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维导图小传
也许这是你第一次听说“思维导图”。和你一样,很多第一次接触“思维导图”的人总是感到非常困惑。他们无法从这四个字中找到解释这个概念的关键,并进而把它看做是一个非常复杂的东西。幸运的是,事实并非如此。思维导图是如此简单,以至于连5岁的孩子都可以学会。它的易用性与它那看似复杂的名字极不相称。而思维导图在学习和思考方面的强大功能,更是与它那晦涩的名字极不相称。
如果可以的话,我很想为思维导图起一个新名字,一个既好听又好记的名字。不过,就像你我的名字一样,即便不喜欢,我们也要在这种约定俗成的力量下继续使用它们。任何事物的名字都只是一个代号,这个代号的最大功能就是让人们可以用甚少的字指代某个确定的事物。所以,如果“思维导图”这四个字雷到了你的话,请允许我说声抱歉。
思维导图是英国思维学家托尼·巴赞的发明,它的英文名叫做“Mindmap”,台湾地区也把它翻译成“心智图”。现在,你起码已经知道“思维导图=心智图=Mindmap”了。
巴赞发明思维导图算是一种偶然。和许多希望拿到好成绩,用奖学金给自己买礼物的英国学生一样,巴赞在学生时代一直寻找一种可以少花力气却又成果显著的学习方法。说白了,他很想偷懒。不过这是一种聪明的偷懒。
我们之所以能享受到今天的幸福生活,正是因为我们懒:因为懒得走,我们发明了汽车;因为懒得动手搬运重物,我们发明了起重机;因为懒得动脑计算,我们发明了计算器。从某种意义上讲,人类历史的进步,是由懒人推进的。
按照思维导图创始人兼超级“懒汉”——托尼·巴赞先生自己的说法,他曾经为了找寻这个方法而煞费苦心,他走遍了能够找到的图书馆,想要寻找有关大脑工作方法的书。可是图书管理员能为他提供的,只是如何解剖大脑的医学书籍。巴赞不想做外科医生,他只是一个希望花费更少的力气拿奖学金的普通大学生而已。于是,他只好依靠自己来寻找这个答案。
巴赞选择了笔记作为提升学习成绩的突破口。通过采用与众不同的做笔记的方法,巴赞将自己的学习效率提升了100%,从而部分地实现了自己的愿望——他拿到了不错的成绩。大学毕业后,他找了一份第一产业的工作。这份工作虽然与大脑研究无关,但巴赞却很喜欢。因为据雇佣他的人讲,他的主要工作是管理农场。这听上去不错,可是当巴赞来到由他负责“管理”的农场时,才发现理想和现实的差距——他的实际工作只是铲牛粪。
“铲粪少年”巴赞不甘心和牛粪打一辈子交道。鉴于“管理农场”的收入如此之低,他选择了一份兼职工作——家教。后来的事实证明,正是这份很多大学生都可以从事的普通工作给巴赞的命运带来了转机。
在从事家教工作期间,巴赞把自己在大学时代研究的笔记方法做了更进一步的完善,并把这种笔记方法教给他的学生们。新的笔记方法不但拥有了颜色,还拥有了与传统笔记截然不同的结构和形式。根据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巴赞还对笔记进行不断的调整。当这种笔记形式与传统的笔记差不多划清了界限时。巴赞决定给自己的笔记起一个新名字——Mindmap(思维导图)。这就是思维导图诞生的过程。
