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家教超级父母VS绝对宝贝——海外育儿
49110500000011

第11章 在德国做妈妈——和孩子一起成长

我家的宝贝

门晶

嘉玉出生于2006年6月2日,除了这个中文名字外,她还有德文名字:Lara Saphira。Lara,这个名字是从美国电影《古墓丽影》中得来的;而Saphira(蓝宝石)这个名字是源自她刚出世时深蓝色的眼睛。

嘉玉在文体两方面都发展得不错。她不到一周岁时开始自己走路,虽然过了一周岁才开始牙牙学语,但是,很快她就显示出了语言天赋。现在,她不仅德语流利,中文也跟中国同龄儿童不相上下。嘉玉从小喜欢唱歌,两岁时开始自己编歌词,而且还很押韵。无论是用德语,还是用中文,她也很会自己编故事,并且很有逻辑性。嘉玉的身体协调能力很强,在刚三岁时,她就已经会自己骑自行车了。另外,爬高、走平衡木、前滚翻、侧踢腿、游泳,她样样都行。

嘉玉很自立,自己刷牙、洗脸;她知道回家第一件事是洗手,进门后自己拖了鞋就去洗手;她现在还会自己洗澡洗头了。嘉玉也很勤劳,从小就帮助我们扫地,收拾玩具,切蔬菜水果。

在加拿大浪漫美丽的蒙特利尔市,我和来自德国的小凯相识并相爱了。不久,小凯毕业并回了德国,而我仍然在蒙特利尔继续我的学业。就这样,经历了5年的越洋之恋后,我们终于在德国结婚了。婚后,我们非常珍惜共同生活在一起的点点滴滴,尽享两人世界。又是5年过去了,我们迎接一个新生命的到来,那就是我们的心肝宝贝小嘉玉。她让我们切切实实地体会到,为人父母,心中对孩子那深深的爱是一种怎样的震撼!她更让我们感受到,孩子所带来的欢乐和幸福无与伦比!

我家的故事

女儿出生了!

2006年可谓是Kaiserslautern的鼎盛之年,这个德国著名的足球之城理所当然地争取到为2006年世界杯提供赛场的机会,Kaiserslautern也就因此而盛装礼迎世界来宾。我亲爱的父母于5月22日乘坐飞机来到这里,可是,他们的此行却不是为世界杯,而是为了我这即将出世的宝贝。

宝贝的预产期是2006年5月28日。日子一天一天地过去了,5月29日、5月30日、5月31日,小家伙一点想要出来的动静都没有。于是,我有些坐立不安了,开始尝试一些德国传统的催产术,如蓖麻油加浓杏仁汁,还有一种类似开赛露之类的栓剂,可还是没有任何反应。妈说,德国的办法其实就是让肠胃蠕动、排泄,以便刺激胎儿,德国的招不灵,咱试试中药吧。她随身带来的药里有个含大黄成分的中药丸,我当时有些迟疑,但是为了催产,我还是决定试一试。吃下药丸,肚子里倒是没什么反应,心里却开始发毛了:“大黄不是孕妇禁服吗?”我越想越不踏实,晚上,睡到半夜却无缘无故地醒了,一看表,还不到三点,摸摸肚子,小宝贝在里面挺安静,我下意识地使劲推了推,这小家伙却没反应,一动不动地,我有点担心了,又用力推推,还是没反应。“小家伙不会出什么问题吧?”“是不是因为大黄……?”我越想越怕,赶紧把身边的小凯推醒,告诉他小家伙在我肚子里没有动静。小凯半睡半醒地说:“是不是孩子也在睡觉呢?”然后转个身接着睡了。“是呀,也许孩子在睡觉。”我安慰着自己,尝试接着再睡会儿。可是,我禁不住左思右想地,就是睡不着,焦虑随之一层一层地加深,我又去推醒小凯,告诉他我很担心孩子会出什么事。他看看表说,那咱们就去医院吧。

