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婴儿会认生
过去怎么影响未来?
看看幼年期的发展就会得到答案。
大家都知道,婴儿大概在7个月的时候,就不会和不熟悉的人亲近了。那是什么原因呢?
发展心理学的研究指出了以下内容。
出生后几个月的婴儿就学会区分自己的照料者和其他人,并且对不同的人做出不同的反应。当熟人出现的时候,他会发出笑声或其他声音。陌生人出现的时候就会哭闹或者不予理睬。
在6~7个月大的时候,婴儿会对周围的人产生依赖感,尤其是那些照顾他的人,同时会害怕陌生人。
这样的依恋关系的形成对他们的未来发展有重要影响。如果在这个时期母亲能够经常关注婴儿,随时满足他们的需要,让他们形成一种安全的感觉,那么就有利于他们适应社会生活。心理学家鲍比认为这样的依恋关系对一个人的一生都有重要的影响。
所以在婴儿产生认生反应的时候,他们需要建立或者确定亲密关系,并从亲密关系中寻找照顾和关怀。作为母亲或者照顾他们的人,一定要随时注意,并满足他们的需要。
婴儿与照顾者的关系,影响着他们长大后的人际交往
心理学家鲍比指出,一段情感的维持对一个人的健康有着很重要的意义。但是他并没有指出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意义。
而他在动物行为学的领域中,找到了答案。在很多物种中,年幼的生命都不能照顾自己,所以要依赖于年长者养育。鲍比由此推论,尽管人类的婴儿和儿童得到了生理需要上的满足,但是健康还是会受到依恋关系的影响。如果这样的依恋关系得不到满足,就会影响到婴儿的健康。
比如,如果照顾者在儿童的附近,能够随时关注到他在做什么、需要什么,以及玩得开不开心,这样就会让儿童获得安全感,那么婴儿对依恋的需要就得到了满足。
但是如果照顾者离婴儿很远,婴儿的需要不容易被满足,他就会失望,并且会分散注意力,然后会试着和照顾者拉近距离,这样就会形成一种不安全的依恋模式,这样的模式一旦形成,孩子在面对人群时就会比较胆怯。有的孩子表现出回避,忽视照顾者的存在,或表现出漠不关心的样子;有的孩子表现出矛盾状态,即在照顾者离开的时候大哭,当照顾者回来时也不能安静;还有的孩子表现出回避与矛盾两种类型的综合。
不管是哪种依恋关系,都会对孩子与他人的交往产生深远影响。
所以一个人与他人交往的模式在小的时候就已经形成。如果你想要改变自己与他人的关系,就需要了解自己的依恋模式,做出相应的改变和调整。那么作为养育着,也需要及时关注到孩子的需要,给予孩子安全感,让孩子确信你在身边,或者照顾者在身边。
关系中的权力欲:控制和反控制是天生一对
想要依赖别人,又怕被控制,所以当你感觉别人在控制你的时候,你就会反抗,但是你又不能完全脱离,因为你还想依赖。所以你就在这样的控制和反控制中徘徊。这是一种人际关系模式,是天生的一对。如果你观察生活,就会发现有很多这样的关系。最常见的就是情侣关系。
事实上,这样的关系并不是亲密关系,亲密关系是需要规则的,是两个独立的、自由的人。怎么才能找到正确的亲密关系呢?这样的关系模式在儿童时期就形成了,因此要从儿童时期的交往看起。
在儿童时期,有一个人际交往的敏感期,这是儿童成长和发展的一个重要时期,为一个人成人以后奠定非常重要的基础。
在儿童的成长过程中,他们首先是通过食物与他人建立关系的。比如,他们通过一起分享食物来说明他们是好朋友。但是过了一段时间就会发现,吃完东西,他们的伙伴关系或者朋友关系就断裂了。
