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幸福在8小时之外
49197400000006

第6章 你该了解的8项财富法则

世间一切事物都有其自身的规律和法则,它们无不依照这些规律和法则而运行,如果能够掌握并精通其中的法则,往往就如顺风驶船,事半功倍。著名的华人企业家李嘉诚说过:﹁在事业上谋求成功,没有什么绝对的公式。但如果能依赖某些原则的话,能将成功的希望提高很多。﹂财富也有其内在法则,精通了财富的法则,你就会在追求财富的道路上轻车熟路,早一日走向成功。

得到再好的承诺,也抵不过兜里的一沓票子

对于上班族来说,通过打工的形式,从老板手中得到丰厚的回报,是致富的一种途径。毕竟,只要自己具备优秀的工作能力,拿到几十万甚至上百万的年薪也不是不可能的。要想得到丰厚的收入,前提条件就是要受到老板的重视,毕竟,老板才是你的衣食父母。因此,我们就需要卖力地工作,为老板创造更多的利润。

有很多老板非常了解员工们的心思,常常会向一些人许下承诺。他们会拉着员工的手,拍着下属的肩膀说一些有诱惑性的话,比如:“好好干,我一定不会亏待你的。”“完成这项工作之后,我会给你加薪。”“放心吧,只要你能够认真工作,年薪二十万是没有问题的。”很多员工听到这些话之后,就会激情四射,干劲倍增,仿佛几十万的钞票就在眼前,只要自己努力去争取,就一定能够得到。然而,世事难料,老板们说这话的时候未必是真心真意,很可能就是“逢场作戏”。承诺对你来说比较有诱惑性,说不定老板们在讲完之后转身就忘了。因此,我们在工作的时候,就一定要记住这句话:得到再好的承诺,也抵不过兜里的一沓钞票。万万不能被一些人的承诺所迷惑。

小赵在工作上尽职尽责、勤勤恳恳。每当老板交代下来任务的时候,他总能在最短的时间内完成。在公司里,他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也得到了同事们的一致好评。但是,三年过去了,小赵的职位非但没有提升,就连薪水也没有涨,一直停留在刚进公司的阶段。小赵心里想:如果说我在公司里需要一段试用期的话,最多也就是试用上半年啊。现在我有了工作经验,也有了独当一面的能力,为什么薪水还和刚来的时候一样呢?他越想越想不通。后来,有一个和他要好的同事告诉他:“薪水和职位都是自己争取的,尽管你的工作能力很强,但是你那任劳任怨的性格却害了你。你不向老板提加薪的要求,难道要老板亲自提出来吗?”小赵听了觉得很有道理,于是他就敲开了老板办公室的门。

老板听了小赵的不满。就笑呵呵地给他泡了一杯茶,然后说:“你在公司的时间已经不短了,你的工作态度和工作业绩我都看在了眼里。几个月之前我就在考虑给你升职加薪的问题,但是由于这一段时间比较忙,就把这事给忘了。你先回去吧,过一段时间我一定会给你一个满意的答复。”小赵见老板信誓旦旦的样子,就相信了他的话,高兴地离开了办公室。因为有了老板这句话,他的干劲就更足了。谁知道,他耐心地等待了几个月之后,老板不但没有兑现诺言,甚至连人影也找不到了。

在职场生活中,经常会出现小赵这样的例子。面对这种情况,有一些天真的员工会认为老板工作太忙了,只要有时间,他一定会兑现当初的承诺。其实,这种想法就大错特错了。老板为了能够稳住员工,总会做出一些口头的承诺,只不过在做出承诺之后他转身就忘了,根本不会想着去及时地兑现。老板口中所说的加薪和升职,只不过是经常采用的一种手段罢了。

曾经听说过这样的一个故事,一名公司的李经理是一位非常有手腕的人物。他从一个乡镇企业起家,最后成为了一家十分有名的大型机床设备制造厂的老总。他的经历被登在了当地的报纸上,他的故事也成为了成功人士的典范。尽管报纸上把他吹得神乎其神,然而每一个和他打交道的人却对他敬而远之。因为他发家的手段让人不敢恭维。

在招聘的时候,他经常向别人许诺高薪、房子、较好的福利待遇。如此有诱惑力的条件招来了大批的精英人士。但是,等到那些人帮他做完预定的项目后,他却不兑现当初许下的诺言,反而把大量的资金都转移到了新的项目上。一旦有人指责他说话不算数的时候,他就对着对方作揖打拱,哭穷说:“实在是对不住您了,我李某人无能,让你们开发出的项目没有办法投入生产,现在可以运转的资金非常少,你们做出的项目尽管尽善尽美,但是只能停留在图纸上,我投下了几百万的资金也都打了水漂,实在是对不起诸位了。于情于理,我都应该兑现当初的承诺,但是现在我却没有兑现承诺的能力,让你们这些优秀的人才跟着我受苦,我实在是惭愧,但是也没有办法啊。你们要是走的话,我绝对不会拦着你们的,如果你们恨我的话,我也没有任何怨言。”

经过他这么一表演,很多人都被迷惑住了。为了不在这里耗费时间和精力,许多人就离开了这家公司。这也正是李某人求之不得的事,等到这些人离开之后,他又故伎重演,以同样的手段去引诱一些其他的人才来为自己效力。

