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谋而合
莎士比亚的生死巧合
莎士比亚是为人们所熟知的英国著名的戏剧家和诗人,同时也是欧洲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文学的集大成者。他与西班牙的塞万提斯并列为欧洲文艺复兴时期最伟大的作家。马克思称他和古希腊的埃斯库罗斯为“人类最伟大的戏剧天才”。他笔下的哈姆雷特、罗密欧与朱丽叶等等,这些文学形象已经成为人们心目中的经典。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莎士比亚于1616年4月23日病逝。52年前的4月23日,莎士比亚出生,在度过了50多个春秋后,悄然离世。他的去世震惊了当时的英国,许多人赶去吊唁他。生与死都在同一个日子,这在普通人中也是不多见,对莎士比亚这样一位大文豪来说,就更加巧合了。或许,这也正显示了莎士比亚与众不同的一面。
哈雷彗星与马克·吐温
马克·吐温原名叫萨缪尔·兰亨·克莱门,是美国的幽默大师、小说家、作家,也是著名演说家,19世纪后期美国现实主义文学的杰出代表。代表作品有《百万英镑》《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汤姆·索亚历险记》等。马克·吐温在写作上融幽默与讽刺一体,既富于独特的个人机智与妙语,又不乏深刻的社会洞察与剖析,既是幽默辛辣的小说杰作,又是悲天悯人的严肃!他曾被誉为“文学史上的林肯”,海伦·凯勒曾言:“我喜欢马克·吐温——谁会不喜欢他呢?即使是上帝,亦会钟爱他,赋予其智慧,并于其心灵里绘画出一道爱与信仰的彩虹。”
1835年11月,马克·吐温出生在美国密苏里州佛罗里达的乡村。11月的这一天,在美国历史上是一个并不怎么起眼的平凡日子,但是,在天文学上却值得纪念。因为这一天出现了哈雷彗星。
哈雷彗星每七十多年回归一次,绝大部分时间深居在太阳系的边缘地区,即使用现代最大的望远镜也难以搜寻到它的身影。人的一生能见到一次哈雷彗星就很幸运了,一般来说,人的寿命只有70岁左右,因此一个人很少能两次看到哈雷彗星。只有一些“老寿星”才有这种机会,第一次看到它是在咿呀学语的幼年,第二次看到它就到了步履蹒跚的晚年了。
或许这就是巧合吧,马克·吐温在1909年的时候,已经是风烛残年了。当时,天文学家已经能准确计算哈雷彗星的回归日期和最佳观测地点。报纸上报到了哈雷彗星准确的回归日期是在1910年的4月20日,这一天成为全球人期盼的日子。马克·吐温也是其中一个,当时他已经没有再多活几年的想法了,他只是希望能够看一次哈雷彗星。也就是说,他必须要活到1910年的4月20日。
他在日记里写道:我出生在哈雷彗星出现的那一年,明年它再次出现的时候,我能够随他离去。这完全是个巧合,在哈雷彗星再次出现的那个夜晚,马克·吐温真的再次看到了。但是,随后的第二天清晨,马克·吐温就离开了人世。真的印证了他自己的话:随着哈雷彗星而来,又随着哈雷彗星而去。
马克·吐温的写作风格独具特色,融幽默与讽刺一体,既富于独特的个人机智与妙悟,又不乏深刻的社会洞察与剖析,既是幽默辛辣的杰作,又是悲天悯人的大书!他的这种现实主义与当年哈雷发现彗星时的态度又何尝不是一样呢?难道这位伟大的作家跟哈雷彗星之间真的有什么特殊的联系吗?