就像武侠小说里的大侠们一样,练就了绝世神功的主角不可能立刻崭露头角,他需要一个舞台展示自己。巴赞也面临同样的情况。虽然凭借着思维导图这个神奇的学习工具,他的家教生意越做越大,但是他总不能依靠着这种简单原始的方法让所有英国人,乃至世界上其他的人迅速了解思维导图。
改变这种现状的是巴赞的一位学生家长。他的孩子在巴赞的帮助下取得了非常优异的成绩。这让家长很好奇巴赞所使用的教学方法。在初步了解了巴赞的思维导图后,他向自己的工作单位——英国BBC电视台建议,为巴赞的思维导图做一期10分钟的节目。在英国,BBC就相当于我们的中央电视台。能够在这样全国顶级的电视台做10分钟节目,是非常幸运的。巴赞相当于免费为自己打广告。
思维导图也不再是家庭补习的秘密武器,它成为了全人类的精神财富。
但事情往往并不像他想象的那样简单。当巴赞已经做好上节目的准备时,BBC却告诉巴赞,由于节目调整,原来的10分钟的节目需要压缩为2分钟。原定的学生发言的环节需要全部取消。巴赞的反应出乎所有人的意料,他不但断然拒绝了这个提议,还威胁说,如果不能给足10分钟的节目时间,他便退出。
回过头看这段经历,连我这个局外人都为巴赞捏一把冷汗。在初次与BBC合作时,巴赞还是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年轻家教,以这样的身份与BBC叫板,结果可想而知。只要幸运女神稍稍溜一溜号,我们就要和思维导图这种神奇的学习方法说再见了。
不过,幸运女神在最关键的时刻,还是站在了巴赞的一边。巴赞的学生不全是小孩子,还有一位BBC电视台的员工。在这位老兄的帮助下,巴赞获得了半个小时的节目时间。随后,在制作节目的会议上,巴赞现场为所有工作人员画了一张有关节目制作的思维导图。BBC的负责人被这张图彻底征服了,他建议把30分钟的专题节目做成10期的系列节目,并要求托尼·巴赞出一本相关的书。
这是让思维导图响彻世界的机会。巴赞抓住了它。从此,就像小沈阳和刘谦一样,巴赞凭借着他的思维导图成为英国家喻户晓的人物。思维导图也不再是家庭补习的秘密武器,它成为全人类的精神财富。
如今,思维导图的使用者已经超过了2.5亿人。这些使用者中有很多你我都熟悉的名字:如比尔·盖茨、沃伦·巴菲特、迈克尔·戴尔、李嘉诚、孙正义等。
除了对名人的事业与生活产生巨大影响外,思维导图还与一些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大事密切相关:波音公司利用思维导图技术开发波音747,从而节省了1000万美元的开发费用,并大大缩短了开发周期。在苹果公司陷入低谷后,CEO约翰·斯库利利用思维导图对苹果电脑的外观进行设计,并最终引领苹果走出低谷,成为IT时尚的代名词。震惊世界的“9·11”事件发生后,康爱迪生电力公司利用思维导图对灾后重建进行规划。以令人难以置信的惊人速度恢复了曼哈顿区的电力供应。
思维导图是一种高效率地表达思维轨迹的思维工具。
与这些危机事件相比,我们在学习上面临的困难是微不足道的。如果思维导图可以帮助人们轻松应对这些巨大的危机,那么它便一定能帮助我们解决学习上的问题,提升我们的学习成绩!
希望你从现在开始就坚定这个信念。虽然现在你可能还不知道思维导图究竟是什么,如何使用它。但是你要相信它一定能帮助你克服一切学习的难关!
