驾驭梦想,智引未来——寄语微软亚洲工程院五周年
微软亚洲工程院业已迎来了建院五周年这一重要时刻。回首过往近2000个日日夜夜,我的最大感受是:我们没有浪费时间,我们成为了梦想的驾驭者,我们在中国打造了一个世界一流的软件研发机构。创院之初我们设立的两个目标(建立顶尖的技术和产品研发团队、为微软和中国开发全球和区域市场所需的重要技术和产品)已基本实现,但我们仍须努力——先前的目标因工程院综合实力的持续壮大、团队战斗力的不断强化而被赋予了更深刻的内涵。
我并不想反复强调五年来工程院对包括Windows、Office、Windows Phone、Exchange Server等微软公司核心产品所作出的贡献,毕竟我们已迈入了一个全新的发展阶段。
起初,的确有不少人认为工程院仅仅是一个把研究院的成果转化成产品的机构,但实际上,这几年来我们所做的工作远远超出了这个范畴。更多的时候,我们是在针对中国乃至全球市场的用户需求,打造具有开创性和实际应用价值的新技术和新产品。此前我曾谈到工程院的“创新三部曲”:刚成立时我们是以研究成果的转化作为确保工程院得以存续的初始任务;随着能力的逐步提升,两三年前我们开始参与微软核心产品的关键技术及重要功能模块的研发;现今,我们已能够独立作战,战之能胜了——我们拥有了根据市场需求独立设计、开发和发布产品的实力和能量。
今天的工程院再不是一个以主观的技术创意来驱动的研发机构,真正支持我们不断成长和进步的力量来自用户。我们必须准确判断、实时把握用户需求的趋向,将用户的迫切愿望提炼为对技术、产品功能的定义,并在此基础上展开研发,才能令工程院对微软公司、对中国、对最终用户的价值得以最大化。
在我看来,支持工程院快速成长的主要因素有二:一是来自微软公司的资源助力;二是得益于迅速崛起的中国经济。前者为我们提供了成长所需的资金、技术创意和经验丰富的“导师”,后者则给予了我们丰富的发展机遇、无穷的创新可能性及高质量的人才和团队。
五年来,工程院最大的收获是“人”。一定要把工程院建设成一个人才的培训中心,这是自成立至今我们始终坚执的一个理念。我们希望吸引一批业内最强的精英,同时培养出一批无论对其个人还是对产业和国家而言都可以说是“前途无可限量”的未来之星。现在看来,我们出色地完成了这项堪称“艰巨”的任务。五年来,我们累计为公司招募了近千名员工,其中包括很多来自海外软件业界的资深人才。至于更多的、我们由国内高校选拔出来的年轻人,如今他们中的大多数已成为各个部门的技术骨干。一言以蔽之,我们用了五年的时间培育并储备了一群有能力开发重要产品的中高端人才,他们必将成为工程院继往开来、不断进取的核心力量。
必须强调,工程院决不是仅着眼于为自身、为微软公司吸纳和培育人才。从长远来看,国内IT产业将是跨国公司研发机构人才战略的最大受益者。不久前一份由英国《经济学人》杂志信息部和商业软件联盟最新推出的报告显示,虽然研发环境和法律环境大有改善,但在2008年全球IT产业竞争力排名中,中国大陆排在第50位,较上一年下降1位。鉴于“排名变化主要由研发环境、人力资源和IT基础设施三大方面的表现决定”,且中国软件人才总量并不逊于其他国家和地区,我们有理由相信,研发领军人物(包括架构师、富于经验的管理者、谙熟技术且乐于合作的开发人员)的匮乏已成为制约中国软件业、IT业提升其全球竞争力的一大桎梏。
工程院在人才方面的持续投入和付出有助于改善这种局面。一直以来,我们都采取双管齐下的方式来帮助国内人才实现跨越式成长。一方面,工程院致力于将来自国内高校的一些有潜质的人才培养成了解软件开发流程、掌握关键技术的高手;另一方面,我们还积极引进国外优秀的软件开发管理人才——他们既带来了成熟的软件开发流程,同时还不断将先进的项目管理经验移植转注给工程院的年轻人。
