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经济张茉楠说
49201100000049

第49章 全球金融危机根源并未消除

全球经济的结构性风险

经济失衡就是经济发展的不平衡,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是世界经济运行的常态和基本规律之一。不同时期的经济失衡有着不同的表现,但是可以肯定的是,当经济不平衡积累到十分严重的程度时,就会以经济危机的形式释放出来。因此近20多年来,全球经济失衡就与金融危机如影随形。例如,20世纪80年代日美的贸易失衡,导致的日元升值、日本经济泡沫破裂,就触发了日本经济危机和日本10多年的经济停滞,当然那一次经济失衡是发达国家之间的失衡。而此次全球范围内的经济失衡与上次失衡相比最大的特征,就是日益广泛的全球化背景下国际分工和全球价值体系的不断深化。

在全球化浪潮中,分工将世界上的主要经济体分裂成三类国家:以美国、欧盟和日本为代表的资本和消费型国家,以中国和印度为代表的生产型国家,以中东、俄罗斯、巴西、澳大利亚为代表的资源型国家,也有人将这三类国家形象地比喻成“知识生产的头脑国家、物质生产的躯干国家、资源供应的手脚国家”。因此,在这个日益密切的全球分工体系中,一方面,使全球生产效率得到极大提升,促进了全球持续20多年的经济繁荣;另一方面,也使全球化的“盈余”分配结果更为悬殊。比方说,美国和亚洲的消费——储蓄失衡,美国是双赤字、净负债,亚洲主要新兴国家和中东、俄罗斯等石油输出国是贸易盈余,由此产生全球国际收支失衡。这些表象的背后就是全球化时代背景下,贸易分工和金融分工不断深化导致的全球经济金融结构失衡。

因此我们必须明确的是,全球经济失衡涉及各个国家和地区,具有十分复杂的历史背景和现实原因。这就决定了纠正全球经济失衡的措施必须是全球性的、长期的和复杂的,而不是短期的政策性调整能够改变。由于全球经济失衡的根本原因在于参与全球经济活动的主要国家出现内部经济失衡。因此,纠正全球经济失衡就需要各国政府调整内部经济结构和发展战略,如果只是某些国家转变而另一些国家不肯变化,那么这种失衡也很难改变。

作为金融危机和全球经济失衡的始作俑者的美国,在金融危机中并没有改变。众所周知,美国金融扩张是通过推行赤字财政和信用膨胀政策实现的。美国的赤字经济不仅表现为政府的双赤字,也表现为不断增长的美国公司、消费者和金融机构的负债和透支。美国过度滥用金融信用,贸易赤字和财政赤字的增长速度远远超过生产力的增长速度。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美国外债剧烈增长。美国的GDP是14万亿美元、国债余额为10.2万亿美元,净外债为3万亿美元。美国家庭2008年初平均负债为5万亿美元,负债率高达100%。强劲的消费冲破了相对萎缩的收入,由此形成非理性的“透支消费”悖论。正是“赤字经济”填补了收入与消费之间的缺口,从而掩盖了美国国内的经济扩张与有效需求不足的深刻矛盾,爆发此次金融危机。

然而审视美国金融危机的表现,美国负债型经济发展模式不但没有改变,反而变本加厉,其最大特点就是通过政府的高杠杆率来支持金融机构的“去杠杆化”和消费者的“去杠杆化”。伴随大规模经济刺激计划的实施,金融机构负债和美国的家庭负债向国家负债回归。根据美国国会预算办公室最新预计,美国本财年的财政赤字将达创纪录的1.84万亿美元,占国内生产总值的13%。2010~2019财年财政赤字总额将高达7.1万亿美元,政府的债务规模激增。美国应对金融危机的救市政策不但没有使负债型模式收敛,反而通过个人负债型模式向国家负债型模式的转化实现“升级”。此外,金融危机也并未真正动摇美元在国际货币体系中的霸主地位,美国依旧把美元作为国家利益平衡和危机治理的杀手锏,利用美元的“平衡器”作用把危机进一步转嫁出去。危机并未真正离去,近期随着主权债务系统性风险的逐步展开,一些“隐性风险”正在向“显性风险”转化。全球金融危机正由银行系统危机、金融市场危机、信心危机向主权债务危机演进,一个新的全球性风险序列正在浮出水面,全球经济恐将进入一个动荡周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