思维导图是什么
什么是思维导图呢?如果你已经对思维导图产生了兴趣,那么这个问题你一定不会放过。
简单地说,思维导图是一种高效率地表达思维轨迹的思维工具。从本质上讲,思维导图和常规的文字、图形、歌曲、电影一样,都是人类表达思想的工具和方法。不同的是,思维导图具备了其他表达方式不具备的特点:
·思维导图具有极高的压缩率,通过筛选出只占信息总量很小一部分的信息,思维导图让我们的思考和学习效率大大提高。
·思维导图综合了文字和图形这两种表达形式的优点,并以它们为单位来组织信息。
·思维导图对颜色的高效利用极大地刺激着大脑,这使它明显有别于传统的平面信息。
·思维导图利用发散式和节点式的结构,将文字和图画表达的信息连接起来。
·思维导图还利用了大脑皮层的绝大部分机能,把所有能够调动大脑潜能的要素统统放在一张图里……
对于熟练掌握了思维导图技能的人而言,要他们画一张思维导图要远比让他们解释什么是思维导图更容易。就像让一个人骑自行车远比让他解释为什么他能够支配这个两轮的交通工具而不掉下来更容易。看看下面的这张思维导图示意图,也许会让你对这个神奇的思维工具留下一个更深刻的印象。
为了让大家更容易理解,我对这张思维导图做了最大限度的简化:我没有使用任何具有实质意义的关键词,我也没有过多地使用图形,除了主题外面的那个圆。可以说,这只是一幅思维导图的躯壳。里面的内容还有待于人们去填充。但尽管如此,这张极为简单的思维导图还是具备了一张典型的思维导图应该具备的基本要素:图形,关键词,分支,颜色。
当我们运用大脑的本能,将思维导图想象成一个完整的图形时,高效学习之旅就开始了。
你可以把思维导图理解成一种由图形、关键词、分支和颜色搭配组合而成的信息形式。如果你已经认真地看过了上面的思维导图,并完全理解了我刚才所说的话,那么恭喜你,你已经把一只脚迈进思维导图的大门了。
接下来,让我们好好研究一下这张思维导图。
这张图看起来像什么?当我第一次向我的学生们展示思维导图的时候,我总是喜欢问他们这个问题。从他们有趣的回答中,我可以看到人类大脑最富想象力的一面。伴随着这种想象力发挥的,是不绝于耳的笑声。
有人说,它像一棵树;也有人说,它像一张网;还有人说,它像几只纠缠在一起的章鱼……
无论你给出的答案是什么,它一定都是图形。这并不奇怪,事实上,思维导图本身就是图形。我们的大脑具有把不确定外形的事物想象成我们熟悉事物的倾向。这就像我们小时候观察天上飘荡着的白云一样:虽然云彩的外形并不规则,但是我们却可以凭借着丰富的想象力把它们想象成各种好玩的东西。当我们运用大脑的本能,将思维导图想象成一个完整的图形时,高效学习之旅就开始了。
讨论过思维导图的外形后,我们再来研究一下它的内部结构。思维导图采用的是由中央到四周的放射状结构。这种放射性结构由两大部分组成:主题和分支。所有的思维导图都是由这两部分构成的。
每张思维导图只能有一个主题。如果你想表达两个以上的主题,那你就需要画两张以上的思维导图。主题部分一般都是图形,被放置在一张思维导图的中央。
剩下的部分统统叫做思维导图的分支。分支由关键词和紧贴在关键词下面的曲线组成。关键词可以用文字表达,也可以用图形表达。各分支之间按照层级关系连接在一起。整张思维导图由于分支的相互连接构成了一张网。如果我们可以把这张思维导图用金属打造出来的话,任何一个分支通了电,就意味着整张思维导图都会通过电流。这是一个紧密联系在一起的网状结构。
从上面的示意图中,我们可以看到,所有的分支都是从主题延伸出来的,它们构成了思维导图的主体。按照分支与主题的层级关系,我们把紧紧围绕着主题延伸出来的分支叫做思维导图的一级分支。从一级分支中延伸出来的部分叫做二级分支。从二级分支中延伸出来的叫做三级分支……
通过上面的示意图记住思维导图的基本结构及其相关术语是非常重要的。这是我们进一步学习思维导图的基础。
思维导图不是什么
