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美得令人心醉的宋词(《古典文学观止》丛书)
491000000072

第72章 念奴娇

登建康赏心亭,呈史留守致道

[南宋]辛弃疾

我来吊古,上危楼、赢得闲愁千斛。②

虎踞龙蟠何处是,只有兴亡满目。③

柳外斜阳,水边归鸟,陇上吹乔木。

片帆西去,一声谁喷霜竹。④

却忆安石风流,东山岁晚,泪落哀筝曲。⑤

儿辈功名都付与,长日惟消棋局。⑥

宝镜难寻,碧云将暮,谁劝杯中绿。⑦

江头风怒,朝来波浪翻屋。⑧

词人小传

辛弃疾(1140年-1207年),原字坦夫,改字幼安,别号稼轩。辛弃疾生长在北方的沦陷区,当时宋金南北对峙之局已成,北方的汉人有许多已经认命地接受了金人的统治。辛弃疾的祖父辛赞为了保护家族,也不得不接受了金人授予的官职。后来辛弃疾在《进美芹十论劄子》里讲到自己的家庭环境时沉痛地说:“臣之家世,受廛济南,代膺阃寄,荷国厚恩。大父臣赞以族众拙于脱身,被污虏官,留京师,历宿亳,涉沂海,非其志也。每退食,辄引臣辈登高望远,指画山河,思投衅而起,以纾君父所不共戴天之愤。常令臣两随计利抵燕山,谛观形势,谋未及遂,大父臣赞下世。”也就是说,辛赞虽然接受了金人的官职,但身在金营心在宋,一直谋划着复兴大业,对家族子弟也每每以国仇家恨相叮咛。

绍兴三十一年(1161年),金主完颜亮大举南侵,后方兵力薄弱。二十一岁的辛弃疾趁机举旗造反,参加了耿京领导的一支义军。当时金朝统治阶层矛盾很大,元老们一直对完颜亮的倒行逆施敢怒而不敢言。而完颜亮南侵刚刚受挫之时便被部下所杀,金军大举北退,准备以平定内部为首要之务。金朝对付义军采取半抚半剿的办法,以高官厚禄招降了耿京的部下张安国,使张安国谋杀了耿京。辛弃疾当时正南下联络宋朝,归途之中听说了这个消息,便带着几十人突袭敌营,生擒叛徒张安国,然后顺利突围,渡江入宋,将张安国交给南宋朝廷处决。这件事轰动一时,使辛弃疾声名大噪,宋朝士子为之振奋,宋高宗也对他赞赏不已。于是,辛弃疾开始在南宋做官,那时他刚刚二十五岁。

但是,脱离了金人的统治,到南宋任职之后,辛弃疾才发现事情完全不是自己所想象的那样。朝廷对收复失地并没有太大的热情,皇帝更看重辛弃疾的干练治事之才,而不是他的军事才华和兴复之心。辛弃疾一辈子都矢志北伐,时刻以国仇家恨为己任,结果只是一而再,再而三地失望。开禧三年的秋天,辛弃疾在壮志未酬的郁闷中溘然长逝,享年六十七岁。

辛弃疾酷爱填词,把填词当做写诗一般的正经事业。他的英雄豪侠之气,使宋词的豪放一路在他的身上达到巅峰。所谓豪放词,有文胜于质者,也有质胜于文者。前者的典型例子就是苏轼,虽然词句豪放,但一来文人气息过重,二来抒发的不过是个人情绪而已,并没有国仇家恨作为词作的宏大背景;后者的典型例子是陈亮,有国仇家恨做底子,但豪气过重而文采较为寡淡。只有辛弃疾的词才真正在豪放一途上做到了文质彬彬而后君子,不但前无古人,并且后无来者。

注讲

这首词作于宋孝宗乾道四年(1168年),是辛弃疾南归的第七年。当时辛弃疾担任建康(今南京)通判之职。这七年来,辛弃疾矢志北伐,却屡屡遭到主和派的打压,心情郁闷之至。赏心亭:南京名胜,登亭可以俯瞰秦淮胜景。史留守致道:史正志,字致道,任建康行宫留守,是辛弃疾志同道合的好友。

②吊古:凭吊古迹。建康(今南京)是六朝古都,多有兴亡故事。危楼:高楼,指赏心亭。闲愁:这里刻意说是闲愁,其实是难以释怀的国仇家恨。千斛:形容愁绪之多。斛(hú):古代量器名,也是容量单位。

③虎踞龙蟠何处是,只有兴亡满目:形容建康空有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而在这里建都的王朝却一个个相继灭亡了。虎踞龙蟠:诸葛亮曾说建康一带的地形“钟山龙蟠,石城虎踞,真帝王之都也”。

④喷(fèn):吹奏。霜竹:竹笛。竹笛一般由经霜之后的竹子做成,故称霜竹。

⑤却忆安石风流,东山岁晚,泪落哀筝曲:这几句用东晋谢安的典故。谢安字安石,是东晋名士,东晋孝武帝时出任宰相,但晚年颇受猜忌,于是隐居于东山(会稽山)。一次孝武帝设宴,谢安在座。大将桓伊是当时的音乐名家,当场为大家奏乐助兴。桓伊为孝武帝演奏了一首《怨诗》,词句有“为君既不易,为臣良独难。忠信事不显,乃有见疑患”。这词句正好说中了谢安的苦衷,谢安忍不住潸然泪下,孝武帝颇有愧色。

⑥儿辈功名都付与,长日惟消棋局:这两句仍用谢安之典,说的是谢安未被孝武帝猜忌、疏远之前,以宰相的身份调度东晋人事,派弟弟谢石和侄儿谢玄领兵抵御前秦苻坚的入侵。谢玄在淝水以少胜多,击溃苻坚的军队,此即历史上著名的淝水之战。当捷报传来的时候,谢安正在和客人下棋,看过捷报之后不动声色。客人迫不及待地问他战况究竟如何,他继续和客人把棋下完,然后才漫不经心地说:“小儿辈遂已破贼。”辛弃疾这里反用其意,语带愤懑地说:“破贼的事情就交给后辈来做吧,我还是每天沉浸在棋局之中消磨岁月好了。”

⑦宝镜难寻:形容无人能看懂自己的拳拳报国之心。宝镜:唐代李濬《松窗杂录》记载,秦淮河畔有一个渔夫网到了一面宝镜,可以照见人的五脏六腑。渔夫大惊失色,宝镜失手落水,再也找不到了。辛弃疾用宝镜的典故,一来是感叹自己的心迹无人可以体察,二来宝镜恰恰就是秦淮河的故事,非常切题。杯中绿:指酒。绿:通“醁”(lù),美酒名,即醽醁(línglù)。

⑧江头风怒,朝来波浪翻屋:这两句把视野拉远,以江头几乎掀翻屋宇的波浪暗示出动荡不安的时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