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杂之以处而观其色
“杂之以处而观其色”,就是将考察对象放在男女杂处的环境里,看他是否好色。色在这里专指漂亮的女子。爱美之心人皆有之,但陷入“温柔乡”而不能自拔,于国于家于己都不利。不少封建统治者沉湎于女色不理政事。白居易在《长恨歌》中曾咏叹“君王从此不早朝”的景象,唐玄宗宠幸杨玉环姐妹三人,导致“六军不发无奈何”的局面。《尚书》说:“玩人丧德,玩物丧志。”当然,作为一般人,没有“三宫六院”之忧,但我们也应以此为戒。
声色犬马,皆人之欲,声则为首。从科学角度来看,悦耳的声音有益身心,这道理可以说老少皆知。但历史上的唐明皇、陈后主却“因声误国”,最后落得个“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的下场。究其然,是他们过分沉溺于靡靡之音中而不理国事。关于欲念上的事,绝对不要跌入其中,否则一味贪图享乐,便坠入万劫不复的深渊而不能自拔。一个人应有自制能力,抗拒欲念的诱惑。
常言道:“英雄难过美人关。”人生中要经过几道关,金钱关、权力关、美色关就是其中的代表。能否过这些关,就看一个人的素质如何、品质如何。品质高尚、素质较高的人,一般来说都能过好金钱关、权力关和美色关等;但也有一些意志薄弱者,思想素质较差者,一般来说是难过这些关的。我们不反对男女间的正常往来和正常相处,我们也反对把男女只要在一起就视为关系不正常。男女之间的正常关系是有一定的界限的,超过了正常的界限就是不正常的关系。而那些思想道德好的人,能够处理好男女之间的正常关系,绝不会因好色而摔跤。所以,识人,采取“杂之以处而观其色”是为上策。
9.观其好恶而知短长
许多人在自己的行为中,都有一种习惯。有人喜欢散步,有人喜欢做清洁,有人喜欢看书,有人喜欢下棋、打牌,总之大千世界,各有一好。
在我们的生活中,几乎每人都有自己的习惯与爱好。人们有时会选择自己新的行为方向,但更多会保持一个始终如一的行为习惯与行为定式。你看,有那么多的人抽烟、喝酒;一次围棋比赛可以吸引成千上万的观众;而一场足球大赛可以让商店提前关门,人们纷纷提前下班,乃至为了一个球的得失捶胸顿足。
选择,意味着有取有舍。
没有什么别的行为比嗜好更能反映一个人的内在本质了。嗜好,不必考虑别人的眼色,不受他人或法律的制约。它完全是出于自愿的,所以,它最能暴露出一个人的深层心理。因为嗜好的范围几乎完全是自我的孤独领域,它是不能强加于人的。
嗜好可以说是人的潜意识的最好流露。
玩物与嗜好所告诉你的,可以说是这个人的一切。它会给你讲出关于你感兴趣的那个人的优点、缺点,他的生命观、恋爱观、事业观等,你想知道的一切,它都会一五一十地告诉你,当然前提必然是你要善于观察。有些看起来不甚令人注意的行为习惯,也是一种嗜好,而且也许正是这个嗜好,将会告诉你一些本质性问题。
例如一个人,如果总是喜欢将一些心爱的东西不按常人的方式放在某个固定的位置,而是藏在某个不应当放的位置,那么你至少判断这个人与人交往时,注重内在的、深层的交流方式,喜欢与朋友保持一种很深的、内在的、不为外人所察觉的关系,而不是那种善于表面应酬、内心无所侧重的类型。再有,这样的人是不好欺负的,如果一旦被得罪了,他也许会以非常手段报复。
从千差万别、形形色色的嗜好中,可以发现和总结出其中的一些奥妙,一个出色的人类学家,每到一地,就可以立刻发现当地人的一些具有普遍性的行为取向与行为类型,由此,就可以得出一些令人拍案惊奇的结论。
那种认为嗜好不过是无足轻重的生活小节从而掉以轻心的人,往往会铸成大错。他们不但会丧失了解别人的一种契机,而且还常常会无意中伤害别人。
【原典】
乍见观人情态。
初次识人宜观其行为举止
【译释】
初见某人则应注意其表现在外的行为举止。
