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家教画出好成绩
49150200000015

第15章 让画导图成为一种习惯

简单化

在人的一生中,其绝大部分行为都是被习惯操纵着的。我们选择特定的时间吃饭、睡觉,是一种习惯;我们选择特定的路线上学、上班,是一种习惯;我们与人交谈时夹杂的口头禅,是一种习惯;我们刷牙、洗脸、锁门、开车等行为,更是一种习惯。

正是凭借着这些高度重复的习惯性行为,我们才能在不浪费大脑资源的情况下轻松地生活。习惯可以让我们不用为生活中的每件事费神。凡是已经成为习惯性的行为都会自动完成,而无须大脑主动过问。我们可以想象:如果每次吃饭的时候,我们都要思考怎么咀嚼,每次洗脸我们都要琢磨着需要洗多久就麻烦了。所以,习惯是我们每个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帮手。

对于学习来说,习惯的作用更加明显。无论你在学习中养成的是好习惯还是坏习惯,它们都会在未来的学习道路上反复左右你的行为。习惯了上课时说话的同学总会不自觉地与旁边的人闲聊。即便他非常清楚这样做对人对己都没有好处也是一样。习惯了不完成作业的同学会发现,不管他怎么努力,总会有尚未完成的作业摆在他面前。以上这些都是负面的学习习惯。那么正面的学习习惯又会怎么样呢?

习惯了每天学到12点的同学总会精神抖擞地坚持到那个时间,如果家长们强迫他提前入睡,他反而会非常不舒服。习惯了先完成作业,再进行个人娱乐的同学,总会抵制住各种诱惑,在确保完成了该完成的学习任务后再进行其他活动。当我们评价某个学生“学习刻苦”的时候,很可能会忽视这样一个明显的事实:最初非常艰苦的学习行为一旦成为习惯,便不再艰苦。这些学生只要在习惯的支配下重复同样的行为就可以了。

习惯的支配力量是如此强大,以至于绝大部分人都在无意识地成为它的奴隶。而那些意图反抗的人无疑会付出非常巨大的努力才能重获自由。

无论你现在的学习习惯如何,都要清楚地明白一点:凭空地去和习惯角力是费力不讨好的。支配习惯的是潜意识,而改变习惯的行为属于意识层面的行为。从心理学的角度讲,潜意识的力量要比意识的力量大上1000倍。双方角逐的结果是可想而知的。但这并不意味着习惯无法改变。改变旧习惯的最好办法便是建立一种新习惯。换句话说,如果你正在被许多不好的学习习惯支配着,你要做的,就是用好的习惯去覆盖它们。

思维导图不仅仅是一种学习工具,更是一种思维习惯。

现在,覆盖那些旧习惯的机会来临了。本书为你提供的思维导图是有史以来最强大的学习工具。要想让它充分发挥威力,必须得到习惯的帮助。如何才能让画思维导图成为一种稳定的学习习惯呢?本章将为你揭开问题的答案。

思维导图不仅仅是一种学习工具,更是一种思维习惯。我们不能把思维导图的应用局限在有纸有笔的环境中。即便我们两手空空,也一样可以利用思维导图的原则去帮助我们学习。

前面曾经提到过,思维导图是一种强有力的有氧信息工具。它完美地再现了有氧信息的三大原则:简单、有趣、有效(请参阅《有氧信息》一书)。时时记着用这三个原则去处理信息,是建立思维导图习惯的必经之路。我们先来探讨三大有氧信息原则的第一个原则:简单化。

“凡是复杂的东西都可以用更简单的方式表达出来。”这是有氧信息的基本理念,也是思维导图的基本理念。而简化信息的第一步,就是去粗取精。越是复杂、越是冗长的语言形式,越是容易把关键信息埋藏在其他无关信息之中。而教材中使用最多的就是这种语言。严谨的、面面俱到的知识点阐述,虽然可以避免让我们遗漏重要信息,却也让我们难以抓住重点。无论我们是否在画思维导图,都应该注意把那些无关的或者不重要的信息剔除,只留下最重要的部分。我们要养成用最少的字表达最多信息的习惯,即便不画思维导图的时候也是如此。