在笔者学习思维导图的时候,这项思维技术在中国还是“养在深闺人未知”的新鲜事物。1998年,科利华集团花重金打造的超级畅销书(首印500万册)——《学习的革命》让很多国人了解了思维导图,也包括我。随后,作家出版社出版了巴赞的《思维导图》系列丛书。凭借着《学习的革命》的余热,《思维导图》曾经成为大学图书馆里比较抢手的书籍。可惜好景不长,此后的六七年时间里,除了托尼·巴赞本人的数本思维导图著作外,国内再也找不到其他的思维导图书籍。研究思维导图的人更是寥寥无几。
今天,虽然知道思维导图的人仍然不是很多,可毕竟还是比过去强了不少。用思维导图作为关键词在百度上搜索,可以搜索到的相关网页绝不是10年前可以相提并论的。与此同时,越来越多的导图爱好者通过网络和出版物推广思维导图,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接受思维导图。在教育界,思维导图的学习和实践也进展神速。与思维导图相关的教辅书籍正逐渐受到学生和家长的青睐。
作为一个真心热爱思维导图的人来说,我对于这种变化感到十分兴奋。但另一方面,对于思维导图的误解和误导也渐渐浮出水面。有些对思维导图一知半解的人也纷纷跟风出版思维导图教辅书,这对于第一次接触思维导图的人来说是极为有害的。由于误导而产生的误解很有可能会影响到学习者今后对于思维导图的态度。为了让正在读这本书的你免受其害,我特别设置了这个部分,用来厘清围绕着思维导图的一些错误观念。
误区一:思维导图是软件
“思维导图是软件吗?”这个问题大概是网络上最常见的有关思维导图的疑问了。考虑到互联网上的思维导图大部分是用计算机软件画出来的,大家提出这样的问题并不奇怪。可是,如果真的把思维导图和制作它的软件画等号就大错而特错了。
原始的思维导图技术是完全手工化的。托尼·巴赞凭借思维导图成名的时候,靠的是手绘,那些思维导图上的文字和色彩都是托尼·巴赞一笔笔画上去的。直接接受巴赞思维导图培训的学员们,学到的也是手绘技巧。托尼·巴赞最经典的思维导图教材《思维导图——放射性思维》更是用手绘思维导图做例图的。
随着思维导图技术在全球范围内的推广和普及,一些计算机软件厂商看中了思维导图这个巨大的市场,并纷纷开发思维导图软件。其中,比较著名的有:Mindmanager、Mindmapper、Freemind等。这些思维导图软件基本承袭了巴赞的思维导图理念,采用发散式和节点式的结构帮助人们组织信息。这些软件大大简化了思维导图的制作过程。使用者无需在不同颜色的画笔之间穿梭,无需考虑画面的比例控制和结构安排,如果愿意的话,使用者甚至可以借用现有的导图模板,以近似于填空的方式制作思维导图。这对提高思维导图的绘制效率是十分有帮助的。
此外,思维导图软件还可以让使用者很方便地对他们的思维导图进行修改、保存、复制等操作。这些事情如果是由手工绘制来操作的话,会麻烦许多。但对于思维导图软件来说,只是小菜一碟。对于有条件上网的思维导图使用者来说,以软件形式存在的思维导图无疑能够更方便地与他人共享。以上这些都是思维导图软件能够大行其道的原因。
思维导图存在的最重要的意义是激发大脑的潜能,让人们在思维导图的引领下高效能地思考。
但思维导图软件并不是只给人们带来便利。从最根本的层面来说,思维导图软件是无法取代手绘思维导图的。这是因为,思维导图存在的最重要的意义是激发大脑的潜能,让人们在思维导图的引领下高效能地思考。为了实现这一点,思维导图必须为人们留下充分的组织信息的空间。作为思维导图的绘制者,我们应该有充分的自由选择图像、颜色、线条的形状、并能够自由地对版面进行控制。只有当一张思维导图充分体现了我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时,它才会最大程度地给我们带来快乐,并充分地激发我们的大脑潜能。
然而,思维导图软件却剥夺了人们的这种创造上的快乐和自由。许多手绘思维导图中需要你动脑思考才能完成的事情,思维导图软件都包办代替了。作为软件,它们只能提供极为有限的思维导图外形供人们选择,你很难利用它们创造出你头脑中已有的导图模样。这种千篇一律的模式实际上是在抑制我们的大脑潜能,而不是激发它。而且,在思维导图软件中做图是一件十分困难的事情。绝大多数情况下,如果你需要在你的计算机思维导图中加入图片,你只能在你的电脑里或者到网上寻找合适的图片粘贴在你的导图上。而这些图片并不能完全体现你自己的想象和思考过程,这样做是不利于激发你的大脑潜能的。