老板和员工虽然都处在一个公司里,但是他们各自的目标和想法却是不一样的。老板的目的是想着如何用最少的报酬来得到最大的利润,员工则是考虑如何在工作中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如何通过工作来提升生活质量。在这一点上,老板和员工的想法是矛盾的,为了缓和这一矛盾,老板就会对员工做出一些口头承诺。但是,他们的承诺只是一种权宜之计,他们也绝对不会将这些口头上的承诺当真。因此,对于员工来说,如果感觉某个公司不适合自己的长远发展,就应该果断地选择离开,万万不能因为老板几句美丽的谎言而耽误了自己的前途。

在很多时候,老板的口头承诺不过是有口无心的话而已,只是一张空头支票罢了。他们口中所说的升职也好,加薪也罢,只是欺骗人的把戏,我们应该对这些承诺保持一定的警惕性,绝不能为了虚幻的东西而赔上自己的精力和时间。——职场中是这样,创业中也同样如此。因此,无论别人的承诺有多美妙,你都不能掉以轻心,以免轻易上当受骗。

绝不轻易辞职,留足后路

现在,辞职几乎成为了一种流行,有许多80后、90后的年轻人,喜欢频频跳槽。如果问辞职原因,他们的理由很简单:不喜欢,想寻找新鲜感。除此之外,再也没有什么其他的理由。这些人对于职业和人生问题的考虑都比较随意。用他们的话说这是自由的象征。看情形,好像辞职变成了对幸福和自由的追求。当然,辞职的原因并不仅仅是这些,还有的人是为了薪水、职位和发展空间。如果现在的公司不能满足自己的要求,他们就会选择离开。

但是,辞职之后是否就真的能够如偿所愿了呢?曾经有一家网站做过调查,调查数据显示,在频频辞职的人群之中,只有不到三分之一的人会越走越好,有一部分人属于换汤不换药。有约38.6%的人处于越换越糟的状态,往往会出现才出虎穴又入狼窝的情形。由此可见,辞职是具有一定风险性的活动。——这组数据并不是告诉人们要一辈子都留在一个公司里,而是说人在辞职之前一定要理智一些,客观一些,万万不能率性而为,给自己带来灾难。因此,当我们想辞职的时候,就不能想做就做,而是要认真地考虑一下,辞职之后能不能找到一个更大的发展空间,能不能给自己留一条后路。

张平最近挺失意的,毕业快三年了,同班同学买房的买房,买车的买车,再不济也有好几万的存款,至少在职位和薪水上都获得了提升。而她却是至今一无所有,甚至连个稳定的工作到目前为止都没有确定下来。与同学如此大的落差让张平心中很是惭愧,爸妈为了自己也没少操心,自己丢的不仅是自己的脸,也是在给父母丢脸,张平是个很上进的女孩,这些都是她无法忍受的。

当年张平在大学也算得上是一个优秀的学生,成绩优异、品行端正,可是她却有一点不好:自视清高。她向往单纯自由的生活,喜欢追求刺激和乐趣,厌恶枯燥无味的工作,痛恨公司里尔虞我诈的人际关系。可是,任何一家公司都不能满足她的要求。因此,每换一家公司,她都待不了多长时间就离开了。在一家公司仅仅待上几个月的时间,非但不能对公司的产品和自己从事的工作有所了解,反而还会让大学里学到的专业知识一点一点地忘光。

别人跳槽都会给自己留足后路,找到一个薪水高、职业发展空间大的公司之后才行动。张平却从来没有考虑过这些事,只知道频繁地辞职,频繁地跳槽。每次辞职之后,她都要花上很长一段时间来寻找下一份工作。找工作期间,她既没有目标和方向,也没有了经济来源,因此就把自己搞得像一只无头苍蝇似的。再者,由于自己的工作经验有限,她找工作的时候根本就没有胆量给大公司投简历,只能找一些家庭作坊式的小企业。这样一来,她跳的公司是一个不如一个,收入也一天不如一天。时间久了,张平再也没有了当初的自信心,只要有份工作她就已经很满足了。而至此为止,张平也没有找到理想中的“桃花源”,依然在最基本的岗位上挣扎着。作为小小的职员,张平只能接受这个现实。

同学聚会的时候,看着大家一个个踌躇满志、信心满满的样子,张平心里说不出的难受,却也只能怪自己。

在一个没有发展空间的企业,选择跳槽是对的。但是,如果你在没有任何准备的情况下就选择离开,就明显有些不理智了。如果你仅仅为了所谓的自由和幸福而跳槽,只能说明你还是一个心理发育不成熟的青少年。

在辞职的时候,首先应该想一下下一步该往何处去,然后再考虑一下下一家公司的发展目标、发展前景、企业文化、该行业的发展状况、个人在公司的职位职务、晋升空间乃至薪酬福利等,如果的确比现在的公司好,你就可以选择辞职,如果还不如现在的公司,你就应该留下来。

“良禽择木而栖”,从来没有人反对过辞职,但也没有人提倡在没有留足后路的情况下跳槽。只要是有更好的、更适合自己发展的环境和工作,当然可以和现在的公司说再见,但是,如果你连辞职之后的路怎样走都不知道的话,就应该收起那颗不安分的心,老老实实地做好眼下的工作了。

辞职的时候,千万不要冲动。如果你想辞职,就应该冷静、理性地分析一下情况,只有这样才能够做出理性的决定,让自己将来不会后悔。因此,我们在辞职的时候应该注意以下两点。

