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家教超级父母VS绝对宝贝——海外育儿
49110500000009

第9章 混血甜心小Terry

我家的宝贝

张颖

Teressa LeAnn Copple,昵称Terry,2007年2月8日生于天津。现在已经上幼儿园了。以前大名叫张博园,我觉得有些像男孩子的名字,又给她起了张涵智,希望女儿能够有着如大海般博大的胸怀,能够有一颗包容和感恩的心,并且做个不仅美丽还有智慧的女孩。

女儿性格更多的偏向父亲,随和,安静,有爱心,乐观,很少哭,比较独立,但是非常敏感。很少与生人讲话。

和其他的小朋友一样她喜欢所有新鲜事物,最喜欢吃甜食和面条,喜欢爱冒险的朵拉。现在最让我头疼的事就是她超爱模仿他人,而且速度之快和准确程度都很惊人。最近因为看到她学到的坏习惯我经常很严厉地对她说不,而引发她竟然“威胁”我说:“你再说我,我就去幼儿园了。”

Terry博客:http://blog.sina.com.cn/cutyterry

生在天津长在天津的传统保守、脾气急躁、粗心大意的中国女孩我,在工作中结识了不远万里从美国来到中国的幽默诙谐、稳如泰山、精益求精、完美主义的他(Kevin L.Copple,中文名高凯文),从此他放弃了在美国所有的一切落户在了天津。我们从相识相知相恋走入婚姻的殿堂到有了我们共同的最宝贵财富——可爱的女儿。如果说嫁给美国丈夫改变了我的生活轨迹,那么有了女儿后她改变了我的生活方向。虽然我们没有让人羡慕的名车豪宅的生活,而更多的是每天没完没了的家庭琐事和东西文化的碰撞与摩擦,但是我享受这时而让我惊喜时而又让我抱怨的累并快乐着的真实生活。

我家的故事怀孕篇

男生VS女生

怀孕伊始,引来周围亲朋好友(也包括我自己)的无数猜测和想象:这个混血宝宝会长得啥样儿?像东方人多些还是像西方人更多?会不会像传说的那样——混血儿都很聪明……

我开始很想TA是个男孩儿,因为我属于很粗心大意、脾气急躁的女人,如果是个男孩儿,我就不需要细声细语地对着他讲话,而且如果他被我的粗心大意和脾气急躁所传染,倒颇有点儿男子汉的味道。若是女儿,那么我还要在她面前压着我的暴脾气,摆出一副淑女的样子,肯定会让我疯掉。

LG一直坚持希望是个女孩儿,他说等女儿长大了会和妈妈更亲近,有一天他离我先去还有女儿给我做伴儿。有道理,更何况人们都说女儿随父亲,如果女儿能像LG那么稳重的性格肯定会是个淑女。但是LG再三嘱咐我检查时千万不要问医生怀的是男是女,即使医生想告诉也不要让她说,我们要的就是这神秘、惊喜的感觉。在西方,蓝色代表男生,粉色代表女生。新生儿头发普遍都很短,分不清男女,女生会在头上系个hairband(头饰)表示“我是女生”。没有人会对婴儿的性别那么热衷,孩子就是孩子,跟他的性别无关。LG始终不明白为什么我的亲戚和朋友会对我怀的孩子的性别那么感兴趣,他更不理解有的女人生了女孩儿,丈夫家的人对她冷漠甚至要离婚。

唐氏综合征VS一切正常

由于我是高龄孕妇,做唐氏综合征筛查时我的值极低,只有1比400多,我的朋友是1比2万多,说明我极有可能生一个有先天缺陷的宝宝。我和LG不知探讨过多少回这个可能性,他说:“我们都很健康,也没有什么不良嗜好,应该不会有事的。”同时也很担心孩子性别若你如我愿,我会不高兴,因此不停地给我灌输:“无论是男生还是女生,你都会同样地爱TA,对不对?如果我们的孩子先天有缺陷,我们要给TA更多的爱,你能做到吗?”我含着眼泪说:“OF COURSE。”他说:“你保证。”我说:“我保证。”

虽然担心时常伴随着我,但是幸好我是阿Q的忠实粉丝,为什么要把痛苦提前折磨自己?说不准那个什么唐氏筛查在我身上就是个例外呢?既然盼望是个女孩儿,那祈祷上帝给我的女儿一副姣好的面容也不为过。

更重要的——智力,IQ一定、千万、必须要像LG,但是EQ一定要像我。于是乎,盘算着我的女儿是皮肤白皙、一双水汪汪的大眼睛(蓝色的更好)、高鼻梁(但是不要太高)、身高1.65m以上、一双笔直的大长腿。她的IQ有可能在150甚至还高,EQ也不赖。这样的想法几乎每天都要在我脑子里盘算几遍,想着想着就偷着乐,也由此冲淡了那个1比400的检查结果。现在想起来,都觉得那种带有一丝神秘感地对美好未来的憧憬是一种享受。