这是个非常让人惊讶的巧合。其实,世界上与马克·吐温同日生死的人应该还有,只是他们不如马克·吐温这样出名罢了。
失而复得的胶卷
这是发生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的事,当事人是一位德国妇女,她的名字叫作劳丽斯,她是一位贤良的母亲。
在1914年,正值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之际,作为交战国一方的德国,国内治安非常糟糕,人们每天都生活在危险和恐慌之中,不知道什么时候就会有流弹落到自家的房屋上。有一天,劳丽斯看到外面的街道似乎比往日平静了许多,没有了战乱中的硝烟,她觉得外面应该比较安全,于是就带着儿子走出家门,径直向斯特拉斯堡市一家照相馆走去。原来,儿子出生这么长时间了,还没有照过相,她想给儿子照相。一路上还算平安,劳丽斯带着他的儿子很快来到照相馆。照相馆的工作人员很热情的接待了这对母子,为她的儿子拍了一卷胶卷,并约定时间让劳丽斯来取相片。
让劳丽斯没有想到的是,整座城市笼罩在战火中,她和丈夫带着儿子不得不离开斯特拉斯堡市,到乡下亲戚家避难。一个星期后,斯特拉斯堡市的战火终于停息了,劳丽斯冒着生命危险进入斯特拉斯堡市,当她来到儿子照相的那家照相馆时,看到照相馆变成一片废墟,到处全是瓦砾。劳丽斯遗憾地离开斯特拉斯堡市,返回乡下。
然而令人感到惊讶的事情在两年后发生了。这位德国女士在这年生了一个可爱的女儿,女儿的出世为整个家庭增添了更多的温馨,夫妇两个决定,为了纪念女儿的出生,也为了弥补当年儿子照片的缺失而留下的遗憾,她们就到一百英里之外的法兰克福买了一卷胶卷给她新出世的女儿拍了照片。当照片冲洗出来后,他们两人都争先恐后看,劳丽斯惊奇地发现,她女儿的形象重叠在她儿子的形象上。她做梦都想不到,自己竟然买回了当年给自己的儿子拍照的胶卷。这种奇特的巧合之事,在当时还是第一次发生,也弥补了当时夫妇俩的遗憾。
骗子被骗
故事发生在1943年10月28日。那天深夜,一名自称阿尔巴尼亚人的矮个子,走进了德国驻土耳其首都安卡拉的大使馆,要见大使馆的最高负责人齐什。齐什名义上是大使馆商务参赞,实际上是德国使馆情报处的头目。他对这个矮个子的来访充满了好奇,问他有什么事。矮个子告诉齐什,他叫道伯罗,手中有一份绝密情报胶卷必须付高价才能得到它。
两天之后,齐什又单独秘密地会见了道伯罗,并付出了一笔巨款,从道伯罗手里买下了胶卷。当齐什将胶卷洗出放大后,仔细审视和分析了照片,大为惊喜。因为照片拍摄的文件上,有英国派到土耳其的间谍名单、美国向苏联提供武器的种类等重要内容。这对德国纳粹部署指挥第二次世界大战,控制交战国苏、美、英十分有利。
这样重要的情报,那个自称是阿尔巴尼亚人的道伯罗是怎样获得的呢?德国驻安卡拉大使馆对道伯罗如何窃取绝密文件的手法非常感兴趣。
原来道伯罗是个音乐爱好者,对意大利古典歌剧十分熟悉。由于共同的爱好,使他结识了英国驻安卡拉大使,并且将自己珍藏的意大利歌剧唱片,赠送给英国大使,并陪伴他一起饮酒、欣赏音乐而取得了英国大使的宠爱和信任,当了大使的贴身侍从,与大使形影不离。
他仔细观察大使的一举一动,注意他可能出现的疏漏之处。
机会来了!他从衣柜的一件西装口袋里,找到了大使忘记带走的一把钥匙。他找人复制了一把,并用这把钥匙,打开了大使馆的保险箱,偷拍了机密文件。从此,他不断地向德国商务参赞齐什提供重要情报。
当时英、美、苏等国正在拉拢土耳其,动员其参加对德战争。德国探知这一情报后,立刻通知派驻在安卡拉的德国大使,要他出面威胁土耳其,使其保持中立。
德国大使在会见土耳其外长时,谈话中过多地引用了道伯罗所提供的文件内容,立刻引起土耳其外长的怀疑。他断定英国驻土耳其大使馆里出了问题。他马上召见了英国大使,说明了德国纳粹非常准确、具体地掌握了有关情报。
第二天,英国政府派来了专家,在大使馆里安装了精密报警装置,防止以后再发生不测事件。然而。情报仍不断地泄露出去。原来,道伯罗把精密的报警装置破坏了,使它失去报警的功效。
好景不长。后来,英国大使馆派人监视道伯罗,发现他经常出入于德国使馆。英国大使没有对他采取其他行动,只是把他赶走了。因为土耳其已经加入美、英、苏同盟国,一起对德开战。
道伯罗感到十分轻松自在。他乘上飞机来到拉丁美洲,打算改姓换名当一个大企业家。他的皮包里装满了用出卖情报换来的百万英镑。他找了一家豪华饭店住下,他要好好地休息休息,享受享受。可是他做梦也想不到的是。当他仔细清点着那笔钞票时,德国商务参赞齐什给他的货币原来都是假的。
