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我们在生活中遭遇挫折的时候,与其埋怨这个世界,不如安然地改变自己。不必去向别人证明什么,也不必盯着别人的生活为难自己,更不必患得患失地自悲自叹。许多事情,换个角度看,其实都可以笑着处理,笑着释然。累了就停下歇歇,倦了就从容栖息,心安是最美的状态,淡然是幸福的开始。
脱去抱怨的枷锁,直面所有的问题
我们可以把社会人群比喻为一堆火,明智的人在取暖的时候懂得与火保持一段距离,而不会像傻瓜那样太过靠近火堆;后者在灼伤自己以后,就一头扎进寒冷的孤独之中,大声地抱怨那灼人的火苗。
——叔本华《要么庸俗,要么孤独》
1942年9月,维也纳知名精神病学家维克托·弗兰克尔被逮捕,他与妻子和父母一同被遣送到一个纳粹集中营。事实上,他什么罪也没有,只因他是犹太人。三年后,他所在的集中营获得解放,这原本是一件好事,只可惜,他怀孕的妻子以及大多数家人在此之前都已纷纷离世,只剩他一个人活了下来。
在纳粹营的日子里,亲眼目睹至亲至爱的人离开,可他却始终没有放弃对生存、对自由的渴望。他每天都坚持刮胡子,无论身体多么虚弱,哪怕是用一片玻璃刀当作剃刀,他也坚持这样做。因为——刮了胡子就让自己看起来脸色红润、健康状况不错,从而避免在列队检查时认为身体欠佳,而被送进毒气房。然而,纳粹营每天只供给两片面包和三碗稀麦片粥,他的身体还是在日趋衰弱,并要忍受重负荷的劳动,经常夜里三点就被叫起来去工作。
维克托·弗兰克尔无时无刻不在想逃离的办法。同伴们得知他的想法,都嘲笑他痴人说梦,来到这个地方就没有人能活着出去。既然来了,就安心地干活吧,这样兴许还能多活几天。弗兰克尔不相信自己会在这里死去,他发誓一定要活着出去。
机会,终于来了。一次野外干活时,弗兰克尔看到不远处有一堆赤裸的死尸,他在这些死人的身上看到了生的希望。趁着黄昏收工的时候,他钻到了大卡车底下,把衣服脱光,趁人不注意悄悄地爬到了那堆死尸上。尸体散发着令人作呕的气息,还有蚊虫的叮咬,他咬着牙忍受着。直到深夜,他确定周围没有人了,才爬起来光着身子一口气跑了70公里。
弗兰克尔真的逃了出去,简直成了奇迹。后来,他对人们说:“在任何特定的环境中,人们还有一种最后的自由,就是选择自己的态度。”
对积极的人来说,世间没有什么事是糟糕到极点的,也没什么境遇能够把人逼上绝路。不管遇到怎样的情形,只要内心还存有希望,不抱怨、不沮丧,努力去寻找化解的的办法,直面所有的问题,终会找到柳暗花明的转角。就像英国诗人威廉·亨利说得那样:“我是命运的主人,我主宰自己的心灵。”
女人,既可以选择让自己活在地狱,也可以选择让自己生在天堂,决定权无关外物,只关乎于心。乐观的女人处处可见“青草池边处处花”、“百鸟枝头唱春山”;悲观的女人时时感到“黄梅时节家家雨”、“风过芭蕉雨滴残”。
当然,女人豁达不抱怨的心态,不是与生俱来的,也不是一蹴而就的,唯有在平常的日子里努力积极乐观,才能在遭遇低谷的时候不失淡定。
因为天气原因,机场的广播里陆续传来各个航班延时的通知,准点起飞的寥寥无几。依岚和朋友过了安检后,安安静静地登机口坐等,她买了三本书,朋友则开始打盹。
听闻航班延迟,乘客们开始按捺不住情绪了,大多数都显得异常焦躁,扎堆找机场的工作人员询问。距离依岚最近的登机口,站着一个年轻的女孩子,穿着一身制服,显然是工作人员。她被一群乘客围着质问:“到底什么时候飞?”“为什么不让我们登机?”“凭什么要我们等?”“解释清楚流量控制是什么意思?”还有一些人,当众怒斥人家是骗子。一时间,抱怨的声音不绝于耳。
刚刚还在打盹的朋友,被嘈杂的声音吵醒了,眯着眼睛说:“唉,为难人家一个小姑娘做什么?这些事又不是她说了算,况且天气原因,跟人家吵什么呢?白白消耗体力。”说完,打了一个哈欠,无视眼前的一切,继续打盹。
半小时后,机场工作人员送来了盒饭和水,一群乘客蜂拥而上。不过,这并没有让他们停止抱怨。有人一直嚷嚷,饭送来得太晚了,饭菜的品质太差难以下咽。朋友一边吃,一边说道:“如果人家没提供饭,吵闹也没有用,那又怎么办?还不是要自己去饭馆吃?还不是得继续在这里等着?送来了就谢谢人家,吃不下去就不吃,说这些话有什么意义呢?送晚了就晚了,抱怨也没用,怎么一点都不知道感恩呢?”