1.别把辞职和跳槽混为一谈

辞职是跳槽的前提,是从眼下的公司离开。跳槽,则是指遇到了更好的岗位、更高的薪水之后果断地跳过去。有很多人喜欢把辞职说成是跳槽,往往在没有弄清楚以后怎么做的情况下就贸然辞职,慌乱地去寻找下一个工作。结果,很可能就会弄得连现在的情况都不如。有很多职场中人,喜欢意气用事,往往会在情绪激动的情况下做决定,这种幼稚的行为必将带来可怕的后果。

2.学会权衡

很多人辞职的时候,只是因为看到了别处的风景,认为那一家公司会更好。其实,别处的风景之所以会给人以美好的感觉,只是因为这处风景不在我们身边罢了。如果你真的到了那一家公司,说不定会发现那里还不如你原先待过的地方。因此,我们在准备辞职的时候,就应该学会权衡,看看辞职能够让自己收获到什么东西。如果发现跳槽还不如现在的收获大,就应该留在原来的地方。

认清自己的优劣势,找出自己的最高价值

从成功心理学的角度来说,判断一个人是否能够取得成功,最重要的不是看他取得了多大的成就,而是看他是否能够经营自己的强项,是否最大限度地发挥了这一优势。根据专家们的研究发现,人类存在四百多种优势,这些优势的数量并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一个人是否认识到自己的弱项是什么,强项又是什么,是否利用自己的强项去做一番事业。

在生活中,经常会遇到这样的一些人,他们不是不想拥有一番自己的事业,也不是不想获得胜利。但是他们却不明白自己的优势在哪里,不懂得怎样发挥自己的优势。他们常常喜欢跟在别人的屁股后面找出路,习惯于从事一些热门但是却并不适合自己的职业。这样的人是没有任何智慧可言的,即使他付出了再大的努力,恐怕也都无济于事。如果他还执迷不悟的话,恐怕此生再也没有出头之日了。

诚然,在做事情的时候,我们可以学习别人的经验,但是学习别人的经验未必是套用别人的模式。毕竟,每个人都是与众不同的,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强项所在。要想成功,首先就应该充分了解自己的性格特征,了解自己的优势所在,在认清自己的基础之上寻找一条走向成功的道路。只有做到了这一点,才有可能取得胜利。

马克·吐温是19世纪美国著名的职业作家和演说家,他在文学界取得了很大的成就,得到了全世界的认可。不过,当初他的理想却并不是作家,而是一心想成为一名成功的商人,为此,早年的时候,他栽了不少跟头,吃了不少苦头。

马克·吐温曾经投资开发打字机的生意,最后不仅没有发财,反倒赔掉了5万美元。后来,他又看到出版商因为发行他的作品而大发横财,心里觉得很不服气,认为自己也能赚到这笔钱,于是,他就投资开办了一家出版公司。不过,事情不是他想象的那么简单,出版业虽然属于文化产业,但更属于商业,因为不懂经营,马克·吐温的出版公司很快就倒闭了,他本人也陷入了债务危机。

经过两次打击之后,马克·吐温终于认识到自己毫无商业才能,于是就断了经商的念头,开始在全国巡回演说。这一次,马克·吐温完全没有了商场中的狼狈,而是以他那才思敏捷、风趣幽默的口才赢得了成功。最后,他靠写作和演讲不仅还清了所有的债务,还让自己的生活得到了很大的改善。

不同的人有着不同的性格特征,也有着各自不同的特长所在。选择创业领域就应该以自己的特长为基本出发点。如果背弃了这一原则,选择了与个人性格特长不相符的行业,你的付出不但不会有任何回报,还有可能让你赔得倾家荡产。

美国著名诗人罗伯特·洛威尔说:“做我们的天赋所不擅长的事情往往是徒劳无益的。在人类历史上,因为做自己所不擅长的事情而导致理想破灭、一事无成的例子不胜枚举。”事实证明,一个人事业成功与否,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这个人能不能扬长避短,善于经营自己的长处。

张建国是一名退伍军人。他在复员之后,决定自己创业。在经过了一段时间的观察之后,他看到销售零配件的店铺生意非常火爆,就决定从事这方面的生意。于是,他就通过朋友的帮忙,找到了一处合适的店面,然后又筹资进了各种零配件,把生意做了起来。

可是,当他兴致勃勃地做生意的时候,却发现事情并没有想象的那么简单。他以为只要服务态度好一些、价格低一些就能够顾客盈门。起初,的确也起到了一定的效果,但是,由于他对一些配件的性能不太熟悉,质量好坏无法区分,顾客们向他询问的时候,他总是面红耳赤,答不出个所以然来。顾客对他的表现非常不满意,就不愿意购买他的东西了。渐渐的,他的店铺就再也没有人光顾了。无奈之下,他只好将店面转租出去,自己又开了一家饭馆。开饭馆要比销售零配件好一些,但是也只能勉强度日。三年之后,他只好再次关门大吉,把房子转租了出去。

张建国创业雄心未泯,决定继续开创自己的事业。不过,这次他没有盲目行动,而是静下心反思自己的创业过程。他发现,在创业的过程中,自己原来更适合做转租房子的生意。于是,张建国就一心一意做起了二手房的出租生意。在他的精心经营之下,他的二手房出租生意越做越大,几年之后,竟然成了他所在城市数一数二的二手房中介公司。

我们在选择创业领域的时候,可以考虑一下,某个项目是否会给自己带来很好的生意,是否能够提升自己的名气,但是最重要的还是考虑这个项目是否适合自己。如果一个项目不适合自己,即便它有多高的利润,存在多大的诱惑力,我们都要不为所动。如果禁不住诱惑,一头扎进去,绝对不会有什么好结果。