因此,手绘思维导图尽管要麻烦一些,却是思维导图软件无法替代的。对于初学者来说,只有从手绘思维导图开始学习,才能真正领会思维导图的神奇与奥妙。手绘思维导图是计算机思维导图的基础。在基础没有打好的情况下便开始使用思维导图软件,不仅不利于我们正确地理解思维导图的原理,更不利于发挥我们大脑的巨大潜能。
因此,思维导图绝不等于思维导图软件。根据我多年的思维导图教学经验,我也不建议学生在初学阶段接触思维导图软件。
误区二:思维导图要求很高的绘画技能
“老师,我美术学得不好,不会画画,是不是没有办法学习思维导图?”这个问题在现场培训的时候是最常见的。由于思维导图对图形的使用,很多人便认为拥有高超的绘图技能是学习思维导图的必要条件。由于缺乏这方面的技能,一些人便对思维导图望而生畏。
思维导图的主要作用不是提高你的绘画技能,而是提高你的思维技能。
实际上这是个非常大的误会。思维导图的确需要人们画一些图形。但是这些图形大都非常简单,没有任何美术基础的人都可以轻松画出来。只要你确认自己能画出圆形,正方形、三角形之类的简单几何图形,就足可以胜任思维导图的绘制工作。在巴赞写作的官方教材《思维导图》中,绝大部分例图都是由没有任何美术专业基础的人画出来的。而笔者在实际进行思维导图培训的过程中也发现,几乎没有人被画图这个问题难倒过。事实上,我的大部分学生画得远比我好,他们只是不太相信自己的绘画能力罢了。
在学习思维导图的过程中,画图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它是发挥我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激发我们学习兴趣的关键所在。
有些人非常担心自己画出的图非常难看,所以碍于面子迟迟不肯动笔。这又是一个误解。学习思维导图的目的并不是要你成为艺术家。如果你希望提高你的绘画技能,可以去美术专业学习班进修。思维导图的主要作用不是提高你的绘画技能,而是提高你的思维技能。虽然在实际绘制思维导图的过程中,你的绘画能力也会有一定的长进,但这只是副产品,不是我们学习思维导图的目的所在。
所以,画得好与不好,对于思维导图来说,实在不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只要是自己画出来的图,无论美观与否,都会激发我们的思维潜能。事实上,那些在你看来画得非常难看的图形更容易帮助你回忆起它们代表的内容。因为这些图形刺激了你的情感。而调动情感也是思维导图非常重要的功能。从这个意义上讲,如果你有能力把每一个图都画得非常难看,我反而要恭喜你才是。
误区三:使用现成的思维导图更好
现在,市面上出现了很多思维导图教辅书籍。其中,有些书籍直接给出了作者编制的思维导图,并配以知识点解说。从销售情况来看,这种图书非常受学生和家长欢迎。
绘制思维导图本身就是一个提升学习能力、改善学习方法的过程。
单纯从知识点的梳理来看,这些思维导图教辅书籍的确比原来的堆砌知识点的传统教辅好了很多,起码学生可以借用作者的思维导图来了解各知识点的联系。不过,这毕竟只是“授之以鱼”,而不是“授之以渔”。别人的思维导图看得再多,如果不了解思维导图的内在原理和制作方法,还是功效甚微。我一直认为,能力和方法远比知识本身更重要。因为知识是可以凭借能力和方法去获得的。但获得知识本身并不意味着能力的提升。而绘制思维导图本身就是一个提升学习能力、改善学习方法的过程。这是单纯阅读他人制作的思维导图无法达到的。
而且,就知识点的梳理而言,每个人都会有自己的梳理和总结方式,这就和我们穿衣服一样。别人的衣服穿起来不错,并不意味着我们穿上去也不错。如果作者的思路与我们的思维习惯基本一致还好,如果不一致,在我们阅读思维导图的时候,便会产生一定的困惑。而自己制作的思维导图是绝对不会存在这些问题的。