简化信息的第二步就是转换表达方式。同一件事情可以有不同的表达方法。而不同的表达方式的效果是完全不一样的。如果教材对于一个知识点的描述让你觉得别扭、繁琐,你便可以自创一种更简单、更容易理解的方式来表达同样的意思。这个过程,我把它叫做“母语翻译”。虽然同属于一种语言,有时候也是需要翻译的。比如,经济常识中对于“货币本质”的描述是:“货币的本质是一般等价物。”这里使用了一个专有名词——“一般等价物”,从而给一部分同学的理解造成了阻碍。为了更便于理解,我们可以对其进行简单化的处理,把“一般等价物”理解为“商品交易的媒介”。这样一来,我们就可以很直观地了解到货币的本质和其具有的最基本的功能。

通过简单化原则,我们可以把不熟悉的信息表达方式翻译成我们熟悉的信息表达方式。

简单化原则不仅仅方便了我们的理解,它更会大大强化我们的记忆。人脑能够在短时间内存储的信息量是十分有限的。一般来说,短时记忆只能存储5~9个信息单元。超过了这个范围,人脑便很难记住。因此,我们面对的信息越短小精悍,越容易被记住。记住一个字肯定要比记住一百个字简单,记住一个段落肯定比背下一篇文章来得容易。简单化原则可以最大限度地减少我们需要记忆的信息量,因此可以强化记忆。

除了信息量外,对信息的了解和熟悉程度也会对记忆产生巨大影响。就拿看新闻来说吧:如果你一直在关注美国大选,那么新闻中关于美国大选的内容便更容易被你记住。如果你是一名机械工程师,那么新闻中对日本工业机器人的描述显然更容易被你记住。如果反过来,让一个压根不了解的机械制造的人去记忆工业机器人的新闻,或者让一个不关心政治的人去记忆美国大选的新闻,都会有一定的困难。而通过简单化原则,我们可以把不熟悉的信息表达方式翻译成我们熟悉的信息表达方式。通过记忆我们熟悉的表达方式,我们可以有效地记忆信息。在此基础上去记忆教材上的原文表述,也会容易得多。很多擅长记忆的学生使用的都是这种方法。

一旦你养成了将信息进行简单化处理的习惯。再画起思维导图来就顺风顺水了。因为思维导图最核心的关键词,就是通过简单化原则创造出来的。对于一个不熟悉简单化原则的人来说,绘制思维导图是耗时费力的,因为他不习惯把信息进行必要的简化。而对于精熟于简单化原则的人来说,筛选或者创造思维导图关键词都是再自然不过的事情,而寻找关键词正是绘制思维导图最重要的一个步骤。

一个好办法是把教材中的关键内容都转换成图像。

趣味化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了这位老师的指引,即便再困难的任务也能够被完成,即便在他人看来再枯燥的行为也能成为习惯。而兴趣的培养往往需要我们具备平常较少使用的发散思维,而不是传统的逻辑思维。

思维导图融合了很多趣味化的元素,比如图形、色彩、夸张的线条、活泼的结构、幽默的表达方式等。这些趣味化的元素对于左脑来说是无关紧要的。无论是一个苹果加上两个苹果,还是一个鸡腿汉堡加上两个鸡腿汉堡,其结果在数学上都是3。但是这些趣味化元素对右脑的影响是不一样的。对于学生来说,用他们喜闻乐见的东西作为抽象概念的载体,会让这种知识更容易被接受。这也是小学阶段的数学经常使用生活中的例子作为应用题的背景的原因。

要想让画思维导图成为我们的习惯,就必须在平时就注意对学习的内容进行趣味化处理。要张开想象力的翅膀,把那些即便是与主题只有微弱关联的趣味化元素都囊括进我们的学习内容中来。一个好办法是把教材中的关键内容都转换成图像。如果缺少大块时间,就不要勉强地把所有内容都一次到位地做成思维导图。先把一些关键概念或知识点转化成图形,画在教材的旁边或者笔记里更好一些。比如,我们学习的是阿基米德定律,就可以把阿基米德坐在浴缸里的形象画出来。如果我们学习的是牛顿定律,就把牛顿坐在苹果树下的形象画在教材的空白处。如果我们学习的是元朝统一中国的过程,就可以在教材或笔记上画一个骑马的小人。