为了和别人保持关系,于是他们想出新的办法,开始通过分享玩具来建立关系。但是过了一段时间,他们发现对方得到这个东西之后,双方的交往关系也会发生改变。
到4岁至5岁的时候,儿童发现交朋友的一个重要内容是双方有共同的东西,比如兴趣、爱好。
在他们发展的各个阶段,他们会摸索出属于自己的交往方法。
另外,从儿童与别人的关系发展轨迹中,你会发现在他们之间也存在依附关系。比如,有的儿童对人性感兴趣,一个孩子一开始会依附于对方,几个月以后,依附别人的孩子会认识到自己必须独立,不能依附于他人。这个时候就会有斗争,这是一种控制和反控制的斗争。
在成人生活中,我们会发现很多人就在这种控制与反控制中,既想依赖,又想独立。这是因为在儿童时期没有很好地处理控制与反控制的关系,如果能够在后面的成长过程中意识到规则和承诺在人际关系中的作用,那么这种斗争就会减少。
所以要摆脱这样的斗争,就要明白规则和承诺的重要性。
作为成年人,当儿童出现这样的情况时,就要帮助他们把儿童期的人际关系敏感期发展好,让他们学会独自去处理问题,对他们未来的发展是很有帮助的。
欺负行为是怎么回事
英国精神病学家约翰·鲍比在对“依恋理论”的研究中,强调了感觉在人际关系中的作用。他在报告中指出,要想一个孩子有正常的发展,就需要至少有一个成人养育者与他保持温暖、友爱的关系。
有调查显示,孤儿院的孩子尽管在食物和安全上都得到了很好的保障,但是还是会有人因为爱的缺失而过早离开人世。
在依恋关系的研究中,有一个实验叫做“陌生情境测验”。
安斯沃斯主要描述了在这种情形下的三种不同行为方式。回避型儿童在母亲离开的时候不会选择哭泣,如果母亲回来,他们会选择忽视。安全依恋型儿童就会试图寻找和保持与母亲的关系。第三种模式是矛盾型。这一类儿童会在母亲离开的时候会哭,但是母亲回来之后,他们也并不会立刻平静下来。
在这三种依恋模式中,安全性依恋的儿童存在的问题较少,因为他们对自己的父母更有信心,所以在面对外面的世界时,会显得更加勇敢,在遇到困难的时候也会去积极寻求帮助。
安全型依恋是怎么形成的呢?这需要母亲支持儿童,并给予其持续性的关爱。
反之,不安全依恋的儿童会体会到更多的挫败感,而且更需要别人的关注。像这样的孩子也会出现更多的欺负行为。
所以喜欢欺负别人的儿童,是缺乏关注和爱的儿童。如果能给予这些儿童更多的关注和爱,他们的欺负行为就会变少。
为什么难以向别人求助
有的时候,我们明明非常需要别人的帮助,而且对方也不会拒绝,但自己还是难以开口。至于难以开口的原因,心理学在对人的依恋关系的研究中得出了结论。
依恋理论提出,与抚养人之间的亲密度,会影响一个人的人际交往,以及与人的交往深度。在陌生情景测验中,将儿童的依恋模式分为安全型依恋、回避型依恋、矛盾型依恋三种。
1987年,心理学家辛迪·哈赞和菲利普·谢弗,通过对成人亲密关系的表现,将他们的依恋模式区分为安全型、回避型和矛盾型。
安全型的人认为双方都是值得信任和依靠的,所以可以很快和别人建立亲密的关系。有些人很难相信自己的伙伴,会对亲密感到不舒服,会和别人保持一定的距离,在自己心情不好的时候,也会选择一个人而不是依靠亲密关系来解决。第三种人会常常担心被别人冷落,所以渴望更多的亲密关系。
那些没有建立起安全依恋的人,很难向别人提出请求。
但是这种不安全的依恋,并不是不可以改变的。在生活中,向亲密的人慢慢地表达自己的需要,寻求来自关系亲密的人的支持、肯定和鼓励,就能慢慢地建立一段良好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