被推进产房的刹那,所有的憧憬烟消云散,什么男孩女孩、大眼儿小眼儿、皮肤深浅、鼻子高矮、腿长腿短的,一切都不重要了。只有一个念头,我的孩子不管是男是女只要健康就是我最大的期盼。谢天谢地,我和LG的第一个愿望实现了,医生把孩子从我的肚子里拿出来的同时告诉我是个女孩儿,并一切正常。

这个“一切正常”听起来是那么普通,可是这个“一切正常”对于我来说,相信也是对所有的家长来说是他们得到的这个世界上最好的礼物。

现在女儿一天天长大,如果不是周围人的评论,我对她到底长得像谁已经不以为然了。看着她每天陶醉在自己快乐的世界里,灿烂的笑容永远挂在脸上,纵然她不拥有我为她设计的美貌,但是她的笑容证明她很健康、快乐。她长得到底像谁又何妨呢?纵然她没有显现出每个父母都企盼的“神童”特征,并且身上还有很多缺点,但是我会尽我的努力爱她、关心她、帮助她、引导她,并鼓励她实现她自己的理想,即使她的智商没有150或是160,即使她的理想是当一名收银员或是厨师(现在已经发现她对做饭的玩具比较感兴趣),相信只要她能实现她的理想,那么她肯定是世界上最快乐的人。

碰撞篇

我VS我的妈妈

从怀孕起,我的妈妈就开始了对我无微不至的照顾,现在更是不停地忙碌着帮我照顾女儿。她给了我们全部的爱、全部的心思、全部的精力,老人家甘心情愿为她的外孙女做任何事情,即使需要用她的生命来交换她也在所不惜。

我很感激我的妈妈,有这样无私奉献的妈妈和姥姥对于我和女儿来说是幸运的。可是这位甘于奉献不求索取的老人,也给我带来了隐隐的忧虑。

女儿学爬和学走路时,姥姥总是试图阻止我们让女儿过早地做这些,她认为女儿的身体会吃不消。可是Terry偏偏不领她老人家的情,在LG的“教唆”下,无论摸、爬、站还是走,都很早,11个月就可以自己独立行走了。当然这些都是我们趁着姥姥不在时让她练就的。

如果女儿不小心摔了,姥姥的尖叫声肯定要高过孩子的哭声,随后伴随着无休止的责怪(当然也包括她自己)。大多时候女儿根本没当回事,可是听到姥姥的叫声后,她马上就哭了,让姥姥抱起来又哄又亲。为此我和她争执过N次,依然无济于事。她的逻辑分析是,因为我们没有尽到责任导致了Terry摔跤,责任在我们、在那些被女儿碰到了的东西,而不是因为女儿自身不小心或体能的原因。可是我记得有篇在讲东西方育儿差别的文章是这样说的,家长这样的做法会让孩子没有责任感,理所当然地认为我没有错,一切都是别人的错。

最近女儿有一个很无理的要求:喝奶时要我们帮她拿着奶瓶。这其实也是由姥姥的“爱”而起的。前几天,姥姥看着Terry自己抱着奶瓶喝奶,凑过去说:“宝宝累吗?姥姥帮你拿着吧。”就这一次,女儿就铭记在心了,现在每次喝奶喝到一半时就说:“我累了”,并坚持要我们帮她拿着奶瓶。而且我发现女儿最近这种依赖的思想有增无减,她可能在想——爱我就要为我做事。

为Terry做事对姥姥来说是义不容辞的责任,那是爱的体现。不仅要为她做事,还要想她所想,她认为她的感受就是孩子的感受。女儿从很小的时候吃饭就坐在她的坐椅(high chair)里,坐车则坐安全坐椅。可是姥姥总觉得用安全带绑着孩子会不舒服,常在一旁说“这样孩子多累呀,不舒服”之类的话。那时女儿不会说,可现在就会嚷嚷“不舒服,我太累了”等。有时女儿不好好吃饭,姥姥就会在一旁说:“是不是今天的饭不好吃呀?”小人儿马上说:“不好吃”,然后拒绝吃饭。姥姥总是想替女儿把她的思想表达出来,如果他老人家觉得开空调冷,她就会觉得女儿肯定也会冷,实际上女儿当时还一身汗。如果她觉得这个玩具很简单没意思,她就会替女儿做出判断说“这个玩具不好。”

其实不止我的妈妈,有时我也会不自觉地把我的意愿强加给孩子,让她用我的方式去思考,让她接受我的感受和判断,却忽略了孩子还只是个孩子,她的思维与视角和我们成年人是截然不同的。

姥姥对女儿的疼爱,还体现在她无时无刻不在为她做选择、做决定。在她眼里女儿是个小孩儿,她“什么都不懂”,没有能力自己做选择、做决定。我们带Terry一起买东西,我总是有意无意地让女儿自己做一些选择,比如买哪个玩具,买哪种零食,当然也不是她提的所有要求都能得到满足。可是每当我这样做时,姥姥则在一旁说:“她一个小孩儿,知道啥呀,你想给她买什么就买吧,买了她也不一定玩儿多长时间”。我这样做的结果是女儿很满意,虽然只是小小的一个玩具、一个零食,但那是她自己做的选择。我相信在她的幼小心灵里,家长满足她想“拥有”的欲望比她拥有的东西更重要。

