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经济旅游学概论
49155900000037

第37章 旅游活动的构成要素(7)

(五)滑雪

旅游滑雪是近年来非常时尚的一种旅游娱乐项目,受人为因素制约程度很低,男女老幼均可在雪场上轻松、愉快地滑行,饱享滑雪运动的无穷乐趣。其中高山滑雪具有惊险、优美、自如、动感强、魅力大、可参与面广的特点,故高山滑雪被人们视为滑雪运动的精华和象征,更是旅游滑雪的首选和主体项目。

(六)市容游览服务

市容游览,俗称“逛街”,是游客认识和了解一个城市的风貌和民情,进而融入当地生活的一种重要方式,也是游客修身养性的一种休闲方式。市容游览的方式有两种:一种是徒步,另一种是乘交通工具。

三、旅游中“娱乐”的注意事项

(一)娱乐活动要与游览组合,晚间活动要有“度”

“娱”是整个旅游中的休闲,因此,要在“娱”中休息好,保证第二天更有精神和体力,“游”得更好。

游客外出旅游的时间有限,白天会有一些参与性的娱乐项目,通常,娱乐活动往往安排在游览活动结束之后。娱乐项目以轻松愉快为主,可安排游客欣赏当地特有的戏曲、民歌等。时间不应太晚,应尽量避免通宵打扑克、打麻将等活动。

(二)娱乐活动应突出地方文化特色

在游览过程中,应突出地方特色、民族特色,使娱乐项目真正起到“娱”的作用,同时可把娱乐项目作为游览活动的延伸和补充。例如,在云南旅游,白天参观景点的同时,可结合景点导游介绍的民族歌舞和婚庆娱乐的知识,晚间安排游客观看民族歌舞表演。

(三)应严禁游客到不健康的娱乐场所娱乐

本章小结

旅游活动是人类基本的生活需求之一,对文化、环境、社会的某种价值实现的追求是一种高层次的精神追求。传统的旅游活动六要素是指吃、住、行、游、购、娱,这是旅游活动最底层的需要和最基本的保证。但是在创建和谐旅游的过程中,传统六要素还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本章从各个要素的现状、特点、种类、发展措施等方面入手进行总结分析,从而提炼出市场中六要素存在的优势及劣势,以便促进旅游业、旅游市场的可持续发展和和谐发展。

思考与练习

1畅旅游中“住”的酒店的类型有哪些?

2畅旅游商品的特点有哪些?

3畅简述旅游交通的方式及其特点。

4畅中国饮食文化的特点有哪些?

5畅简述娱乐项目的类型及其适合的人群。

旅游活动的新要素

本章导读

旅游是人类重要的生活需求之一,在物质条件得以满足的前提条件下,对文化、社会和环境的追求愈发成为出游的首要动机。传统的“旅游六要素”即吃(食)、住、行、游、购、娱已经不能完整概括旅游者的旅游体验,特别是在精神层面,现代旅游活动已经远远超出其所涵盖的范围,对“旅游要素”的深层次探讨势在必行。旅游作为一种产业,必须跟随社会的进步而不断发展,“旅游要素”学说也必须随着旅游业的发展而发展。旅游是人们追求精神享受和更高境界的一种行为,因此旅游活动新要素能更充分地表达和满足游客的旅游需求,更能反映旅游活动本质,当前在创建和谐社会的过程中,主张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应该和谐发展,本章实质是提倡把旅游活动提高到和谐旅游的境界。目前应把旅游活动新要素提到更高的理论层面加以认识,才可能使旅游业可持续发展和和谐发展。

学习目标

通过学习,了解传统旅游“六要素”说已不适应旅游业发展的需要,要素学说有了新的发展,掌握旅游新要素的内容及意义。

关键概念

旅游活动 旅游“六要素”说旅游新要素

1 旅游活动新要素产生的条件

旅游活动是人类基本的生活需求之一,是高层次的消费活动,是对环境、社会、文化的某种价值实现的追求,是一种高层次的精神追求。传统的旅游活动六要素是指吃、住、行、游、购、娱,旅游活动的过程就是旅行者在吃、住、行、游、购、娱各环节上发生各种关系的过程,这是旅游活动最底层的需要和最基本的保证。人们在最初的旅游活动中,通过传统的旅游六要素得到了满足,随着社会生产力的日益发展、现代旅游业的快速发展,人的旅游需求也随着人们的满足程度不断变化,人们对旅游物质需求和精神需求的层次在不断地提高,旅游活动的要素在物质层面和精神层面上发生了显著变化。

