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20世纪中国名曲鉴赏
49207900000011

第11章 吹响抗战的号角

——浅析黄自的抗日歌曲《抗敌歌》

陈婉宁

当历史的脚步刚刚迈入20世纪30年代,震惊全国的“九一八”事变发生了。1931年9月18日,日本关东军炸毁南满铁路柳条湖段轨道,反诬中国军队破坏,于是炮轰东北军驻地北大营,攻占沈阳。张学良率领的东北军执行蒋介石“绝对不抵抗”的命令,不到半年,东北三省全部落入日军之手,东北人民从此沦为异族的奴隶!“九一八”事变后两个月,作曲家、音乐教育家黄自和上海国立音专爱国师生到浦东一带为东北义勇军募捐,在爱国热情的激发下,黄自谱写了我国最早以抗日为题材的歌曲之一的《抗敌歌》。“救亡歌咏运动”的号角被吹响,“四万万同胞”发出了愤怒的呐喊!鲜明的爱国主义精神,铿锵有力的节奏以及磅礴壮阔的音调,使得歌曲很快成为社会上广为传唱的曲目。

《抗敌歌》原名《抗日歌》,由丁国民党政府实行不抵抗主义,禁言“抗日”,因此发表时被迫改名为《抗敌歌》。第一段歌词是黄自自己写的,第二段由歌词作家韦瀚章续写,两段歌词在音乐上是分节歌。这是一首进行曲体裁的单二部曲式歌曲,采用四部合唱的形式。以主调写法为主,并灵活运用复调技巧,歌曲层次分明、浑然一体,显示出蓬勃的气势和排山倒海的力量。

歌曲的第一乐段采用主调的写法。领唱声部的问句“中华锦绣江山谁是主人翁?”迎来了合唱声部坚定有力的回答:“我们四万万同胞”。独特的问答式词句开头,既表达了人民大众与敌人抗战到底的坚定决心,又表现了全同人民的主人翁精神。

例11

从第二乐段开始(“家可破,国需保”),作者采用模仿式复调写法,此起彼落的声部组合,造成了一呼百应的艺术效果,表现了群众积极响应抗日号召的热烈场面。三字句与附点节奏型的结合运用,增加了歌曲的节奏感(如“家可破,国需保”及“身可杀,志不挠”)而连续的级进旋律的运用(如“一心一意团结牢”)使得歌曲的旋律更为紧凑。坚定有力的节奏和斩钉截铁的音调,显示出人民群众同仇敌忾、誓死报国的坚定意志以及与敌人斗争到底的坚强决心。当旋律进行到“努力杀敌誓不挠”时,曲调开始渐强渐慢,并在不稳定的偏音fa上

稍作停留。作曲家在这里采用破格的旋律进行,造成了全曲的高潮,并表现出了一种不可遏止的民族义愤,表达了当亡国的惨剧迫在眉睫时,中华儿女内心的愤怒就像火山爆发一般喷涌而出,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抗敌歌》的曲作者黄自(1904—1938)被喻为“天才的作曲家,优秀的导师”。他自幼受到良好的教育,后公费留学美国。1929年3月,他在耶鲁大学音乐学院学习作曲,其毕业作品管弦乐序曲《怀旧》,由音乐学院学生和新哈文交响乐队合作演出,获得好评。这是中国作曲家所作的管弦乐作品第一次在国外舞台上演奏。1929年6月,黄自回到祖国。翌年,任国立音乐专科学校作曲教员兼教务主任。在此期间培养了一大批卓有成就的作曲人才,如贺绿汀、刘雪庵、陈田鹤、江定仙(通称黄自的“四大弟子”)等。“九一八”事变和“一·二八”事变发生后,黄自积极参加抗日救亡运动,谱写了《旗正飘飘》《睡狮》《热血歌》等爱国歌曲。黄自的爱周歌曲具有激动人心的力量,迅速成为在群众中有广泛影响的救亡歌曲。除此以外,黄自还谱写了许多优秀的艺术歌曲,如《思乡》《春思曲》和《玫瑰三愿》等。1932年创作的多乐章的清唱剧《长恨歌》(韦瀚章词),则开创了中国清唱剧的先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