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晓岚的聪慧就在于他知道该闭嘴时闭嘴,该劝说时劝说。起初皇帝让他去死,他如果要强劝,那么就会惹怒皇帝,所以在皇帝命令时他知道闭嘴不说,这就避免了与皇帝的冲突。当皇帝问他为什么不死时,他就用自己的巧嘴把皇帝赞美了一番,使皇帝不能真的杀他。
说话是我们人际交往的工具,是为了我们更好地与周围的人相处,如果我们在不适宜的时候说话伤害别人,那么就与我们说话的目的相反了。我们也不喜欢别人说话伤害或影响我们,同样别人也希望得到我们的尊重。
要知道什么该说,什么不该说,我们应该注意以下几点。
第一,在一定场合不要说有煞场景的话。
我们不可避免地会参加会议、聚会、婚礼等重要活动,在这类活动中,我们尤其要注意自己的言行,因为在这个时候你不仅代表着自己,也代表着集体。我们在这样的场合说一些不当的话,很可能给我们自己及自己代表的集体带来坏的影响。
一位兢兢业业工作几十年的老教师退休了,为此,学校为他和另一位曾荣获过“先进”的退休老同志举办了一场欢送会。大家对他们的工作及贡献作了肯定和赞扬。当轮到两位退休老同志致辞的时候,他们对大家的赞誉表示深切的感谢。话本该说到这里为止;然而,那位老教师却并没停止,继续接着说:“很遗憾,我从来也没有得过一次先进……”,在他对面的、平日与他相处得不很融洽的青年教师突然抢了话头:“不,那是我们不好,不是你不配当先进,是我们没有提你的名。”话语中带着讽刺和戏谑,一时间,老教师的眼中流露出一股感伤,会场出现一时的尴尬气氛。
从上述故事当中,那位年轻老师就是一个非常不会说话的人,本来是学校办的一场欢喜的送别会,被他变成了一场尴尬会。他这样的行为不但没有起到好的作用,也给全体教师带来了不愉快。
第二,在领导长辈面前,按着他们的意思说话。
虽然说领导或长者都喜欢聪明有主见的人,但是,他们更喜欢顺从自己的人,他们需要支持者和拥护者,他们都会有自己的思想和看法,不希望听到和自己意见相左的发言。如果你是下属或晚辈应该明白他们的心思,当他们需要你出主意的时候,你要积极发言,当他们不需要你发言时,你要领会他们的意图,不要发言。
古代有个京城的官吏,要调到外地上任。临行前,他去向恩师辞行。恩师对他说:“外地不比京城,在那儿做官很不容易,你应该谨慎行事。”官吏说:“现在的人都喜欢听好话,我准备了100顶高帽子,见人就送他1顶,应该不会有什么麻烦。”
恩师听了这话很是生气,训斥他说:“我反复告诫过你做人要正直,你怎么能这样呢?”官吏说:“请您息怒,这也是没有办法的办法啊。要知道,天底下像您这样不喜欢戴高帽的人,能有几位呢?”恩师得意地点点头:“你说的倒也是。”从恩师家出来,官吏对朋友说:“我准备的100顶高帽,现在已经剩下99顶了!”
这位官员如果不按着他老师的话去说,那他又要接受一场教育。听人批评是不舒服的事情,不要在长者或领导面前说他们不爱听的话,只要你能够按着对方意思去做,就可以获得对方的好感,何乐而不为呢?