不管你天性擅长什么,都要顺其自然,永远不要丢开自己天赋的优势和才能。对于我们每个人来说,要想取得成功,首先应该明白自己擅长什么,适合什么,找到自己的位置,只有做到了这一点,才有可能让事业得到发展,让自己的价值最大化。

赢得财富靠信息,不能拼体力

有很多人拥有一副孔武有力、健康硬朗的身躯,这也就意味着他们具有了一种得天独厚的资本。这是因为,健康的身体是一切事业的载体,有了健康,一个人的事业才会有可持续发展的可能。但是,健康的身体是资本和载体不假,但却并不是创业和财富的资本。如果你幻想着用自己的体力来赢得财富的话,就大错特错了。毕竟,现在不是农业社会,那种与人拼体力赚钱的方式早就已经落伍了,依靠体力赚钱未免就显得太不现实。我们处在一个以市场经济和知识经济为主要特征的现代社会中,要获得相应的财富主要靠的是头脑,而不是体力。说得直白一些就是靠聪明的大脑分析市场、获得有价值的信息来赚钱。

众所周知,一个人创业是否能够取得成功,是否能够获得巨额财富,主要取决于他是否具有果断的决策能力和坚强的意志。不过,坚强的意志也好,果断的决策也罢,要想让这些东西真正地发挥作用,必须要有一个正确的发财点子,而正确的发财点子则来源于对信息的判断能力。如果得不到有利的信息,决策和意志就成了无源之水,你浑身的力气恐怕也找不到用武之地了。因此,能否得到正确的信息,就成为了创业成功与否的关键所在。因此,我们在创业的时候,就应该多动一下脑子,寻找一些可以致富的信息,而不能漫无目的地在市场上游逛,去向别人展示并没有多大作用的力气。

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中期,刘文汉先生在美国旅游的时候,结识了两个当地的朋友。有一天,刘文汉和这两个朋友共进午餐。在闲聊的过程中,有一位朋友无意间提到了“假发”两个字。刘文汉问他的朋友:“您对假发有兴趣?”朋友回答说:“是的,我想购买13种不同颜色的假发。我的朋友中也有很多人喜欢戴假发,只可惜,现在市场上的假发颜色单一,做工又粗糙,很难让人满意。”

这本来是一次普通的闲聊,但是刘文汉却从中发现了商机。他很快就做出了判断:假发中蕴含着无限的商机,里面一定大有文章可做。

刘文汉回到香港后,就着手调查了制造假发的原料来源。经过调查发现,香港市场上的假发原料大部分来自于印度和印尼。假发的做工成本相当低廉,最贵的也不超过10港元,但是在市场上,最便宜的假发也能卖到几十美元。刘文汉兴奋之余,决定立即行动。在香港创建一个假发工厂。

由于刘文汉对制造假发是一个门外汉,于是他就准备高薪聘请一个专门为演员制造假发的师傅加盟。但是,那位师傅却说,制造一个假发并不是想象中的那么简单,至少需要三个月的时间。这些话无疑给处在兴奋之中的刘文汉头上泼了一盆凉水。但是刘文汉并没有打算放弃,他又开始思考将手工制作与机器生产相结合,最终找到了解决方法。

刘文汉首先把那位师傅聘请过来,接着又招聘了一些工价很低的女工人,最后又着手改造制造假发的机器,再亲自教授那些工人操作的方法。在他的努力之下,世界上第一家制造假发的工厂终于在香港诞生了。刘文汉的假发工厂生产出了大批各种颜色、不同式样的假发,消息传出去之后,许多厂家纷纷向他下了订单。短短几年间,假发工厂的销售额已经达到了10亿港元。刘文汉也从一个名不见经传的汽车零件销售商成为了香港家喻户晓的大富翁。

如果是一个平常的人,他们只会把闲谈当成一种打发时间、消遣无聊的手段,是不会注意这些微不足道的东西的。但是,刘文汉却不同,他在和别人闲聊的时候,也能捕捉到重要信息,并且对这些信息进行了缜密的思考,经过分析之后果断地确立了经营目标,从而获得了大量的财富,取得了非凡的成就。

有很多人可能会发出这样的疑问:“我并不是不知道信息的重要性,但我能力有限,交际圈有限,能够发现和接触信息的机会实在是太少了,想要获取信息却不知道该从何入手,该怎么办呢?”其实,获取信息并没有我们想象的那样难,只要在生活中多留意一下,多问几句“为什么”就可以了。比如,在一个饭馆里吃饭,看到这家饭馆的客人非常多,自己感觉这里的菜做得不错,我们的思维就不能仅仅停留在对这家饭馆的赞赏上,而是应该想一下为什么这里的菜做得适合绝大多数人的口味,为什么这家餐馆那么受欢迎。想到这一点之后,就自然而然地想到了这家餐馆的特色、服务质量、选址技巧等方面的因素。如果自己以后也想开店的话,就可从中得到一些必备的经营信息了。

有一次,别人问美国汽车大王亨利·福特这样一个问题:“如果有一天你失去了全部的财富,你将会做什么事情?”福特毫不犹豫地回答说,他会想出另一种人类的基本需求,并迎合这种需求,提供比别人更好的服务,五年之后,他照样可以成为百万富翁。他敢这样说,是有一定的底气的,这种底气不是别的,而是他有分析市场的能力和获得信息的途径。如果他没有挖掘信息的能力,了解人类的基本需求也就会成为无稽之谈了。

