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保健养生中华养生宝典(家庭健康生活)
49102800000015

第15章 情绪与养生保健(3)

2.过度紧张对健康的危害过度的紧张极容易导致机体内分泌功能的失调,诸如使儿茶酚胺类物质——肾上腺素、去甲肾上腺素过量分泌。而内分泌功能的改变又反过来增强人的紧张心理,时间一长,形成恶性循环,对身心疾病的发生起着推波助澜的作用。长期处于极度紧张状态的人,还会使机体的免疫力下降。德国的汉斯·寒尔叶医学教授——紧张状态研究之父,早已证实持续的过度紧张能够导致炎症性疾病的发生,还可使肾上腺皮层萎缩,身体因此而缺乏宝贵的激素,还会给脾和其他淋巴结造成极其严重的损害。美国的约翰·辛德勒博士在其所著的书中也指出:细菌的入侵和滤过性毒菌的感染与过度的紧张性刺激有关。

过度紧张常出现的症状有:对外界刺激过分敏感,容易发脾气,血压升高,心跳加速,食纳不振,多梦失眠,头痛头晕,口干多汗,伞身乏力,手颤抖,月经不调,记忆力减退,讲话口吃,思维迟钝,精神障碍等。以卜这些表现主要还是因为过度紧张导致交感神经兴奋性增强,使得肾上腺素和去甲肾上腺素分泌过多而发生的。此外,在过度的紧张状态下工作极易发生意外的伤亡事故。

3.如何纠正过度紧张情绪最好的答案就是干自己喜欢干的事、有兴趣做的事,因为干自己所愿意干的事,便不会过度紧张。有些人囚工作而死,与其说是劳累而死,倒不如说是囚过度紧张而死。与人交往,特别是与上司交往不应心里感到有过分的压力。要尽量使自己在学习、工作、生活中感到轻松、愉悦。遇事要沉着、冷静,学会从事态中明智地解脱出来,要做到控制自己的情绪,而绝不能让情绪来控制自己。

2.焦虑

1.焦虑的概念与体验焦虑是心理应激中最常见的心理反应。有的学者认为焦虑是“以忧虑或恐惧为主要特征并具有神经症和精神障碍诸多特点的一种慢性、复杂的情绪状态。”有的学者认为焦虑是“……南内心冲突而造成的持久痛苦的心理状态。”

焦虑常有心理或躯体上的感受和体验。如:常常感到心中不踏实、神经过敏,睡不稳坐不安;容易紧张或恐惧,心神不定;对任何事都不上心,对很多事物不感兴趣。

2.焦虑对身体的危害焦虑对身体的危害是多方面的,下面举几个例子来说明:

肾脏分泌尿液的多少,是靠泌尿系统来控制的,而垂体则通过抗尿荷尔蒙来影响尿液的发生,倘若减少抗尿荷尔蒙(ADH),就会导致尿量的大增。当一个人处于焦虑状态时,体内的抗尿荷尔蒙的分泌就会减少,尿量就会增加,这便是焦虑损害泌尿系统的体现。

美国的一位牙科医生在临床中发现:一个中年男士原先有一口很好的牙齿,但后来他的太太得了重病住进了医院。由此,他十分焦虑,仅过了三个星期,他突然有了九颗蛀牙。这位美国的牙科医生经过研究后在一次全美牙医的会议上发表讲演说:“因为焦虑、恐惧等发生的不快情绪,可能会影响到一个人身体的钙质平衡,可使牙齿容易受蛀。”

一位美国医学博士说:“焦虑会使你紧张,并影响到你的胃部的神经,使你胃里的胃液由正常变为不正常,通常就因此而发生胃溃疡。胃溃疡通常会根据你情绪忧虑的高低发作或消失。”另一位美国医学博士在其著作《神经性胃病》一书中写道:“胃溃疡的发生,不是因为你吃了什么而得来,而是因为你忧愁什么。”现代医学则测定,情绪不良会增加胃中的胃酸分泌,这就会使胃溃疡发生或加重。

美国的一位医生通过观察研究说:“结肠是人类精神状态的一面镜子,当精神焦虑紧张时,结肠也会收缩,便出现痉挛疼痛。”同样的道理,情绪焦虑紧张也会诱发胆囊的疼痛、关节的疼痛、阑尾的疼痛,但这些疼痛的部位在医疗器械检查时却完全正常。

医学界的人士分析说:精神失常的原因何在,没有人知道全部的答案。可是在很多情况下,极可能是由焦虑和恐惧造成的。

国外还有个真实的故事:一位富商因破产而处于极度的焦虑与忧愁之中,后来他得了一种医治坏怪病,在无奈之下,他写下了遗嘱,放弃了忧愁与焦虑,躺在病床上等死。可随着焦虑与忧愁的消失,他不仅没有死去,反而病情有了转机。过了六个星期后,他出院了,并又重新找到了一份推销员工作。这位富商大难不死,反而悟出了很多道理。他说:“这时我已学会不再忧虑,不再为过去发生的事情后悔,也不再害怕将来。我将尽力做好现在这份低收入的工作。”