记得看过一本家庭教育的书上说“孩子的感受和他们的行为有直接的联系;孩子有好的感受,就会有好的行为;怎样让孩子感受好?那就是接受他们的感受!当孩子的感受被不断否定时,会觉得困惑和愤怒。这也是在暗示孩子不要去了解自己的感受,不要相信自己的感受。”所以当我们家长还没有让孩子表达他们的感受之前就已经想当然地替他们把我们的感受强行让他们接受,他们就会感觉被忽略,久而久之他们就会感到我不需要有任何感受,而且或许我的感受是错误的。这样他们可能会变成一个冷漠或没有自信的人。

我想如果我的妈妈看到我写的这些也许会很伤心,那么辛苦地照顾我们,却落得一身不是。也会很不理解,尽管我曾经无数次地给她解释不要那样做的理由——孩子和我们成年人一样,她们有自己的感受,有自己的欲望,有选择的权利,有做决定的权利,也有犯错的权利。我们做家长的责任是监督帮助,而不是他们的救世主。可她认为家长为孩子做事,为他们规划未来,有什么错?这叫可怜天下父母心。

其实我也时不时地犯一些和姥姥一样的错误,也做不到彻底地放手。但是我会告诉她:

她的摔倒是因为自己的过错,而不是他人的原因,她自己要小心,这是她自己要负的“责任”;我还要坚持让她坐安全坐椅,让她知道世界上有一种东西叫“原则”,而且原则是必须要遵守不能违反的;我还会尽量培养她独立,自己多动手,多给她锻炼的机会。那么她就不会理所当然地渴望不劳而获的生活,而且也不会因为自己的无能为力而懊悔;我还要给她充分的自由去做选择、做决定,让她从做选择、做决定中领悟其中的艰难和快乐;我还要坚定地对我的女儿说:“Yes,You Can.”……

那样我不需要再为我的孩子由谁做主而担忧。那个人不是姥姥,也不是我或是她Daddy或是任何人。我的孩子会很从容地对每一个人说“我的人生我做主”。

东方“慈母”VS西方“严父”

我自认为是个中国传统意义上的“慈母”,整天想孩子所想,急孩子所急。

可针对如何对待女儿,从她出生开始,东西方文化在我家就从未停止过碰撞。衣食住行没有一样没有发生过冲突,从穿连体衣还是和尚衫,吃凉还是吃热,带纸尿裤还是中国传统的“介子”,从没有汽车坐椅拒绝带女儿出院回家到一定用纸尿裤而不能“把”尿……我更是没有体验过一天中国产妇“坐月子”女皇般的待遇。

不许动VS DIY

我家住的小区里有两处室外滑梯,只要LG带女儿出去散步,不管严寒酷暑,他都会让她玩一会滑梯,即使在我认为对女儿还太早的一岁半时,他也全然不顾我的阻拦,说他的女儿喜欢,还鼓励我也带她去,我当然对他的话置若罔闻。一次,他带女儿从KFC回来后兴奋地把他用手机录下来的video给我看,带着嘲讽的语气说:“亲爱的,快看看,你肯定不相信你的女儿有多棒,你肯定会为她骄傲的。”

我定睛一看,只见我的宝贝女儿噌噌噌地几个健步扶着扶手登上了滑梯,急走两步,站在上面对着她daddy笑了笑,伴随着她兴奋的尖叫“刺溜”滑了下来,咯咯地笑得那叫一个开心。从地上站起来嘴里嘟囔着“again,again”,又开始了她的“兴奋”之旅。

对于女儿最感兴趣而我经常对她说“不许动”的电脑、手机和其他家用电器,LG却是边指导边让她尝试。家里有一台电脑,我们不经常用,没有什么重要的文件,女儿就视它为她自己的电脑,LG给她戴上耳机,安上话筒,让她的好奇心得到了极大的满足。LG教会了她怎样打开“她的”电脑,帮她打开一个空白的文档,她就坐在前面像模像样地噼里啪啦地乱敲一通,还说“工作工作”。

女儿和所有的宝宝一样对遥控器、电话之类的东西很感兴趣。刚满一岁时已经知道哪个遥控器对应着哪样电器,姥姥到现在还搞不清楚呢。DVD哪个键是开,哪个键是打开放盘,哪里可以调节音量,她都门儿清。

LG的电话里存了很多女儿和我的照片,还有一些女儿喜欢的歌曲,LG每次给她演示时都是很耐心地给她讲解如何操作。那时女儿还不到一岁,我心想他不是在浪费时间对“妞”弹琴吗?可是显然LG并没有白费工夫,现在女儿能够从他的电话菜单里找到音乐播放器,找到存着她喜欢的歌的文件夹,自如地replay(重放)她喜欢的歌曲。女儿还像其他小朋友一样对开车很感兴趣,LG就把她抱在腿上逐个地给她讲怎样开车、怎样倒车、怎样开转向灯,我敢保证即使我的女儿IQ是160,依她两岁的年纪,也闹不懂开车是咋回事。