妈、小凯和我一行三人在凌晨5点多来到医院,值班的助理医生听完我的讲述,给我做检查,胎心显示正常,“孩子也是需要睡觉的。”我听了一笑,顺势舒了一口气,我这宝贝孩子,你今天可是睡得尤其地好,到现在还是一动不动。我问医生,预产期已经过4天了,今天是第5天,可我一点感觉都没有,我该怎么办?医生说,你可以再等几天,超过预产期10天之内是正常的。她翻看着我的孕期体检簿说,胎儿在两个星期前头位由下转到上面来了,当时提到过采取剖腹产。我急忙解释,小家伙自己已经又把头给转下去了。医生接着说,从B超上看,胎儿的体重在3700克左右,自然分娩应该是可以的。今天是星期五,如果考虑做剖腹产的话,星期六、星期日坐班的医生少,不好安排;下个星期一至星期四已经安排满了,大家担心在6月9日星期五世界杯在我市开幕式后,交通可能不通畅,医疗人员可能紧缺,等等,所以都想尽力在此之前安排。如果我决定剖腹产,她建议我今天就做,因为只有今天的分娩室是空的,没有任何安排。

她这么一说把我给说心动了,我自始至终想的都是自然分娩,还没往剖腹产这边动过脑筋呢。我北京的几个做了妈妈的朋友说现在流行剖腹产,一点也不像自己生那么受罪,我当时很是坚定地对她们讲,我要自然分娩,“世世代代那么多的母亲都是这样过来的,我也一定能行!”大概是受到德国社会的影响吧,因为在德国人们普遍提倡自然分娩。可是,现在我要当即做出选择,是今天做剖腹产,还是等?如果等,情况却很难把握,在接下来的几天里分娩期可能会随时到来,如果这小家伙把脑袋再转上来我就必须得剖腹产。如果不能顺产,再转为剖腹产,那岂不是要遭两次罪吗?如果剖腹产发生在接下来的几天里,刚才医生已经说了,在安排上会很困难的。我和小凯商量来商量去,最后决定今天就做。就这样,我们孩子于2006年6月2日下午出生了。

助产士用柔软的毛巾把她裹上,即刻抱到我们俩面前,让我们认识一下我们的女儿。我看到刚刚出世的女儿,小脸肉鼓鼓的,两只眼睛紧紧地闭着,只能看到两条长长的细线,小小的鼻子翘翘的,小小的嘴唇很是线路清晰,还有那两条肉墩墩的小胳膊紧紧地夹着身体,“这就是我们的女儿!”我听到自己的声音有些发颤,才意识到我的眼睛已经湿润了。助产士亲切地对我们说,她现在带我们的女儿去隔壁房间,为新生儿称体重、清洗等,小凯可以跟着一起来,好在那儿陪伴我们刚出生的女儿;等我的切口缝合之后,也会送我去那个房间,我就可以马上哺乳我的女儿了。

小凯在隔壁房间陪伴着我们的女儿,我还在手术台上等待着最后的缝合。过了一会儿,助产士又进到手术室来了,“您的女儿体重4250克,身长52公分。”手术室里有人说,“她马上可以去上小学了,哈哈!”之后给我做手术的医生很高兴对我们说,我们今天做了一个非常明智的决策,这么大的胎儿自然分娩会非常困难的。我躺在手术台上,回想着女儿那肉鼓鼓的脸,不能想象自己肚子里怀了这么大的一个孩子。后来听医生解释,剖腹产的胎儿一般比自然分娩的胎儿偏大,因为剖腹产的胎儿是直接从养水里取出来的,就像刚出笼的小馒头一样,圆圆滚滚的,而自然分娩的胎儿在经历被挤压出来的过程时失去很多水分,不仅皮肤皱折,而且重量也要轻些。

终于把我推到隔壁的房间了。我看到爸妈也在,他们和小凯陪伴着我的女儿度过了她人生的第一个半小时。助产士把我的女儿抱过来,放到我的胸上,我用双手把女儿围住,她是那么柔弱无助,像一个蜷缩在一起的小毛毛虫似的趴在那儿,小嘴在我的身上点射式地寻找着,同时竭力地把眼睛睁开一条小小的隙缝,我小心翼翼地用左手托着她的头,右手托着她的后背,手腕撑着她的小屁股,把她的嘴送到了我的乳头,她用嘴唇试探着,用脸感受着我的肌肤,终于,她开始贪婪地吸吮起来,整个身体依偎在我的怀里。此时此刻,整个世界已经浓缩成这个小小的精灵,万物俱宁,只等待她成长。我抚摸着女儿,体会着心中绽放出的无比幸福,我的心醉了。“你是我的孩子呀!我是你的妈妈!”身为人母,是怎样的一种幸福啊!这种陶醉只有在自己有了孩子那一刻才能切切实实地体会到。

