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小雅》教导后人:“密尔从事,不敢告劳。无罪无辜,谗口嚣嚣。”把你的事情做得密实些,不要说什么功劳苦劳。即使你无罪无错,还会有人到处说你不好。所以古贤勤是小事,却可以免大患。勤勉敬业的楷模是诸葛亮,人们用“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来形容他。这是诸葛亮《后出师表》里的句子,也是他出师前向后主刘禅表明心迹的话。他本身也是如此实践的,53岁时就过劳死了。如果他活到73岁,中国的这一段历史也许就要改写了。他留下的“军井未汲,将不言渴;军幕未施,将不言困;军火未燃,将不言寒;军食未熟,将不言饥”,是他带兵的沥血之言。诸葛亮的勤勉实在令人叹为观止。
勤勉是一个人安身立命的支柱,是修德的基本要求,同时也是在人生历程中不断前进的资本。勤劳一日,可得一夜安眠;勤劳一生,可得幸福长眠。生命的旅程就是一次远航,以勤做桨,生命的大船才能驶向远方,驶向彼岸,人生也就会更有意义。
泰勒说过:懒惰等于将一个人活埋。的确如此,只要人一懒惰,各种各样的问题都会生出来。有人懒得连吃饭都不会动手,只能活活饿死。有人懒得连路都不想走,结果只能被山体滑坡落下的石头砸死。有人懒得连气都不想出,结果只能窒息死亡……这一切都是懒惰惹的祸!
把握好每一分钟
一个小孩来到一座著名的古刹,想当和尚。之后,老方丈就安排他担任撞钟之职。这个小和尚自认为早晚各撞一次钟,这么简单又重复的事情,谁都能做。并且钟声只是寺院的作息时间,没有什么重大的意义。就这样,敲了几个月的钟觉得无聊至极,他说道:“唉,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吧。”
突然,有一天,老方丈宣布调他到后院劈柴挑水,原因是他不能胜任撞钟之职。
小和尚听了很不服气,心想:我撞的钟难道不准时、不响亮?
老方丈能看出小和尚的脸上露出不满的神色,于是就解释道:“你的钟撞得很响亮,但是钟声空泛、疲软,没什么力量。因为你心中根本没有‘撞钟’这项看似简单而又重复的工作所代表的深刻意义。钟声不仅仅是寺院里作息的准绳,更为重要的是要唤醒沉迷的众生。为此,钟声不仅要洪亮,还要圆润、浑厚、深沉、悠远。心中无钟,即是无佛。不虔诚,不敬业,怎能担当神圣的撞钟工作呢?”接受教训的小和尚听后,嘴巴犹如被堵住了一样,无话说出,只是低眉顺耳地傻站着。
时间对于每个人而言都是短暂的,我们应该对此有清醒的认识,不能像小和尚一样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
宋神宗时,宗本禅师应召住持洛阳慧林寺,并多次进宫给皇帝说法,备受礼遇。到了晚年,他以老乞归。他离开洛阳城的时候,前来送行的王公贵人车马相接,他们都给了宗本禅师很多的金子。宗本禅师心里很感激他们的厚礼,但是都一一谢绝了。临分别时,宗本禅师谆谆告诫他们:“岁月不可把玩,衰老、疾病随时都有可能来临。只有勤于修习,不可懈怠才能过上幸福的一生。”
的确,人的一生是短暂的。从古至今,上至帝王下至平凡人,很多人都为了成仙成佛而吃仙丹,终究还是死了。生老病死是每个人都不可避免的,我们只能靠人类的勤劳来充实和延长庄稼的生命,而不能不劳而获。
在时间面前,每个人的机会都是平等的。时间不会因你地位高、权力大、富有而多给你一分一秒;也不因你位卑、势小、贫困而少给你一分一秒,关键是你如何去把握它。鲁迅先生说过,浪费别人的时间等于谋财害命,浪费自己的时间等于慢性自杀。伟大的文学家高尔基也曾说:“世界上最快而又最慢,最长而又最短,最平凡而又最珍贵,最容易被忽视而又最令人后悔的就是时间。”我们要珍惜时间老人赐给我们的每一天,努力工作,让每一天都过得充实而又快乐,既不浪费自己的时间,也不浪费他人的时间。
一个人在年幼时总觉得时间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如果你现在蹉跎岁月,等将来某一天你意识到时间的宝贵时,可能就太晚了。财富是有形的东西,我们在消耗它时还能引起警觉;而时间是无形的东西,你稍一放纵自己,它就会溜走,而且根本不会引起你的注意。