一、旅游业的发展对“旅游要素”学说提出了新要求

要素理论源于经济学的生产要素理论,生产要素与物质资料的生产有着密切的关系,各种生产要素的聚积、优化、组合是物质资料生产得以顺利实现的必要前提。在经济活动中,要素理论是随着经济的发展而变化的。旅游活动六要素是根据生产要素理论提出的,符合生产要素理论基本规律,因为不同旅游发展阶段的要素是随着人们对旅游需求的不断变化而发生变化的。

人类的旅游活动或行为总是与一定的社会经济发展紧密联系的,旅游活动或现象自人类社会产生以来就已经存在,但旅游活动形成旅游产业只有百余年历史,从1841年近代旅游兴起开始,旅游业至今已有100多年的历史,世界旅游业无论从形式、类型,还是价格、发展模式上都已经发生了重大改变,今天的旅游已趋于大众化、多样化和服务化,并成为很多地方第三产业中的主导产业。因此,作为一种产业,它必须跟随社会的进步而不断地发展。旅游活动的要素是随着旅游产业的形成而产生的。当社会经济发展到一个较高水准的时候,当人们对旅游活动有新认识和新要求的时候,旅游活动的要素不应依旧如故,而应有新的发展。

中国旅游业与经济的发展相伴相生,作为独立的产业发展形态至今不过30余年,在此期间,对“旅游要素”学说的探讨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旅游“三要素”说提出阶段(1978—1984年)。1980年,枟中国旅游报枠社长兼总编何礼荪提出“旅游三要素”,即饭店、交通和服务。而基于“服务”概念指向的模糊性,他在三年后的论著中将“三要素”重新定义为“旅行社、饭店和交通”。可以看出,基于旅游产生之初的经济动机,在要素的提取上主要以满足旅游活动运作的实体行业为主,这也是中国旅游行业发展的最初形态。

第二阶段:旅游“五要素”说提出阶段(1985—1990年)。1985年,黄辉实在枟旅游经济学枠中提出旅游“五要素”的概念,即“吃、住、游、行、买”,将“旅游要素”从先期的实体提炼为行为概念,不仅在范围上将更多的社会生产行业纳入旅游产业之中,并开始对旅游过程中游客的行为予以关注,“旅游要素”学说得到了丰富与发展。根据翟辅东的研究,同一时期的于英土、谢长淮、李治莹、余培等人在枟旅游学刊枠、枟旅游论丛枠上发表的文章,均用到旅游“五要素”这一概念。

第三阶段:旅游“六要素”说提出阶段(1991年至今)。1991年,经济学家孙尚清出版的枟中国旅游经济发展战略研究报告枠一书,首次提出了“吃、住、行、游、购、娱”六要素概念,其范围涉及餐饮、酒店、交通、风景名胜区、商店、娱乐场所等基础设施,同时也指旅游主体在游览过程中所参与的基本活动。随着旅游业的高速发展,“六要素”成为旅游教材及政府工作报告的核心概念,广为业界所知。

作为旅游发展的重要指导概念,“六要素”提出正值我国旅游业起步时期,对“什么是旅游”和“怎样办好旅游”等基本问题需要有一个通俗的理论来统一大家的认知。“六要素”的提出,对指导人们去认识、兴办旅游业发挥了启蒙作用,为构架旅游产业链提供了基本范式。随着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旅游“六要素”学说的局限日益显露,学界也由此产生了对“六要素”的争论与反思。

