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20世纪中国名曲鉴赏
49207900000016

第16章 交响的诗 诗的交响

——江文也的管弦乐《台湾舞曲》赏析

梁茂春

台湾新音乐发展的第一块丰碑是作曲家江文也的音乐创作。而他1934年在日本谱写的管弦乐《台湾舞曲》,可以说是台湾音乐晨曦中的第一声鸡鸣。

将江文也的《台湾舞曲》称为“交响的诗”或许是合适的——作曲家在管弦乐的总谱的扉页上,自己写了一首精美的日文诗:

我在此看见极其庄严的楼阁,

我在此看见极华丽的殿堂,

我也看到被深山密林环绕着的祖庙,

和古代的演技场。

但,这些都已消失净尽,

它已化作精灵,融于冥冥的太空。

将神与人之子的宠爱集于一身的精华也如海市蜃楼,

隐隐浮现在幽暗之中。

啊!我在这退潮的海边上,

只看见残留下来的两三片水沫泡影。

(全继文教授译)

这首序诗是对乐曲内容的最好的说明,《台湾舞曲》就是这首诗的“交响”,作曲家只是将他的这首怀念故乡的诗“翻译”成了管弦乐。因此,《台湾舞曲》也可以说是作曲家的思乡曲,它表达了一位流浪青年对于故乡的深深的眷恋。乐曲中有他的幻想,有他的憧憬,有他的忧愁,有他无穷的思念音乐和诗歌的情绪是高度一致的,都带有一种浪漫的意境和内心深处的悲伤。

《台湾舞曲》为单乐章的自由七部结构,曲式上类似某些“随想曲”。它突破了两方奏鸣曲式的结构原则,依据情绪发展的需要而随意铺陈。乐曲的主要音乐素材是一开始即出现

的富有民间风格的舞蹈性节奏和五声性旋律,这个主要材料在全曲先后出现了四次,中间插入了另外三个不同音乐形象的对比性乐段(也可称之为“插部”),有的似奇异的梦幻,有的像村民优美的歌声,有的如色彩斑斓的画面。其中第二个插部的旋律富于歌唱性,具有山地民歌悠扬、嘹亮的特点:

例16

这个曲调开始由小提琴、长笛、双簧管奏出,乐队背景壮丽而丰满,并由此逐步推向全曲的高潮。

乐曲在结束前又出现了原调性上的民间风格的舞蹈性旋律。这个主要音乐材料在全曲不断反复地出现,又使《台湾舞曲》的结构上带有了回旋曲式的因素。

《台湾舞曲》的音调并没有与台湾民间音乐存在直接的、表面的联系,但谁也不能否认《台湾舞曲》音乐的台湾色彩

尤其是第二插部那个富于山地民歌特色的曲调。江文也在运用民间音调上是非常主观、非常自由的。他创作《台湾舞曲》的时代,台湾正处在日本军国主义的严酷统治之下。江文也作为一位殖民地的青年,在日本学习时期创作了这首《台湾舞曲》,展现了他的可贵的、自发的民族精神。《台湾舞曲》中有一些口本音调,全曲充满了忧郁悲伤的情绪,有一种无可奈何的失落感,这都是台湾所处的悲惨时代的反映。因为,当时他心中的宝岛正“隐隐浮现在幽暗之中”。

江文也是一位经历非常曲折坎坷的台湾作曲家。他1910年出生在台北县三芝乡,四岁就到了厦门,十三岁到日本求学,二十八岁到大陆,从此直到1983年他七十三岁时去世。一生中他在大陆前后生活了五十多年,在日本居住了十五年。只是幼年时代在台湾生活了四年,但他毕生对台湾怀着特殊的“乡恋”情结。江文也创作的第一首乐曲就是这首《台湾舞曲》,它在1936年获得了德国柏林“第十一届奥林匹克运动会艺术竞赛”的音乐二等奖,这使江文也“一鸣惊人”。从《台湾舞曲》开始,台湾成为他终生讴歌的神圣而永恒的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