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决定高考志愿成败的50个细节
49160000000019

第19章 哪种大学排行榜值得信赖

细节实例

(1)高考成绩一公布,小丽就高兴得手舞足蹈,601分,超水平发挥呀!高中三年,她的模拟成绩从来没上过600分。

紧接着,该填报志愿了,原先设定的方案全部推翻,新方案立刻分成了两派:一派是以父亲为首的“名校派”;一派是以母亲为首的“务实派”。这两派针锋相对,各持己见。

首先,“名校派”提出,以小丽的成绩,绝对够本科一批的提档线。因此,父亲力主报名校,“中国大学排行榜”前50名的大学,除了北大清华,任何一所都可以。他说:“就凭这些院校的名气,无论学什么专业,将来毕业后也绝对不愁工作。”

“务实派”坚决反对,母亲说,不一定非名校才上,而且,那些所谓的大学排行榜根本没有权威性,不值得参考。既然小丽的分数达到了本科一批调档线,在本科一批院校的范围内,不如让小丽选一个好专业。这样,无论将来考研还是就业,都有好处。

一时间,全家吵成了一锅粥。小丽不禁感叹:“唉,没想到啊,分数考高了,报志愿反而更难!”

(2)高考后,王伟确定自己要学心理学专业,而且对成都一所知名院校心仪已久。他通过上网查阅资料了解到,这所高校在四川省大学排行榜中排名前列,在全国大学排行榜中也在前100名之列。名气这么大的学校,心理学专业应该也不错!于是,王伟毫不犹豫地在第一志愿栏上填报了该校。入校后,才发现,虽然这所大学知名度很高,但是心理学专业新开设不久,并不是该校的强势专业,甚至连硕士点也没有。专业课老师也都是“80后”,教学水平实在不敢恭维,基本上就是照本宣科。“我被排行榜害惨了!”王伟在网上这样留言。

实例分析

排行榜是对某一相关同类事物的客观实力的反映,带有相互之间的比较性质。大学排行榜,是目前世界各国广泛存在的、针对各类高等教育院校的排名,是对高校办学水平的一种反馈,对于扩大全国各地院校知名度、提升文化教育水平具有一定的意义。

中国从来不缺少“排队”和等级观,凡事总有人要分出个三六九等,何况万众瞩目的大学教育。自1985年《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中提出“对高等学校的办学水平进行评估”后,我国的有关机构就开始了对国内大学的排名。每年高考前后,各种各样的“大学排行榜”就会相继出笼:“中国大学综合实力排名”、“中国大学满意度排行榜”、“某某年中国大学实力100强”、“中国大学生就业能力排行榜”……名目繁多,层出不穷。有些考生和家长正是通过这些排名,认定谁是“名校”、谁是“名牌专业”的。

可是你知道吗,这些名目繁多的“大学排行榜”都是“民间行为”,没有一家是“官方性质”。教育部官员曾明确表态:“教育部现在不会排,将来也不会排。”

吕老师提醒

1.充满争议的排行榜

各种名目的大学排行榜,从诞生开始就充满了争议,争议的焦点主要集中在三方面:发布机构的权威性、评价体系的标准性和操作过程的规范性。支持者大多为考生、家长及高中教师,理由是排行榜给考生在选择学校和专业时提供了一个相对具体的参考;反对者大多为教授、学者及高校校长,认为排行榜绑架了社会需求,误导了考生和家长。有的高校校长爆料说:“一些排名机构以赚钱为目的,谁给钱多谁排名靠前,这已是高校圈内公开的秘密。”

2.“大学排行榜”存在的价值

“大学排名”是高等教育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是应社会发展的需求而产生的。它是对大学教育质量和水平的一种评价,也是高等教育对市场经济给出的回应。

(1)“大学排名”有利于激励大多数高校进行“反省”,使高校能够清楚地认识到自身的优势和劣势,并找出自己与其他高校——尤其是同类高校的差距,从而激励高校扬长避短,积极改进办学方式,提高办学质量。它让大学接受公众对学校实力的评价,让大学产生危机感和紧迫感,迫使高校向考生和家长提供优质的高等教育质量。

(2)“大学排名”是对高等教育质量实施监控的必要手段。因为无论是大学教育的举办者、管理者,还是社会大众及其考生和家长,他们都希望能通过一种客观公正的比较方式,对大学办学水平进行监督,以满足他们对大学的期望。尤其是在我国高等教育管理高度“行政化”、“官方化”的特殊体制下,大学排名的“民间身份”反而更使人们觉得这是一种有效的监督方式。

3.“大学排行榜”存在的缺陷

(1)重综合性大学,轻专业性大学

众多排行榜都是以一套评价体系来衡量所有高校,其评价指标也多侧重于大学的综合实力。而我国高校的类型多样,既有教学型大学,又有研究型大学;既有综合性大学,还有单科性大学。当前大学排行榜反映的主要是高校的一些硬性指标,而高校的办学特色、校园文化底蕴、专业特色、教学风格和就业质量等软实力却无从体现。例如,各种“中国大学排行榜”中排在最前面的六所大学都是综合大学。西安交通大学和上海交通大学有时进入前六位。这两所大学在十多年以前已经变成了综合性大学。专业性大学,如中国人民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等中国的顶尖大学则被排在第六位之后。还有一些是具有特殊行业性质的大学,如中国政法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及外语学院、艺术类高校等,在如此排名之下,它们岂能与所谓的“一流”有缘。