一天中最幸福甜蜜的时刻——陪女儿睡觉

陪着女儿睡觉,尤其是在晚上,是我一天中最幸福甜蜜的时刻。在她还不会说话那会儿,我就给她唱歌。看到女儿在床上随着歌声有节奏地手舞足蹈、咿咿呀呀地,我的心里像灌了蜜似的甜滋滋的。后来女儿开始学说话了,我俩躺在床上,有时背唐诗,有时数数,有时讲故事……再后来,女儿会说的话多了,就开始自己讲故事,有时用德语,有时用中文,主要是围绕着她刚学会的词句。

在女儿18个月大时,我的爸妈来我们这儿待了几个月。我爸订了个计划,一个星期教我的女儿一首唐诗。爸妈在教她时,把每首诗都尽量配上手势动作,一来是为了吸引她的注意,二来也为每首诗增添了情趣,引起她的兴趣。比如咏鹅,爸妈在说出“曲项向天歌”时,用手作出鹅的弯弯长长的脖子向高处伸去,说“白毛浮绿水”时,用两只手在胸前平行划动,说“红掌拨清波”时,两只手在胸前交替做游泳划水的动作。就这样,女儿真的学了10首呢,如《咏鹅》、《悯农》和《春晓》等。

现在,女儿开始别出心裁,在说完“粒粒皆辛苦”后,再加一句“粒粒开心果”,说完之后,咯咯地大笑。“妈妈,我给你讲一个粒粒开心果的故事,粒粒开心果,走出了房门,把门给关上,不能进去了?粒粒开心果,站在外面玩儿,玩了一小会儿,去敲一敲门,妈妈在屋里,爸爸上班去,爸爸回来了,和妈妈在屋里;爸爸妈妈问,是谁在外面,粒粒开心果,它说是我呀。爸爸妈妈打开门,粒粒开心果,终于进来了!”“这么好听的故事,宝贝,妈妈最喜欢听你讲故事!”女儿真是很有创意,自己很会编故事,晚上在床上陪她入睡这段时间,是她最有创意的时刻。她的这个创意基因是从她的爸爸那遗传来的。

小凯无论是学术论述、业务研讨,还是聊天闲谈,向来是出口成章,口若悬河。不说别的,就说他给女儿讲故事,都是他现编的,而且张口就来,也不见他有半点停顿,讲得顺理成章,语言生动优美。晚上和女儿躺在床上,女儿有的时候会拿给他一本书让他给讲。小凯说,咱把灯给关上,爸爸给你讲颐和园的那只小鸟的故事。这只小鸟的故事很经典:2006年10月,我们带着4个月大的女儿在北京游颐和园西堤。从北如意门入园后开始沿着西堤走,越过了所谓的西堤“三楼六桥”,来到了昆明湖东南边的十七孔桥附近时,女儿吭吭唧唧地显示出困意,把她放进小推车里,她吭唧得更响亮了。小凯把她抱在怀里,女儿还是吭唧个不停,于是,小凯抱着她沿着昆明湖边,走在随风微飘的柳枝下,望着映满夕阳的湖面,开始在女儿耳边柔柔地讲起来了:在颐和园的湖面上,飞来一只色彩艳丽的小鸟,它从柳枝间缝中穿过,来到嘉玉的身边,在嘉玉的耳边轻声地说:“你知道吗,有一种树,它有长长的树枝,树枝上挂满了细细的叶子,长长的树枝从树干上垂下来,垂到了水面上,随风柔柔地漂在水面上,每当树枝碰到水面,圆圆的波纹就一圈一圈地荡漾开去。那是妈妈最爱的柳树。”女儿听着,温馨地趴在爸爸的肩上睡着了。

小凯有时通过讲故事,用简单的语言给女儿描述白天发生在她身边的事情;有时通过讲故事,来描述一个个动物的特征,让女儿来猜出他们是什么动物;有时还通过讲故事,告诉女儿过马路要走斑马线,行人要走人行便道等日常安全注意事项。女儿总是津津有味地听爸爸讲故事,而且是百听不厌。我们三人躺在黑暗中,尽享这甜蜜幸福的美好时刻。