走在创业路上的人们,一定要切记,拥有别人无法拥有的体魄和一身使不完的力气是值得骄傲的事情,但却不能成为我们创业的资本。毕竟,靠体力吃饭的年代早就已经过去了。

眼光决定命运,创新产生财富

我们要想在事业上有所成就,就应该有长远的眼光和创新思维,绝不能局限于某些固定的认识。对一些原有的概念,应该勇敢地质疑和打破。历史不止一次向我们证明,任何一次科技的进步都是在创新思维的推动之下产生的。一些科技和财富的先行者们,从来不愿循规蹈矩,墨守成规,而是不断地尝试着从不同的角度来改变现状。史蒂夫·乔布斯、乔治·伊斯特曼、伊萨克·辛格分别打破了计算机、照相机和缝纫机不能供家庭使用的“定论”,从而在各自的领域开创了大众消费的历史。福瑞德·史密斯则打破了只能通过邮局才能邮寄东西的“定论”,最终创建了联邦快递公司。

罗伯特·怀尔物曾经说过:“任何人都能在商店里看时装,在博物馆里看历史。但是具有创造性的开拓者在五金店里看历史,在飞机场上看时装。”无论是文化还是科技和商业观念,都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一直向前发展的。而促进这些行业发展的动力则是一个又一个新的观念、好的主意和质疑的精神。如果没有了这些观念、主意和精神,人类就可能依然停留在刀耕火种的原始社会时期。因此,当我们面对一个思维对象的时候,就不能局限于传统观念,抱残守缺,而是应该勇于质疑,敢于打破,用创新思维来促进它的新发展。

日本索尼公司的名誉董事长井琛有一次去一家理发店理发。他一边理发一边看电视。由于他躺在理发的椅子上,看到的电视画面是反着的,这让他感到非常吃力。这个时候,他突然想,如果有一台反画面电视机,那么即使躺着也能够从镜子里看到电视节目的正面画面。如果能够制造出这种类型的电视机,一定能够大赚一笔。有了这些想法之后,他就回到索尼公司召集技术主干们开会,宣布了他的决定。索尼公司组织力量开始了反画面电视机的研究与制造工作。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索尼公司生产出的反画面电视机终于面世了,并且取得了非常好的销售效果,深受广大消费者的欢迎。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机会是时时刻刻都存在的,只要保持一颗好奇心,拥有创新思维,留心观察生活中的现象,就一定能够寻找到一分商机,也一定能够给自己找到一条通往成功的路。

在社会中,有很多经验主义者总是习惯于跟随在别人的后面找出路。这种方法是不足取的。当别人找到一条出路后,这条道路就不是你的了。成功的道路之所以成功,是因为这条路上走的人少。如果每个人都往这条路上走,就很可能会造成堵塞的现象。一旦你置身于拥挤的环境之中,抽身就很困难,更不要说走向成功了。因此,我们不能跟在别人的后面找出路,而是应该多动一下脑子,寻找一条别人不曾走过的道路。

二战爆发前,鲍洛奇还只是一个默默无闻的小商人。但随着战争的爆发,鲍洛奇却迎来了事业发展的机遇。

战争给普通人的生产和生活带来的影响是十分巨大的。由于市场衰落,运输行业陷于停顿,生活用品的供应十分紧张,在一些地方新鲜蔬菜都很难买到。有一天,鲍洛奇听说有些日本侨民在花园里生产古老的东方蔬菜豆芽,作为一个敏感的商人,他对此产生了极大的兴趣。他来到这群神奇的东方人中间,仔细观察他们怎样发豆芽。

鲍洛奇像哥伦布发现了新大陆一样,高兴得手舞足蹈,手上的生意也不做了,连夜赶回杜鲁茨,找到他的伙伴贝沙,兴奋地告诉他自己的“伟大发现”,并宣称这一“发现”将带来数不尽的财富。贝沙对此并不理解,认为鲍洛奇有些异想天开。鲍洛奇耐心地告诉贝沙他对豆芽菜的看法:现在正值战争期间,食品供应紧张,新鲜蔬菜的运输尤其困难,豆芽菜的生产不受地点和气候的影响,又很有营养,成本也不高,是最理想的替代品;况且,美国人最喜欢猎奇,具有悠久历史的东方食品豆芽菜本身就极富神秘色彩,再加上广告宣传的影响,肯定会引起人们的兴趣。如果豆芽菜的生产做开了,还可以在口味和原料上加以变化,形成一个系列,甚至还可以推出一个东方食品家族。一般人是想不到这点的,所以如果在这上面动脑筋,会收到意想不到的好效果。鲍洛奇说服了贝沙,开始做豆芽生意。他从这个“伟大的发现”开始,按照自己的设想一步一步走下去,竟然真的成了“东方食品大王”。

有志于创造财富的人,完全可以从日常生活开始,有意识地培养和训练自己的创新思维。

我们应该拥有独到的眼光和自己的想法。哪怕这些想法是荒唐的、离经叛道的。有些事情看似荒唐,实际上付诸行动却会大有收获。这是因为荒唐感的产生,不在于某些事物和某些想法,而是在于这些想法超出了绝大部分人的思维框架。因此,有了荒唐的想法也就基本上等于有了创新的意识,只要你能够找出“荒唐”的合理性来,你也就找到了成功的新路子。