我在厨房做饭的时候女儿是被严格“禁入”的,可是LG表现的却正好与我相反。我家的烤面包机,自从LG发现女儿对它感兴趣后,每次烤面包时都要让她亲自按下那个按钮,当听到面包烤好“砰”的一声弹起来时,她会很有成就感。做三明治时,他也会让女儿在他身边和他一起“忙活”,让她自己选择要什么口味的果酱、什么形状的三明治。在她两岁生日时,我们没有安排什么特别的节目,只是一家三口,由LG主厨为女儿DIY了一个她想要的米奇图案的生日蛋糕。虽然蛋糕不是多么昂贵,但是我们让女儿目睹和参与了整个制作过程,那个蛋糕拿回家后被她看来看去,一直没舍得吃,最后不得不扔到垃圾桶里。对于女儿来说,这个小小的蛋糕给她带来的乐趣远远要大于它的食用价值。

对于daddy的tool bag(工具包)里的工具,女儿比我还清楚。有的专业一些的,我都叫不上来英文名字,她却知道。每当LG用他各种各样的工具修理家具、女儿的小玩具、组装圣诞树等时,他都邀请女儿参与,即使不邀请,她也当仁不让地要大显身手。当然这些一定要保证女儿安全的前提下。

没人性VS安全坐椅

近几年西方的育儿观念盛行,我们国内的家长也一改中国传统的家长式作风,希望能够运用西方的教育理念来培养孩子。可是有很多家长在误读了西方的教育理念的同时,又抛弃了很多我们中国传统的且值得保留的精华理念。

以前遇到过这样的事,家里来了带小孩子的客人,家长觉得时间晚了,要带孩子回家,可是孩子执意不走。好在我家的客人脾气很好,在劝说无奈的情况下只能可怜巴巴地乞求孩子,场面很是尴尬。我想如果遇到家长脾气不好的就会把孩子强行带走还很可能打两下。等客人走了以后,我问LG是不是这就是你们所谓的美国方式?

LG很坚决地说:“不。这不是我们的方式,至少不是我的方式。我们不是一味地放纵孩子,不对他们说‘不’。在保证安全和不妨碍他人的情况下,我们会给孩子更多的自由空间,但是我们也有惩罚制度的。比如今天的这种情况,我们就会告诉他他已经妨碍了别人,走是他必须做的,如果他拒绝,他就要承担相应的惩罚,比如一周不能看电视,或不能外出和朋友玩。一味地祈求和强迫都不是最好的办法。”

在对待女儿的问题上,虽然LG大多时候是鼓励加赞美,但是原则问题上他从不迁就。女儿从出生后就和国外生活的宝宝一样,出门要坐在后座上的坐椅里,看着那么小的baby被“五花大绑”地捆在那儿,心里真的觉得对不住她。如果开车时间长了,她想吃奶就不停地哭。我苦苦哀求,LG才会把车停下来让我把她抱出来,喂完奶还要放回坐椅。我们传统的观念认为孩子抱在怀里是最安全的,把那么小的一个婴儿孤零零地放在一旁,显得多么不近人情。只有把她抱在怀里才感觉我们做父母的没有失职。为了这,我不知和LG激烈地吵过多少回,流过多少眼泪,“死教条,没人性”,“我们是在中国,又不是你们美国”。后来我就干脆拒绝和他一起带女儿外出,这样宝宝哭时,我眼不见心不烦。

可就在LG第一次单独开车带她去超市回来的路上(那时女儿不到1岁半),她没有哭,可能她知道哭也没用。而且从那次以后,她开始接受了坐椅,只是偶尔哭一哭,到现在打开车门她自己就往坐椅上爬,还要转过头来问我:“妈妈你带安全带了吗?”有时我还真忘了。看我系好安全带后,又问她daddy:“Daddy,do you have your seatbelt on?”无论带她坐出租车还是朋友的车,只要一上车就要监督我。我这个“慈母”在坚持原则方面,尤其是在女儿的哭泣面前总是选择放弃,而“严父”的坚持让她养成了遵守制度的好习惯,而且我们全家的安全也有了保障。

吃药打针VS与病菌抗争

和许多跨国婚姻家庭一样,我经常被问到“你们语言不同,生活习惯有差异怎么克服?”其实这个问题不仅存在于跨国婚姻,即使是中国的南方人和北方人、东部沿海和西部高原的人结婚也会存在方言的不同、饮食习惯和生活习惯差异的问题。只是由于中国和美国地理位置的距离远一些,人种的基因差异,让我们觉得这个差异更直观、更明显,就被人们夸大。总之,由于中西方文化的差异客观存在,所以在许多问题的处理上存在分歧已经浸透到我们日常生活的每个角落。

教育方面,我更放手让LG来处理,可是作为母亲,日常生活中的衣食住行还是有我承包。一些小事有分歧,我们可以互相迁就,但在遇到孩子生病的问题上,初为人母的我就自然显得很紧张,常有些束手无策。学习理工出身又做过律师的LG,可以说是以奉相信科学为宗旨,一切尊重事实证据,永远是他的理智战胜我的情感。

