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家教孩子的青春你懂吗?
49143700000012

第12章 性别心理——不要眼里只有儿子,其实女儿一样重要

有些《计划生育条例》这样规定:“生育第一个孩子是女孩的,可以生育第二个孩子。”在我国农村,生儿子的念头是非常强烈的。中国一直以来就盛行这样的传统育儿模式:一定要生儿子,没有任何理由,没有任何借口。我们可以细细观察一下,孩子很多的人家,平均有四五个孩子的农户,往往前几个孩子都是女孩,最后一个才是男孩。毫无疑问,生养这么多孩子都是为了生这个儿子。

我体验最深的是我的弟弟就是这么来的。我母亲在20世纪70年代嫁给了我父亲,婚后一生就是女儿,直到第三个还是,迫不得已母亲选择送走我的小妹。我们不能怪罪母亲,毕竟当时的家境并不富裕。母亲渴望生个儿子,为这个全家背着沉重的包袱,为了躲避政府部门的罚款,只能躲藏起来。两年之后,母亲决定再次怀孕,后来问及母亲:“那要是生出的还是女孩,怎么办?”母亲无奈地摇头说:“如果这样,只能送人了。”多么残酷的现实啊!幸运的是,母亲的第四胎是男孩,也就是我的小弟。生完小弟之后,母亲在百天之内决定做节育手术。对于当时二十几岁的母亲,内心充满了对节育的恐惧感,但有了儿子的心情可能更开心,所以她义无反顾地走进了医院。

我来自一个较为落后贫穷的城镇,尽管这个城镇现在发展得很好,但当谈及生男生女的问题,即使是与我同龄的80后,想法还是趋于保守传统。早已结婚生子的几个死党聚在一起难免会谈到这些问题。生了儿子的朋友自然不用多说其得意与骄傲。最为难的是生女儿的朋友,止不住地向我们诉说:“你们不明白,必须得生儿子。”我听完之后,大为诧异。二十几年的朋友,亲密胜于姐妹,竟不知她们怎么会这么想。我说:“现在男女不都一样吗?女儿多好,特疼妈妈。”与朋友深聊之后,我发现她们的“儿为后,儿可传宗接代,儿是夫姓的延续”的思想极为严重。相比较而言,她们对女儿的看法就比较淡薄,认为“女儿是很好的,但终究是要嫁人的,是别人的,不能留在自己身边一辈子”。

这是生活在发展相当不错的城镇中80后的普遍看法。与上代人或上上代人的看法相比稍有进步的就是,80后认为女孩也不错,对女儿的珍爱一样不比儿子少,再也不会有女儿是所谓的“赔钱货”之类的看法。也就是说,女孩的地位上升了不少,但还没有与男孩的地位持平。有些时候,父母长辈对男孩溺爱,反倒不利于男孩的健康成长。男孩长大后一事无成、碌碌无为的比比皆是。常听见有的父母这样抱怨:“本来抱着养儿防老的心态生下了他,但由于管教不严,孩子却成了一个不孝子,虐待父母,行为恶劣,真不如生养一个文静孝顺的女儿!”

文化素养的重要性

重男轻女的思想相对来说在城市不是很严重,这与社会知识文化水平及社会经济条件有很大的关系。一般来讲,生活在农村的人的知识文化水平都比较低,他们没有宽阔的视野及远见卓识。农村的经济条件本来就不太好,可他们为了生儿子宁愿多生几个女儿,孩子多了,负担就重了,导致在孩子教育上的投资缺乏。有些人甚至觉得女儿反正是要嫁人的,读不读书没有用,反而不太赞成女孩上学读书。虽然政策大力提倡男女平等,男孩和女孩都有上学读书受教育的权利,但不能否认的是不上学的农村女孩还是存在的。

城市人普遍受教育多,知识水平、文化素养较高,尤其是经济条件较好的家庭,对生男生女更为淡薄。男人可以做的事情,女人做的不比他们差。即使是女儿,父母在其身上的教育投资也是非常大的,对女孩的期望不亚于男孩。

现在,中国的传统文化思想与西方的开放文化时刻都在发生着碰撞。喜欢读书的人和接受科学文化思想熏陶的人总能够比较容易地接受新的东西,摒弃传统文化中的一些错误观念,摄取其精华。但接触不到新知识的人却总不能适应当代青少年的所作所为,认为他们不伦不类。我们的上代人或我们的创造者经历的苦难太多,没有足够的安全感可以使他们获得轻松,所以他们总是期望能够有更强的一代来给他们提供保护,提供依靠。男性更能做到这一点,更能让他们的父母快乐地安享晚年。这种思想在时间的冲击下转变为一种人的潜意识刻入人们的脑海,外化为养儿防老的思想。中国人民一直以来都有这样的想法,只不过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的认识水平逐渐提高,再加上西方文化广为渗透,男女平等的思想才逐渐深入人心。

男女平等,只是承担的角色不同、功能不同而已

要知道,男人能做的事情,女人可能做得更好,女人并不输于男人。视野狭窄的人看到的更多是那种哭哭啼啼、软弱无力、总是依附男人生存的女性,而视野宽阔的人总是把性格坚强历练、能够傲视群雄、不为男人而折腰的非凡女性看做女人的代表。在中国历史上有女皇武则天,有花木兰女扮男装替父从军;全世界只有一个人得过两次诺贝尔奖,那就是居里夫人……

女孩不比男孩差,女孩心思细腻,更懂得体谅父母。有时,父母想要的只是孩子的一点点关心与问候,不求别的。但男孩往往会忽略细腻的温情,而女孩却不会。难怪有很多父母会这样说:“女儿就像父母贴心的小棉袄!”儿子、女儿一样重要,没有孰轻孰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