希特勒的幸运
战争狂徒阿道夫·希特勒发动第二次世界大战,给人类带来了巨大的灾难。1939年9月1日到1945年9月2日,以德国、意大利、日本法西斯轴心国为一方,以反法西斯同盟和全世界反法西斯力量为另一方进行的第二次全球规模的战争。从欧洲到亚洲,从大西洋到太平洋,先后有61个国家和地区、20亿以上的人口被卷入战争,作战区域面积2200万平方千米。据不完全统计,战争中军民共伤亡9000余万人,4万多亿美元付诸流水。
希特勒发动的反人类战争反和平战争,注定要失败。反法西斯同盟节节胜利,德国纳粹军在许多战场上都吃了败仗,第三帝国已经出现土崩瓦解之势,但是希特勒不甘服输,继续孤注一掷,发动更加惨烈的战争。在这种情况下,一些本来就对希特勒的独断专行和残暴屠杀感到不满的纳粹党内中上层军官,就秘密组织起来,密谋暗杀希特勒,希望以此举来挽救德国的命运。
1944年7月20日,希特勒在德国东普鲁士的一个大本营召开“每日军事汇报会”。密谋分子得到这个重大的消息后,决定在会场上施放炸弹,炸死希特勒。当时,这个任务由德国国内驻防军总司令弗洛姆的参谋长施道芬堡执行。
会议原计划于7月20日中午12点半举行。施道芬堡上午10点,就提前来到了这个大本营。可是,他得知原本一直在地下室召开的会议因为偶然的原因改在地面上的会议室举行时,感到非常惊讶,因为这将大大削减炸弹的威力。可是,箭在弦上,不得不发了。12点半,施道芬堡带着装有定时炸弹的皮包准时来到会议室。这时,军官们正围坐在一张18英尺长、5英尺宽的橡木桌边,桌子下面是一个厚大而笨重的底座。几分钟后,希特勒走了进来,坐在桌子一边的中央,毫无表情地与施道芬堡打个招呼。施道芬堡走到桌子旁边,将皮包放在桌下的橡木底座的内侧,离希特勒的腿大约6英尺远的地方。一切都布置好后,施道芬堡就趁所有人都在看桌上的作战地图时,悄悄地溜了出去。这时离自动引爆只有5分钟了。
可是,事不凑巧,坐在桌子底座旁边的海因兹·勃兰特上校想凑近看一看地图,他嫌施道芬堡那只皮包在腿边碍事,就把它放到了桌子底座的外侧。这样,厚实的底座就成为希特勒的一道重要屏障。12点42分,炸弹准时爆炸,但希特勒却因为那厚重的橡木底座的保护,只是被烧焦了头发、灼伤了腿、臂膀与背部受了伤,没有生命危险。
希特勒侥幸地活了下来,只能说是一个意外的巧合而已。但是偏执的希特勒认为这次死里逃生是上天的恩赐。他认为是自己命不该绝,继续坚持其扩张侵略、灭绝人性的政策,直至最后的末日。
拿破仑与希特勒的巧合
拿破仑是著名的军事家、政治家,曾经率领法国军队占领过西欧和中欧的大部分领土,使法国资产阶级革命的思想得到了更广泛的传播。希特勒是德国国家社会主义工人党即纳粹党的主席,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头号战犯。
然而,就是这两个截然不同的人之间却有着许多惊人的巧合。
1804年5月18日,拿破仑黄袍加身,宣告自己为法兰西第一帝国的皇帝,称号为“拿破仑一世”。希特勒于1933年1月30日登上总理的宝座,第三帝国诞生。两人掌权,其间相隔129年。
拿破仑1809年占领维也纳。1809年初,第五次反法同盟成立。奥地利帝国偷袭法国在德国的领土,拿破仑被迫退出西班牙,继而东征。在经历短暂的失利后,拿破仑很快就转败为胜,最终迫使奥地利帝国签订维也纳和约,再次割让土地。1938年3月11日,希特勒软硬兼施,在奥地利的亲德分子和纳粹分子的帮助下,兵不血刃地占领了奥地利,走出了他在中欧侵略扩张的第一步。两人占领维也纳相隔129年。
1812年,拿破仑远征俄罗斯,50万大军长驱直入,直捣莫斯科城。1941年6月22日,希特勒在1000多公里长的前苏联边境上发动大规模的突然袭击。两人进攻莫斯科城相隔129年。
两人的惨败都始于莫斯科之战。拿破仑于1816年战败,希特勒是在1945年战败,还是相隔129年。两人掌权时都是44岁,进攻俄国时都是52岁,战败时都是56岁。
两人还有其他的相似之处:拿破仑每做一项重大的决定,哪怕战斗在最激烈的时刻,他必然会先进入半梦半醒的状态10分钟,然后再下达作战指令。希特勒也有这个习惯,他每次在做决定之前,也会沉入半睡半醒的状态中,然后再发号施令。
57年后得到钱包
当年,美国水兵查克·赫勒在威灵顿不慎丢失的钱包,可是过了57年后,他丢失的钱包尽然重新寻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