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戏里戏外看甄嬛品古诗词的意境
49130700000005

第5章 当甄嬛初遇皇上

杏花天影

杏花天影

--(南宋)姜夔

丙午之冬,发沔口。丁未正月二日,道金陵。

北望淮、楚,风日清淑,小舟挂席,容与波上。

绿丝低拂鸳鸯浦,想桃叶,当时唤渡。

又将愁眼与春风,待去,倚兰桡更少驻。

金陵路,莺吟燕舞。算潮水一知人最苦。

满汀芳草不成归,日暮,更移舟向甚处?

【注释】

一、“潮水”:引李益诗“早知潮有信,嫁与弄潮儿”。这里指相思之苦。

【语译】

鸳鸯浦口,绿柳丝条低垂飘逸,我想起桃叶,她曾呼唤小舟摆渡。杨柳又将含愁的柳眼送与春风,我正待扬帆上路。倚着木兰船桨,又泊舟稍作停驻。金陵的道路,处处有莺歌燕舞。我想那无情的潮水,知道我心情最苦。芳草长满汀洲,归去合肥的打算尚未成行,此刻已黄昏日暮。重新移舟漂泊,何处是归宿?

【从诗词看甄嬛】

《杏花天影》选自南宋词人、音乐家姜夔的《白石道人歌曲》。该书收词八十首,其中十七首带有曲谱,如:《扬州慢》、《杏花天影》等。这些歌曲是姜夔一生创作的精华,为后人留下了可资研考、演唱的丰厚遗产。

《杏花天影》以写景、咏物及叹息身世飘零为基调,情调感伤,同时也折射了对国家命运和现实的关心。姜夔在1186年冬天乘船由沔口出发,于1187年初路过金陵,泊舟于秦淮河上。此时的他怀想起东晋王献之和桃叶的恋爱故事,看着眼前桃叶渡的春景,联想到自己漂泊的生活,心中不禁生发出感伤的愁思,于是写下了这不朽的传世之作。

三四月里太液池风光正好,垂杨碧柳、鹅黄翠绿,千丝万缕的绿玉丝绦随风翩跹,绿柳红花春光无限。正是这一刻的美景,造就了甄嬛的良辰。

“杏花疏影里,吹箫到天明。”甄嬛与皇帝的初遇,便是在《杏花天影》的韵律中完成的。

这阙词分为上、下阙,每阙四句。上阙第一句“咏物”:节律上突出了“绿”、“拂”、“浦”三字,旋律作连续向上的大跳后回落,表达了作者感触金陵春色之后内心的激越之情。第二句“借古喻今”:借王献之作歌送桃叶的典故,以喻自身,曲调是对前句的变化模仿。第三句“移情”:与首句的“绿丝”相呼应,用“愁眼”以对“春风”来抒发内心的苦闷与忧郁。在曲调上节律紧缩,落音有变,调式很不稳定,音乐情绪激动。第四句“纵情”:感情细腻而婉转,波折顿生。情势上是“待去”,行动上为“少驻”,将其心痴意苦、情深思切之感,表现得淋漓尽致。曲调则是以上扬为主,与首句的旋律在节奏上得以呼应,在方向上形成了倒影的关系,落于主音。

下阙第一句看到“金陵路”上的“莺吟燕舞”,想起秦淮佳丽的妙舞清歌,其曲调与上阙第一句差异较大,以上扬为主,停落在主音上。第二句急转直下,唯潮水能知其内心“最苦”处,曲调与上阙第二句完全相同,形成了段落之间的呼应。第三句借“满汀芳草”,抒发了离散之愁和漂泊之苦,曲调也取上阙第三句。第四句则是全曲感情的升华,天已向晚,暮色已近,今宵“移舟”何处?孤寂、郁闷之情油然而生。无限痛楚,倾注于词意转折之中,神情刻画之内。发问道:此恨谁知,此情谁诉?

作品在追忆昔日缠绵悱恻的真情实感的同时,从曲调形态及风格上感叹了自己身世的飘零和情场的失意,也影射了南宋时中原山河破碎而统治者偏安一隅的社会现实。其创作技巧在格律、旋法、结构、调式转换等方面都做过精心安排,形成一种独特的抒情风格,富有激情与活力。

甄嬛一曲箫声,将一阕《杏花天影》表达得流雪回风、清丽幽婉,一曲终了,让假冒“果郡王”的皇帝默然出神。

箫声含情,竟也当起了月老红娘,无意间,竟让皇帝找到了与故去的纯元皇后一样喜欢吹箫的甄嬛,良人顾,一笑误终身。因缘际会亦如《杏花天影》一般的美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