一个人一生中的大多数想法,都被无意识地自我审查所否决。这种无意识的自我审查机制将一切离奇的想法都当做“杂草”,巴不得尽快加以根除。如果你将这想法全盘否决、悉数根除的话,你这一生就注定会默默无闻,和成功无缘。因此,对于那些“匪夷所思”的想法,我们就应该有意识地保留。保留了这些想法,也就保留了创新意识,同时也保留了成功的种子。

“借鸡生蛋”,学会用别人的钱来致富

对于不少人来说,都有着赚大钱的美好理想,也有着自己的事业,有着一个宏伟的蓝图,不过由于自己的起点太低,在关系、信息、技术,特别是资金方面,他们都存在着一些欠缺的地方,要想实现自己的梦想还存在着一定的难处。遇到了这种情况,我们就应该懂得“借鸡生蛋”的道理,通过自己的人脉关系,从亲戚朋友中借钱“生钱”。

有效地借助外力来实现自己的事业,是一个行之有效的方法,有很多人都是靠着这一方法取得成功的。威廉·立格逊在其《我如何利用业余时间,把一千美元变成三百万美元》一书中说:“如果你能给我指出一位百万富翁,我就可以给你指出一个大借贷者。”

资金不足的时候,我们可以通过向别人借钱的方式来筹集。有不少人认为,借钱就会让自己变成一个弱者,成为一个低三下四、卑躬屈膝的人,为了维护自尊心,他们无论遇到什么困难,都不会向别人开口。其实,这种做法是不可取的,也是非常幼稚的表现。借钱并不说明自己是弱者,也并不意味着自己低人一等,而是一个智者面对现实的正确选择。

向别人借钱就是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灵活地选择对策,不失时机地开创事业的一种表现形式。在现代社会中,将财富的起源建立在借贷的基础之上,是最快捷也是最普遍的成功方式。能够借到钱,也成为了创业者必备的一种能力。诚然,借上一笔钱会给自己带来很大的压力。但是,有了压力的存在,我们也就拥有了动力。因为有了外债的压力,我们就会改掉懒惰的习性,放弃不必要的开支,全身心地投入事业中,这样一来,你的事业就能做得有声有色,你手中的资金也就会越来越多了。

唐冰成退伍后,做了一点儿小生意,几年之后,他有了几十万的储蓄。他并没有满足于这点小小的成就,准备办一个公司,或者开一家工厂,争取让自己有一个更高的发展平台。后来,他在别人那里打听到这样一个消息:本市的一家商业信托公司下属有一家游乐厅,内有大型游戏机、碰碰车、酒吧等资产,价值400万元,现因管理不善,营利甚微,就准备将这家游戏厅卖掉。唐冰成觉得这是一个难得的机会,就准备接手这家游戏厅。

经过谈判,双方签订了合同,以320万的价格成交。合同订下后允许一年内分三期付清款项,第一次先要付160万。唐冰成的妻子得知后,不由得大叫起来:“天哪!这么多钱到哪儿去整啊。”因为她清楚,自家的全部财产,包括房子算在内,满打满算也不过100万元左右而已,这160万简直是个天文数字。可唐冰成却沉着地说:“有办法!”

唐冰成找亲戚,找朋友,向他们寻求帮助。由于唐冰成平日里的人缘和信誉都比较好,他很快就筹集到了160万元的资金。

借到钱之后,唐冰成就和妻子全心全意地经营起了游乐厅。两个人勤勤恳恳、精打细算,游乐厅办得很兴隆。两年之后,他付清了全部欠款。又过了两年,他成为了当地著名的企业家。

有很多人总是觉得,等到攒了足够的钱,再去做自己看好的项目。这种方法看似稳妥,却是一种错误的选择。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时机是不等人的,攒够了一定的钱之后,你看好的项目或者已被人捷足先登,或者因为形势、环境的改变,所谓的时机已经不存在了。一旦到了那个地步,你的资金即便再充裕也是没有用的。

清代著名的红顶子商人对经商赚钱有一个很好的解释,说那是“铜钱眼里翻跟斗”,这句话的意思很好理解,就是说一个人在赚钱的过程中,要学会灵活处事,不能太死板。从筹集资金的这个角度上来讲就是,一旦我们看好了一个商机,而自身的经济条件又达不到的话,就应该用“借鸡生蛋”的形式来给自己的事业打下坚实的基础。借钱能够让一个创业者摆脱从少到多、慢慢积累的被动等待方式,也有效地缩短了奋斗的历程。它体现的是一个经商者的才干、眼光和智慧。

当然,凡事都有利有弊,借钱也同样如此。有一些企业家这样说:“借债就是一把双刃剑,你若小心运用会使你致富,你若不小心,会适得其反。”为了避免出现这样的情况,我们就应该在借钱之前,对自己以及所选项目和事业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和理智的分析,在确定自己的选择是正确的基础上再向别人借钱,做到了这一点,就能够避免一些不必要的风险和失败。另外,在我们借钱的同时,还要注意信誉问题,不能借钱不还,也不能无故拖延还债的时间。毕竟,别人借钱给我们是出于一种信任和友谊,如果我们辜负了别人的信任,日后必定会遭到他们的唾弃,我们的事业也会受到影响。

学会吃亏,有舍才能有得

我们经常看到,有很多人把精明当成为人处世的法宝。他们把桩桩件件的事情都算计到骨子里,和别人相处从来都只想占便宜而不愿意吃亏。或许,他们认为,只有精明才能够在激烈的竞争中处于不败之地,在复杂的社会里成为生活的强者。其实这种“精明”是没有长远目光的表现、幼稚的象征。事实上,一点儿小亏也不肯吃的吝啬之人,总有一天是要吃大亏的。