五年来始终如一的“创业者(Start-up)文化”是工程院能够保持活力和反应速度的关键所在。我们渴望构建一个集创新氛围、全球性产品开发流程及全新员工培训方式于一体的高效研发机构,我们做到了。“创业者文化”的特点之一是灵活性强,即拥有迅速应变的能力,这使工程院全体员工在面临竞争和机遇时有能力迅捷应对。
五年来,我们主导或参与了微软公司许多重量级产品的开发。如果逐项罗列2003年至今我们探索、研磨的每一个项目,那么这份名单的队列会很长。而重点是我们的工程能力是否变得更强大、更多元化?答案是肯定的。这一点也是最令我们自豪的。几年前工程院需要到微软雷德蒙总部去拿项目,由总部告诉我们该做什么、该怎么做。今天,我们可以自主地针对市场需求来设计产品。即使是重要性非同寻常的产品,也都是由我们与雷德蒙的同事们一道探究需求、提出概念、设计功能。这自然是巨大的进步。
眼下,工程院专注的产品开发方向包括计算机语音(TTS)、移动通信、企业信息通信、人机界面、数字医疗和数字娱乐等。我相信,在下一个五年里,来自工程院的技术和产品不仅会有力地支持微软公司的全球业务,还将深彻地革新中国乃至世界其他区域用户的应用体验。
总而言之,以来自中国的非凡智慧成果参与甚至引领区域乃至全球IT产业的未来,这既是我对微软亚洲工程院的一个预期,也是我们所有人必须承载的使命。
(本文写作于2008年)
我的“研发十年”
2009年4月13日是我回国从事研发和管理工作第十年的纪念日。我很庆幸自己当初作出了一个正确的选择。能够在中国经济与科技发展最快、最好的十年,和一群富于创新激情的同事一起工作,并且见证和参与了微软在中国研发的十年创业与成长,其间的收获实在太多——在这篇文章里,我想和大家分享自己的一些真实经历与感受。
第一,在作出重要决策时,理性的分析固然重要,但同时要重视情感倾向的力量。关乎个人的大的决定常常需要用智慧和心一起来完成。
从1985年到1998年,我先后在丹麦、新加坡、美国学习和工作,在回北京之前,我在硅谷的惠普实验室做多媒体方面的研究工作。记得一个周末,我和家人去一家亚洲超市采购食品,付款后,我拿到一张优惠券,可以用来租录像带。浏览间我注意到货架上有一部中国的电视剧,就租来看看。那部电视剧是《爱你没商量》,剧情和角色我记得不是很清楚了,但让我现在还记忆犹新的是,在看这部剧集时,我被其中人物生活和工作的环境,以及他们之间的对白深深震撼。我突然感到,自己太久地远离所生长的那片故土,对她的变化是如此陌生。自此之后,回国的想法就不断在脑海里闪现,驱使我寻找各种回来工作的可能。半年后,我得知微软将在北京成立一家基础研究机构。两件不相关的事就这么交汇到了一起,为我在回国的同时可以做自己的研究提供了最佳机会。
在那个时候,回国的念头已经不可遏制,但基于多年来“理性判断”的惯性思维,我还是决定在回来之前先看看未来的工作和生活环境。那时北京正值初春,一天中午,我向一个房屋租赁中心了解租房的行情。霎时间,窗外的天空变得昏黄,接着就是沙尘暴铺天盖地而来——沙尘暴和污染正是一些朋友劝我“慎行”时提到的。后来我认识到,那时我的心已经回来了,感性的“东风”压倒了理性的“西风”,所以回国看到的一切都能从正面支持自己的决定,负面的印象也都能被潜意识忽略。
第二,只要有长远的策略,短暂的变动并不足惧。
微软亚洲工程院的诞生首先得益于中国的大环境。正是中国在政策、人才和市场等诸多领域的优势,才会让微软考虑在美国以外设立职能完备的产品开发机构。不过,当我们真正建立团队和开始工作时,我发觉一切都比我想象得要难。最初我们只有20多人,而且多数人不具备开发全球产品的经验。但是即便如此,工程院的目标一直很明确,就是要成为微软全球化的技术创新和产品开发机构,成为微软和中国软件产业技术交流与合作的桥梁。
创建之初的一段时间,我们曾以机构快速成长为第一要务,但是很快我们就意识到发掘和培养人才才是最重要的。只有吸引和培育一批具备全球产品开发经验和能力的员工,之后才能考虑研发面向中国市场的创新技术和产品。于是,我们用了五年的时间来扎扎实实地做培养人才和团队的工作。