颇具盛名的英国财务大臣劳伦斯曾说过:“为一便士而笑的人,就会为一便士而哭。”这句话同样适用于时间,即为一分钟而笑的人,就会为一分钟而哭。一秒、两秒的时间虽然极为短促,但你也不可轻视它。如果你不珍惜这看似微不足道的短暂时光,那么一天之中的无数个小时也将被浪费掉,一年下来,你浪费的时间将无法估量。
在对待时间的问题上,还有一点值得一提:你不要把“空闲时间”和“空白时间”混为一谈。例如,你要在两点钟去见一个朋友,但你在一点钟离开家门,准备顺道赶在两点钟之前去拜访另一位朋友。不巧的是,那位朋友不在家。这时,你该如何安排两点钟之前的这段时间呢?是在街上漫无目的地闲逛,还是在咖啡馆里坐一会儿?如果你是一个会利用时间的人,绝不会让这段时间荒废掉。你会立刻赶回家,利用这段短暂的时间给朋友写封回信,或是做些其他有意义的事。其实,最明智的办法就是,你应在离开家门的时候随身带上一些简短、有趣、知识性的短文,以供在空闲时间里阅读。
每个人做事的方法都不一样,当然在充分利用时间上也会有好多方法。无论如何,你应该明白,与其呆呆地不知该去做什么,不如效仿一下别人,有效地去分配时间。
如果一个人习惯性地连片刻的时间都能有效利用,那么他也能把握住更多的时间。不要认为片刻的时间很短促,浪费掉了也不是什么大事。如果你总抱着这种消极的态度,那么事后想时光倒流都不可能了。
虽然一分钟很短,但只要我们把握好每一个一分钟,我们的一生就会变得很精彩!把握好生命的每一分钟,也就把握住了人生的源泉。把握好生命的每一分钟,也就把握住了宝贵的知识。把握好生命的每一分钟,也就把握住了人生的时间。把握好生命的每一分钟,也就把握住了知识的资源。
莫要拖延
一位禅师训诫他的弟子们,说:“我们必须引起足够的重视,莫要虚度光阴,各地游览,横担拄杖,几千里几千里不停地游。南边过冬,北边度夏。游山玩水随你心意,多斋供,又易得衣粮。苦恼委屈呀!苦恼委屈呀!受人一斗米,却丧失了半年粮,如此行脚还有什么意义呢?诚心的施主一把菜一粒米,如何能消受呢?除了要自己努力外,是没有人可以替代的。时光不等人,有朝一日老之将至,还有什么办法能抵挡?莫要像一个落入汤锅里的螃蟹手脚忙乱,连个说话的机会都没有。切莫等闲,虚度光阴。一旦失去了人身,将万劫不复。这是大事,不能只顾眼前。为了以后能修成正果,你必须立即着手做你该做的事情。”
这位禅师的话看似平凡,但是我们平凡人要做到实在不易。在现实生活中,有的人凡事能拖就拖,白白让大好的光阴从指间溜走。拖延是一种不良的习惯,拖延可以把一个人拖垮,不管你有任何憧憬、理想和计划,都会在拖延中落空。把今天的事情拖到明天去做,所耗去的时间和精力要比今天就做大得多。立即行动,便会使人感到做事情的轻松和快乐;拖延最终使人感到艰辛而痛苦。避免拖延的唯一方法,就是随时主动地行动。我们在做某项重要决定时,可能是困难和痛苦的,但正确的决定一经作出,就要立即行动,决不拖延。
长期以来,有一位老农的一亩农田里,一直横亘着一块巨石,老农对这块巨石视而不见。这块巨石碰断了老农的好几把犁头以及其他的好多农具。老农对此束手无策,巨石成了他种田时挥之不去的心病。
一天,老农又换了一把新的犁头去犁地。跟以前一样,新的犁头刚一下地就被巨石击破了,老农心疼不已。这下老农终于横下心来决定除去这块巨石。于是,他找来撬棍挨着巨石的边沿使劲地扎进土里去,用力一撬,这块巨石动了一下。这时老农弯下腰来仔细地观察,却惊讶地发现,石头埋在地里并没有他想象的那么深,只要他稍微一使劲就可以把石头撬起来,再用锤打碎,便可清出地里。老农的脑海里此时闪过多年被巨石困扰的情景,再想到本可以更早些把这桩头疼事处理掉,此时,他禁不住苦笑了。
从这个寓言故事中,我们不难领悟出这样的道理:遇到问题应立即弄清根源,有问题更须立即处理,决不可拖延。如果一再拖延,造成的损失就会日益增大。
事实上,我们每个人都或多或少地存在着拖延的不良习惯。我们常常会因为拖延时间而懊恼不已,然而下一次又会惯性地拖延下去。这种现象,我们几乎常常遇见,以至于不以为然,以为它就是人的一种不可改变的本性。
拖延时间,看似是人的一种本性,实质是在工作和生活中养成的一种极其有害的恶习。几乎人人都希望在工作和生活中消除因拖延而产生的各种问题,但是,不少人却没有将自己的愿望付诸行动,不知道自己所推迟的许多事情其实都是自己可以尽早完成的。我们不能够把自己拖延时间的这一毛病归咎于外界因素,因为拖延时间的人是我们自己,由此受害的也是我们自己。