女儿最爱吃胡萝卜,说说德国婴幼儿饮食

女儿一岁时,我姐来看我们。她这次来我家最深的感受就是,在德国养孩子太容易了!早上,给孩子吃点奶糊,或面包加黄油;中午和晚上,想做呢,就给煮个胡萝卜、土豆,不想做呢,就喂一瓶Hipp婴儿瓶装饭;中间加餐吃点苹果;带着孩子出门儿更简单,孩子饿了,给她个小面包或是米花糕,她就吃得津津有味的。

其实,德国的日常饮食习惯就是很简单,但是营养充足。早餐,面包加黄油,或加果酱,或加奶酪、肉肠;午餐一般是热的饭菜,如烤肉排配土豆、意大利面、比萨饼等;晚餐通常是冷餐,面包、黄油、奶酪、肉肠,再加些凉拌蔬菜。有时来了兴致,我也会给女儿包个饺子、煮个鸡汤面条,或是蒸大米饭、炒个菜,她当然爱吃。但是,毕竟身在德国,那就要入乡随俗,我认为这对于女儿来说,也是培养她的生活能力。现在女儿上幼儿园了,并在幼儿园吃午餐,如果她不能够接受德国饮食习惯,只等着吃包子、饺子、米饭、炒菜,那才是我这个做母亲的失败。

让我这个做母亲很欣慰的是,女儿一点也不挑食,干面包能吃,包子也爱吃;水果爱吃,蔬菜也爱吃。德国蔬菜的种类不少,但是和在中国的不大一样,主要是胡萝卜、土豆、黄瓜、西红柿、柿子椒、菜花、圆白菜、洋葱、生菜、青豆等。女儿长大一点后,我通常用黄瓜、西红柿、柿子椒、生菜做成凉菜给女儿,胡萝卜、土豆、菜花就煮来给她吃。我姐总是感慨,哪个中国孩子会这么爱吃胡萝卜?其实,德国婴儿开始添加辅食时,就是从胡萝卜泥开始的。其原因有三:一则是因为胡萝卜本身略带有甜味,一般较易为婴儿所接受;二则是因为胡萝卜含有丰富的维生素A;三则是因为胡萝卜调节肠胃,避免婴儿便秘。因此,我也从胡萝卜泥开始给女儿添加辅食。德国朋友Tina看着我喂女儿胡萝卜泥说:“小心她的鼻头哪天会变成橘黄色哦。”她小的时候,她的妈妈天天喂她胡萝卜泥,以至于她胡萝卜素吃得太多了,鼻头都变成橘黄色了。我看着她肤色正常的鼻头,半信半疑地,她笑着说:“那是真的,我那会儿不仅鼻头是橘黄色的,连脖子上都有一圈橘黄色呢。不过,后来长大一点就没了。”可能女儿吃胡萝卜泥不像Tina小的时候吃得那么多,我一直也没看到她的鼻头变成橘黄色。

说到德国婴幼儿的饮食,的确有几个特点:

一、1、2岁的孩子会有一段时间尤其地爱吃黄油,他们拿黄油可不是用它来抹面包,而是直接放到嘴里吃,可能是他们在发育脑子,需要为此补充脂肪。

二、走在路上,常见到小孩子不是坐在推车里,就是慢腾腾地走在家长的身边,手里拿着个面包咀嚼着。对于长牙的孩子,面包是很好的磨牙工具;另外还有一种便利的磨牙工具就是米花糕,米花糕的好处在于它在嘴里时间长了就能变软,不会咽着孩子。对于大点儿的孩子,家长给面包的目的是避免孩子走在路上太无聊。

三、小孩子们都喜欢吃肉肠。每次带着女儿在卖肉或熟食的柜台买完东西,售货员都会问我的女儿:“你喜欢吃肉肠吗?”女儿总是会腼腆地点点头,售货员看到后就切一大块肉肠给她,女儿接过来,有时连声谢谢都来不及说,就开始大口大口地吃起来。

四、孩子们大多喜欢吃意大利面。在餐馆里,家长最常为孩子们点的就是意大利面。我的女儿也爱吃面条,不仅爱吃意大利面条,也爱吃中国挂面、桂林米线、福建米粉等,在我们这里的亚洲超市都能买到。但是她吃面条时通常不加任何调拌料,就是单吃面条,像她吃米饭一样,也是单独吃米饭,不就任何菜。这里很多家长都有同样的反映。