第三,不要在对方心情不好的时候说话,要在对方开心的时候和对方说。
当你心情不好的时候,也许很难听进别人的话。将心比心,当别人心情不好的时候,我们最好不要和对方说话,这个时候如果你去和对方说话,不仅达不到说话的目的,反过来还会惹来对方的不满。要在对方得意的时候说话,因为对方此时处于愉悦的状态,如果我们说一些让他开心的事,那他就会更高兴,即使我们随后说的话有可能伤害到他,他也不会太在意。
不该说时不说,该说时积极去说,这是一句警言,也是一种智慧,只要真正明白其中的道理,你就会明白它多么的重要。它是一切说话的根基,脱离它任何的话语将失去意义。参悟其中的奥义,把握说话的分寸,就能使你在说服中取得更大的成功。
友好一点,人们才会愿意接近你
人与人相处是一种相互作用的关系,你对对方感兴趣,对方才会注意你,你不喜欢对方,对方就算有意和你交往,也会因为你不友好的态度而放弃与你交往。要想获得对方的好感,就要对对方感兴趣,因为人总是喜欢和自己感兴趣的人交往。
美国成功学大师卡耐基说过一段让人深思的话:“你要是真心地对别人感兴趣,两个月内你就能比一个光要别人对他感兴趣的人两年内所交的朋友还要多。”纽约一家电话公司对客户的电话中人们的常用词进行了一次调查,看哪一个词出现得最多。他们发现,在500个电话对话中,使用最多的词竟然是第一人称“我”。心理学家研究说,在人们心目中,总会有一种“想使人关注自己”的强烈心理需求。聪明的人在与人交往时总是会表现出对对方非常感兴趣的样子,这样很容易就拉近了双方的关系。想使对方注意到你,一定要记住自己先要对对方感兴趣。
哲斯顿是世界上人们公认的最著名的魔术师之一。在他40多年的魔术演艺生涯里,他去过很多地方,给大家展示魔术的奇妙魅力。全世界有6000多万人看过他的表演魔术,这让他赚了很多的钞票。不过,哲斯顿的成功,靠的并不是他奇妙的魔术技能,而是对观众表示出浓郁兴趣。事实上,他没有学过多少知识,他很小就开始流浪。有人这样问他:“请问哲斯顿先生,您的成功,是否与您拥有特别丰富、卓越的魔术知识有关呢?”“不!”哲斯顿断然回答:“关于魔术手法的书已经有好几百本,而且在这个世界上有几十个人与我懂得一样多。但我能在舞台上把我的个性充分显现出来。作为一个表演大师,必须了解人类的天性。我的所作所为,每一个手势,每一句话语,每一个眉毛上扬的动作,我都在事先很仔细地预演过,所以表演时动作就能配合得分毫不差。”除了这种高超的技艺之外,哲斯顿向来都对别人感兴趣,其他的魔术师只是把观众当作愚弄的对象,这就是哲斯顿与他们的不同。每次一上台,他就对自己说:“我很感激,因为这些人来看我表演。他们使我能够过着一种很舒适的生活。我要把我最高明的手法,表演给他们看。”他宣称,每当走上舞台时,他没有一次不是一再对自己说这样的话:“我爱我的观众,我爱我的观众。”这句话或许有人会感到可笑,但正是凭着这一点,哲斯顿成了魔术师中的魔术师。
哲斯顿知道只有获得观众的喜欢才能使自己获得成功。他赢得观众喜欢的方法就是让自己爱观众,他把自己内在的对观众的喜爱,通过他的外在形象表现出来,从而赢得了观众的心。有一位资深的文学编辑曾经说过:“如果作者不喜欢别人,别人就不会喜欢他的小说。请记住,你必须对别人感兴趣,你才有可能成为一名成功的小说家。”待人就是如此,你喜欢别人,别人也会喜欢你。
如何才能让别人知道我们对他们感兴趣呢?
第一,给对方以温馨的关怀,感化对方。
表示对别人的关怀,就是表示对对方友善的意思,它必须是真诚的,因为只有真挚的关怀才会给人以温暖。大部分人需要别人的关怀和帮助,一个人在感到孤独和无助的时候,只有别人的关怀才能够驱除他们内心的这种情绪。关怀对方,是表达对对方感兴趣最有效的方式,不仅可以缓和双方的矛盾,也可以增进双方的友谊。
贞观二年(628年),唐朝长安京城一带发生严重的旱情,并引发了蝗灾。唐太宗李世民当时十分焦虑,觉得待在宫里不是一个办法,于是他决定下乡去巡视百姓遭灾情况,慰问受灾百姓。一天,李世民在察巡的时候,发现遍地的蝗虫,就捉了几只,祷告说:“人有粮食吃才能活命,可你却吃庄稼,不让老百姓活命。老百姓有了过错,责任在我一个人。你要是有灵,就吃我的心,而不要祸害老百姓啊!”说完张嘴就要将蝗虫吃下肚子。大臣们连忙劝阻说:“吃了蝗虫恐怕会致病,皇上千万不要吃。”太宗回答:“我只希望把灾祸转到我一个人身上,哪还顾忌什么疾病呢?”于是他断然把蝗虫吃下,在场的人没有不为之动容的。