只有那些懂得如何利用“今天”的人,才会在“今天”创造成功事业的奠基石,孕育明天的希望。
有位专家在经过多年研究后得出结论:“世上有93%的人都因拖延的陋习而一事无成,拖延还能杀伤人的积极性。”
当一个生动而强烈的意念突然闪耀在一个作家的脑海里,他就会生出一种不可遏制的冲动,要把那种意念立即落实到纸上。但是,如果当意念来临,他没有将它记录下来,而是一拖再拖,那么脑海里的意念就会变得模糊不清,最后完全消逝了。灵感往往转瞬即逝,所以应该趁热打铁,立即行动,及时抓住。
愚痴的人、懒惰的人,该做什么事情了都要拖延一下。今天可以完成的任务,非要拖到明天,有的还要拖延到后天。这样,他的工作效率一定就会降低。
拖延不可以救人一时,而是害人一世,选择了拖延就等于选择了倒退,选择了平庸。
“盛年不再来,今日难再晨,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时间对每个人来说都是平等的,只有我们做事的态度和方法是有别的。所以,我们只有抓住时间,充分利用时间,提高办事效率,任何情况下都不要拖延,才会达到我们想要的目标。
重要的是实践
人活着总会有各种各样的追求和理想。追求和理想并不是空想,更重要的是需要你去实践,用实际行动来证明你的追求和理想。
有人认为:“理论是基础,实践是建立在理论这块奠基石上的艺术品。”也有人认为:“实践是人类生存的一副骨架,而理论只不过是骨架上的血肉。”《华严经·菩萨问明品》里说,比如,有人被大水漂流,因害怕淹溺不饮水而渴死;同样,对于佛法如果不亲自修行,就算懂得再多也是如此。
历史上出现过多少石破天惊、千古流芳的诗人;出现过多少战功赫赫、名垂青史的军事家;出现过多少为民造福、硕果累累的科学巨匠。然而他们不是只有理想就能成功的,而是有了理想后的实践。
有一位哲学家问船夫:“你懂数学吗?”
“不懂。”船夫说。
“你的生命的价值失去了三分之一。”哲学家说。
“你懂哲学吗?”
“更不懂。”
哲学家感慨道:“那你的生命价值就失去了一半!”
一个巨浪把船打翻,哲学家掉在河里。
船夫问:“你会游泳吗?”
“不会,不会!”
船夫说:“那你的生命价值就失去了全部!”
有人认为哲学家的人生价值比船夫的大,原因是哲学家懂的理论比船夫多。这个观点不见得就是正确的。
荀子说:“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见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学至于行而止矣。行之,明也。”这段话隐喻了知与行的关系,包含了荀子对实践概念的理解,具有合理的思想。
如果没有李时珍历尽千辛万苦,跋山涉水,尝遍百草,没有他数十年如一日的搜集整理,笔耕不辍,就没有药学巨著《本草纲目》的问世。如果没有司马迁的考察风俗,采集传说,没有他的忍辱负重,发愤著书,就没有历史巨著《史记》的诞生。如果没有居里夫人夜以继日的潜心钻研,没有她含辛茹苦的反复试验,就没有化学新元素“镭”的发现。
赵括喜欢纸上谈兵,然而临阵时却溃不成军。谁都知道一些灭火的基本常识,但亲临火灾现场时又有几个人拥有稳定的心理素质而临危不乱、处变不惊呢?可见,要把理论的价值充分发挥出来,实践是最重要的催化剂。
要真正懂得“粒粒皆辛苦”的道理,就要参加农业生产实践;要掌握游泳的本领,就要敢于“中流击水”;要提出切实可行的改革方案,就必须反复进行实践。认识是在变革的实践中产生的。
纽可门发明了抽水式汽轮机;瓦特在纽可门的研究基础上发明了蒸汽机;狄塞尔又在瓦特发明蒸汽机的基础上研制出了内燃柴油机。他们都是在借鉴前人的基础上,开阔思维,在实践过程中不断拓展,为人类打开了一道道科学大门。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不入虎穴,焉得虎子”;“一分辛苦一分才”;“不经历风雨,哪能见彩虹”……都道出了实践的重要性。
真理位于一口水井的底部,要亲身去实践、去追求,才能品尝到甘甜可口的滋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