一个人在金钱上越是计较,越是放不开,那么他就越不可能获得巨大的财富。因为,当他把一丝一毫的利益得失看得很重的时候,可能会赢得蝇头小利,但是这种锱铢必较的为人处事方式,却输掉了自己的人品。别人会因为他的吝啬而疏远他,不愿意和他进行经济上的往来和事业上的合作,那么最终,他将会失去发展壮大的机会。

聪明人一般不计较眼下的区区得失,在金钱上也看得很开。这并不是他们不喜欢钱,而是因为他们心中有一个长远的目标,所有的努力都是为这个目标而服务的。尽管,他们的做法在别人看来没有任何意义,甚至还是吃亏的愚蠢行为。但是,他们的心里却非常清楚,天下没有白吃的亏,自己的努力肯定能够在将来得到丰厚的利益回报。

大仓喜八郎是日本19世纪著名的商人。他在21岁的时候,来了一个小商店,专门经营海产品。有一年,日本发生了大饥荒,很多人沦落街头,乞讨度日。日本政府为了赈灾,就在大仓所住地区设了一个救济站,但是由于僧多粥少,很多市民排了很长时间的队也没能领到一碗大米。

看着面黄肌瘦的灾民们,大仓的心情十分沉重。他从和灾民的交谈中了解到,政府虽然救济给了他们一些大米,但是他们却没有钱买菜,吃饭的问题也就无法解决。

大仓看着长长的灾民队伍,终于做出了一个决定。他来到灾民的队伍前,大声地对他们说:“我店里的货物,全部送给你们了,你们请随便拿吧,能拿多少拿多少!”他话音刚落,许多人都用不解的眼光看着他。按照常理来说,大灾之年正是商人们乘机抬高物价、巧取豪夺的好机会,而他却慷慨地把店里的商品全部赠给那些灾民,难道是吃错药了?大仓看着发怔的人们,就抬高声音又重复了一遍刚才说的话。灾民们终于相信了,于是就蜂拥着来到大仓的商店里,毫不客气地去拿那些货物。

有个好心人对他说:“小伙子,你不抬高物价就算不错了,却把商品免费送给他们,是不是疯了?”大仓笑着解释说:“我并没有发疯。您想想,这些灾民穷得连饭都吃不上了,哪里还有钱去买我的货呀?如果我一直把它们放在货架上,早晚都要发霉变质,我也挣不到钱。但是,灾民们却需要这些东西,我能够尽自己最大的能力去帮助他们,难道这不是一件好事吗?”别人听了这番话之后,都非常感动。灾民们拿到东西后,都不忘向别人打听他的名字,向他深深地鞠躬表示感谢。

灾荒过去后,大仓喜八郎对商店进行了一番整顿,又重新开始了他的事业。由于他在灾荒时对大家的照顾,很多人都记住了他的名字,也非常愿意光顾他的店铺。他的生意因为有大量顾客光临,越做越好,店铺也越来越大。很快,大仓成为了当地有名的富商。后来,他又成为了明治时期最有名的商人。

那些不计较金钱得失的人,可能会让别人不可思议,觉得是愚蠢之举,但是他们“愚蠢”的行为却正是智慧的表现。“大智若愚”说的就是这个意思。

许多人的脑海里充斥着尔虞我诈的字眼,在什么场合都讲究你死我活的斗争,从而把每一个人都当成了潜在的敌人,那么他最终也将不会受到别人的尊重和欣赏,在事业和生活中也只能扮演一个孤独者的角色。只有懂得“吃亏”才能为自己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获得别人真诚的帮助,最终赢得事业上的成功。

赵朝阳是山东人,他开了一家机电设备公司。有一次,一个客户来买电器配件,但是仓库里已经没有货了。那位客户十分着急,如果拿不到这个配件的话,他就会有十几万元的损失。看到他如此着急,赵朝阳就一边安慰他,一边承诺说一定在最短的时间内把货给他送过去。

客户回去后,赵朝阳就打电话联系其他厂家。结果,在联系了十几个厂家后,才找到了这个电器配件,但是那个厂家的要价却很高,赵朝阳毫不犹豫地就答应了。收到货物后,赵朝阳不顾疲劳,迅速派人装车,把货物送到那个客户的公司里。

当客户收到货之后,感动得几乎说不出话来。

但是,这次生意对于赵朝阳来说,却是一桩赔本的生意。每个配件他只向客户要了300元,而从别的厂家进配件的时候却是按照每件320元的价格买进,非但如此,他还搭上了几百块钱的交通费。

不过,通过这件事情,那位客户对赵朝阳的为人十分钦佩,经常向别人提起他仗义疏财的事情。就这样,赵朝阳吃亏待客户的消息在业内广泛流传,许多人都纷纷前来与他合作。最终,赵朝阳的生意越做越大。

李嘉诚说:“有时看似是一件很吃亏的事,往往会变成非常有利的事。”赵老板急客户之所急,虽然让自己损失了一定的利益,但是却赢得了一个好名声,最终换回了丰厚的回报,他的故事印证了“吃亏是福”的古老哲学。

有付出一定就有回报,世界上没有白吃的亏。如果在鸡毛蒜皮的小事上过于计较,就无法获得别人的支持和帮助。只有为人大度些,从长远的角度考虑问题,乐于吃亏,善于吃亏,才能让事业一帆风顺,风生水起。

