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跬步人生
49154800000022

第22章 关爱生命(1)

123.学会烹饪改善饮食

——饮食管理的模式

民以食为天,但现代社会快节奏的生活方式使人忽视了饮食。

针对日益严重的儿童肥胖问题,英国政府要求已经开设烹饪课的学校,立即将其从选修课改为必修课;还没有开设相关课程的学校,要在2011年前开设烹饪必修课,向11岁至14岁的学生传授健康烹饪的实战技巧。希望通过此类课程鼓励青少年自己动手,做新鲜健康的食物,而不要依赖饭店和快餐。在过去的15年,从英国学校毕业的学生,几乎都没有做饭的能力,眼下这些少年都已为人父母。不懂基本烹饪技巧的人生活质量不高,因为他们不会做饭,只能到超市或快餐店购买高油、高糖、高盐的食品,子女也会因此养成不良的饮食习惯。现在,按照英国政府的要求,学生们每周必须上一个小时的烹饪课,主要是学习制作蔬菜水果,利用简单的原料和食谱,做出营养健康的饭菜。

英国政府从青少年的烹饪课程设置来解决国民健康问题的举措是值得借鉴的。

124.适度有益过度有害

——重视自理的模式

客观地说,对老年人在生活及健康方面给予适当的关怀和照顾是非常必要的。但问题是任何事情都有一个如何把握“度”的问题。

研究表明:无论是健康老人,还是患慢性疾病的老人,接受“过多”的帮助及无微不至的关怀,不但无益,而且可能有害。德国心理学家对养老院调查后发现:对老年人过多帮助反而会加快他们的衰老过程。在养老院,护理人员对老人关怀备至,老人生活中的一切事情,包括能够自理的事情,如穿衣、穿鞋、梳理等都由护理员代劳,结果形成依赖关系,使老人无法按个人意志和爱好来安排生活,这样反而加剧了他们身心的衰老;同样,对慢性病病人也不应关怀“过度”,否则慢性病老人的康复期也会延长。这是因为慢性病人常会产生依赖医生治疗及他人照顾的心理。病人容易从心理上安于这种依赖,失去与疾病作斗争的主动性和康复的动机,使躯体及思想处于休息状态,从而减弱了自身内在的抗病力和免疫功能,由此成为康复的障碍。

因此,凡是老人能够处理的事情最好让他们自己去做,这样能够使老人们勤动脑和多动手脚,有助于防止老年痴呆症发生和发展,对四肢骨骼和肌肉的强健也大有益处。

125.认识疲劳小心过劳

——避免过劳的模式

随着城市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人们的工作和生活节奏越来越快,许多人不知不觉地进入了亚健康的状态。

疲劳是人体脑力或体力活动进行到一定阶段时,必然会出现的一种正常生理现象。疲劳感的出现,标志着机体原有工作能力的暂时下降,是机体可能发展为伤病状态的一个先兆;疲劳还是机体功能的暂时性障碍,能发挥一种防止机体“过劳”的“警告”作用,而机体“过劳”则可导致生理功能失调或杂乱。在过劳的患者中,有一部分(约1/6)容易发生心血管疾病,其余的患者主要表现为精神常处于活动和紧张状态,并感到工作压力。长期持续下去,则会导致食欲不振、便秘、神经过敏,有时伴有消化功能减弱、失眠等症状。过劳是一种下意识的疲劳感,既不易被迅速消除,也不易用咖啡等刺激品加以缓解。过劳往往是疾病发生的前奏,此时可以发现构成病因的某些早期改变。过劳难以通过一般休息和睡眠得到恢复,而是必须实行综合措施才能奏效,这些方法包括消除导致工作过于紧张、繁忙和不协调人际关系的因素,适当参加文体活动,确保充分休息和维持心情舒畅等。

因此,当出现疲劳现象时,必须暂停工作,充分休息。疲劳若长期无法消除,将造成疲劳蓄积,以致“积劳成疾”,诱发多种疾病,而陷入“过劳状态”。

126.人到中年放眼未来

——处理危机的模式

人的幸福感曲线呈现U型,早期与末期一般感觉良好,中间过程却充满种种艰难,44岁前后是感觉最坏的时候,这段“考验”一般会持续数年。了解和认识这一时期,或许能帮助人们更好地度过中年危机。