这五年,工程院不断在变动、调整中完善和优化自身的核心竞争力。变动是一个组织的一种常态,但无论怎么变,我们都要保证前进方向的正确。这要求我们能审时度势,对行动有长远的策略规划。现在回头看看,我们很幸运地得到了团队和每一位员工的支持和帮助——我们一起迎接了一个又一个挑战。还有至关重要的一点,就是中国充满机遇的创新环境为我们提供了源源不绝的给养。
第三,虽然对积淀许久、准备充足的人和企业来说,所谓“机遇”只是一个触发点,但没有机遇,我们就可能一事无成。
例如,正是由于恢复高考,我才有了上大学的机会,那是我人生中最大的一次机遇。就我个人而言,如果说我可以为这些年来取得的成就而自豪的话,最重要的原因是很大程度上我没有丢掉,并且努力追求和把握住了一些特别重要的机遇。正是回国的决定,让我赶上了中国经济过去十年的突飞猛进,赶上了微软研发在中国发展最迅猛的十年。无论对个人或企业而言,机遇和挑战都是并存的。
当前全球经济遇到了很大的挑战,但也有很多机遇。现在可能是个人充电、补充知识和技能的最好时机,而企业则可以在聚焦主业和强项的同时,冷静地判断经济恢复时哪些技术、产品和服务可能会成为消费者关注的热点。今年以来,国内外许多企业都开始在数字医疗、互联教育和3G方面投资,这就是一个例子。
总之,虽然前方的道路上总不免有许多荆棘和坎坷,但我们永远应当怀抱希望,不断追求。
(本文写作于2009年)
有智慧才有未来——写在Windows 7正式发布的前夕
10月7日,微软公司在全球同步发布了新品牌Windows Phone和Windows Mobile 6.5操作系统。半个月后,备受用户关注的Windows 7将正式面世。
更多的微软新产品也即将登场——未来的6个月内,预计Office、必应搜索引擎、硬件及企业级产品都会陆续推出重大更新,而且所有的产品中均凝结着来自中国的智慧。
《华尔街日报》的评论很中肯,Windows 7是“微软推出的最好的Windows版本”。的确,这个新的操作系统简洁、稳定、易用,并且最大程度地照顾了用户需求,优化了用户体验。微软中国研发集团的多个团队参与了Windows 7的研发。例如,对MSXML、WDAC等核心组件乃至整个系统诊断和维护功能进行设计、开发和测试,基于Windows 7平台对全球22种语言的主流应用程序进行兼容性调试;开发智能化设备台和本地化UI,与国内各行业伙伴合作开发可提升用户满意度的应用等。让我深感自豪的是,在此次参与Windows 7开发的过程中,我们的团队在工作的深度、广度和难度上都大大超越了以往。
在微软已发布或即将发布的其他产品中,中国团队的贡献也很大。例如,必应搜索引擎中就包含了微软亚洲研究院的图像搜索、视频搜索等技术成果。早在微软亚洲研究院成立之初(1998年),我们就已将互联网搜索确定为研究方向。那时,许多IT从业者甚至还未充分估计到搜索引擎的价值;而今,这枚智慧的种子已长成一棵参天大树。微软中国研发集团的另外几个团队还结合中国用户的需求实际,开发出许多独特的产品,如基于微软的地图搜索技术,以城市消费生活指南为主要功能的折酷,可自动追踪主人的目光、并能对画面进行实时卡通视效处理的高清摄像头应用软件,以及一款全新的、可用于各类互联网装置(Customer Internet Device)的嵌入式操作系统。我想,当上述这些源于中国(但后台的关键技术适用于全球)的技术和产品率先在国内市场取得成功,就可以被推广到全球更多的区域,也就能更快地推进我们一直倡导的“中国智造、慧及全球”的愿景。
智慧无疑是驱动这一美好愿景成真的重要力量——软件赋予硬件以智慧,机制赋予团队以智慧,创新赋予一个国家的经济模式以智慧。