女儿从出生到现在发烧了四次,拉肚子一次,没有出现过其他状况。第一次发烧时,我很惊慌,很担心会出现以前常听人们说过的发烧后会导致肺炎,或会把脑子烧坏了,觉得去医院是最佳选择。征求LG的意见,他倒很镇静,说不要立刻给她吃退烧药,更不需要送到医院输液(他一直对在中国医院里看到病房内外满处都是挂着输液瓶子的现象不解)。他的科学理论是小孩儿发烧是在与病菌作斗争,与病毒作斗争的过程也是他自身免疫力提高的过程。但我还是很担心,看着女儿无辜地受着痛苦,总觉得我必须做点什么。姥姥更是慌得乱了方寸,催促着我给女儿吃药。我说服了LG决定给女儿吃些退烧药,可是吃什么药,又是一番争执。最后还是LG的西医战胜了我们的中医,由他开方,把英文名字告诉我,我上网查到中文名字后再去买。在国内最大的便利就是我们可以在药房买到几乎所有的药。按照计量服药再加上我们的照料,女儿没有去医院,过了两天就一切恢复了正常。也许是女儿天生体质比较好,现在已经两岁半了,没有去过一次医院。每次有问题,都是由LG上网查找、研究、开药方,加上我们的细心照料、女儿的努力,共同将病菌打败。

说谎VS诚实

我们所有当家长的几乎都有过这样的念头,反正孩子现在小,给她讲大道理他也听不懂,不如找一些简单的理由搪塞他一下就算了,我也是一样。比如女儿很想长时间看动画片,我会趁他不注意把电视关了,然后对她说:“对不起,电视坏了,看不了了。”然后为了验证我没有说谎,就给她按遥控器以表示我说的都是真的。或者有时我不想让女儿吃太多的零食,就会把东西藏到冰箱里说没有了。这些可都违反了LG的做人原则,他会立刻不留情面地揭穿我说:“你不要对她撒谎。虽然她现在不会发现,但是将来她会发现你在撒谎,她就不会再信任你了。你不是自认为是个诚实的人,不会撒谎骗人,更憎恨别人欺骗你吗?可是你为什么要对你自己的女儿撒谎,欺骗她?”

说实话,当我和女儿说这些话的时候并没有觉得自己在撒谎,更没有上升到欺骗这个高度。只是想要从科学的角度给她讲小孩子长时间看电视和吃太多零食的危害等,既麻烦她也听不懂,不如就这样搪塞她一下达到目的就完了。但是这样的做法在LG的眼里就是撒谎和欺骗。

诸如此类的事不胜枚举。当我这个中国“慈母”遇到这个美国“严父”的时候,我竟然开始怀疑我的仁慈之心和传统观念会不会把我的女儿培养成一个娇气任性、不守纪律、胆小,缺乏探索参与意识,没有动手能力,只是我认为的漂亮可爱的“大娃娃”。

我家的经验

女儿不到一岁就开始说话,而且发音吐字很准确。由于她小的时候,LG与她交流的时间多些,她开始说话时英文自然多些。随着慢慢长大,我和姥姥与她在一起的时间更长了,她的中文进步很快。现在女儿虽然英文掌握的词汇没有中文多,但是日常的对话基本可以给她daddy当个小翻译了。古诗、儿歌、汉字、英文诗歌,都掌握了很多。

朋友经常说“混血儿就是聪明”。其实我不完全同意。我觉得这应该归功于我们对女儿开发启蒙的比较早。“究竟什么时候开始启蒙、早教?”一直是家长们和专家们在探索的问题。有的观点认为启蒙应该从胎教开始。记得若干年前我的一个同事怀孕挺着大肚子的时候,肚子上绑着一个类似耳机的东西,然后用一个小录放机放一些世界名曲、儿歌、古诗给肚子里的宝宝听,据说那被称作胎教。我人懒,而且LG一直反对我那么做,所以我没有给女儿任何形式的胎教。

在女儿的成长过程中我悟出的经验是,所谓早教,一是“早”一是“教”。从早做起,从我做起。这个“教”不仅仅是教知识,而且也包括品行。

一、把TA当人看。

这是最根本、最重要的一点。不能因为TA小,不会说话,就觉得没有必要和TA交流。LG和女儿的第一次交流是女儿出生后的第二个晚上(第一个晚上我们是在ICU度过的)。我清楚地记得LG把女儿抱在怀里,不停地对她说了大概有半个多小时。因为当时我很累,没有太听清楚,大意就是你是daddy、mommy的好宝宝,daddy爱你mommy爱你,全家人都爱你,我们希望你能健康地成长,我们会为你骄傲的……我当时心想那么个小婴儿,你跟她说话还跟真事似的。但是我后来发现LG总是用和成人讲话的态度和女儿说话,虽然没有那么严肃但很认真,他并没有因为她小而“小看”她,敷衍她。给她讲解问题时也很详细、很客观有时甚至还要用一些专业词汇。他说他这是故意的,他不希望女儿长大了一副娇滴滴的满嘴baby talk的样子。现在女儿说话和做事情总是一副很认真的样子,还模仿了daddy的很多动作和手势,比如很深沉地点点头,用手托着下巴思考,或者耸耸肩。