德国饮食里的营养很高,蛋白质含量高,热量高。另外,对于女儿的饮食,我采取了一种自然轻松营养法,我没有让女儿觉得吃饭是个负担,也没让她觉得吃饭好玩儿,而是让她自己体会到,吃是她的身体需求。

女儿刚开始吃辅食时,我也是担心孩子的营养,不知给她做什么吃好;饭菜做好了,又犯愁怎么让她都吃了。渐渐地我发现,并不是我把饭菜准备好的时候,孩子就想吃饭。孩子不饿时,是不吃东西的;等到她饿了,你不给她吃,她还会自己去找东西吃呢。自此以后,我不再追着赶着地喂女儿吃饭了。我把做好的饭菜分类放在小盘子里,摆在女儿能够到的地方,并让她看到每个盆子里都有什么,如面条、煮软的胡萝卜条、抹上黄油的小面包片、小块肉肠、奶酪片等,她饿的时候,真的自己去吃了。在两餐之间,我还会把切好的水果分类摆在小盘子里让她自己拿着吃。现在她长大了,她饿的时候会自己告诉我,也会告诉我她想吃什么。有一次我们正在外面散步,女儿说:“妈妈,我的肚子等不及了。”我问她是饿了吗,女儿说:“是的,我的肚子想要吃面条、西红柿,还想喝橘子汁。”

也许是因为女儿从一出生就有很好的底子,所以我对她的饮食及营养比较轻松,只要女儿每天喝一杯牛奶,吃一个苹果,吃了蔬菜、奶酪、肉以及米饭、面条或面包,我觉得就够了。我也问过儿科医生,女儿会不会缺维生素。儿科医生对我说,在德国的孩子只要正常饮食,就不会缺少维生素。有了儿科医生的这句话,我更放心了,就让女儿的肚子来告诉我她的营养需求吧。

我家的经验分享

对我养育孩子帮助最大的几本书

一本好书在手,不仅能帮我解疑,帮我划策,还能像朋友那样为我坚定信心。

养育孩子的书数不胜数,进入书店,或上网搜索,让人看得眼花缭乱的,不知从何选起。养育孩子的理论就更是成千上万,都是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不知该听谁的。幸运的是,在我尚未为此烦恼之前,我的手头上就已经有了两本有关孕产妇、婴幼儿的书。那就是一本北美最畅销的孕产妇手册——《What to Expect When You are Expecting》和一本与其配套的关于婴儿发育成长第一年的书——《What to Expect the First Year》。

这本孕产妇手册在我怀孕期间,对我的帮助非常大。因为有了与其配套的这本关于宝宝发育成长第一年的书,我当时很泰然,没有再去查找其他的书籍。倒是小凯按捺不住,2006年初,有一次他去美国出差,回来时,兴致勃勃地捧出一个包装精致的方盒子。我心想,难道是给我的首饰吗?可是那盒子比一般的首饰盒厚一倍还多。我拿在手里,哇噻,好重!小凯诡秘地说:“打开看看!”我撕开包装纸,看到这个所谓的盒子上面,印有4个小宝宝,背对着我坐成一排,可爱极了,我不禁笑得心花怒放地,原来这是一本七百多页的《宝宝大全》——《The Baby Book》,是美国著名儿科医生Sears和他的夫人,以及他们同样从事儿科医学的孩子们合写的,这是一本讲述孩子从出生到两岁的育儿大全。

一些经典好书推荐如下:

a)《宝宝大全》

这本《宝宝大全》给了我信念,鼓励我以我作为母亲的直觉来养育我的孩子。书中开篇第一句话就是:育儿的目的就是为了给你的孩子在生活中成功的工具。书中提倡的是“亲密育儿法”,也就是建议家长从孩子一出生就开始与孩子建立密切的纽带,如,在孩子出生后即刻将孩子抱在怀里;如条件允许,母亲采取母乳喂养;对新生儿的啼哭及时做出反应(啼哭是婴儿的求助信号,在与新生儿密切相处一段时间后,父母一般能分辨出哪些啼哭在告诉你他饿了,哪些在告诉你他困了,哪些在告诉你他寂寞了,等等),多抱孩子;让新生儿与父母同屋或同床睡觉,等等。但是作者也提醒家长,育儿是家长的长期工作,只有在家长精力充沛、心境平和的状态下才能长期充满爱心地工作下去。因此,育儿要既亲密又有度,不能只为满足孩子的所有需求,而把自己搞得筋疲力尽;更不能因为不能满足孩子的所有需求而自责。