也许你会觉得这个过程有点像我们童年时的涂鸦。事实上,我们要做的就是随心所欲地涂鸦。这些涂鸦也许会让原本干净整洁的教科书看上去有些脏乱。但是它们充分地锻炼了我们使用右脑的能力,并为将来进一步绘制思维导图提供了丰富的素材。还让死气沉沉的教材充满了灵气和活力。这真是一举三得。

培养趣味化的习惯不仅仅是画图而已。把教材上死板的知识表述转变为更加生动活泼的形式,也是趣味化的一个重要环节。比如我们想要记忆科学发展观的内涵。教材的原文是:“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这是要求学生必背的内容,却是学生感觉最难背的内容。字虽不多,却非常抽象,不容易理解,很容易混淆。我们该怎样对这个知识点进行趣味化处理呢?

先压缩,再整合?

学习也可以很有趣。

我教给学生的方法是“先压缩,再整合”。所谓“先压缩”就是将知识点的内容进行压缩,用更少的字来代表相应的知识点分支。比如“核心是以人为本”这句话,我们就可以将它压缩成“核人”二字。然后是“再整合”,也就是将压缩出来的字词进行整合与联想,使之成为更容易被理解,也更有趣的信息形式。比如刚才我们压缩出来的关键词“核人”,其谐音是“核仁”。这是一种非常健脑的食品,对学生非常有帮助。我这么一整合,学生们都记住了。其他的三个内涵也可以如法炮制。结果原本是学生最发怵的知识点反而成了他们记得最牢固的知识点。

除此之外,我们还可以对教材原有的内容进行扩展。把那些有趣的内容人为添加进教材里去。这就像做一道原本不太好吃的菜时,使用一些好吃的佐料,吃起来就会更可口一样。对于文科来说,这种扩展几乎是顺其自然的事情。历史故事、哲学原理的例证,与地理概念相关的种种传说,都有非常好的趣味化材料。对于理科来说,这种趣味化的处理教材的方法也同样适用。教材上每一个公式、定理、原理的背后,都有着一些鲜为人知的故事。我们只需要针对那些比较抽象、掌握得不太好的知识点进行拓展,了解其背后的有趣故事就可以了。

趣味化是一种习惯。建立这种习惯需要在我们的心中牢牢树立一种信念,那就是“学习也可以很有趣”。一旦我们把学习看成是有趣的事,那么能够证明这一点的事物就会越来越多。养成寻找并积累趣味资料的习惯后,绘制思维导图就成了一件再简单不过的事情。最终,你会收获这种回报极大的好习惯。

将知识信息实用化就成为我们必须培养起来的一个习惯。

实用化

早在近代工业兴起之前,煤就已经被人们发现。其能够燃烧的性质也已经被了解,但是当时的人们日常生活中最常使用的燃料还是木材。早在西方人使用坚船利炮击败古老的东方帝国之前,火药就已经是中国人数百年间最常见的消费品之一。决定煤与火药价值的,并不是谁发现了它,而是人们怎样使用它。

人脑天生具有价值筛选的取向。凡是人脑认定有价值的东西,它都会去记忆、去理解、去强化。反之,凡是被人脑认定没有价值的东西,都会被遗忘和弱化。这能在一定程度上解释我们在记忆不同事物时的惊人差别。一个能够轻松记下圆周率数万位的记忆冠军很有可能会忘记新认识的朋友的名字。一个能够记住魔兽世界里各种族详细属性的游戏玩家却很可能记不住各化学元素的属性。尽管单纯从记忆量来讲,前者并不比后者少。造成这种记忆效果差异的重要因素是人脑对信息实用价值的判断。于是,将知识信息实用化就成为我们必须培养起来的一个习惯。

任何学科都是有其实用价值的。数学是思维体操,学习数学不但可以锻炼我们的思维,还可以为我们提供学习其他自然科学的工具。小到去食杂店买食品,大到研究人造卫星的轨道都需要用到数学。学习物理可以帮助我们理解光电磁现象,离开了物理学对人类的贡献,恐怕我们至今仍要点着蜡烛吃晚餐,看电视、玩电脑都是天方夜谭。学习化学可以让我们了解事物在微观层面上发生质变的真实过程。化学让我们穿上了材料更坚韧、更轻便的衣服,用上了更坚固,且更具可塑性的家居材料,吃上了更容易大量生产,也更富营养的食品……