吃过饭之后,传来消息说,飞机已经到了,只是要再做一个小时的准备工作。这下,四周的人又开始急了,说太晚下飞机没有大巴了,说延误这么久要有经济赔偿,说候机大厅太冷……还有人试着要冲开登机口的门,场面一片混乱。依岚望着眼前的景象,不知道该说些什么。朋友摇摇头:“横竖都要等,闹就能起飞了吗?”
终于,在等候近三个小时之后,广播通知可以登机了。乘客们着急忙慌地冲到登机口,挤着检票登机。朋友笑道:“先上去了也不会起飞啊,座位都是固定的,那么着急干吗呢?”说完,才慢悠悠地收拾东西,准备起身。
看着朋友不慌不忙的淡然样子,依岚心中感慨颇多:几年前,她和朋友也跟那群吵闹的乘客差不多,脾气火爆,可如今却已是另一番心态了,在面对那些不可更改的问题时,懂得了保持平常心。想必,在岁月的洗礼和内心的同修过程中,她们都希望在告别二十几岁青春的坎儿上,努力成为一个不抱怨的幸福的人。
遇到小事不慌张,遇到大事不怨怼,从从容容、淡然面对。如此,才是做女人最好的姿态,才是对生活最好的热爱。
心似海洋,你当温柔却有力量
有时候我们倾其所有,为的只是获得一种安全感。却不知,人从出生开始就背负着博弈、抵抗、挣扎的使命,而心灵的漂泊与惶恐是永久且无法回避的。所以,真正的安全感取决于我们对这个世界的认知与体验,以及内在修为和自身力量的强大,而不是依靠赢得他人的赠与。
——易小术《没有梦想,何必远方》
安全感,几乎是每个人都渴望和寻求的东西,特别是女人。当女人陷入犹豫不安时,总希望有一些阳刚之气来调节阴性思维,作为缓解和依靠。渐渐地,这种对安全感的享受就变成了依赖。
青鸟,人如其名,是个典型的小鸟依人型女子。丈夫比她大10岁,对她的爱,像恋人又像兄长。青鸟一直很享受被照顾的感觉,她觉得老天对一个女人最大的恩宠,就是让她一辈子都像孩子般活着。后来,丈夫的事业做大了,经常要到各地出差,待在家里陪青鸟的时间越少越少。
这时,青鸟陷入了恐慌之中。她打电话给朋友,委屈地说:“这么久了,我都习惯他一双强有力的手做支撑。以前,我睡觉的时候,总让他把手放在我的腰上,只有他环抱着,我才能睡得踏实。就算他出差去外地,我也会给他发短信说,请你把手放在我的腰上好吗?方便的时候,他也会回复我说:好,我的手一直在你那里。如果能够马上听到这样的话,我心里就觉得很安全。如果不能,就会觉得焦虑发慌,睡不安稳。”
青鸟是个极度缺乏安全感的女子,所以才需要一双手做支撑。可是,谁能保证这双手永远都在呢?没有心灵支点的女人,在生活中永远只能以弱者的姿态出现。可人生是无常的,没有永远的靠山,唯有把支点放在自己身上,才能让心灵变得充实,拥有强大的力量。
很喜欢江美琪的那首《我心似海洋》,她用轻柔的声音低诉:“我的心是一片海洋,可以温柔,却有力量……”女人心,当如海洋,温柔得可以包容所有,却永远不失自我的力量。
简宁是个典型的东方女孩,从小受亚洲文化的熏陶,她一直觉得女生就应该是柔弱的,需要得到更多的照顾和疼爱。二十几岁的时候,周围的朋友纷纷恋爱了,她也向往爱情,并希望能遇到一个人品好、家庭好、事业好、身体好、样貌好的男生。她觉得,这是女人得到幸福的指标。可惜,还没有找到如意郎君,她就到德国留学了。
为什么要去德国?简宁说,这跟父亲有很大的关系。报考学校前,父亲就跟她说:“一个有理想的女人,应该去德国发展,那里才有真正的男女平等。德国的女人们很强势,但德国女人的强势,是自由发展起来的,也是德国男人真心承认并尊重的。默克尔就是个很好的例子。德国的男人,允许一个女人坐上总理的位子,允许她在政界呼风唤雨。”
简宁到了德国,她敬佩并渴望,甚至有点嫉妒德国女人的强大。她们心里,似乎从来没有性别差异的概念。在国内篮球比赛中,男生几乎不会跟女生一起玩,哪怕他们玩得再不好,也会觉得篮球不是属于女生的娱乐,在他们心里,女生只能是当拉拉队喊加油的。在德国,她经常在体育馆跟男生打球,只要你会站位,努力体现自己的价值,他们不会因为你是女生而不传给你。
