抒发了自己久违的夙愿,我有一种畅快之感。
心灵是每个人永驻的故乡,它会和我们相伴一生。每个人对自己的故乡都有一种永远抹不去的情思和梦想。
生我养我的故乡是我的根脉之源,由此延伸的脉络是我的绵长根系,它连着我的先祖、我的父母、我的儿女以及生生不息的后辈,寄托着我与家族永恒的希望。
故乡系着我的事业,心灵与我形伴影随。我离开故乡去闯世界,心灵带着故乡的泥土芬芳和我一道奋拼。当我畅顺欢乐时,它提醒我不要忘乎所以;当我颓废受挫时,它鼓励我背后有宽实的靠山。这靠山就是故土赋予我的精神,那是一种无形的力量,有了它,才成就了我的今天。
转眼间几十年过去了,我经历了太多的事情:童年的稚嫩,少年的遐想,青年的懵懂……伴着我渐渐展开了阅历的长卷,开始了充满百味的人生跋涉……
应该说,上苍还是眷顾了我,生就的弱苗在父母万千呵护之下,竟然摆脱了多少人断定必然夭折的命运,非常幸运地活下来了,这是第一大幸;再以后竟然走出了一片天地,这又是一幸。所以我首先感谢我的父母赋予我生命,并含辛茹苦地养我长成;感谢和我同甘共苦的妻子,助我的事业小有所成;还要感谢众多的朋友、使我一路顺畅、一路舒心。
在我心中,朋友是宽泛的概念,凡对我有过恩的、共过事的,都是朋友,其他称谓我都以为是距离的疏远,我爱大家,如同亲人。
我在乎:人生中随处可见的真诚和感动。我珍惜:生命中一起走过的亲人。我感谢:一生中支持和帮助我的人。我祝福:我认识的人和认识我的人……
我在写作开篇中就说过,文字中很少提及人名,缘由是关照、关心、关爱过我的人太多太多,我生怕漏掉一个人名铸成永久遗憾,所以也就干脆不一一提名了,但我绝对会以感恩之心永远铭记。
用文字抒发情感,我原本信心不足。
北京师范大学于丹教授说过这样一段话我很受启发:“人的前半生不要怕,后半生不要悔。在这个世界上我们无所畏惧,也无所懊悔。其实人生并非是尽心尽力,如此而已。西方的哲言,东方的至理,天地大道合于此理。”这也可以演绎为我写作的源泉与动力。
生命有限,流光易逝,我们的心究竟可以遨游到多远?全在自己的掌握之中。
为什么把追忆篇放在开卷之首,这是我的心路所至,父母、爱妻已刻在我的心上。
至于以后的行路篇、感悟篇、拾遗篇则是我的人生片段、修身心语。
我特别要提到的是在感悟篇中着重谈了教育,实为寄托了一种于国于家的永久希冀。
教育是强国之本,曾几何时,由于科学技术落后,国力衰败,我们饱受了洋人的“船坚炮利”之害和丧权辱国之殇……到今天,我们只有奋起直追,才是最硬道理。我们不能指望别人的恩赐,唯有振兴教育,发展科技,自强自立,才能林立!
“从娃娃抓起”,道理渊深。我认为中国的中小学教育(包括家庭教育)虽有一些偏颇,但总的来讲,基础扎实,应为优势。家长和学校都应在兴利除弊方面再做努力。
当前,高等教育的国际化势在必行。我们的高等教育必须要融入和汲取西方发达国家教育的那些创新的、先进的思维方式,像摒弃“华夷之辨”之类的腐朽观念那样,于内,要彻底清除在教育领域中的行政化、功利化因素;于外,要坚持以学术为基础,采取正确立场和导向,促进学术交流,维护学术道德,通过“政治文明”,实现平等互惠,互相尊重。同时还要通过不断评估利弊,应对挑战和问题。让中、外先进的教育理念兼容并蓄,扬长并用。
最后一层意思,自己写的这些东西,还想给后辈们留点铭记,让他们了解祖辈的足迹,从而,多一些真知,少一些盲目;多一些通顺,少一些弯路。把有益的继承下来,把谬误的摒弃舍去。
振兴家国,任重道远;书缘相传,仁德随身;奋发努力,勤勉做人;源源后生,谨记力行。
谈到这里我又想到:时代发展,世界永存,长江后浪推前浪,世上新人超旧人,不以己见,才是圣明,讲得远了,实则无用……
悠悠岁月,白云舒卷,如此说是,依老童心。或则多少年后,闲说成了笑话,当初摇动笔杆,当为拳拳赤心!言过是非然否?世事亘古宁静!
至于同仁与朋友们如有时间浏览,权且就作为茶余饭后消遣罢了。
此时,我静立斜阳,晚照感思,探骊寻珠,于愿已足,却也心事两悠然了。
2012年2月26日于朔州家中
补记
本来截稿了,儿女们又给我安排了美国天伦之乐旅游,感悟、感受、感情融在了一起,我很陶醉,我很享受,记上一笔,了却心欢。
我感慨:
我们曾如此渴望命运的波澜,到最后才发现人生最曼妙的风景,竟是内心的淡定与从容;我们曾如此期盼外界的认可,到最后才知道世界是自己的,与他人毫无关系;我们曾如此计较付出的回报,到最后才懂得,一切得到的终将失去,只能空留一抺浮名……
如能如此彻悟,心中永远是艳阳天了!
2012年8月6日再于朔州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