善于与人合作,才能财源滚滚

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要想让事业做大做强,仅仅依靠个人的努力是不够的,还需要合作的精神。俗话说:“一个好汉三个帮”,只有学会“互补”,才能够获得更大的能量,取得更大的成功。每个人无论是在专业知识上,还是在处理事情上,或者是在资金方面,都有着自己的长处和优点,只有懂得相互配合,让有着不同特长的人各尽其能,才能够发挥更好的效益,达到尽善尽美。

春秋时期著名的思想家曾子曾经说过:“用师者王,用友者霸,用徒者亡。”凡是成大事的人,都不是孤军奋战者,因为他知道,即使个人的能力再强,也存在着很大的不足之处,只有与别人进行合作才能财源广进,走向富裕。

小佳是一个年轻女演员,人长得漂亮,演技也很好,在表演上很有天赋,刚刚在电视上崭露头角。为了提高自己的知名度,她需要一家公司为自己在各种报刊上刊登宣传文章,但是她没有钱,也缺少机会。

后来,经朋友介绍,她认识了陈经理。陈经理曾经在一家大型公关公司工作过许多年,不仅熟悉业务,而且也有很好的人脉。几个月前,他自己开办了一家公关公司,并希望能够打入娱乐领域。但是到目前为止,一些比较出名的演员、歌手、夜总会的表演者都不愿与他合作。小佳与陈经理相识后一拍即合,立即联手。小佳成了陈经理新公司的形象代理人,而陈经理则为小佳提供出头露面所需要的经费。这样,小佳不仅不必为自己的知名度花钱,而且随着名声的扩大,自己在业务活动中也处于了更有利的地位。而陈经理也借助小佳的名气变得出名了,很快就有一些有名望的人找上门来。二人各取所需,合作达到了最高境界,他们的合作关系也因此变得更加牢固。

一个人要想成功,很多时候不是靠你一个人就可以完成的,你的能力再强,也还是会需要别人的帮助。只有通过和别人合作才能够达到自己的目的。一个聪明的人,是绝不会放弃和别人合作的机会的,他们能够在互惠互利的前提下和别人进行友好的合作,最终达到个人的目的,同时也做到了让对方满意,最终实现皆大欢喜。

在商业社会,做生意总要有伙伴、有帮手、有朋友。你照顾了别人的利益,实际上也就是照顾了自己的利益。有经验的商人都知道,做生意当然要好好计算,以使自己获得最大的收益,但无论怎么算来算去,一定要算得对方也能赚钱,不能叫他亏本。算得他亏了本,下次他就不敢再和你打交道了,所以生意人绝对不能精明过了头。如果说商人的真理是赚钱,那么精明过了头,这个真理同样会变成谬论。你到处叫人家吃亏,就会到处都是你的冤家;到处打破别人的饭碗,最后必然会把自己的饭碗也打破。所以如今一些成功的商人,为人都非常大度,在对待盟友时,将眼前利益和长远利益的关系处理得十分妥善。

有位记者在采访收藏家马未都时,提了一个很实际且有趣的问题:“您是行家,买了这么多的宝贝,是如何跟卖家还价的呢?”

马未都回答说:“我跟卖家还价的原则是让做生意的人都有钱赚。比如我看中一个东西,卖家要价12万,我还价10万。他会说,好,成交。虽然他的要价是12万,但我知道,给10万他就能卖。他多要两万,是等我还价呢。对此,我们彼此之间心里都是有数的。”

记者又问:“那您为什么不试试还价8万或9万?”

马未都回答说:“人家的东西值10万,如果非给8万或9万,那就离谱了。适当地多给人家一点儿钱,不吃亏,只有好处,没有坏处,因为这会给我打通一条进货的路。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只要有低处,水一定会聚集在那儿。对吧?物质永远向最有价值的地方去流动,钱也是这样。买古董的时候,要让人家多挣一点儿钱。当人家再有古董的时候,想到的第一个买家,一定是曾经让他挣过钱的人。他可能说:‘马未都这个人不错,让我挣钱了,这古董我得先给他看。’我一看,嘿!这东西我喜欢,就买了。这样,就保持了一个进货的通道。要是人家说:‘我卖谁也不卖马未都,这主儿一分钱没让我赚过,还老让我赔钱,回回把我弄得半死,我才不给他呢’,这条进货的路不就断了吗!我认识的古董商很多,可以说成百上千,每回我买东西都坚持这个原则。”

记者又追问:“搞收藏的人有的是,为什么您的机会比别人的机会多得多?”

马未都回答说:“谁坚持让人家有钱赚的原则,人家就会想着谁,谁的进货机会自然就会多。双赢比起单赢有个很大的好处,就是双方都能赢得可持续发展的机会。”

不吃“全鱼”,不仅是经商之道,更是—种睿智的财富观。有个大富豪曾经说过:“财富如水,如果是—杯水,你可以独自享用;如果是一桶水,你可以存放在家里;但如果是一条河,你就要学会与人分享。不同的财富观决定不同的人生。”

聪明的人从来不会固执地追求自力更生、万事不求人,也不会在竞争中把精力都放在相互拆台上,而是懂得联合出击的道理,能够通过互惠互利、相互配合来达到个人的目的。二十几岁的年轻人,在今后的道路上,一定要懂得通过和别人合作来寻找发财之路的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