回顾微软中国研发集团在中国走过的历程:微软亚洲研究院成长为世界顶尖的计算机实验室仅用了不到十年时间;不满六岁的微软亚洲工程院已成为微软全球重要的产品开发力量;微软服务器与开发工具事业部(中国)诞生仅四年多,已为Windows Server、SQL Server、HPC Server等重要的企业级产品作出了重大贡献,并携手曙光,打造出中国第一台百万亿次超级计算机;微软部署于深圳的硬件团队目前承担着整个公司近50%的硬件研发项目;战略合作部则持续提升我们与国内软件业伙伴的合作规模,并通过技术授权、项目外包等多元形式积极履行微软对中国IT产业的承诺。正是由于我们构建了一个很好的机制,充分激发了个人、团队乃至整个机构的智慧,微软中国研发集团才能实现如此快速的成长。
有智慧,才有未来。对于刚刚走过60年的中国来说,打造可持续的竞争力是极其重大的课题,而创新则是必选答案。不过,说到走什么样的创新之路才算是智慧的选择,我想,首先还是应当继续强调创新的多维特性。在PC、互联网、信息通信、消费电子等领域,中国巨大的市场容量都足以消化从技术、管理、文化、用户体验直至商业模式的创新成果,所以仅把“创新”等同于“技术进步”显然有失偏颇。其次,具体到技术创新的范畴,一切投入和实践都应以开创新领域、发现新用途、制造新体验为着眼点和出发点,这样才能有效地避免时间和资源的浪费。其三,各个领域的创新都需要更务实的人才。回国工作的这十多年来,我有幸与一群最优秀的年轻人一起工作。新一代年轻人的共同点是更自信、视野更开阔,而且更国际化、敢于展示个体的独特性和创造力。但坦率地说,在踏实做事、注重细节方面,部分青年朋友还有着很大的提升空间——有价值的创新决不允许浮躁的存在,而我们如果想做出令世界为之震撼的创新成果,就必须培养出更多严谨认真、不相信“奇迹”的人。
(本文写作于2009年)
以中国创新打造全球商业影响力——微软亚洲工程院的新长征
“2003年,在微软亚洲研究院成立五年之际,我和张宏江博士在北京建立了微软亚洲工程院。在微软的架构中,工程院是独一无二的,其诞生不是因为公司突然萌生了特定的产品开发需求,而是因为微软领导者对中国人才的创造力和激情的由衷信任……”
“微软在世界其他国家和地区从没有过类似的机构设置——不局限于某项技术和产品的开发,而是涵盖了从核心技术(如Windows、移动技术、数字医疗等)到新兴市场的全方位创新。凭借着强大的创造力,工程院在许多微软产品的研发过程中发挥了不可或缺的作用……”
由亚勤《变革中的思索》一书中摘录的这两段话解释了微软亚洲工程院诞生的原因及其独特的价值。
2003年至今,微软亚洲工程院迈过了三个发展阶段——
最初,我们的职能是孵化器,孵化技术、孵化产品、孵化人才,发展目标则是打造出科学的技术产品开发机制和能力。
大约在三年前,工程院开始聚焦于更具自主性且对中国用户和微软公司而言都更重要的核心技术和产品研发,并将强化创新能力、开掘新兴市场需求作为团队的重要任务。
今天,从工程院自身状况到市场环境、从创新氛围到竞争态势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我们因而确立了“以中国创新打造全球商业影响力”(Local Innovation,Global Business Impact)的新目标,并进行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实践。无论是主导开发整个微软公司的医疗系统产品(Healthcare),还是基于全球竞争形势及国内合作伙伴的反馈来帮助公司制定相关战略(如Windows CE),都是几年前我们不敢想象的。最重要的是,这一切努力都不是由微软总部“自上而下”提出要求,而是由工程院自主计划和实施的。这要归功于三个方面:一是微软公司提供的丰富资源和宽广平台;二是全体员工的创业者意识和永不满于现状的精神,三是中国的飞速发展和迅猛变化。我们深深感到,自己有责任让微软这样的世界级巨擘快速适应中国的现状,把握市场机遇、创新机遇、人才机遇。同时,我们也希望借此为微软公司的现在与未来带来更多积极的变化。
