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尘世悟语—淡定与舍得的智慧
49130500000028

第28章 涤荡心灵,放下负累(2)

无德禅师说:“其实,保持一颗清净纯洁的心,道理也是一样的。我们的生活环境就像花瓶里的水,我们就是花,唯有不停地净化我们的身心,变化我们的气质,并且不断地忏悔、检讨,改掉陋习、缺点,才能不断吸收到大自然的食粮。”

赵德龄听后,作礼感谢道:“谢谢禅师的开示,希望以后有机会亲近禅师,过一段庙宇中禅者的生活,享受晨钟暮鼓,菩提梵歌的宁静。”

无德禅师说:“你的呼吸就是梵歌,脉搏跳动就是钟鼓,身体就是寺宇,两耳就是菩提,无处不是宁静,又何必等机会到庙宇中生活呢?”

可见,对于真正懂得修心之人,无处不是宁静祥和,可见保持一颗平和之心也是非常重要的。

从前,有两位庄户人家。一家的牛吃草过界,糟蹋了另一家的庄稼。两人便吵了起来,各不相让,最后打了起来,互相牵扯着进了县衙。

那会儿县太爷正赶上心情不好,也不问青红皂白,惊堂木一拍,喝令两人将县衙门外捕快们练功用的石碌碡,合力扛回村去回来再告状。

两人面面相觑,敢怒不敢言,只好遵从县令的话去做,可是要对付两三百斤重的石碌碡,还真得要齐心协力。尽管如此,只搬到公路上,两人就已筋疲力尽,于是他们就坐在路边的树荫下休息。忽然,一阵南风吹来,两人醍醐灌顶,幡然醒悟,遂租来一辆马车,将那石碌碡送回县衙,悄然息讼,携手而归。

还有一个故事,也是劝人平息怒火的。

杨某受人诽谤,感到名誉受损,便带一把剑去找诽谤者算账。途经长长的河堤,一路垂柳拂岸,白浪逐沙,水鸟在木船上盘旋,在碧蓝的天空倒映下,河流仿佛玉带轻盈飘动……

杨某为眼前的美丽景致所吸引,他步子渐渐地放慢下来,后来干脆坐在草坡上折一枝柳条做笛,吹奏着放牛小调。全然忘记了腰间还藏着剑,忘记了此行的目的。

自然的美景可以平息心头的怒火,理智可以压退癫狂。然而,世间事并不会总那么巧,总是会遇到安宁的环境来平息心头怒火,如果正赶上阴天怎么办?也没有垂柳拂岸、白浪逐沙,只有波涛汹涌、残花败柳呢?这个时候,就需要我们在自己内心中寻找一份安宁。这种安宁也能平息心头怒火,化干戈为玉帛。

庸人自扰

四祖道信禅师被唐代宗谥为“大医禅师”。元泰定年时加号“妙智正觉禅师”。在他还未悟道时,曾经向三祖僧璨禅师请教。

道信禅师虔诚地向三祖僧璨禅师请求道:“我觉得人生太苦恼了,希望你指引给我一条解脱的道路。”

三祖僧璨禅师反问道:“是谁在捆绑着你?”

道信认真地想了想,如实回答道:“没有人绑着我。”

三祖僧璨禅师笑道:“既然没有人捆绑你,你就是自由的,就已经是解脱了,你何必还要寻求解脱呢?”

后来,石头希迁禅师在接引学人时,将这种活泼机智的禅机发挥到了极致。

有一个学僧问希迁禅师:“怎么才能解脱呢?”

希迁禅师回答:“谁捆绑着你?”

学僧又问:“怎么样才能求得一方净土呢?”

希迁禅师回答道:“谁污染了你?”

学僧继续追问道:“怎么样才能达到涅槃永生的境界呢?”

希迁禅师回答:“谁给了你生与死?谁告诉你生与死有区别?”

学僧在希迁禅师的步步逼问之下,开始迷惑不解,继而恍然大悟。烦恼是自找的,没有谁能把烦恼强加给你。同样,快乐也是你自己的事,没有谁能够把它夺去。

世上本无事,庸人自扰之。生活中,很多人往往会自寻烦恼,自己给自己套上枷锁,从而搞得自己疲惫不堪。我们应该学会解除这些束缚,给自己减压,从而让自己活得轻松。

物我两忘

一个女尼恭敬地问赵州禅师道:“大师,请问佛法最秘密的意旨是什么?”

