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立思考是一种强大的学习能力。当孩子进入学习状态时,只有思考,才会有质疑,有了质疑才会去寻找答案,有了寻找的行动才会有收获,有了收获才会有进步。所以,要想让孩子在学习中感受快乐、感受成长,父母就一定要培养孩子的独立思考能力。
小雪上3年级了,一遇到不会做的题目,就急忙喊:“妈妈,快来帮我的忙,这道题我不会做了!”每次妈妈听见后,都会把题目做出来,并给女儿讲解一遍,问问女儿听懂了没有,女儿就使劲点头。
这样的事情几乎天天发生,妈妈帮助小雪解决问题已成为一种习惯。后来,妈妈逐渐发现,小雪总是拿类似的问题问妈妈,好像一点没有举一反三的能力。几次之后,妈妈觉得把答案直接告诉小雪是不妥当的。于是,再碰到小雪求助的时候,妈妈就开始学着引导女儿,可是引导的过程很不轻松,就像拖着一个大箱子很费力地行走。
一次,小雪又叫妈妈帮她答题,妈妈说:“小雪长大了,今天先自己思考一下,说不定马上就能思考出来。实在不行,妈妈再来帮你。”可是,小雪却说:“我不会想,我也懒得想,你还是把答案告诉我吧!”妈妈一听,后悔自己没有从最初就教孩子学会独立思考。
可能很多父母都有类似的经历和体会。父母原本想帮助孩子,没想到帮助的过程没有让孩子成长,反而让孩子变得更加依赖,不但没有学会独立思考,反而变得“懒得思考”。那么,父母如果做才能培养孩子的独立思考能力呢?
▲保护孩子的好奇心
每个孩子都有天生的好奇心,他会在刚刚学会表达的时候就问东问西,会在刚刚学会走路的时候就乱翻家里的东西,因为孩子对周围的一切都非常好奇。而此时,孩子正在开动大脑思考,他会问自己:“这是什么呢?是做什么用的呢?”也许孩子会把这些问题问出来,此时,父母一定要耐心回答。
父母的态度就是在肯定孩子的思考和提问。如果父母很没耐心地应付或者拒绝回答孩子的提问,孩子就会认为自己的提问是错误的,思考是没有用的,是没有意义的。时间一长,他也就不再愿意主动思考了。因此,保护孩子的好奇心是培养他独立思考能力的前提和基础。
▲打消孩子的依赖心理
当孩子提出问题时,如果父母直接把答案告诉孩子,孩子就不会再进一步思考了,正如小雪一样。所以,父母最好是引导孩子去思考。比如,孩子说:“妈妈,这个是做什么的?”妈妈可以说:“你觉得呢?你看像做什么的呢?”父母如此的回应会激起孩子思考的动力,无论孩子说对说错都不重要,重要的是孩子有了独立思考的行为。
而且,父母在平时的生活中要培养孩子的自理、自立能力。因为独立是一种心理品质,一个行为比较独立的孩子思维一定是独立的。所以,父母帮助孩子成长的时候,千万不要让孩子在行为和思考方面完全依赖父母。孩子一旦有了依赖心理,再想让他独立就不太容易了。
▲让孩子在动手活动中学会独立思考
妈妈经常和明明一起做手工制作。一开始,他们折些纸鹤、纸船,后来,就一起做风筝。明明一开始是学着妈妈的样子做,慢慢地,就开始自己思考,自己创作。这个过程极大地增强了明明独立思考的能力。上初中后的明明爱上了小发明。一次,明明还在市里举办的发明竞赛中获得了少年组一等奖。
所以,当父母看到孩子正在做手工制作的时候,不要因孩子把家里弄乱了而阻止他。因为,孩子为了能用双手达到自己的目的,不得不思考,父母的阻止就是遏制孩子思考的欲望。不仅如此,父母还应该鼓励孩子多动手,动手做家务也好,动手做小制作也行。只要孩子的双手动起来,大脑一定也会动起来。
▲通过讲故事激发孩子独立思考
孩子一般都喜欢听故事,父母可以通过讲故事来培养孩子的思考能力。比如,当父母给孩子读完一个故事后,可以针对内容问一些引发孩子思考的问题,也可以把故事讲到一半,然后让孩子自己展开想象把故事的另一半接下去。这样,孩子的思考能力自然会得到提升。
一位爸爸就是这样给儿子讲故事的。他只是把故事的开头、过程讲得特别详细,但不告诉儿子结局,而是让儿子通过故事情节去想象结尾会是什么样的,还要让儿子说明为什么有这样的结尾,并鼓励儿子说出两个以上的不同结尾,最后才告诉儿子原故事的结尾。
当然,父母不用引导孩子把故事的结局讲得和书本一样,因为想象本身就没有标准,父母也不应该用标准局限孩子的思维,只需要鼓励孩子思考,培养孩子思考的习惯就可以了。
亲子阅读 会活动的“黑板”
法国科学家安培非常爱思考。
一天,安培在路上边走边思考问题,突然一抬头,看见前面有一块黑板,就马上掏出一支随身携带的粉笔,把脑中思索的问题写在这块黑板上,并计算了起来。而这块黑板总是移动,黑板向前移动,安培就跟着往前移。
逐渐地,这块黑板向前移动得快了,安培也不由自主地跟着跑了起来。路上的行人看到这种情形,不禁拍手大笑。当他实在跟不上而停下来时,发现这并不是什么黑板,而是马车车厢的背面。他望着车厢背面的公式渐渐远去,遗憾地叹了一口气说:“唉!可惜还没有算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