回国后,她在亲戚朋友眼里已经算是大龄女青年了,大家纷纷给她介绍男友,说年纪大了就找不到好对象了,而介绍的各类人选均以“有房、有车、收入稳定”等作为花絮。对此,简宁说:“我不在乎那些。我不会因为钱嫁给我不爱的人,也不会因为钱离开我爱的人,我希望做任何事都随自己的心性。要房子,我自己买;要钱,我自己赚;要爱人,我自己找。”
毋庸置疑,这个心似海洋、充满力量的女子,知道什么是爱,更知道什么是真正的幸福。
作为女人,可以去爱,却不要依赖。你可以撒娇,也可以哭泣,但内心要有属于自己的支点,能够承受得住生活的巨大压力,能够忍受艰难挫败在生命中来了又回,能够在身边的人需要的时候成为他们的依靠,而不只是依赖着别人,当一株弱不禁风的小草。
作为女人,不要为了家庭和孩子放弃你的事业,要有自己的圈子。走出了狭小的家庭空间,你会不断发现自己的美丽,发现自己的能量,而丈夫和孩子,也会发现你对整个家庭是多么重要,让他们感受到生活缺少了女主人会变得一团糟。其实,这无不是经营家庭、体现个人价值的一种方式。
身为女人,不管是做公务员,还是做家政服务员,都能在事业上独当一面。这是让身心强大的有力支撑,工作不只是为了赚钱,更重要的是让你有自己的一片天,它能给你自信,让你独立,获得幸福。
当你努力成为了这样的女人,那么不管你走到哪儿,和谁在一起,都有足够的力量给自己幸福,给身边的人快乐。
从容一些,人生没有最好的选择
人生哪有那么多观众啊,是自己常常入戏太深。这个社会没空理你。一切的一切可说再见,也可说再也不见。坦白说,没什么大不了的,缝缝补补懒里吧唧的人生不是我想要的。
既选择,勿回头,勇敢向前走吧。自由自在,像风一样,迎着山谷上升,贴着大地飞翔,以梦为马,直到世界尽头!
——《走吧,张小砚》
读大学时,刘薇谈过一个男朋友。对方长得眉清目秀,只可惜家不在本地,个性又太强,临近毕业时,为了去留的问题两个人争论不休。最后,男孩义无反顾地去了上海,刘薇留在了大连。起初,两个人还保持联络,可时间久了,彼此见不到面,打电话发短信也总是闹误会,无奈之下只好分手。
度过了两年的感情空白期,家里人开始催促刘薇去相亲。她觉得,这一次谈恋爱一定要谨慎,要找一个家在本地的男孩,性格也得温和点,绝不能像之前的男友那样,为了一点事就跟自己吵吵嚷嚷,她实在无法忍受。
刘薇这次精挑细选的对象,是一个性格温和的男孩,什么事都顺着她、让着她、很少发脾气、家离得也不远。恋爱之初,刘薇感觉很好,可慢慢地她又厌烦了,觉得对方不太适合自己,性格温和固然好,可很多时候缺乏主见,也没什么思想。她心里开始迟疑,也有点后悔。毋庸置疑,最后两人也是以分手告终。
接下来的日子里,她重复着这样的过程:选择,放弃;再选择,再放弃。到后来,身边的人也不愿意给她介绍对象了,都说这女孩子太挑剔。作为父母,自然了解女儿的秉性,尤其是从事心理研究工作的父亲,更是觉得有必要给女儿上一堂“人生课”。
恰好,家里的老房子拆迁,新房还没有拿到钥匙,一家人只能暂时租房住。父亲把租房的任务交给了刘薇,刘薇自信满满,说没问题。其实,那是她第一次租房,没有任何经验,可脑子的想法却不少:一定得有落地窗,光线好;小区周围的设施要全,方便日常生活;最好有集体供暖,冬天住着比较舒服……开始,她觉得这事只要交给中介,一切都能按照预想的计划来,在她看来,这些要求也不算太高。
结果呢?中介带她看了几套房子,她都不满意:带落地窗的房子,都是近几年新建的,周围设施比较完善,可多数都是天然气自取暖型;那些有集体供暖、住着舒服的房子,往往看起来都比较老,楼道也很旧,而且都是板楼,没有电梯。
选择有落地窗的大房子,那么冬天就得自行取暖,至于房间是否暖和,这部分费用是多少,都是未知的;选择陈旧的老楼,格局不太满意,少有南北通透的房子,总觉得房间里不够亮堂,若在三楼以下还好,若是五六楼,家里的老人上下楼也成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