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美得令人心醉的宋词(《古典文学观止》丛书)
491000000094

第94章 忆秦娥

[唐]李白

箫声咽。

秦娥梦断秦楼月。

秦楼月。

年年柳色,灞桥伤别。②

乐游原上清秋节。③

咸阳古道音尘绝。④

音尘绝。

西风残照,汉家陵阙。

词牌故事

《忆秦娥》,词牌得名于李白这首《忆秦娥》。李白写这首《忆秦娥》的时候,词牌的含义与词的内容完全一致,词牌几乎相当于诗题,所以这个词牌之所以叫做“忆秦娥”,很可能就是从这首词的内容来的。《忆秦娥》共四十六字,上片与下片各押三个仄声韵和一个叠韵,韵脚一般都用入声字。古汉语分为平上去入四个声部,与现代汉语的四声不同,尤其是入声韵已经分散在现代汉语的四声里了。普通读者遇到押入声韵的词是最不容易读出韵律的,那么不妨用一个简单却不很准确的办法:凡是入声字都读成现代汉语的第四声,并且尽量读得短促一些。以李白这首《忆秦娥》为例,上片韵脚“咽”“月”“月”“别”,最后那个“别”要读作现代汉语的第四声;下片韵脚的“节”和“绝”也要读作现代汉语的第四声。初阶读者经常感觉很多词读起来很拗口,甚至根本就不押韵,这就是因为不熟悉古音的缘故。

不过,现代读者对入声如果难以入门的话,倒也不必耿耿于怀,清代词学大家邹祗谟(zhīmó)在《词韵衷》里说过:“入声最难分别,即宋人亦错综不齐。”

注讲

这两句用的是萧史和弄玉的典故。传说在春秋时代,秦穆公把女儿弄玉嫁给了擅长吹箫的萧史,夫妇二人一同修仙,终于乘鸾引凤,升天而去。“箫声咽。秦娥梦断秦楼月”,这是用萧史、弄玉夫妇吹箫引凤的典故,暗示着曾经的两情相悦、如胶似漆,但如今箫声已咽,只有多情女子孤单一人,梦断时只有月亮相伴。爱人何在呢?下文给出交代,“年年柳色,灞桥伤别”,每年都是聚少离多。

②年年柳色,灞桥伤别:词牌叫《忆秦娥》,整首词的内容都围绕着秦地,也就是当时的都城长安一带。长安附近有灞水,跨水为桥,是为灞桥,河岸有柳树,从汉朝时,凡是东出函谷关、潼关,都从这边出发,亲友们也在这里折柳送别(“柳”谐音“留”),于是传为风俗,这就是词中所谓的“年年柳色,灞桥伤别”。

③乐游原上清秋节:清秋节,或泛指清秋时节,或特指九月九日重阳节。乐游原是汉代的一处苑囿,在唐朝成为长安人最佳的休闲场所,那里地势较高,可以俯瞰长安城和汉朝留下的陵墓与宫殿遗迹。女主角在乐游原上远眺,自然是希望爱人能够早日回来,但看到的只是“咸阳古道音尘绝”,至此而视线再向远推,视角继续扩大,以一幅“西风残照,汉家陵阙”的苍凉画面而结束。

④咸阳:秦朝都城,在唐代隔渭河与长安相望。音尘:音信,消息。

名句

西风残照,汉家陵阙。

王国维《人间词话》对这两句词有极高评价,“太白纯以气象胜。‘西风残照,汉家陵阙’,寥寥八字,遂关千古登临之口。后世唯范文正之《渔家傲》、夏英公之《喜迁莺》差足继武,然气象已不逮矣。”这是说李白这八个字已经把登临之意写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后人再也无法超越。在李白之后能和“西风残照,汉家陵阙”有一比的,勉强能算范仲淹的《渔家傲》和夏竦的《喜迁莺》,但“气象”都不如李白。

轶事

这首《忆秦娥》自古以来备受推重,宋人邵博回忆过自己的一段经历。他曾在与这首《忆秦娥》同样的场景下(同样是秋天,同样是黄昏,也在同样的地点),在咸阳宝钗楼上设宴为人送别,只见汉代陵墓正在一派残阳晚照之下,此时有人唱起这首词,满座凄然,不忍卒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