“神”与“情”常被合称为“神情”,似乎二者是一个东西或一回事儿,其实二者相去甚远,大有区别。“神”含于内,“情”现于外;“神”往往呈静态,“情”常常呈动态;“神”一般能久长,“情”通常贵自然。总之,精神是本质,情态是现象。曾国藩认为,“乍见观人情态”,这是一个识人的捷径,尽管可能会有遗漏之处,但总能看个大概,可为进一步的观察做好准备。
识人难,有识人者与被人识者两方面的原因。作为识人者,初次见面往往受情绪干扰、感情偏见等诸多因素的影响;而被人识者又往往有复杂而多变的心态组合,会给辨别贤才带来困难,所以在观人情态的过程中一定要注意以下几点:
1.不露声色地旁观
识人才者站在旁观者的立场上,可以平心静气,比较客观,能超脱地对人才进行多角度、全方位的观察;被观察者只有在缺少戒备心理,很少以取悦的心态进行“乔装打扮”时,呈现出来的才是比较纯朴的“真容”。
以旁观者的身份对一个人进行客观公正的观察时,才能收集到有关这个人的真实信息。其中要注意:
(1)嫉妒心强的人不可用。嫉妒心人人都有,但若过于强烈,就是严重的性格缺陷了。这种人,一不能用公平的眼光看待别人;二不能实事求是地对待自己。
(2)只知追求眼前之功,不管计策是否可行的人不可用。只追求眼前的蝇头小利,不顾长远的大利益,这是严重的短视行为。
(3)把任何事情都看得过于简单的人不可用。这种人大多志大才疏。办事情的态度极不认真、严肃,往往把简单的事情弄得一团糟。
(4)轻诺说大话的人不可用。这种人接受任务时大包大揽,真正做起来却一拖再拖,且能寻找种种借口,任何时候都有理由。
2.面对面地直接观察
旁观法识人主要是旁观,而面对面地直接观察却要做正面接触,“识人之道”有七条:对人才提出问题,让其分辨是非曲直,以考察他的立场、观点和志向;提出尖锐问题使其理穷词少,以考察他分析问题的逻辑性、应变能力和敏感力;就某些重大问题,让其出谋划策,看他有无远见卓识和雄才大略;交与其最艰巨的任务,讲明困难与危害,看他的胆识和勇气;与其开怀畅饮,看他的自我控制力及其品性;让其干有利可图的事,看他是否保持清廉本色;委托其办事,看他能否如期完成,信守诺言。与此同时还要注意以下问题:
(1)要注意隐密性。要让被考察者在无拘无束、自由自在中淋漓尽致地表现自己,真正做到“我就是我”。
(2)考察的目的要明确。识察人才要有明确的目的,不能随心所欲,想到什么就观察什么。只有针对性强,才能选出所需的人才。
3.观他周围的朋友
相人观友法之所以能够取得一定的效果,原因不外乎三个:
(1)“物以类聚,人以群分”。由于性格上的一致,人们往往自然趋于贴近;由于利益上的一致,而自然共同努力;由于所处环境的相同,而自然相互同情和帮助;由于事业追求的一致,而自然共同奋斗。正所谓:“同恶相助,同好相留,同情相成,同欲相趋,同利相死。”
(2)人们交友是有一定选择的。在一般的情况下,人们总是选择那些年龄相近、性格比较一致的朋友;爱好相近、追求比较一致的朋友;文化教养相近、谈吐比较一致的朋友;处境相近、爱憎比较一致的朋友,等等。因此而造成群友的才德较为相近的情况。
(3)朋友之间有着重要的“同化效应”。由于各种特殊原因而造成某些年龄、性格、文化、爱好不尽相同的朋友相结交,但是,这些朋友群体频繁接触,甚至朝夕相处,自然形成一种“人际小环境”,其中品质、爱好相近的大多数人必然对“不大一致”的少数人产生重要的影响,以致逐步地同化少数人,此即所谓“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正是由于上述三个原因,造成了大多数朋友之间的相近性和一致性。正如荀子所说:“不知其子,视其友;不知其君,视其左右。”也应了管子所教:“观其交游,则其贤、不肖可察也。”这正为我们知人提供了一个重要的方法,即“相人观友法”,这是初次直观识人的一个良方。