中年危机是人类心理的深层次变化,它的形成具有渐变性。对现代社会中一个普通人而言,心理健康崩溃、幸福感缺失是个经年累积的过程,并非发生在一夕之间。从对80多个国家的200万人的调查来看,不同国家、不同人身上,幸福感随年龄的变化走势惊人相似,均呈现U型曲线,无论男女、婚否、贫富、有无子女,人人都会遭遇中年危机。而孩子的诞生、离婚、职位与收入变化等因素,不会影响幸福感曲线的整体趋势。

虽然,人生低谷无可避免,但是,身处中年危机中的人要学会放眼未来。要相信,50岁以后大多数人会慢慢走出低谷,当70岁时,假如身体没有出大问题,人的心境就会恢复至20岁时那么快乐。

127.体内百病预防为主

——酸碱平衡的模式

研究表明,人体的健康状况与其体液酸碱度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一般而言,体质强健、精力充沛的人,其体液始终保持弱酸性;体质较差、容易犯困乏力的人,其体液常常呈酸性。

人们在日常饮食中自觉或不自觉地遵循着酸碱平衡原则。当甜食吃得太多时,就换吃咸食,反之亦然。因此,因饮食引起严重酸碱平衡紊乱的情况,并不多见。但是,这个自动调节能力是有一定范围和限度的。在多种因素的作用下,人体可能会出现酸碱平衡失调的现象。比如,大量偏食西瓜、柑橘之后,血钾便会升高;一顿十分丰盛的筵席后又会降低血钾。血液酸碱低于7.35,则为酸中毒,患者表现出呼吸快而深;如血液酸碱度高于7.45,则为碱中毒,呼吸常慢而浅,可有手足抽搐。日常生活中,常见的酸性食物有:猪肉、牛肉、鸡肉、蛋黄、鲤鱼、鳗鱼、牡蛎、干鱿鱼、虾、大米、面粉、面包大麦、啤酒、干紫菜、芦笋等。常见的碱性食品有蔬菜、水果、豆类、牛奶、杏仁、栗子、椰子、大豆及其制品、茶等。

饮食中如果各种食品搭配不当,就容易引起人体生理上酸碱平衡失调。一般情况下,酸性食品在饮食中容易超过所需数量(主食都属于酸性食品),导致血液偏酸,人体出现缺钙症,而且血液的色泽加深,黏度增大,还会引起各种酸中毒症。所以,饮食中必须注意酸性食品和碱性食品的适当搭配,尤其应该控制酸性食品的比例。

128.注重精力保持体力

——消除疲劳的模式

生理学告诉我们:疲劳的产生是由细胞在新陈代谢过程中不断地释放二氧化碳、乳酸等“废物”所致。当然,人体依靠自身完整的生理机能,又在不断地把这些物质转化或输出体外。

当人们劳动的时间过长或劳动强度过大时,代谢物质所产生的数量就会大大超过人的体能转化、输出的数量,以致在体内积累。当这种积累达到一定的数值时,机体就会产生疲劳的感觉,而且疲劳的程度与代谢物质积累的数量成正比。机体休息时,体内蓄积的代谢物质则被逐渐转化并输送出去。当代谢物质的蓄积量降低至数值以下时,疲劳也就消失了。人体生理学家发现人的心脏工作量大得惊人,以每分钟平均收缩70次计算,一天便达10万次,其搏出的血量,足够装满一节油罐。然而心脏却永不疲劳,这是为什么呢?因为心脏在每次收缩做功之后,便立即处于“完全不应期”,挂出了“现在我休息,请勿打扰”的“牌子”。从心电图上可以看出,心房、心室的舒张期比收缩期长一些,这样就使心肌有充分的时间休息,并使血液充分回流到心脏。这就是心脏永不疲劳的奥秘所在。科学家发现,一个身强体壮的工人,如果让他一天连续搬生铁8小时,到下班时他已经筋疲力尽,搬动的生铁量为12.5吨。如果让这位工人在每一小时中只干活26分钟,然后休息34分钟。结果他在8小时中搬运了生铁47吨,而且毫无疲劳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