这本《宝宝大全》中的一段话让我非常感动,也正是这段话为我坚定了信心,让我和我的爱人小凯能够在德国父母的包围之中以我们自己的方式养育我们的女儿。这段话以“早期的亲密,终身的记忆!”为标题,下面接着写道:“可能你有时会问自己,你的孩子总是这样缠人,会有到头的那一天吗?会的!孩子想让你抱、想依偎在你的怀里、想让你陪她入睡的这段时间,在她的整个生命中是那么的短暂,但是,你的孩子永远都记得你所给她的这份爱,永远都知道,在她需要你的时候,总会有你的爱陪伴着她!”

我非常欣赏这本书中的自然、亲密的育儿方式。本书与德国相关书籍的主流思想有着天壤之别,我认为它很中国、很亲情。

b)《天啊,我正在长大!》

这是一本由两位具有25年婴幼儿成长发育研究经验的荷兰心理学家所著的书,译成德文。本书以15个婴幼儿及其母亲们切实生动的日常实例,讲述了婴儿从出生之后的14个月里,共有8个身心成长发育的关键期,每个关键期的到来都是有规可循,且可预见的。本书作者讲述,在每个关键期来临的过程中,孩子们会比平常更加敏感,更容易产生不安,更容易哭闹,更缠人。对于家长来说,这当然是非常辛苦的阶段。书中的15个母亲都反映说,总是在她们的耐性快要被磨光、已经没有耐心时,突然发现她们的孩子长本事了,如:能辨别爸妈的声音了、能看得更远了、能模仿面部表情了、能爬了、能走了,等等。

作者强调,孩子不会无缘无故地哭闹。孩子在成长过程中,会经历几个不同的发育关键期;而每一个发育关键期对孩子的身心都是一个巨大的挑战。孩子在面临这样的挑战时,通常会表现出不安,并寻求家长更密切的关怀。一旦有了家长给予的安全感,孩子就能够顺利地度过这一挑战,迈进一个崭新的小世界。因此,家长要多体谅孩子的这种心理情绪,尽量抱着更宽容的心情去协助孩子们度过这一挑战;这不仅能帮助孩子顺利发育成长,还能帮助孩子培养出健康的心理个性。

我很喜欢这本书,它为我亲子育儿的信念提供了一个扎扎实实的理论。我把这本书还推荐给其他3个德国妈妈,她们看了之后,一个妈妈说挺有帮助的,一个妈妈说书的前半部分还挺好的,后半部分比较重复。我也同意,正是因为在每个发育关键期来临的过程中,孩子的行为反应都大同小异,所以书中才会反反复复地讲这些行为反应。不过,我倒不在意这点。因为,我需要的就是书中的理论原则。还有一个妈妈说,她看了前面一部分就不想再往下看了,原因是,她觉得书中好像是在说,按照书中的时间表,孩子到了这段时间,就应该会这些本领,而她的孩子达不到这样的标准,这让她非常灰心。所以,她不想再读了。我了解她的心情,但是不必一一对照书中提到的时间表,只看它的要点即可。

无论如何,这本书对我很有帮助。本书给了我亲子育儿的理论,之前提到的《宝宝大全》给了我亲子育儿的方式,二者相辅相成,坚定了我的信心,让我能够坚持以我作为母亲的直觉来养育我的孩子。

c)《同步成长全书》

对我最有帮助的另外一本书是中国的《同步成长全书——3岁前儿童发展家庭实用指南》。这本书有些年头了,是我北京的一个朋友1995年养育她儿子时用的,现在送给了我。对我来说,它是一本非常重要的参考书,因为它提供给我中国的育儿要点和亲子游戏,如何时开始认识并学写数字、画方形与写汉字、汉字接龙游戏,等等。这本书督促我,日积月累地教女儿认字识数。

从儿歌看文化差异

德国文化中,童谣及儿童歌曲很多,有摇篮曲,有四季歌,有亲子游戏歌,还有的是纯粹的文字游戏歌。这些童谣世世代代传承下来,我从小凯的父母和外祖父母那儿就学了很多。老人们住在德国的北方,而我们住在德国的西部靠南,相距400多公里,我们每年要相互拜访五、六趟。每当老人们和我们的女儿在一起时,都会随时随地地唱几首儿歌。在我们的女儿刚出生不久,她的奶奶来到我家。为了吸引这个小婴儿的注意,她把手举在孩子的眼前,以手腕为轴,左右来回地转着,并用悠扬的曲调唱道:“好像塔楼上的小旗子,随着风儿在旋转,我的小手呀也这样转,看上去它有多好玩。”