二、旅游“六要素”说的缺失与旅游新要素的提出和发展

(一)旅游“六要素”说的缺失

①旅游“六要素”说局限于物质层面,旅游者满足的是低层次的需求。美国学者马斯洛提出了“需求层次理论”,认为人们普遍具有五种基本需求,而且是有层次的。他认为,人们一般是按照这样的层次来追求需要的:当低一层次得到满足后,高一层次的需求变为迫切的主导需要。比照人们旅游活动的需求变化,人的旅游需要是随着人们的满足程度在不断变化的,旅游活动的六要素吃、住、行、游、购、娱,是人们最初在旅游活动中的要求,当旅游者已经体验了旅游活动的最基本的过程后,必然会提出更高的享受需求。现代社会,人们的物质生活已经得到极大丰富,生活水准也得到了提高。人们已不满足以游览、观光为主的旅游活动了,他们会在旅游环境、提高审美、体验生活、扩大社交、休闲健身等方面提出新要求。人们可以到重庆去吃火锅,去香格里拉酒店住宿,坐火车去上海游览,到香港购物,再到澳门娱乐,而这些未必都是人们旅游的主要目的。旅游活动原有的六要素已不能适应旅游发展的需要了。

②旅游“六要素”并非同时存在,在旅游过程中并非不可或缺。若旅游目的地食品没有特色,旅游者就不会选择特色餐饮;若目的地距离比较短,则不会选择住宿;如果旅游者工作紧张,他们往往来去匆匆,只有行、游而忽略其他旅游要素。而说到“住”,则极易受到空间距离与周边环境的干扰,单纯的观光型景观难以满足游客的居住要求。如2008年“5·12”汶川地震前,每年到都江堰市旅游的人数众多,仅虹口镇在一个夏季就能接待40万人次。但在当地住宿的却只占30%40%。甚至举世闻名的旅游胜地乐山大佛,也遭遇了同样问题,峨乐旅游团在乐山城区停留时间普遍不足半天,相较峨眉,乐山城区的饭店业发展长期滞后。如果旅游目的地经济发展水平低,又缺乏富有异质文化内涵的特色商品与娱乐项目,而旅游客体自身亦缺乏必要的经济实力与游览心情,则“购”、“娱”两要素就难以存在于旅游过程中。

③旅游“六要素”说难以阐释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要树立和落实“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反映了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在发展观上更鲜明的价值取向。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有两个基本含义:其一,在社会发展的运行规律上,必须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其二,发展的价值取向必须坚持以人为本。20世纪八九十年代以来,世界逐渐形成了“发展=经济增长+社会进步+人的全面发展”的发展观,主张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应该和谐发展。1995年3月在哥本哈根召开的世界发展首脑会议通过的枟宣言枠和枟行动纲领枠指出:“社会发展的最终目的是改善和提高全体人民的生活质量”,“社会发展与其发生的文化、生态、经济、政治和精神环境不可分割”。但是,在我国现阶段的旅游业发展中存在着单纯追求经济增长的片面发展观,只重视扩大规模、增加数量、加快速度,不重视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不注重探索旅游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内动力。许多城市和乡镇走上了以旅游求发展的道路,但都以旧“六要素”为内涵求新、求快、求奇,包括接待住宿部门、交通运输部门、旅游业务组织、餐饮企业、游览娱乐企业、旅游购物企业、地方政府与行业组织七个主体都不切实际地模仿和照搬。例如,地方政府在率先发展交通、增强可进入性的同时,圈地作为旅游区,在周围建设一些星级宾馆,再发展一些旅游产品,结果出现成批的“同质化”的旅游产品。像成都郫县的世界乐园、国防乐园等,都是物质要素体现有余而思想要素挖掘不足的失败旅游项目。我们无论是在把握还是在落实科学发展观时都应该紧紧抓住“人”这个万物的核心,坚持以人为主体、以人为目的、以人为动力。“新要素”则在一个新的层面上体现了科学发展观。

④旅游“六要素”说难以满足现代文化旅游的发展需要。随着人们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提高,文化元素愈发成为旅游活动的重要影响因素,并日益受到景区与游客的广泛关注。近年来,伴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旅游业发展方向与开发重点发生了显著的变化,文化旅游正以其多样的形式、深刻的内涵而表现出强大的生命力。据专家调查,英、美、日、德、法、奥等国的旅游者无一例外地把“与当地人交往,了解当地文化和生活方式”作为出境旅游的三大动机之一。据资料统计:各国去欧洲的旅游者中,65%是进行文化旅游;27%的美国人每年要把数十亿美元花费在文化旅游上。在文化与旅游的关系方面,也正经历着由旅游的文化向文化的旅游转化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