也正是因为这些原因,我并不推荐学生过多阅读全面提供学科思维导图的图书,别人的思考永远无法替代自己的思考。只有用自己的手画出思维导图,才能真正收到效果。
误区四:思维导图很难学
记得上高中的时候,我曾经在一个公园里看到用帆布围起来的迷宫。卖票的人告诉我,这个迷宫是根据鼎鼎大名的《八阵图》设计而成的。能够在数千年后感受诸葛孔明的智慧,对于一个高中生来说还是有诱惑力的。于是,在那个还要正常上学的早上,我便买了票,走进了“八阵图”。本以为三五分钟就可以走出来,结果十分钟过去了我还是没有找到出口。往往在我以为自己已经快要出去的时候,面对着的却是一个死胡同。看着不断流逝的时间,想着上学迟到的后果,我喊来了工作人员。在他的带领下,我连30秒不到就走了出来。
为什么在我看来困难无比的迷宫,却可以被工作人员轻松化解呢?答案看来很简单,因为他已经很熟了嘛。这正是我们要谈论的重点。对我们来说,理解熟悉的事物是不存在困难的。但如果认识的对象是陌生的话,就不一样了。
思维导图不仅仅是一个框架,它更是一种思维方法。
第一次看到思维导图的人,通常会认为思维导图很难学。这是因为思维导图使用了很多我们并不熟悉的元素,比如它那奇怪的形状,交错纵横的结构,看似密码一样的图形等。这些在传统书写中难得一见的元素组合在一起,足以吓退很多不明内情的人。他们会认为思维导图很复杂,难以学会。而这种消极的心理暗示最终会导致自我证实。在实际学习的过程中,他们会在这种消极的自我暗示下轻而易举地证明思维导图的确是非常难学的一种技能,并进而选择放弃。
然而,只要你愿意接近思维导图,了解思维导图,在实践中不断熟悉思维导图的组成要素,你便会发现,这实在是一种非常容易掌握和应用的思维工具。如果那些由别人绘制的看似复杂的思维导图吓到了你,那么你就更应该努力学习思维导图技巧,争取将来也有机会吓别人,呵呵。
误区五:思维导图只是个框架
前面刚刚说过,不要把思维导图看作是一种十分难以掌握的技能,只要不断了解和尝试,人人都可以学会思维导图。在这里,我们要讨论的是与之相反的错误倾向——把思维导图看得过分简单。
就框架而言,思维导图是非常容易理解和掌握的。在给成年人培训时,我经常会听到这样的声音:“哦,思维导图不就是我们平常使用的……吗?”当听到这样的话时,我会既开心又担心。开心的是:学员终于能够将思维导图的结构还原成自己可以理解的有氧信息了。他们已经有能力将思维导图与平时使用过的类似结构进行比较。这表示他们快要入门了。
但另一方面,我还持有隐约的担心:如果他们对思维导图导图的理解仅止于此的话,便很难有更大的进步。思维导图在他们那里将很有可能沦为平庸的思维辅助工具。这是因为,思维导图不仅仅是一个框架,它更是一种思维方法。思维导图的框架是看得见、摸得着的,可是蕴涵于其中的思维方法是看不见、摸不着的。而这看不见、摸不着的部分恰恰是思维导图的精髓。我们常说“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如果你只把注意力集中在思维导图的框架上,那你永远只是一个掌握了思维导图皮毛的外行。只有真正理解了思维导图的思维方法及其内在原理,你才有资格被称为是一个掌握了思维导图本质的内行。
很不幸,目前国内出版的很多思维导图书籍都是外行人写出来的。他们制作的思维导图非常粗糙,徒具思维导图的外形和框架,却没有思维导图的灵魂。这样的思维导图,虽然看上去和真正的思维导图很相似,却无法产生理想的学习效果。而接触过这些思维导图的学习者自然会认定是思维导图方法不管用,进而给真正的思维导图推广带来巨大的障碍。
很幸运的,你眼前的这本书不但会教给你掌握思维导图的框架,更会教给你思维导图的核心原理,也就是可以被称之为思维导图灵魂的东西。为了引起读者的足够重视,我把这部分内容安排在思维导图绘制方法的前面,希望各位能理解我的良苦用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