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经济张茉楠说
49201100000033

第33章 人民币汇率定价权是所有问题的关键

人民币国际化图景:进程、路径与挑战

中美汇率也许是本世纪最重要最有争议的边境线。尽管美国抛出的《2011年货币汇率监督改革法案》暂告平息,但中美之间围绕着人民币汇率展开的货币战、贸易战仍在进行。在全球金融乱世之中,美国自有其转嫁危机的战略,美国经济全面复苏遥遥无期,但人民币汇率却再次成为美国转嫁国内矛盾的矛头所指。经济繁荣的时候,美国“用别国的钱致自己的富”;经济萧条的时候,美国“用别国的钱来分散自己的风险”。美国正在用美元绑定中国,中国是该重新作出选择的时候了。

“人民币低估论”依据是对事实的严重扭曲

美国早就深知人民币汇率根本就解决不了美国的贸易逆差问题,而汇率更不是中美经济失衡的关键。一直以来,国际社会公认的衡量失衡程度可以简单分为两类:一类是流量指标,主要包括经常账户赤字和国民储蓄率;另一类是存量指标,主要包括对外负债和外汇储备余额。而随着金融危机后全球经济失衡越来越成为各国关注的普遍一体后,2011年G20巴黎财长和央行行长会议讨论确定了6个全球失衡的衡量指标,其中财政赤字和公共债务、私人储蓄率和私人债务等四项指标是衡量内部失衡的,贸易账户、净投资收益与转移账户指标是衡量外部失衡的。

美国大肆宣扬“人民币低估论”,但这种论调根本站不住脚。一国汇率低估与高估与否要与均衡汇率比较。笔者运用均衡汇率模型ERER(主要考虑贸易条件、资本流动、关税水平、劳动生产率和政府消费等基本经济因素的影响)计算结果显示,自从2005年以来,人民币经贸易加权调速后的实际有效汇率已经升值了21%,期间即存在着低估时期(如1994-1996、2004-2007),也存在着高估时期(1997-1998、2001-2003),而自去年重启汇改以来,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接近均衡汇率水平。数据显示,自2005年中中国政府宣布汇改以来,至今6年,人民币兑美元从长期固定的8.29涨到6.29,上涨比率超过30%。扣除2008年中到2010年中因金融深度危机停止涨动外,平均每年的涨幅已达7.5%。而国际清算银行数据也显示,截至10月末,今年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已经上升了5.34%,这比2007年底时高大约12%,是除巴西和印尼外新兴市场国家中升值最快的国家。

再来分析贸易失衡的的因素:中国一直努力推进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以及贸易平衡战略。中国人民银行金融研究所发布《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进程回顾与展望》报告显示,中国经常项目顺差与GDP之比自2007年10.1%高点后一直回落,自从2009年以来,中国贸易顺差和经常项目顺差占GDP比重已经显著下降。2009、2010年贸易顺差占GDP比重分别为3.9%和3.0%,今年上半年降至2.8%。2中国经常项目下的国际收支中,贸易占比已由过去的60%至70%降至当前的30%左右,国际收支失衡正在趋于改善。

与此同时,金融危机以来,美国经常项目情况也大大改观,今年10月份,由于资本品和石油产品出口创历史新高,美国当月贸易逆差连续第四个月收窄,中美之间的所谓贸易失衡正在发生积极的变化。

美国的金融泡沫吹大了贸易赤字

美国逼升人民币升值会通过通过两个渠道发生作用,一个是贸易调整渠道减少净出口,另一个是净外部资产价值调整渠道降低净外部财富,但无论哪个渠道其结果都是以中国的利益损失为代价实现的再平衡。

事实证明,人民币汇率与美国中美贸易失衡没有直接关系。数据显示,2005至2008年间,中国外贸顺差迅速增加。但这几年恰恰是人民币兑美元浮动上升、累计升值21.2%的时期。2009年,人民币对美元汇率无变化,顺差却减少千亿美元。再来比较一下美元汇率,2008年危机爆发以后,美国经常账户逆差占GDP的比重由2006年的6%下降到2009年的2.7%,2010年提高到3.2%。造成美国经常账户逆差缩小的主要因素是消费和投资需求不足导致进口下降。显然,人民币汇率水平与中美经济失衡没有直接联系。

美国经济内部失衡引发的外部失衡是不争的事实。道理很简单,一个国家的贸易状况,是由其储蓄(反过来就是消费)、投资和政府赤字这三项决定。如果一个国家投资太高,政府赤字太高,而储蓄又不足以弥补这种投资和政府赤字的话,这个国家就会出现内部支出的不平衡,并导致外部不平衡。数据显示,1977年美国的家庭、企业和政府以及金融机构总债务大约为3万亿美元,然而到了2008年,这一数值增长到了50万亿美元,增长了16倍。1977年至2008年间,以住房按揭和消费贷款为主的家庭负债增长了14倍,截至2008年底,家庭部门整体负债相当于当年GDP的97%;而金融机构的负债从1977年到2008年增长了50倍,整体银行业平均杠杆率在危机前达到了25倍。从1994-2009的16年间,美国财政赤字累计5.19万亿美元,其中联邦赤字3.48万亿美元,美国个人部门主要依靠房产泡沫融资支撑的消费透支高达6.72万亿美元,而此期间,美国经常项目逆差的规模也呈急剧增大趋势,到2000年超过了4000亿美元,2006年达到8115亿美元。经常项目赤字累计达到6.4万亿美元。