(2)重科研成果,轻教育质量

大学的主要任务是教育,是培养人才,而不是科学研究。但是,各个给大学排名的机构都把大学科学研究的成果(其主要体现是在国际著名刊物发表论文的数量)及有关指标(例如科学院、工程院院士的数量等)作为最重要的指标,而把反映学生质量的指标,如新生入学分数、毕业生就业率、毕业生在社会上的作用等,则没有作为很重要的指标。这实在是大学排名的本末倒置。如果把反映学生质量的指标作为最重要的指标,则由一流大学、二流大学甚至大专合并而成的、学生数量很多的大学,如吉林大学、浙江大学、华中科技大学等的排名就要往后移很多位。

(3)重总的数量,轻平均数和百分比

各个给大学排名的机构都只考虑评价指标的总数,如两院院士的总数,发表学术论文的总数,等等,作为评估标准;而忽略平均数或百分比,例如,教师人均发表学术论文的数量,两院院士占教师总数的百分比。平均数和百分比才是真正反映大学水平的指标。如果以大学资源和成果的人均数和百分比为评价标准,中山大学、天津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等则要往前排。

(4)重民用学科和地方院校,轻国防学科和军事院校

把军事院校排除在评比的院校之外,这样当然是可以的。但是,由于各种大学排名都被新闻媒体大肆炒作,对中学的教师、学生和学生的家长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使得优秀的高中毕业生报考军事院校的人数较少,影响了军事院校的新生质量,从而影响了军事院校的教育质量。如果军事院校参与排名,则国防科技大学(其前身是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的主体)应该排在中国大学排行榜的前五名。

(5)重在校的教师和学生的质量,轻毕业生对社会的贡献

大学的毕业生对社会的贡献是衡量大学培养的人才质量的主要指标。很多事实可以衡量大学毕业生对社会的贡献,例如,毕业生担任国家领导职务的人数,当选为中国和外国科学院、工程院院士数量,担任中国省、部级领导干部的人数,担任大学校长、研究院院长的人数,担任大型企业领导职务的人数,获得国家级奖励的人数,在社会各界的著名人物的数量,等等。但是,这些数据很难获得。一个代替这些数据的指标是“学校声誉”,而这一项很难用分值量化出来。

4.报志愿可以参考但不要迷信“大学排行榜”

几乎每一种“大学排行榜”出笼都会引起媒体的“口水战”,但是,也不能说这些排行榜一无是处,毕竟每一个排行榜都是综合信息的集纳。尤其是对于那些平日忙碌,对大学和专业实在没多少确切概念的考生和家长来说,排行榜的信息还是值得一看的。但是看完以后,考生该如何参考“大学排行”呢?

(1)在参考排名表填报考志愿时,应该把名次适当“模糊化”,即更关心其所属的层次,不计较几个名次上下的选择。如把1到10名看做一个层次,把11到30看做一个层次,把31到60看做一个层次,把61到100看做一个层次。把分层次的边界也要适当“模糊化”,第11名与第10名应该是不相上下的,第38名与第30名难说有很大差别。

(2)综合排名与某个具体专业的排名是两回事。排在第一的,不要认定它实力确实是第一,排名最后的,也不要以为它就一定是最差的那一个。X大学是以理科为特色的,它的工科专业排名也许在很后面;Y大学是以工科为特长的,它的文化艺术专业也许是一个特短。也就是说在关注综合排名同时,更应该关注分学科的排名或者按具体专业的排名。

(3)各高校在不同的地区可能有不同的魅力,并且已经形成传统。或者说,可能有的学校排名虽然较靠后,但在某个地区,它的投档分数线却比排名前面的反而会高出一截。所以,还要参考在本地区招生的各个院校最近几年在本地实际录取的分数线。

5.目前国内影响比较大的“大学排行榜”

自1987年《科技日报》首次刊载由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科学所公布的87所重点大学排行榜之后,迄今为止,国内已先后有20多家机构发布了近百个大学排行榜,多数机构在发布一次后便销声匿迹。目前,在国内影响比较大的“大学排行榜”主要有以下六个:

(1)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广东研究所:是国内第一个以目标评价、定量评价为核心的大学排名。

(2)中国科学评价研究中心:评价每一个专业时,以教师队伍、学生状况、教学水平、科研水平4个一级指标和18个二级指标作为指标体系。

(3)高等学校与科学研究所学位与研究教学评估所:通过采集客观数据和学术声誉调查相结合的方法进行。客观数据来源于各学位授予单位填报并认可的基本数据表,以及教育部“211工程”办公室、教育部信息中心、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等公共信息来源。

(4)中国人民大学高等教育研究中心:注重考查大学的结构效益、数量和质量并重、规模与结构平衡,并首次把能体现社会声誉和生源质量的“高考招生”也作为评价指标之一。

(5)网大(中国)有限公司:强调的是有质量保证的“硬性指标数据”,这些数据能够充分反映研究型大学的实力,而对教学型大学的评价有失偏颇。

(6)中国校友会:加入了“校友捐赠”评价指标。“校友捐赠”是欧美检验大学教育成败的重要标准,但在中国并非大学筹集资金的重要渠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