二、不要“嫌”早。

我对女儿的早教应该是从“坐月子”时开始,每当给她喂奶,我就双眼注视着她的眼睛,对她笑,并和她说话,给她唱“ABC”字母歌等。三个月时,每当我唱歌,她的小眼睛就盯着我,还冲着我笑。大多数人认为反正孩子那么小,她也听不懂,等她大了再和她说也不晚。但是我坚信如果我从来没有给她唱过这个歌,她三个月的时候听到它,绝对不会冲我笑。

经常看到很多宝宝调皮,家长不是一味地放任他们,就是简单地拽过来吼两声或打两下。女儿也和其他宝宝一样很调皮,即使我们知道那时她还小听不懂,我们也会告诉她为什么不能那样做,那样做的后果是什么,并让她promise(保证)以后不再那样做,而不是简单地告诉她“yes”或“no”。虽然在她很小时,这样做看似徒劳,可是在她的成长过程里,她慢慢地接受了我们给她讲道理的这个行为和事实。家长们总是抱怨说孩子听不进家长的话,其实那是因为他们在孩子小的时候没有给他们讲道理,教他们如何听道理。

三、及时发现。

在女儿大约五六个月时,我发现她已经有记忆力了。每次我们去姥姥家,姥姥总是指着有一对穿着花花绿绿的中式服装的娃娃挂历对她说:“小哥哥,小姐姐。”有一次姥姥随口说:“Teressa,小哥哥小姐姐在哪呀?”她的眼睛迅速地朝那个方向看去,然后盯着那个挂历就不动了。我当时意识到她应该是有记忆力了,赶紧从网上挑了一套比较大而且颜色很鲜明的卡片,上面有一些水果、颜色、图形、数字及日常生活用品。我想既然她能够记得住那两个小娃娃的图形就应该能记住这些图片。于是我先从一张开始,挂在墙上每天念几次,她“考试”合格后就换另一张。所谓考试就是我说出图片的名字,看她的反应,如果她的目光落到卡片上了就算合格。等她能坐起来的时候,每天晚上睡觉之前,她坐在床上我一边教她一边“考”她,在她1岁多点时她已经能认识卡片中大部分的东西,而且她还学着我“考”她的样子“考”我。

女儿好像很喜欢这种互动的学习方式,乐于被别人“考”也乐于“考”我们。当我发现很多现在买的幼儿识字卡片不是很实用时,就自己用不用的包装盒建成同样大小的卡片,写上一些我认为比较实用的自教她。为了不进错卫生间的门,我想应该让她知道“男、女”;我想让她知道“电”,因为那很危险,看到这个字不能碰;我想让她知道中国、美国;我把一首诗里的字分别打乱顺序教她,然后当她都掌握了以后,让她自己把这首诗的卡片按顺序再排放好。现在她在街上看到认识的汉字就会念出来,我家附近的“国美电器”商店,她会指着教daddy念。

四、从易到难,循序渐进,激发孩子的求知欲。

随着我们不断教她新的知识,在学习的过程中我发现女儿是一个很爱学习的孩子,当我们教她的时候她都是很认真地看着你。有的时候她还会拿着卡片示意我们教她。在女儿求知欲的极大鼓舞下,我们继续给她说一些数字、左、右等比较抽象的东西,LG在她一岁多时就教会了她所有的颜色,她可以说出深蓝、浅灰。她的小脑袋就像是一块海绵,不停地吸取着我们教她的知识,而且孩子的记忆力真的让我们成年人望洋兴叹。有时她把她的玩具放到另一个房间,过了几天我们找不到了,她就会说:“daddy屋daddy屋。”她自己肯定能从那个房间把她的玩具拿出来,我经常对LG感慨:“她是怎么记住的,太神奇了。”

适时提高一下难度,发掘潜力。我的这个体会也是来自和女儿学习的过程中。有时遇到一些简单的问题她就显得有些不耐烦,不停地说:“会了,会了。”因为我们没有办法掌握孩子到底有多大的潜力,而且我担心这会给女儿养成浅尝辄止的习惯,所以我们就特意给她提高一下难度。一是测试一下她的接受能力究竟有多大,二是让她觉得她需要不断地努力。结果发现适当地提高一下难度她也是可以接受的,而且小孩子很喜欢新鲜的、有一些挑战的事物。

工程师出身的LG不会吹拉弹唱,只能教点儿女儿力所能及的。在女儿不到两岁的时候,通过LG不懈的努力,女儿终于如daddy所愿认识了几乎所有的几何图形,最难的是梯形、平行四边形和八边形(只限于说英文,因为LG是她的老师)。女儿的这个本领一度成为LG炫耀的资本,每次“表演”都引得亲朋好友的赞美和感叹。