我们无需再多举例。几乎所有的学科都有其实用的一面,问题是我们注意到了多少。挖掘出这些学科及其知识点的实用价值,将让我们的大脑把这些知识点放入我们必须重视的范围之内。我们记忆和理解起来也会更轻松、更高效。比如我们要学习“美国南北内战”。这场战争的深刻根源是北方的工业资本家和南方的种植园主之间的矛盾。而战争的结果除了保证美国的统一外,还让千百万黑奴得到解放。

如果我们仅仅是为了学历史而学习这段课文的话,记忆起来就会比较吃力。而联想到南北战争对今天美国黑人的具体影响,尤其是考虑到奥巴马就任美国总统这一事件,这场数百年前的内战就具有相当值得回味的价值了。

大脑不记无用的东西,留下的都是大脑认为有价值的。这种价值离自己的切身利益越近,我们记住这些信息的可能性就越大。思维导图是非常强调实用性的学习工具。在平时就养成挖掘知识点实用价值的习惯,会让我们更加从容高效地绘制思维导图。

暗示法

自我暗示是一种古老的思维技术。它曾经被广泛运用于各种生理和心理疾病的治疗,并取得了非常显著的成效。关于自我暗示强大威力的一个广为流传的故事是:二战中有一位士兵被敌方抓获。敌人把这名士兵的眼睛蒙住,双手绑在后面,并在腕部割了一个小口。士兵听着血液流淌的声音,并忍受着由此带来的煎熬。数小时后,士兵死了,但引发他死亡的却并不是腕部的小口。那个伤口只滴了为数不多的几滴血就止血了。士兵听到的血液流淌的声音来自一个不断滴水的水桶。他是被恐惧的自我暗示杀死的。

生活中印证自我暗示威力的案例也是层出不穷:一些怀疑自己得了重病的人会发现很多症状在身上出现,但事实上他的组织器官并没有发生真的病变。运动员在上场之前总会对自己鼓励一番,给自己加油,一旦他相信了对自己的鼓励,就会发挥出高水平。当一个人面临疼痛时,如果可以对自己暗示“疼痛并不强烈,很快就会过去”。疼痛就真的会在短时间之内停止。不管你是否能够意识到,自我暗示总会在我们的生活中发挥作用。

现在,我们可以把自我暗示的强大威力运用在思维导图习惯的培养上。具体运用自我暗示的过程非常简单。你只要在每天清早起床和每天晚上睡觉之前,对自己说上20遍“每一天,我的思维导图都画得越来越好”就可以了。

也许你会觉得这个过程有点过于简单,如同小孩子的游戏。在没有具体尝试之前就打算放弃这种看似幼稚的方法。但事实是,有许多自称毅力很差,难以培养好习惯的孩子通过这种自我暗示法养成了绘制思维导图的习惯。需要说明的是,这种方法并不是我发明的。它的创始人是法国心理学家爱米尔·库艾。早在100多年,他便用这套简单易行的方法帮助别人,并获得欧洲和美国人的崇敬。

需要强调的是,使用自我暗示法并不能代替我们绘制思维导图。如果天天对自己说思维导图画得越来越好,但是却连续几天一张图也没有画,那便是自我欺骗。在进行自我暗示的同时,我们也要有意识地按照暗示的内容去做,用不了多久,我们便不再需要自我暗示,因为我们已经养成了画导图的好习惯。

强化法

也许你从未听说过斯金纳的名字,但是你一定非常熟悉小白鼠。它们是人类科学研究必不可少的助手。有人曾经用小白鼠做过这样一个实验:他将小白鼠放在一个装有食物的笼子里。而食物被放在一个可以从外面直接观察的盒子中,小白鼠无法直接吃到它。在装有食物盒子的旁边是一个杠杆。这实际上是一个开关。每当按压这个杠杆,食物就会从盒子里滚落到小白鼠的面前。当然,小白鼠并不知道这些。它只是围着那个装有食物的笼子焦急地打转。

终于,小白鼠不经意地碰到了开关,食物从盒子里滚落出一个。很明显,小白鼠对这突然出现的美味非常喜欢。它迅速吃光了食物并想找到更多。可是,你我都知道,在小白鼠再次触碰机关前,食物不会出现在它面前。小白鼠开始不断尝试,它想找出食物出现的原因。终于,它找到了那个机关。它不停地踩踏那个机关,食物也不停地流出来,直到流光。