我和女儿的曾祖母喜欢一起拍手唱烤蛋糕歌:“烤蛋糕喽,烤蛋糕喽,要想蛋糕香喷喷,就得把握七大宝,鸡蛋加牛奶,黄油加油酥,面粉加咸盐,再加一朵番红花,放进烤箱等着吃。”女儿总是被这欢快热烈的气氛感染地手舞足蹈。她的曾祖父把她的小手放在他粗大的左手里握着,说一句、右手在她的小手上轻轻地拍一下,“拿一块硬币,赶着去集市,买回一头牛,跟来小牛娃,小牛娃摇着小尾巴,嘀嘞嘟噜跳起来。”这时,他用手指头尖在女儿的手心上胳肢几下,把她逗得乐得咯咯地,那是最让女儿开心的童谣了。每当外面下雪时,曾祖父都会唱起“ABC,雪中走着只小猫咪,当她从雪中走出来,脚上已穿上白靴子。”老人说,这些童谣都是他们小时候在学校学的。

每逢圣诞节时,我们一大家聚在一起,屋子里总是此起彼伏地飘扬着圣诞歌曲。歌唱圣诞节的曲子太多了,我们通常唱的只有五、六首。女儿的第一个圣诞节,她才半岁,她的爷爷、奶奶和曾祖父母们,你一句、我一句地围着我们的女儿唱。第二个圣诞节时,女儿开始牙牙学语,跟着一起唱。第三个圣诞节时,女儿天天地唱她最喜欢的那几首歌:“小雪花,穿白裙”;“让我们开心又快活”;“哦,圣诞树!”还有“圣诞老人明天就到来”。她反复地唱这些歌,走路时唱,坐着玩的时候也唱,躺在床上睡觉时也唱,甚至在早上醒来时,眼睛还没睁开,嘴巴就张开了唱。小凯问我,咱女儿身上哪有停止键,好让咱们按一下,让她停下来休息休息。

让我们最难过的时候到了,圣诞节一过,人们就不再唱圣诞歌曲了。可是,我们的女儿不愿接受这个事实。怎么讲都不行,她还是天天地唱,还问我们为什么?其实,我也不明白,问小凯为什么。小凯答到,应该是习俗吧。我们打电话给女儿的曾祖母,她是我们家的全知,问她按常理,圣诞歌曲什么时候不能再唱了?这一问把她给问住了,她也不是很清楚。我们告诉她,现在是一月份了,女儿还在唱。老太太说,一月份应该也能唱。等春天来了,就有歌唱春天的歌。果然是,女儿渐渐地开始唱别的歌了。她在幼儿园学了“咕咕,咕咕,森林里唱起歌”,还有“所有的小鸟都来了”,这是最广为人知的迎接春天的歌曲了。于是,我们家开始播放出欢快的小鸟的啼叫。

女儿从幼儿园学了很多儿歌、童谣。在幼儿园里,老师们总是边唱儿歌,边带着孩子们做游戏,有时是颜色歌,有时是手指游戏歌,有时是数数游戏歌,还有时是日常生活中见到的小动物歌(如小鸭子、小兔子、小老鼠、小马等)。在吃饭时,有很多“祝你胃口好”童谣。老师们把不同的“祝你胃口好”童谣写在不同颜色的纸上。当小朋友们围着饭桌都坐好了,每天允许一个小朋友选出一个颜色,然后大家手拉手,按照这个颜色纸上写的童谣祝大家胃口好。女儿最喜欢的“祝你胃口好”童谣写在蓝颜色的纸上:“大家围着桌子坐,桌上摆着好吃的,我祝大家胃口好”。在家吃饭时,女儿也是要先和我们手拉着手说完她的童谣之后,才允许我们开始吃饭,甚至在来客人时也是不例外的。因此,这就成了我们家的一个习俗。