五、“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为了加深女儿的记忆,每当我们看到教过她的图片上的实物就指给她。只要她看见她知道的东西,在她词汇量很少的时候她就会指着说:“一样,一样。”到两岁时她已经能用中、英文说出身体的20多个部位的名称、很多家具的名称、日常物品等。

对于颜色和几何图形的认知,LG也有他的一套“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法。记得在教女儿认识颜色的时候,LG陪她玩儿的时候不放过任何一个机会,只要有颜色出现就不厌其烦地教她。教几何图形他更是技高一筹,利用女儿的好奇心,每次给她切三明治的时候都会问她要什么形状的,这样女儿能够练习说出不同形状的名称,LG给她切好后就更加深了她的印象。

六、多与TA交流,使用正确、生动的词语。

我发现女儿喜欢让daddy或者我给她讲故事,而不是姥姥。因为姥姥在给她讲故事的时候,使用太多的不必要的“那个吧,嗯,就是吧,回来呀……”,而很少用描述性的词汇,而且语调很平淡。姥姥的理由是“那么复杂她听得懂吗?”可事实是她能够听得懂,而且还会用到她的生活中。不到两岁的时候,当她看到五颜六色的画面时她会说“漂亮”,当她看到baby的时候她会说“可爱”,声音大了她会说:“noisy太吵”……

一次带女儿在外面玩儿,有一个小朋友和女儿一样大,可是只能说两个字而且还很不清楚。她的姥姥很羡慕我女儿能清楚地表达一个很长的句子。在和她们待了一会儿后,我发现了一个问题。当那个小女孩儿冲着她姥姥说类似:“脱,脱”的时候,她姥姥立刻指着自己的衣服说:“你让我脱衣服,是吗?”女孩儿点点头,姥姥执行她的命令。我当时就对她说:“我觉得如果你想让她说话,你应该给她练习的机会。如果你都替她说了,就剥夺了她表达意思的机会,而且让她以为即使她不说,你们也会替她说出来。”我们从女儿很小的时候开始,就尽量“强迫”她表达,而不是被她“指使”。而且尽量使用正规的词汇,而不是说一些“水水,觉觉”这样的词。我会和她说:“Teressa,到妈妈这来,我必须要和你谈一个问题。”或者:“我认为我们需要……”,“我肯定……”,所以女儿从会说话起就很少说那种“baby talk”,而且现在她可以说很多正式的语言,像个小大人儿。

七、早教就在身边。

女儿一岁半左右的时候,一次当我在看电脑,女儿缠着让我抱她,我说:“妈妈看一会儿电脑。”女儿一开口把我惊呆了:“妈妈看博客,佳佳妈妈博客。”我反问她:“你怎么知道妈妈的博客呀?”她点着头很认真地看着我说:“奶奶(姥姥),佳佳妈妈。”佳佳是我们小区里另一个小宝宝,她的妈妈也写博客,肯定是我们聊天提到写博客而且交换地址的时候被她听到了,但是让我不能理解的是她是怎么把博客和电脑联系到一起的。因为我每天抱着电脑不放,所以女儿知道了电脑;我经常在电脑上看股票,看电视里的财经节目,女儿很小时就会说股票、基金、板块;同样的道理,如果我每天和朋友一起打麻将,女儿肯定会知道麻将是什么东西。

八、性格的培养。

其实应该把这点放在最前面,因为它是最关键的一点,即所谓的性格决定命运。由于需要说得比较多,恐怕会显得有些头重脚轻,所以放在最后。

每个人的人生都会有苦难,无论他是皇室贵族还是平民百姓,但是种种的苦难对于每个人的影响却是不尽相同的,之所以不同是因为每个人对待苦难的看法和在处理上是不同的。

有的人不愿正视困难,他们认为人生本应该是舒适顺利,他们遇到困难是因为自己的运气不佳,面对困难只是抱怨、诅咒。他们并不知道人生的过程其实就是一个面对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过程,而在不断地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我们的心智都得到成长。之所以说性格决定命运,其实根本上还是因为不同的性格,对待问题的态度会不同,处理问题的态度也就会不同,从而导致的结果不同,最终体现在每个人的生活上就会让人觉得有的人很幸运,有的则很不幸。

作为家长,我们有责任让我们自己也让我们的孩子认识到人生不是一帆风顺的,挫折和困难就像晴天里下起了雷阵雨,是意料之外也是意料之中,虽然突然但很正常。面对问题和解决问题是个痛苦的过程,要忍受和放弃很多。而能做到这些是需要自己有一定的自我控制力,也就是“自律”,这也是性格培养中最重要的一部分。