这是发生在唐太宗身上的故事,唐太宗为天下老百姓吃蝗虫的故事,让人震撼,但正是因为他这种关怀天下百姓的心,使他受到了人们的爱戴。在生活中,只要我们真切地关怀别人,就能够让对方知道我们对他感兴趣,从而赢得对方的心。
第二,热情的微笑可以给对方带来温暖。
卡耐基说,行动比言语更具有力量,而微笑所表示的是“我喜欢你。你使我快乐。我很高兴见到你”。一个人的微笑,比鲜艳的衣服更重要。笑容可以照亮人的心,真诚热情的微笑像阳光一样可以给人带来温暖。不真诚的笑是机械的是令人讨厌的,它是没有灵魂的,就不能给人以美好的印象。密歇根大学心理学家詹姆士·麦克奈尔教授说:“有笑容的人在管理、教导、推销上会较有功效,更可以培养快乐的下一代。笑容比皱眉更能传达你的心意。这就是在教学上要以鼓励代替处罚的原因所在了。”人际交往中,人们总是喜欢和对他们微笑的人接触,因为他们的微笑表达的是一种友善的态度,表示他们欢迎你的加入。
人们总是喜欢接近对他感兴趣的人,这是因为人们都需要别人的关注,不希望成为一个孤独的人。我们在与别人交往的过程中通过微笑、关怀等方式表现出对他们感兴趣,他们就会以同样的方式回报我们。
说话时要多站在对方的立场上
我们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特定的角色,不同的角色就会有不同的思维模式,当你进入某一个角色时,你就会产生相应的心理意识。我们在社会生活中往往习惯从自己特定的角色出发看待周围的人或物,不习惯从对方的角度去看问题。如果我们能够从对方的角色身份出发,我们就会理解对方,甚至可能会替对方说话。在谈话中,我们若是能够使对方置于我们的角色角度上,对方也有可能替我们着想,替我们说话。
社会心理学家证实,在社会交往中如果将交往双方的角色进行置换,双方就会从对方的视角看待问题。只要能够让对方进入某一角色当中,就能让对方从这一角色思考问题,为我们着想。
有一次,一位老和尚找苏轼来比试坐禅。苏轼不仅是一位著名文人,而且也是一代禅宗。两人相对而坐,苏轼看着那和尚心里就乐了起来,其实他有点看不起对方。他问和尚:“你看我坐禅像什么?”和尚说:“你像一尊佛。”苏轼对和尚说:“你猜猜我看你像什么?”和尚问:“像什么?”苏轼说:“我看你像一堆牛粪。”比试之后,和尚很无趣地离开了。回到家里,苏轼很得意地和他妹妹即苏小妹讲了这件事,没想到苏小妹却说:“人家说你像佛,因为人家心中有佛;你说人家像牛粪,因为你心中有牛粪。不要得意忘形,你自己好好想想吧。”
在上述例子中,苏轼是位有名的才子,为人自然有一些自负,那位和尚却有一颗谦恭的心,两者的角色不同,他们看待对方的心态就会不同,才高自可傲物,但是在向佛这方面,比的不是谁的才高,也不是谁的慧悟深,而是谁的心更虔诚。苏小妹说的有道理,只有从对方的角度出发,才能明白对方话的真正含义,两者相比,大才子苏轼就显得低俗了。故事告诉我们角色不同看问题的角度就会不一样,换一种角色去思考,角度和境界就会不一样。
换位思考,不仅仅是指我们要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也包括我们希望他人设身处地为我们着想。我们为了了解对方可以主动地从对方的角度思考,但是我们如果让对方站在我们的立场角度为我们思考、着想,那是一件很难的事情。如何让对方能够从我们的角色位置上思考问题呢?将对方的角色进行置换非常讲究技巧,下面介绍几种常用角色置换的方法。
第一,诱导对方进入一定的角色,接受我们的观点。
一般人都是从自己的角色身份出发,很少会从其他的角度出发,所以他们不会理解别人的思想感受和观点。与对方的交谈中,我们可以诱导对方进入我们的角色,使对方完成角色的置换,达到说服对方的目的。
小王是一名中学教师,对社会上的一些现象不满,总是抱怨不停,甚至会在课堂上说一些抱怨的言辞,明显他忽略了自己的教师的职责意识。校长知道他的情况后,对他语重心长地说:“我很理解你的心情,我也很赞同你的一些看法,如果你有不满可以对我说,不能在课堂说,教师应以育人为本,教育好孩子们才是自己的天职,不能把孩子引导歧路。”小王认识到自己的错误,以后认真地教学,不在课堂上发牢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