3.如何克服焦虑情绪上的焦虑,就像传说中的妖精,一旦占据了人的心灵,就会扰乱人们的思想,干扰人们的行动和意志,摧毁人们的身体。如何才能克服焦虑情绪呢?禅宗有云:“把心放下,即是真悟。”禅宗之意为“思维修”。禅是一种宗教,也是一种哲学,更是一种使心灵得到解脱的学说,该学说认为人们只要把心放下,求放心、随缘,便不会有什么焦虑情绪。一位哲人说过:“倘若一个人能够把他所有的时间都花在以一种很超然、很客观的态度去找寻真实的话,他的忧虑就会在他知识的光芒照耀下,消失得无影无踪。”

3.生气

1.生气的概念与体征生气是个体在认识客观事物、待人接物时对不满意的事物所反映出的一种态度,表现出的一种情绪。通常情况下,怒和气是并生的,气由怒而生,怒由气而发。

愤怒生气时的情绪体征主要是:脸部皮肤变红、眼睑增大,嘴唇和下巴收缩变紧、拳头紧握,胳膊震颤,甚至声音震颤或大声喊叫,有时还摔东西拍桌子。爱生气的人,别人对他的评价常常是愤怒值偏高的人或是个秉性暴躁的人。

2.生气对健康的影响现代医学研究证明,生气、愤怒时人的中枢神经系统、血液循环系统、消化系统、内分泌系统都可造成不同程度的损伤。

恼怒生气时,全身肌肉紧张、呼吸急促、心跳增快,血管收缩,血压升高,常可诱发心脑血管的突发性疾病,甚者可危及生命;恼怒生气时,胃粘膜充血,胃酸分泌增多,极容易诱发胃溃疡,胃出血和胃糜烂;恼怒生气时,会使激素分泌紊乱,造成内分泌系统的功能失调,会导致糖尿病、月经失调、甲亢、哺乳的母亲断奶等;经常恼怒生气的人,会导致面部皮肤血管收缩,血流受阻,皮肤氧的供应减少,久之,皮肤会变得无光泽;经常恼怒生气的人,其机体的免疫功能会紊乱或降低极易诱发癌症和免疫疾病。美国一医学博士曾对人的性格和疾病之间的关系进行过研究,他统计后发现高血压、心脏病和癌症三种疾病在易恼怒生气的人群中发病率为77.3%,在谨慎、稳定、自制力强的人群中发病率为25%。

3.生气影响健康的机制恼怒生气时交感神经兴奋,导致儿茶酚胺释放量增加,继之肾卜腺皮质激素和垂体前叶激素分泌增加,胰岛素分泌减少;内分泌紊乱反应的结果又导致出现了各器官和各系统以及新陈代谢的改变,随之而来的就是疾病。如:气生的越大,肾上腺素分泌越多,血压就升得越高,会使人头昏脑涨,严重时还能使血液停止向心脏流动,而造成狭心症,使人胸闷气短,甚至丧命。

美国生理学家爱尔马还做了如下的试验:他把一支玻璃试管插在有特殊装置的水容器里,让人呼出的气通过容器里的水并收集起来。试验结果表明:心平气和的人所呼到水里的气,水仍然清澈透明。而生气暴怒的人呼到水里的气,水便发生紫色沉淀。爱尔马把人在生气时得到的此“气水”,注射到大白鼠身上,几分钟后,大白鼠便因此而死亡,、爱尔马分析:人在恼怒生气时,生理反应十分剧烈,其分泌物具有毒性。他告诫人们:“动辄生气的人难以健康,难以长寿,很多人其实是气死的。所以,人尽量不要生气。”

4.怎样克制恼怒生气恼怒生气不仅伤害别人,而且更伤害自己。彼得·阿相拉德说:“火气甚大,容易导致愤怒的烦扰,这是一种恶习;而使心灵向着那不正当的事情,那是一种一时冲动而没有理性的行为。”本恩说:“我们从愤怒中带来的每一个打击,最终必然落到我们自己身上。”

制怒不仅是道德修养的一个方面,更为养生保健所必需。制怒的方法虽有很多种,如:忍让法、躲避法、转移法、无害发泄法,但这些方法只是权宜之计。最根本的一点是必须加强平时的性格修养,用坚强的意志、理性的思维去战胜自己容易生气的情绪,让“中和”之气常占据自己的心胸,怒气便无由而生。

4.恐惧

1.恐惧的概念与体征恐惧是以害怕为核心的一种心理情绪。人们害怕的事物有很多,如:怕事业不成、怕婚姻失败、怕失去工作、怕遭人暗算、怕病、怕死……其体征常表现为面色苍白或发红、心神不宁、出汗、恶心、颤抖、失眠,食欲不振等。