赵州随手掐了她的屁股一下,说:“喏,就是这个。”

女尼很生气,便质问他道:“你还是高僧吗?没想到你心中还有这个。”

赵州禅师平静地说:“不!是你心中还有这个!”

实际上,赵州禅师是想告诉女尼,佛法的最高境界是忘我,而女尼却还以为大师在非礼她,可见她没有达到忘我的程度。对于人生也一样,越纯越厚重,就越能担当。

有个作家写了他的一位朋友。这朋友到别人家里,别人给他苹果,他拿了就吃,也不客气一下,也不推让一番。吃完了,玩倦了,他就靠在人家桌子上睡着了。有时,别人给他葡萄吃,他不假思索地推开,说:“不好吃!”他也不管别人的心理感受是怎么样的。他乐意了就主动给人擦地、扫地、做饭。他不高兴时,分明看见水洒在床上也不动手擦一下,一切率意而为。

作家说自己,见人一口笑,即便心里要哭也要装作一副欢天喜地的样子。见了想吃的东西,嘴里口水淌,却硬撑面子,一迭声说“不吃不吃”。见了老官僚,心里恨他作恶多端,老不死,不早死,嘴里却满口“您老德高望重,越看越显年轻”,还要装出一副天真淘气讨人爱的样子。

作家在谈到自己的时候,说自觉很做作,但是他又不能像他的那位朋友一样,因为那位朋友今年才3岁!

3岁当然还在人生最初的境界,保持了最初的纯真。如此单纯、和谐、率真,显示了一种神圣的境界、一种纯洁的心地,实际上也是一种忘我的心境。

然而可惜的是,人越是长大,就越被凡尘俗事所束缚,再也不能享受到忘我的自由。这真是一场又苦又累的跋涉,又是一场又诱人又叫人心灰的结果。人想要的实在太多:金钱、地位、权力、情感……

人的心若死执一种观念,不肯放下,那么永远不可能达到忘我境界。忘我,是一种生命的境界,只有忘我才能得到人生的自由,只有忘我才能享人间的大欢乐。反之,如果处处以我为中心,什么都想要,什么都拿得起放不下,最终你会被身上越来越多的重负压垮。

拥有一颗纯洁的心

神殿里面灯烛辉煌,僧来人往,十分热闹。天神的塑像庄严地供奉在座上。教徒们正忙碌着,一盘盘的鸡、鸭、猪等庖牲贡品都抬上来了,他们恭恭敬敬地奉献着。

“你们为什么要用庖牲做祭品呢?”天神问。

“因为用庖牲祭祀,可以得到天神降福,赐给我们大量财富,农作物丰收,人民安康幸福。”

“不对,用庖牲祭祀是野蛮的行为。杀生流血,只会做成更大的罪业,罪业的行为,怎能带来福泽呢?”天神说。

教徒们很惭愧,就问:“那么,要怎样才可以祈福呢?”

“只有奉行众善,纯洁身心,才是福德的本源。”天神回答道。

教徒们听了,立刻信服,就跪在地上忏悔,以后再也不用庖牲祭祀了。

其实,供养天神,也并不需要什么稀有物,最重要的是有纯洁的身心。同样,对于爱情而言,并不需要整天的海誓山盟,有时候平淡得就像一碗饭。

有个美丽的女孩认识了一个男孩子。他们开始了一段浪漫的爱情之路。一切都和女孩想象中的一样美丽。

那些日子里,女孩的办公桌上,开始有玫瑰花。据说,玫瑰是代表爱情的。女孩细心地为玫瑰换水,用前所未有的温柔目光注视它们。

办公室里的女孩子们,常常在一起讨论有关爱情的话题。而恋爱中的那个女孩总是说:“爱情,一定要是浪漫的、美丽的,就好像--好像那些玫瑰花!”