因为是女儿,我觉得培养她的自我控制力尤其重要。在给她买玩具的问题上,LG总是坚持说小孩儿不需要太多的玩具,玩具多了她就会对玩具产生依赖,没有了玩具她就会无所适从。如果玩具不是很多,她玩腻了就会自己开动脑筋想一些方法自娱自乐,而且小孩子不会在意她的玩具有多昂贵,有时她会更喜欢玩一个小纸盒儿而忽略了家长给买的贵重玩具。所以从女儿出生到现在我们都没有给女儿花过很多钱买玩具。带她去商场有的时候她也会像其他小朋友一样要这要那,我们常有意识地不满足她的愿望,让她知道这个世界上不是她想要的都能得到,否则她得到了她也不懂得珍惜。这种不满足她的愿望的比例我们控制在1:10之内,提出要求8、9次有一次满足她,也不能让她觉得她永远也不能实现自己的愿望。好在女儿是个天性欲望不是很强烈的孩子,对什么东西都不是很在意,从来没有发生过非要不给买而撒泼耍赖的情况。

也许是由于她天性没有太大的占有欲,女儿从来不会去抢别的小朋友手里的玩具,小的时候别人抢她的她也很平静地让别人从她手中夺走。最近我发现她的占有欲有些显现,当别人抢她的东西时,她会发出抵抗的尖叫,不过还从来不抢别人手里的东西。这也或许得益于在她很小时,我们就教她把她的玩具当成她的朋友,把她的东西和她的娃娃们分享。她会给她的大白兔喂奶,给她的娃娃吃她的零食,现在又教他们唱歌、读诗。她把娃娃掉到地上,会把她抱起来很心疼地搂着她并连说“sorry”。

其实我们有意识地培养女儿的所谓的自律,或是自我控制力,归结到根本还是“推迟她的满足感”。最简单的做法就是我们会有意识地不做到她有求必应,有时听到她的喊声也会故意拖延一段时间(当然是确保她安全的前提下)。研究表明懂得“推迟满足感”的孩子在上学后会受益匪浅。如果一个4、5岁的孩子面对他喜欢的玩具,却可以等其他的小朋友都玩完后,再从容地在没有别人打扰的情况下尽情享受玩具给他带来的满足,那么这样的孩子上学后,就会知道放学后应先把作业做完,然后他可以很踏实地在没有家长不断催促的情况下,把晚上其他时间用作游戏或看电视,而不是先游戏而匆匆做完作业或根本就没有时间把作业做完。

现在很多家长都在鼓励孩子要争第一,孩子的本性就有从众心理,所以在孩子成堆的地方,往往会看到一大群孩子在争打一个滑梯,或争着抢一个在家里他们根本就不理会的玩具。我带女儿到亲子班的时候每当遇到这种情况我们就会悄悄离开,到人少的地方玩儿。所以到现在女儿大一些了就显得有些不合群,而且也不爱争,滑滑梯永远是等到后面没有人了才滑。我有时也有些担心这样会不会让女儿养成性格孤僻、胆小没有上进心的性格。可是LG并不这样认为,他说有上进心和进取心并不是表现在她把其他的小朋友都推到一旁,站在第一个或第一个抢到玩具。相反女儿懂得谦让,懂得体贴别人,不贪图自己的小利益,能够控制自己的欲望,能够推迟她的满足感,说明她的自我控制力很强,这是很值得赞扬的。

也许LG是对的,女儿不是如我担心的那样胆小没有进取心。对于自我控制力的问题,我觉得作为一个两岁的孩子,她做的的确很好。比如对于她多么喜欢吃的东西,即使已经放到嘴里,如果我们向她要,她也会从嘴里拿出来放到我们的嘴里;买完了她喜欢的食品或玩具,她从来没有还没结账就嚷嚷着要打开吃或者玩儿,她已经习惯了等到家才打开包装;我们给她规定了每次吃零食的量,她基本上都可以做到不再提出要求。这为我省去了很多处理尴尬场面的烦恼,也赢得了朋友们的一致赞誉。

带女儿的实践总结出的经验是,永远不要觉得现在还早,孩子还不懂事,或是工作忙,等孩子大一点了把TA送到早教中心或幼儿园去学习。我不否认早教中心的作用,但是一天一两个小时的时间,再加上小孩子也不可能两个小时的时间都会集中精神学习,所以在早教中心学到的毕竟很有限,很多知识和品德的培养是日常生活中的耳濡目染、言传身教。家长们经常发现孩子学坏了才责怪孩子说:“你为什么不学好呢?”;或者干脆说:“人家的孩子天生聪明”;这些都是推卸责任的借口。所谓“行为决定习惯,习惯决定性格,性格决定命运”,倒过来看,命运对每个人都是公平的,之所以每个人的命运不同那是因为他们的性格不同;性格可能会有基因的因素,也关乎日常好的或坏的习惯积累,如果我们家长忽略了我们的言行在孩子身边的影响,这个影响就会成为TA效仿的楷模,慢慢成为一种习惯,习惯一旦养成,无论好坏都是很难改变的。说脏话、撒娇耍赖和懂得分享、不贪婪、爱学习、懂礼貌同样都是习惯,这些习惯会随时随地地伴随着TA,甚至会影响TA的一生。这是在早教中心学不到的,需要我们家长时刻为人师表,循循善诱地引导、培养。“早教”从早做起,从我做起,从我们身边的每一件小事做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