诸多因素形成的合力驱动着我们跨越重重障碍,不断超越和突破。在每一位员工的身后,是一座座值得长久忆念的里程碑。
◎折酷
折酷平台可以为亿万互联网用户提供实时更新的电子优惠券,在为用户创造便利和实惠的同时,能帮助商家有效评估和优化促销及广告行为的投资回报。当前,微软总部正计划把该产品纳入公司的互联网广告平台,这也意味着,源于中国的创新将真正对全球范围内的用户产生有益的影响。
◎医疗系统产品
在医疗系统产品的起步阶段,工程院只承担了该项目的孵化任务。随着开发进程的不断深入,我们发现,作为微软针对新兴市场的新兴业务,医疗系统产品若按照“常规”思路运作,势必会走上一条极其漫长且结果难料的路。因此,我们大胆地调整了规划,用创新的眼光、创新的方法来应对挑战。我们在泰国并购并建立了新的团队,并决定立足于中国医疗保障体系的实际情况研发和销售产品。由此,我们的团队得以很快深入医疗领域,并高效实现了信息技术与医疗流程的整合。
◎嵌入式平台
近年来,围绕嵌入式平台的竞争越来越激烈,当工程院建立相关的研发团队时,微软的Windows CE系统正面临着传统和新兴对手的重大威胁。在与许多合作伙伴、OEM厂商深入沟通后,我们认识到,决不能将开发PC操作系统的理念和“惯例”延续到嵌入式领域,必须加快开发速度,同时在新产品开发初期便携手各方伙伴共同定义产品功能。在正确观念的引领下,我们的努力获得了一定的回报。
类似的案例还有很多。让我感到欣慰的是,作为微软亚太研发集团旗下的重要机构,工程院的一系列想法和实践现已成为整个研发集团的核心策略,我们的理念、目标和追求亦为集团采纳和吸收。
其实,与时俱进的不仅是工程院的实力与规模、使命与愿景,还有我们的文化。
尽管机构日趋成熟,但“创业者文化”仍然是我们赖以存续和发展的基础。我们的员工富于战斗力,同时,团队内部、团队与团队之间仍像一个彼此关心、抱团齐心的家庭,很多已在工程院“奋战”多年的资深员工依然保留着激情和自豪感。成熟的机构仍存有年轻的感觉、创新的精神与创业者的文化,这就是工程院能够持续吸引优秀人才的磁力之源。
此外,先前的工程院文化也被赋予了新的内涵。
A(Action)——灵活而主动。我们要求员工拥有迅速应变的能力,在面临竞争和机遇时有能力快速、正确地作出反应。
T(Technology and Innovation)——专注创新。痴迷于技术探索,专注于业务创新,并力求在我们所处的任一领域跻身顶端,是微软的一大文化特质。微软亚洲工程院也秉承了这种文化。和过去一样,对创新技术的不懈追求仍将是微软亚洲工程院的立身之本。
C(Caring)——关怀。也就是说,让每一位工程院员工都有“家庭一分子”的感觉,并总能在向目标目标发起冲击的过程中找到事业发展的机遇。我们已经创造了一个环境、一个平台,在此基础上,我们鼓励员工改善自身的弱项,成长为最优秀的人才;而员工们则将有机会为微软公司、为中国做一些事情——可以肯定的是,做事的过程也会很愉快。
未来十年,IT产业的技术变化会越来越快。随着新技术逐渐深入不同的产品和应用,又会产生新的动力,并反过来推动技术向更快、更深、更广的领域发展,这使任何企业、任何机构都将面临更严峻的挑战。而若想在瞬息万变的技术形势下保持领先,企业必须建立先进的文化和机制,培养一批人才,进而辨别并适应现实与未来将要发生的变化,为用户创造价值,为自身创造差异性竞争的优势和新的发展空间。
过去七年,微软亚洲工程院已经交出了一份令人满意的答卷。走过的路给了我们强大的信心,让我们相信,在未来,工程院也会持续成功。得益于我们在新技术领域和快速变化的中国市场中的知识和能力积淀,今后我们将开发出更多、更重要的新产品,让中国创造能够联动世界,并帮助微软在快速变化的全球IT产业取得更大的成功。
(本文写作于201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