有一天晚上,男孩带女孩到饭店去吃饭。

当女孩吃饭的时候,男孩坐在对面,看着她吃。女孩吃着吃着,忽然想起了小时候,外婆就常常这样坐在她对面,看着她吃饭。外婆的目光里,含着慈祥和喜爱,让小时候的她,充满了被宠爱的感觉,那种感觉,只有一个词可以形容:幸福。

女孩抬头看男孩的眼睛。那双含笑的眼睛里,映着女孩的脸,竟然也是很慈祥的样子。那一刻女孩仿佛回到了从前,小小的心里,溢满了被爱的快乐。

女孩吃剩半碗饭,放在一边。男孩对她笑笑,伸手拿走了那半碗饭,开始吃起来。他吃得那样香甜,那样自然。

女孩愣了愣。在她的印象中,只有外婆和父母才吃过她吃剩下的饭。那是只有一家人才可以做得这么自然的事啊。

而男孩……

“嘿,你知道吗,我忽然想起了什么?”男孩吃着饭,说,“我忽然想,如果以后有一天,我们穷得只剩下一碗饭,我一定会让你先吃饱。真的,我发誓!”

女孩想,这真是一个奇怪的誓言啊,可这却是男孩对女孩许下的唯一誓言!不知道为什么,女孩却为这个奇怪的、有关一碗饭的誓言哭了……

以后,当同伴们再次说起爱情时,那个女孩就总是会说:“爱情啊,爱情就是一碗饭。”

只有奉行众善,纯洁身心,才是福德的本源。我们不能总是希求生活用隆重的仪式来接待我们,有时候真心就足以证明爱情的神圣,关于一碗饭的誓言就足以打动一个女孩的心。只有戏剧中的人物才会整日地轰轰烈烈,而那些都是虚假的,就像用疱牲来祭祀,祭祀的人只是用来换取自己的利益,却并没有一颗真诚的心。

贪多嚼不烂

古今芸芸众生都是忙碌不已,为衣食、为名利、为自己、为子孙……很少有人肯静下心来思考一下:忙来忙去究竟是为了什么?多少人是直到生命的终点才明白,自己的时间浪费在太多无用的地方,而如今却已没有时间和精力去体会生命的真谛了。唐代的寒山禅师针对这一现象作过一首《人生不满百》的诗:

人生不满百,常怀千岁忧。

自身病始可,又为子孙愁。

下视禾根土,上看桑树头。

秤锤落东海,到底始知休。

寒山禅师希望以此诗警示后人:“即刻放下便放下,欲觅了时无了时。”能放下的事情不妨放下,若是等待完全清闲再来修行,恐怕是永远找不到这样的机会了。

据说,从前有个国王,放弃了王位出家修道。他在山中盖了一座茅草棚,天天在里面打坐冥想。有一天,他感到非常得意,便哈哈大笑起来,还感慨道:“如今我真是快乐呀。”

旁边的修道人问他:“你快乐吗?如今孤单地坐在山中修道,有什么快乐可言呢?”

国王说:“从前我做国王的时候,整天处在忧患之中。担心邻国会夺取我的王位,恐怕有人劫取我的财宝,担心群臣觊觎我的财富,还担心有人会谋反……现在我一无所有,也就没有算计我的人了,所以我的快乐不可言喻呀。”

是的,人生往往如此,拥有得越多,烦恼也就越多。因为万事万物本来就随着因缘变化而变化,凡人却试图牢牢把握,让它不变,于是烦恼无穷无尽。倒不如尽量放下,烦恼自然会渐渐减少。道理谁都明白了,可是能做到的人有几个?

许多人都有贪得无厌的毛病,正因为贪多,反而不容易得到。结果患得患失,徒增压力、痛苦、沮丧、不安,往往一无所获,真是越想越得不到。

有一个故事讲一个小孩把手伸进瓶子里掏糖果。他想多拿一些,于是抓了一大把,结果手被瓶口卡住,任凭他如何用力,却怎么也拿不出来。他急得直哭。

佛陀就对他说:“看,你既不愿放下糖果,又不能把手拿出来,还是知足一点吧!少拿一些,这样拳头就小了,手就可以轻易地拿出来了。”

这个小孩不得不听佛陀的话,最后手拿出来了。

我们所说的放下并不是要人们什么事情都不做,而是说要做该做的事情,不该做的事情一定不要固执地抓住不放。如果我们学会了“放下”的智慧,那么不仅会有利于周围的人,更是从根本上解脱了我们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