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会发现,孩子其实很乐于帮助人,我们手里的东西掉了,孩子会赶紧跑过来帮我们捡;看到我们在扫地,孩子会很乐意过来和我们一起打扫……孩子在做这些事情的时候,是快乐的。
美国加州大学的儿童心理学家瓦尔纳博士,曾对700名出身贫寒的孩子进行过长达20年的跟踪研究,他发现,那些在幼年时期乐于帮助、照顾别人的孩子,长大后往往个性更加坚韧不拔,因为他在帮助别人的同时,也发现了自己的能力,在帮助别人改变生活的同时,自己也增强了走出困境的信心和勇气。
有这样一个故事。
从前有一位国王,非常疼爱自己的儿子,他希望儿子将来有所作为,并且能积极乐观地面对一切。但是,他的儿子却总是很悲观,常常眉头紧锁,面容戚戚,从来都不快乐。
有一天,一位魔术师走进王宫,他告诉国王,他有办法可以让王子快乐起来。国王很高兴,当即就让他试试。
魔术师将王子领入了一间房间,然后用一种白色液体在一张纸上涂写了些什么。他把这张纸交给王子,并带王子走进了一间暗房,点起蜡烛,然后让王子仔细看看纸上呈现出了什么,接着魔术师就走了。
在烛光的映照下,王子发现那些白色的字迹变成了这几个美丽的闪着荧光的绿色字:“每天为别人做一件事!”
王子按照魔术师的劝告,每天都去帮助别人,很快他就成了朋友最多也最快乐的孩子。
古语说:“赠人玫瑰,手有余香。”孩子往往能在帮助别人的过程中看到自己的价值,帮助的人越多,他的人缘越好,而烦恼也会随之越来越少。
然而,有的孩子在别人需要帮助时,表现得很漠然或不知所措,但这并不代表孩子不愿意帮助别人。很多时候,是因为孩子腼腆害羞,不知道该如何帮助别人,而且,他也不相信自己有帮助别人的能力。
这时候,我们千万不能责怪孩子,而是要经常寻找机会,鼓励孩子伸出自己的援助之手。当这些腼腆害羞的孩子体会到帮助他人的快乐后,就能逐渐变得勇敢、自信,并主动伸出双手去帮助他人。
鼓励孩子从身边的小事做起
《三国志》中有一句话:“勿以善小而不为。”这是在告诉孩子,好事要从小事做起,积小成大,也可成大事,千万不要因为好事小而不去做。也就是说,帮助他人的事情是不分大小的,只要孩子是真心帮助他人,不仅能让受益者感到温暖,他自己也会感到快乐,同时还能收获一份友谊。
我们可以引导孩子从帮助父母开始做起,比如,我们在洗衣服的时候,可以引导孩子:“你愿意帮妈妈搬个凳子吗?”这样,即使是害羞内向的孩子也能敞开自己的心怀,愿意过来帮助我们。
当然,在孩子有所表现后,我们一定要给予及时的鼓励和赞扬,这样才能增强害羞内向的孩子的自信心,让他觉得自己有能力去帮助人。对于腼腆害羞的孩子来说,只要走出了第一步,以后主动帮助他人的行为就会容易很多。
教孩子每天为别人做一件善事
让孩子每天为别人做一件善事,哪怕是一件很小的事情。但是一年有365天,如果孩子每天都帮助别人一点,就能积少成多,由小善成为利天下的大善。比如,看到一位老人步履蹒跚地过马路,让孩子马上过去搀扶;看到有人费力地推着车子上坡,让孩子过去推一把;看到有人掉了东西,让孩子赶紧帮忙捡起来……
孩子每天都能接触很多人,只要给他人一个真心的微笑、一句温暖的问候,或是搭一把手,扶别人一把……这些都是在帮助别人。而且,这些事对腼腆害羞的孩子来说也是很容易办到的,孩子也能从这每日一善中获得心灵的满足和快乐,就像前面故事中所讲的王子一样。
告诉孩子,帮助他人不要有“目的”
有这样一则笑话。
一位老师布置了一个任务,让全班同学分成几个小组,每组要做一件好事,并以“帮助他人”为题写一篇作文。
结果,放学后全班同学都来到一个路口,看到一位老奶奶要过马路,一组同学赶紧冲过去,扶着老奶奶过了马路,而另一组同学也不甘示弱,跑过来把老奶奶又扶了回去,就这样,一组又一组的同学不顾老奶奶的意愿,把老奶奶扶过来又扶过去地折腾。
虽然这只是人们编出来的一则笑话,但未尝不是反映了一部分事实,所以,我们在教育孩子要热心帮助别人的时候一定要注意。我们是要培养孩子“真心”帮助他人的习惯,而不是让孩子为了任务或是为了得到什么好处而“假意”帮助他人。要告诉孩子,只有发自内心、自然而然地帮助他人,才能做到真正的帮助他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