅家里的一台手摇唱机成了郑律成了解音乐的窗口,西洋名曲、民歌、独唱曲他都是爱不释手。

1933年春,郑律成来到中国南京,进入了一所朝鲜在华抗日团体创办的“朝鲜革命干部学校”就读,毕业后积极参与抗日革命斗争,同时在上海跟随著名外籍教授克利洛娃学习声乐。1937年8月,郑律成认识了冼星海,并为冼星海的新作试唱,他们的合作非常成功同年10月,郑律成背着小提琴和曼陀铃来到了延安。

《延安颂》创作于1983年4月郑律成刚刚进入“鲁艺”学习的时候,这首歌也是他的成名作。在谈到它的创作经过时,郑律成说:延安是抗日的圣地,我就是想歌颂她。有了这种激情,所以特别想写一支这样的歌:“它应当足优美的、战斗的、激昂的,以它来歌颂延安。因为歌颂延安,就是歌颂革命”(郑律成:《歌唱革命》,1963年)为此,他多次催促“鲁艺”的同学、女诗人莫耶写词.有一天,延安城里开会,散会后,郑律成和莫耶等几位同学爬上驻地的山坡,放眼望去,眼前满是同学和战友们散步、谈笑、歌唱的身影,延安城里一片和谐、快乐的动人景象,十分激动,就又对莫耶说:“快给我写个歌词歌颂延安吧,我来谱曲!”眼前庄严雄伟的延安古城和城内欢喜雀跃的人们也深深感染了莫耶,她立即掏出随身带的笔记本写了起来,当时定名为《歌唱延安》。郑律成几天之内就谱好了曲,当年春天在延安城大礼堂的一次文艺演出上,他弹奏曼陀铃与歌唱家唐荣枚共同首演了这首歌。优美深情、壮丽辉煌的歌声激动着在场每一位观众的心,当时,毛主席也在座,并对这首歌给予了很高的评价,第二天中宣部来要去了这首歌的歌谱,并正式将其定名为《延安颂》。

《延安颂》的曲调将朝鲜族民歌和西洋抒情曲的音乐风格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方整对称的乐句与自由宽广的节奏,融人了浓浓的情感,并成功创造了“抒情颂歌”这种新的音乐体裁,甚至有人称它为“中国现代第一首颂歌”(见《长江歌声》1982年12月号)。

例30

歌曲在延安传唱开后,即以惊人的速度传遍了全国,直至南洋和东南亚。郑律成用音乐为延安、为中国革命进行不懈的斗争,《延安颂》成为了革命圣地延安的一座永不磨灭的丰碑。

完成于1939年的《八路军大合唱》是郑律成的又一部极具影响的力作,这是他和诗人公木合作的(原名为《献给八路军的军歌合唱集》)。除此之外他还创作了《朝鲜人民军进行曲》《采伐歌》、大合唱《图们江》、儿童歌曲《我们多么幸福》、歌剧《望夫云》等一系列优秀的音乐作品。“文革”期间,郑律成创作的交响合唱《长征路上》是由毛泽东的五首与长征有关的诗词为歌词谱写的大型合唱曲,这是他创作生涯成熟的阶段之一,也是他倾注心血最多的作品。

1950年,郑律成随同中国籍的夫人丁雪松回到中国,正式加人了中国国籍。他的一生从没有专门学过作曲,但他以极大的创作热情不断地谱写新曲,共为后人留下了三百六十余首(部)声乐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