2.恐惧对健康的危害恐惧常与紧张、焦虑、自卑、失望相互作用而损害机体的健康,主要表现在如下几方面:

恐惧会削弱免疫系统,恐惧使人更容易感染病毒。一个有经验的外国医生曾说:“一个完全健康的人对于癌症的恐惧,甚至可能比千百万癌细胞更有可能导致肿瘤的形成”。早在古罗马时代,宫廷里的一名希腊医师已经观察到,常有害怕、忧郁情绪的女性往往更容易患上乳腺癌与肺结核。

在恐惧、失望、悲哀等情绪下,胃肠的功能会降低并紊乱,常会出现胃痛、腹泻等肠胃症状。

较强的恐惧情绪,会使人因大脑、心脏供血不足,而发生突然晕倒的现象,甚至会让人突然死亡。国外有动物实验证实,给羊以不断重复的电击使之发生恐惧,会使羊出现呼吸困难,不能站立而死亡。

恐惧情绪,还常会使男性发生阳痿、早泄等性功能障碍性疾病;女性则因恐惧而诱发月经不调、痛经、不孕、并影响乳妇的泌乳。

恐惧的情绪,还常会诱发一些痉挛性疾病,如:食管痉挛、贲门痉挛、幽门痉挛、肠胃痉挛;还会诱发肌肉、关节的痛经症状。但随着情绪的改变,这些症状很快就会消失。

恐惧的情绪,会使人分泌大量的肾上腺素。在瑞典一个心理研究所,曾做过这样的试验:研究者给20位青年女性放映残酷骇人的历史片《恶魔的假面具》,看完影片后,青年女性们说,她们感到了一种强烈的恐惧感,结果测试她们身上的儿茶酚胺(一类神经介质或激素)分泌显著增加。还有学者用狗做试验,怕狗的人,就连最温顺的犬也会对他狂叫或扑去,研究者发现,当人害怕狗时,人体便会分泌较多的肾卜腺素,肾卜腺素的气味对狗会起一种刺激作用,会激起它们侵犯性的本能。笔者有这样的联想,是否病毒、细菌对过量分泌的肾上腺素的气味感兴趣呢?是否肾上腺素的气味会激起细菌、病毒侵犯人的本能呢?

3.要克服恐惧情绪克服恐惧情绪对事业、对身体都有莫大的好处。有一位国外的老太太说:“我成功地克服了我对孤独的恐惧和我对生活需求的恐瞑。我现在很快活,事业上也很成功,并对生命抱着乐观的热诚和爱。”

下面就着重谈谈消除对疾病与死的恐惧情绪。生活中有些人时刻想着疾病与自身的联系,总怀疑自己有病,对医院的柃查也常不放心,对疾病常有一种恐惧感。防病于未然,保护身体本无可非议。但这不意味着人活着就得战战兢兢,提心吊胆。没病时疑病,有病时怕病,终日笼罩在“病”的气氛中,忧虑担心、恐惧不安,其实这本身就是一种病,在医学上称为“期待性焦虑”或“神经性焦虑症”。这也叫做自造病相,倘若长时间地自造病相,一旦形成潜意识后,最终可导致无病的人也会生病,生病的人也不容易治好。有病时不怕病,要相信医药科学,更要相信自身的抗病能力,解除不必要的精神负担。请记住苏联一位学者的话吧:“身体的疾病,不那么可怕,可怕得多的是——你若为此而忧心忡忡。”

生活中还常有一些人十分怕死。很多人祈求长寿,反而短命,就是因为他们有怕死的心理。其实,死并不可怕,可怕的是自己怕死的心理。软弱地视死亡为恐怖,便是一种精神病态。解除此病态心理,唯一的办法就是树立正确的生死观,冷静、豁达地对待死亡。对于生死的认识,我国古人是深有感悟的。东晋诗人陶渊明曾在一首诗中说:“甚念伤吾生,正宜委运去;纵浪大化中,不喜亦不惧;应尽便须尽,无复独多虑。”唐朝诗人李白则说:“生者为过客,死者为归人。”他们对待生死,是何等的豁达。

§§§第八节好情绪益健康

1.好情绪的含义

好情绪是一种发自内心的情感,是一种清澈美好、快乐的内心感受。愉悦、高兴、快活、平静、知足、坚定、谦让、果断、沉着、心里平衡等等都属好情绪的范畴。

因为人们的精神境界不同,修养不同,处世的方法不同,对于好情绪的理解与体验也有所不同。

孔子认为:君子的心胸平坦宽阔,在修养心志中,不管得志与不得志都能保持好的情绪,因此君子终身快乐。

孟子认为:只有有道德的人才能够享受好情绪给人带来的快乐。

庄子认为:生命本应是乐天的、无欲的,真正的好情绪是生命本性的自然流露,来源于自己精神的内部,而不应为外物所左右。

山村的农民则认为:把日子过得节俭一点、生活得从容一点,身心自在一点,是保持好情绪的基础,也是人牛的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