小白鼠的肚皮被撑得溜圆。到此为止,我们没有发现任何不同寻常的事情。但接下来的事情就比较有趣了:尽管盒子里早已没有了食物,小白鼠却仍然经常踩踏那个机关。似乎这已经成为了它的本能行为。

是什么导致小白鼠踩踏机关呢?答案是盒子里的食物。为什么没有食物的情况下,小白鼠仍然要踩那个机关呢?答案是由于食物的强化作用,小白鼠已经形成了踩踏机关的习惯。

做这个实验的人就是我们前面刚刚提到的“斯金纳”。他是行为主义心理学的代表人物。在他看来,人类的行为与小白鼠没有什么两样,我们的习惯都是来自于外在的强化。行为主义心理学在上个世纪极为流行,以至于人们经常把我们生存的这个世界称为斯金纳箱。

现在,让我们进入这个神秘的斯金纳箱,考虑一下如何让画导图也像小白鼠踩踏机关一样成为习惯?

稍加思索,我们便会找到答案:强化。如果能找到与斯金纳箱中的食物相提并论的刺激物,我们也可以培养起自己的习惯。

幸运的是,与小白鼠相比,人类的刺激物要比盒子里的食物多得多。很多有形的东西可以作为奖赏而存在。不管比赛的条件有多么苛刻,过程有多么荒谬,只要提供的奖品足够有诱惑力,还是会有人参加。还记得你在幼儿园得过的小红花吗?本质上,这与小白鼠的食物是一样的。

当我们每画一幅思维导图的时候,需要得到刺激物的强化。也许对于现在的你而言,小红花已经无法满足你的需求了。如果可以的话,你也许希望每画一幅思维导图就可以吃一顿肯德基,或者看一场电影,或者买上几本喜欢的杂志。这样的奖励无疑会起作用,但代价过于高昂。实际上,一块糖果,几分钟的闭目养神,玩几分钟自己喜欢的游戏都可以成为奖品。从认知心理学的角度看,奖品越小,你的习惯延续下去的可能反而越高。

与动物不同,人类的强化物除了有形的奖励外,还包括无形的赞赏。这种赞赏可以来自父母、来自朋友、来自老师,也可以来自自己。还记得我在前面曾要求你每画一幅思维导图,都要自己画一张小笑脸吗?这张小笑脸就是帮助你养成画导图习惯的强化物。

现在,你已经成为伟大的斯金纳箱中的一名成员。运用你能想得到的强化方法去培养你的导图习惯吧!

教授法

《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的作者史蒂芬·柯维曾经介绍过一种非常高效的读书方法:他建议读者们以老师的角色来阅读,除了吸收还要能够复述。在阅读过程中,要有准备在48小时之内与别人分享或讨论读书心得。

这个方法我一直在用,非常有效。它也同样适用于学习思维导图。在众多学习思维导图的方法,我也许找不出比教授法更好的学习方法了。

只有当你决定将思维导图教给别人时,你才会认真审视自己对导图的了解有多深。让别人理解一件事情的前提是你自己理解。教授法无法会大大加深你对思维导图的理解。很多自己使用时马虎而过的地方,在教授的过程中会出问题。很可能就在你正在讲思维导图原理的过程中,你会发现很多你以为已经懂得,但实际上并不懂的东西。

说服别人首先要说服自己。当你向别人强调学习思维导图的好处时,你自己也一定深信学习导图的好处。而且,当对方因为你而相信学习思维导图好处多多时,你会更加坚信学习思维导图的价值。这对帮助我们形成画导图的好习惯是非常重要的。

最后,学高为师,身正为范。为了教授思维导图,你必不可免地要画一些思维导图,并示范给你的学生们看。你会认真地绘制作为示范的思维导图,因为它不仅仅是给自己看的,更是给你的学生看的。你在绘制过程中犯下的一点点无心的失误很可能会误导你的学生。所以你不得不当心。

按照我的经验,如果你能教会8个人画思维导图,你便已经形成思维导图习惯了。届时,画思维导图将成为像吃饭、睡觉、说话、写字一样正常、自然的事情。它会成为你生活的一部分,并持续地发挥巨大的积极作用。

让我们共同期待这一天的早日到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