与此相对应的是,中国对美国贸易顺差从2001年初的20.1亿美元上升至2011年7月的1054亿美元,增长了42.4倍,对美出口占中国对世界出口总额的比重从1989年的6.6%增长到当前的17.7%。

中美贸易不平衡带有非常大的虚幻色彩

在全球体系中,跨国公司主导贸易分工成为全球贸易体系中最重要一环。在过去15年中,跨国公司海外子公司销售年均增长9.1%,快于海外子公司出口增长的7.8%,更快于国际贸易增长的7.5%。据联合国贸发会议统计,2008年全球跨国公司共有8.2万家,其海外子公司多达81万家,海外总资产高达69.771万亿美元,产值达到60200美元,占全球产出的9.9%,海外销售总额高达30.311万亿美元,是国际商品与服务贸易出口的1.5倍(后者为19.99万亿美元),出口额达到6664亿美元,占国际商品与服务出口的33.3%。

跨国公司的全球化生产使国际贸易日益无国界,使实际顺差、逆差的真相被扭曲,这是中国贸易顺差形成的一个重要原因。从中国的贸易构成情况来看,加工贸易主要是外资企业顺差。数据显示,从2000年~2009年,跨国企业占顺差比重从64%提升到84%。中国在顺差里的比重从2000年的19%,提高到去年的45%。根据“微笑曲线”原理,中国只获得占加工制成品约5%的收益,却承担了全部贸易顺差带来的负面影响。曾有分析报告指出,如果剔除外资企业影响,中国对美贸易顺差将下降73.4%;如果剔除加工贸易影响,我国对美贸易顺差将下降91%。

然而,目前国际贸易的统计方法无法真实反映生产国际化的实际情况。例如,跨国公司海外子公司在东道国的销售额不包含在母公司所属国的贸易差额中,因为其不跨越国界,不属对外贸易,而是国内贸易。相反,海外子公司在东道国的生产则被记入所在国的GDP,返销母公司所属国的产品又被记入东道国的出口,算作母公司所在国的进口,只有母公司的投资收益和回报被记入母公司所属国的经常账户,由此虚增了子公司所在国的出口,夸大了母公司所属国的进口。尤其是加工贸易的出口对东道国收益甚小,但全部被记入东道国的出口,而子公司直销的当地含量极小,但销售收益则大部分回流母公司,此外,产品分类造成的误差,转口贸易造成的误差,伙伴国的特性及对加工贸易的处理造成的误差都会导致中国对美贸易顺差的虚高。

此外,失衡的国际分工也会形成失衡的“自我循环”。经济规律而言,国际市场上低端、低附加值产品价格上涨远小于高技术产品,中国加工贸易产业承接了美国相关产业低附加值生产环节,使中国出口价格指数下降,而美国向中国出口高新技术含量高的最终产品,使美国向中国出口价格指数上升。相对价格下降使美国企业有利可图,扩大对加工贸易品的进口。同时,美国对中国高端产品的贸易限制导致中国只能向其他国家寻求进口需求,进而导致中国对美出现持续贸易顺差。

掌握货币定价权推进人民币“再平衡”发展

近期以来,人民币即期汇率出现了罕见的“跌停潮”,引发了市场的极度恐慌。人民币急速下跌的原因众多,既有美元短期需求的冲击,也有人民币汇率的套利因素;既有跨境资本回撤,也有内部经济增速的预期改变,但这背后依然有中美汇率博弈的影子。

人民币连续“跌停”的情形只在2008年金融危机时出现过。2008年12月初,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一度导致全球资本大逃亡,人民币汇率连续4天触及跌停,周跌幅一度创下2005年7月汇改后最大。事实上,人民币贬值预期早有征兆,9月下旬开始,随着欧美债务危机动荡升级,对世界经济二次衰退担忧的升温,以及美元流动性骤然收紧导致的金融系统信贷困境,使全球资产价格走势出现逆转,避险需求迅速攀升,美元再受追捧,成为全球唯一的“安全资产”,而人民币反倒成了套利和对冲基金做空中国的对象。

因此,人民币汇率问题的根本不在于价格问题,而在于定价权和主导权问题。短暂的汇率波动不应当成为延缓人民币国际化的借口,人民币国际化战略不可轻易中断。中国当下的人民币国际化本来就是在国内金融改革尚未完成,利率、汇率等金融价格尚待市场化,资本项目管制没有完全放开的背景下就开始实施的。现在,人民币的弹性空间被打开了,中国可以利用当前外汇市场供求趋于平衡的机会,增强人民币弹性化,确立一套明确的、贯彻人民币汇率改革目标的人民币汇率浮动规则,加快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等国内一系列金融制度改革,保卫人民币货币主权是中国必须坚持的大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