在女儿的幼儿园,有一个很有意义的活动。每个星期二早上10点至11点,小朋友们和一些老爷爷、老奶奶们在幼儿园入口的大厅里,围成一个大圈坐在一起,一个又一个地唱着世代相传的儿歌。这些老爷爷、老奶奶们都是城市里的一般居民,他们看到本地报纸上提到,这个幼儿园邀请城市里的老年人们来和孩子们一起唱歌,于是,他们就自愿来参加这个活动了。幼儿园里的小朋友们也是自愿参加,如果哪个小朋友想去跟着一起唱歌,他可以在每个星期二的早上告诉他的老师。女儿非常喜欢这个活动,她总是去大厅里和大家一起唱。在这些老人里,让她最为喜欢的是那个弹吉他的老爷爷。从那以后,她一唱歌,两只小手就在胸前倒腾。我后来一琢磨,哦,原来她是在模仿弹吉他呢。为此,我们在女儿3岁生日时送给她一个玩具吉他。女儿高兴极了,经常拿着它边弹边唱,样子特可爱。

当然,我还收集了一些绘制精美的童谣集锦,有我自己买的,有朋友送的,还有小凯的家人几十年前用的现在送给我的。这些书不仅赏心悦目,而且还能供我随时查看歌词,所以,在我的床头、在客厅的沙发上、在餐桌旁都会放有一两本。我并不总是给女儿唱德语儿歌,有时还把它们用中文唱给女儿。咱们中文的儿歌呢,不知为何,我会的不多,搜肠刮肚地才想起个《小燕子》、《两只老虎》、《小松树》;还有《聪明的一休》,但是只会调不会词。如果《世上只有妈妈好》也算是儿歌的话,我倒是也会,就是我一唱,女儿就显示出不愿意的样子,后来等她会说话了,她告诉我:“妈妈,别唱了,唱个别的歌吧。”可能是因为这首歌太伤感吧,我唱的时候自己都是泪水盈眶的。

第一次带女儿回北京时,我兴致勃勃地是又买书,又买碟,收集了很多中国儿歌。但是这60多个儿歌里,我自己所知道的并没几个,除了上面提到的那几个儿歌外,还有《小鸟小鸟》、《一分钱》等。也许是因为我小的时候,大家只唱《学习雷锋好榜样》、《我们是共产主义接班人》吧;也有可能是因为自己没有什么音乐天赋,也没有跟着流行歌曲唱过,更是从来没有崇拜过哪个歌星,所以脑子里并没有储存什么乐曲。不过,我总是搞不懂,为什么我们国家有五千年的悠久历史,却没有世代相传的儿歌、童谣成书呢?看着手边的《儿歌三百首》,其收编的儿歌也都是建国以后的作品。是因为儿歌也有时代性吗?我左思右想不得其解。一天,姐姐从北京给我发来个谷建芬的《新学堂歌》网址,我上去一看,恍然大悟。是呀,这就是我们一代又一代的中国儿童都学过的诗歌!虽然,古诗和三字经不能列入儿歌类,但是,这些脍炙人口的诗歌世代传承下来,陶冶着代代中国儿童,有哪个父母没有给孩子念过“鹅、鹅、鹅,曲项向天歌”,又有哪个孩子不会背诵“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我释然了,不再担心因为自己没有太多中国儿歌,而耽误了女儿的早期中文教育。

总结语

自女儿出生至今已三年多了,她从一个嗷嗷待哺的婴儿长成现在这个天真活泼的小精灵,我也渐渐地成为一个稍有经验的妈妈,总结起来,感受如下:

孩子对爱犹如鱼儿对水的需求。正如美国著名学者Harold S.Hulber所说:孩子需要爱心和呵护,尤其是在他们最没有理由被同情和呵护时(Children need love,especially when they do not deserve it.-Harold S.Hulbert)。我们为人父母,不仅对孩子充满博大爱心,更要持有无限耐心。

孩子对知识的贪婪犹如海绵,只有不停地吸收,方能不停地释放。我们为人父母,尽量给予孩子充足的机会去接触新知识和新事物。

孩子的模仿能力及其学以致用的本事是无与伦比的。美国著名学者Karl Menninger早在上个世纪初就提道,我们如何对待我们的孩子,将决定着我们的孩子在其成年后如何回报我们的社会(What's done to children,they will do to society.-Karl Menninger)。

孩子对善恶有着最单纯、最直觉的分辨。此谓“人之初,性本善”,我们为人父母,需协助我们的孩子保持其人之初始之善。

我的女儿还在不断地成长、不断地学习,我也将随之不断地学习、不断地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