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庄子的智慧(中外大智慧丛书)
49106600000047

第47章 打破外界事物的拘束

【原文】

夫有土者,有大物也。有大物者,不可以物;物而不物,故能物物。

——《庄子·在宥》

【译文】

对于君王来说,拥有了国土,就是拥有了“大物”。有了“大物”以后,但不能把自己拘泥于其中。而是应当做到役使物而不被物所役使,只有这样的人才能真正的主宰万物。

【解读】

《庄子·外物》中提到:“筌者所以在鱼,得鱼而忘筌;蹄者所以在兔,得兔而忘蹄;言者所以在意,得意而忘言。吾安得夫忘言之人而与之言哉!”这句话的意思就是说:“鱼笱是捕鱼的工具,然而捕到鱼后就被扔在了一边;兔网是捕捉兔子的工具,一旦捕到兔子后就束之高阁;言语是我们用来传递思想的,领会了其中的意思后就不再使用。我应当用什么样的办法才能找到类似于这样的人,从而可以与他进行彻夜长谈呢?”

一个人如果要想有自由的居所,就不能被外物所拘束。世间万物总是那么的短暂而易腐朽,只有生命的灵魂才是真正的永恒。告诫我们不要做财富的奴隶,而是要做财富的主人,只有这样,我们才能达到真正逍遥的境界。否则的话就会失去自我,失去生命对于逍遥的享受过程。

佛祖释迦牟尼在法会上讲了这样一则故事:

一个大地主娶了四房老婆:大房太太伶俐可爱,天天像影子一样陪在他的身边;二房太太则是他抢亲抢来的,拥有让人羡慕的美貌;三房太太为他打理日常生活中的琐事;而四房太太则整天都忙忙碌碌,但谁也不知道她究竟在忙些什么。

一次,地主要去千里之外的城市收租,由于担心旅途会很辛苦,他就问四个老婆当中谁愿意陪自己一起前往?

大房太太说:“我这几天不舒服,不能陪伴你了,你自己去吧!”

二房太太说:“我是被你强迫来的,我才不会陪你去呢!”

三房太太说:“我无法忍受风餐露宿的辛苦,最多也就是送你到城外!”

四房太太说:“你是我的主人,不论你走到哪里我都会跟随你的。”

地主听了四个老婆的话后感叹到:“关键时候还是四房对我好!”于是就带着四房太太开始了他的收租行程。

佛祖释迦牟尼解释说:“你们明白这其中的道理了吗?四个老婆就是代表了你们内心深处不同类型的自己!”

大房指的是你们的肉体,人死后肉体总是要和自己分开的;

二老房指的是金钱,许多人为了金钱辛辛苦苦的操劳一辈子,死后却分文都带不走,就像是在水中捞月一样;

三房指的是自己的结发妻子,生前相依为命,一起生活,然而死后灵魂还是要分开的;

四房指的是人的本性,你可以一生都不是很在乎它,但它却会永远在乎你,无论你一生是贫是富,它都不会背叛你。

佛祖还说道:“人生在世,多一物则需多一心,少一物从而少一念。因此,不要被外物所拘,心安理得地生活,才能明心见性,参悟佛法的精髓所在。”

世界有一个地方能让我们的心得到安宁,能抛却浮躁,“不为外物所拘,心安理得处”,那就是我们日思梦想的栖居,何必又刻意地去找寻呢?一座巍巍葱茏的山岭,一场密密匝匝飞舞的雪花,一小片生机盎然的花圃,一本泛着淡淡墨香的书卷,这些都可以成为我们自由的栖居,都能容纳我们被生活放逐的心灵和意志。

想要在自由的世界里栖居,必须要放得下繁华,耐得住寂寞,达到“物而不物”的崇高境界才可以。若是心恋浮华,不舍喧嚣,终不会真正得到心灵安顿的。这就好比是一个人,苟苟于富贵之中,切切于名禄之利,桎梏于外物之间,是不会出离尘世而追寻幽独的。又好比是一匹良驹,被套上了车、犁的枷锁,只有一味的奋力奔驰,怎么会有机会停下来思索生命的真谛所在呢?

庄子提到的“物而不物”其实更是一门哲学,要做到更需要有大的智慧,大的舍弃。有智慧会让我们生活得更加快乐和充实,舍弃则会让我们的生活变得轻松而无羁。不要因为舍弃而拒绝简单的生活,那样你将变得不堪重负,忧虑重重,从而更加的心力交瘁,六神无主……

“物而不物”更深的内涵在于抛弃杂念,直达目标。生活不必要走太多的弯子,那样会使你的心情变得更加的沉重,影响生活的情绪,导致恶果的产生。其实,只要你能够做到纯粹,把握住生命中最重要的真谛所在,就会觉得生活前景一片光明。

有人对生命过多的苛求,让自己时刻生活在筋疲力尽之中,从来没有真正体味过幸福和欣慰的滋味,生命也因此显得局促而匆忙,忧虑和恐惧时常伴随着自己,这样的人生实在是糟糕透顶。须知月圆月亏皆是定数,不是人力所能改变的,这样倒还不如放下执著,给自己的生命一份从容,让我们生活得更加坦然。

人生在世,谁又能做到总是一帆风顺呢?“物而不物”会另有收获。对于外物过分的追求和执著,是人生一切痛苦的根源。超越了外物,也就是超越了自我,“无物”也就是“无我”的境界,自己的心境也不会随着外物的变迁而受到波动,正所谓“是进亦忧,退亦忧”,不假于物,才能造就“真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