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20世纪中国名曲鉴赏
49207900000014

第14章 渔民的心声

——任光和他的歌曲《渔光曲》

宋 歌

在中国近现代音乐发展的历史中,曾经有一首电影歌曲因真实,生动地反映了渔民的生活,而深受广大人民群众的欢迎,那就是任光创作的《渔光曲》。

任光(1990—1941),救亡运动和抗日战争时期的重要音乐家。他生于浙江嵊县,从小就对音乐有着浓厚的兴趣。1919年他到法国学习音乐,1928年回到上海进入百代唱片公司任音乐部主任。这时期他开始与左翼文化人士有了接触,受到了进步的影响,先后参加了由中国共产党直接领导的最早的革命音乐组织,探索着中国新兴音乐的创作道路,积极从事革命歌曲的刨作和传播。1932年“一·二八”事变爆发后不久,任光就创作了歌颂抗日武装的《十九路军》,这也是他最早的作品之一。1933年,任光和聂耳台作为电影《母性之光》作曲,接着又为《渔光曲》《大路》《迷途的羔羊》和《王老五》等电影作曲。

《渔光曲》是任光第一首获得成功的作品,是同名电影的主题歌。任光开始为此影片创作的歌曲是《渔村之歌》,但导演蔡楚生认为歌曲的情调太美,与影片所表现的情调不符为了写好《渔光曲》这首歌,蔡楚生约了歌曲的词作者安娥和任光,租了一艘小舢板,到黄浦江中去观察渔民们的劳动生活。任光回家后十分激动,当晚就为安娥创作的《渔光曲》歌词谱了曲。

《渔光曲》以起伏的旋律,悠长的节奏,徐缓的速度,成功地表现了渔民们在波浪的荡漾中从事艰苦劳动的情景,诉说着广大渔民生活的痛苦与忧愁。歌曲虽然采用了三部性的结构形式,但形象是单一的。开始的四小节引子旋律起伏较大,徐缓而抒情,犹如翻滚的海浪。引子在第二乐段与第三乐段之前略有变化,这样不但承接了各段的旋律发展,还加强了各段之间的联系。

歌曲第一乐段的情绪较为平静,描写渔民们迎着风浪疲惫地将渔船划向大海,开始一天的劳动。第二乐段的节奏与第一段相比稍有紧缩,第一、二、四乐句结束音的向上挑起,伴奏力度加强,表现出了渔船在海浪中颠簸起伏的情景以及渔民们在捕鱼时的沉重心情。

例14

第三段音乐情绪哀怨而又悲愤,凄苦的音调,着力刻画了渔民们对黑暗现实的愤恨。这首歌曲的曲调虽然采用了五声音阶的宫调式,但却没有一般大调性的明朗色彩,而是在旷远之中透露着压抑和哀愁,而这些特点都使乐曲更具有特殊的魅力。

作曲家聂耳曾对《渔光曲》作过深入的分析,认为它是在《孟姜女》旋律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现在看来,无论是从歌曲结构,还是段落旋律骨架和落音来看,这个分析都是不无道理的。通过聂耳的分析,我们还可以看出这首歌曲体现了任光前期创作的一个特点,即偏重抒情、委婉、带有民歌风的特点。同时,这些特点还可以在任光的《月光光》《采菱歌》《采莲歌》等作品中看到。

电影《渔光曲》上映后,创造了当时影片连映时间最长的记录,并在苏联莫斯科国际电影节上获“荣誉奖”。它的主题歌《渔光曲)也迅速传遍了全国,并且引起了中外进步文艺界的重视。聂耳在《一年来之中国音乐)(1934年)一文中写道:《渔光曲》“轰动的影响甚至形成了后来的影片要配上音乐才能够卖座的一个理由”,它的成功不是“偶然的侥幸”,“……这支歌内容的现实,节调的哀愁,曲谱的组织化,以及它的配合着影片的现实题材等,都是使它轰动的理由”。

《渔光曲》的词作者安娥(1905一1976),是救亡歌曲的著名词作家,对救亡歌曲创作做出了重要的贡献,除了《渔光曲》的歌词之外,她还创作了《卖报歌》《抗敌行军曲》《新凤阳歌》《打回老家去》《王老五》以及歌剧《洪波曲》的剧本和唱词等。上述歌曲,除了《卖报歌》是由聂耳作曲之外,都是由任光谱曲的。任光音乐创作的时问前后共七至八年,为我们留下了四十多首歌曲,一部歌剧,四首民族器乐曲。1941年任光牺牲在“皖南事变”的战场上。从任光的全部创作来看,质量和水平是不平衡的,但他的创作总倾向是不断地朝着为革命斗争服务,与群众相结合的方向发展的。他的作品反映了人民的痛苦与愤怒,表现了时代的斗争性,无论是在救亡运动期间,还是在抗日战争时期,均受到了群众的欢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