【原典】
大家举止,羞涩亦佳。
有大家风度,羞涩又何妨
【译释】
举止有大家风度的人,他的羞涩情态都显得优雅得体。
“大家”,指学识修养深厚渊博、举止庄穆大方、贴切得体之人。古有一语,最为传神:“大人之风,山高水长。”其风貌情态除此八字外,再难找到更为贴切之词了。大家的举止,以不疾不徐、大方得体为要,非一时的装作虚饰所可比拟。比如气度豪放,一时之态可以虚饰,但终生不改其豪放,则是难之又难,不出于本性,是做不到的。
羞涩、内向型人的心理表现,也属一种女儿态,但与猥琐、小女儿家似的扭捏作态不可等量齐观,而是见人脸红、不善交际,开口讷讷,虽如此,但情态仍安详静穆,娴雅冲淡,一动一静,一颦一笑皆不失大家风度,不落常人俗套。这种羞涩仍是一种佳相,即所谓“羞涩亦佳”。
害羞是人类独有的心理和情感表达方式,这种行为是人类文明进步的产物。除人类之外的任何低级动物,包括最接近人类的猩猩,也是绝对不懂得什么是害羞的。害羞是人类最天然、最纯真的感情现象,它是一种感到难为情、不好意思的心理活动,往往伴随着甜蜜的惊慌、异常的心跳,外在的表现就是态度不自然,脸上荡漾起红晕。相比于男人,女人更容易害羞。女人脸上的红晕,就是由害羞而绽放的花朵。女人害羞是一种美,是一种特有的魅力。
伟大的诗人泰戈尔曾经说:“美的东西都是有色彩的。”那么世界上什么色彩最美呢?
每个人的回答可能都不一样,有的人会说表示热烈、喜悦、勇敢的红色最美,有的会说表示庄重、醒目、高尚的黄色最美,有的会说表示活泼、健康、平和的绿色最美,还有的说蓝色、青色、紫色等最美。
羞涩朦胧,魅力无穷。害羞是一种蕴藉的柔情,更是一种柔情的蕴藉;害羞是一种含蓄的美,更是一种美的含蓄。
【原典】
小儿行藏,跳叫愈失。
越是叫嚣得厉害,越是不成熟
【译释】
不成熟的人愈是叫嚣得厉害,愈暴露无遗。
不成熟的人外在表现多种多样,其中最为突出的就是爱显摆,显摆自己博学多才,显摆自己无所不能。听不进好的意见或建议,一旦遇到别人反驳就寸步不让、针锋相对。在曾国藩看来,这些人越是这样就越显得他们不成熟,显得他们无知。
我国先哲孔子曾经说过:“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他的话告诉我们这样一个哲理:在现实生活中,许多人不愿意说出“不知道”这三个字,认为那样做会让别人轻视自己,使自己很没面子,结果却适得其反。
一贯谦虚谨慎的曾国藩深知这一点,他说:细想古往今来,亿万年无有终期,人们生活在这中间,数十年只是须臾瞬息。大地数万里,不能穷极,人在其中休息游玩,白天犹如一间房子,晚上犹如一张卧榻。古人的书籍,近人的著述,浩如烟海,人们一生所能读的不过九牛一毛。事情复杂多样,可以获得美名的道路也有千万条,人们一生中力所能及之事,不过如太仓一粟。知道上天悠悠无穷期,自己的生命非常短,那么遇到忧患和不顺心之事,应当稍稍忍耐以待其自消;知道大地的宽广,而自己在大地中占据的位置非常小,那么遇到荣耀名利相争之时,应当退让三分,以柔顺处之。知道古今人们的著述非常丰富,而自己的见识非常浅陋,那么就不敢以一己之见而自喜,应当择善而从,并以谦虚的美德而保持它。知道事情复杂多样,而自己所办的事情非常少,那么就不敢以功名自矜,应当思考推举贤才而一起去完成伟大功业。如果这样,那么自私自满的观念就可渐渐消除了。
曾国藩认为,一个人不论是智慧绝顶者,还是大仁大智者,都是有缺欠的,不可能完美无缺。相反,愚笨至极的人也有可爱之处。本着这样的想法,尤其是他认为自己属于“中材”,或接近于“笨”的一类,因而更注意吸取他人之长,以补一己之短。他的幕府就像一个智囊团,有什么疑难问题,都可以出高招,献良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