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美得令人心醉的宋词(《古典文学观止》丛书)
491000000042

第42章 踏莎行

郴州旅舍

[北宋]秦观

雾失楼台,月迷津渡。②

桃源望断无寻处。③

可堪孤馆闭春寒,④

杜鹃声里斜阳暮。⑤

驿寄梅花,鱼传尺素。⑥

砌成此恨无重数。⑦

郴江幸自绕郴山,

为谁流下潇湘去。

词牌故事

《踏莎(suō)行》出处不详,是一个双调仄韵词牌,上下片起首的两个四字句例用对偶。“莎”有两个读音,读shā时多指一种叫做莎鸡的昆虫,俗名“纺织娘”,也就是《诗经》里的“螽(zhōng)斯”;读suō时多指一种草类。莎草地下的块根叫做香附子,可以入药。文学语言里多有莎岸(长着莎草的岸边)、莎洲(长有莎草的水洲)、莎庭(长满莎草的庭院)、莎径(长满莎草的小路)等等。

注讲

郴(chēn)州:在今湖南。秦观当时因受到政治处分而流落郴州,这首词就是抒愤之作。秦观是“苏门四学士”之一,很受苏轼欣赏,仕途上也很仰仗苏轼的举荐。但当时党争激烈,秦观虽然人微言轻,却因为和苏轼的关系而成为新党打击旧党的口实。苏轼的死敌贾易对苏轼一派发起猛攻,准备上表指责秦观举止轻浮,喜欢流连于歌楼酒肆。苏轼的弟弟苏辙预先获知了贾易弹劾的内容,悄悄告诉了哥哥。苏轼便悄悄叮嘱了秦观,要他小心。没想到秦观沉不住气,向对自己有举荐之恩的赵君锡求助,申辩说贾易弹劾自己的那些罪名虽然属实,但这些罪名里的大多数贾易自己也都犯有,所以希望赵君锡也以同样的罪名来弹劾贾易。没想到赵君锡因此对秦观反生恶感,将这番对话如实上报,致使秦观被免职,苏轼也被外放颖州。

一年之后,苏轼从颖州回到了京城,却与秦观绝少来往了。又过了一年,秦观由宰相推荐,做了国史编修的工作。仅仅两个月之后,太皇太后高氏病故,苏轼失去了保护人,哲宗亲政,政治气候骤变,元祐旧党再遭贬逐,秦观先迁杭州,再贬处州,又被削去官秩,逐至郴州,跌进了人生低谷中的最低处,这首《踏莎行》就是写于郴州旅舍的。这个时候,不但朋友们都遭放逐,就连当年攻击苏派不遗余力的敌人们也遭到了放逐。世事如棋,不是秦观这样的文人可以逆料的。

②雾失楼台:雾气遮掩了楼台。月迷津渡:朦胧的月光使渡口看不清楚。津渡:渡口。

③桃源:典故里的桃源有二,一是陶渊明的《桃花源记》里的桃源,据说地在武陵,与郴州同属湖南。这个桃源始终是一个乌托邦的理想世界,可以是政治上的寄托,可以是人生中的港湾。二是刘晨、阮肇遇仙的桃源。说是东汉时候,刘晨、阮肇进天台山采药,在桃溪边上遇到了两位美女,郎情妾意之下就住了下来。

半年之后,两人起了思乡之心。美女体贴地指示给他们回乡之路,便由他们回去了。两人回到家里,才发现物是人非,现在住的是自己的第七世重孙,这才知道自己遇到了仙女。再回山时,却再也无寻仙踪。桃源在当下的语境里也有所实指—郴州东北有一座山,汉代有一位叫做苏耽的修行者在此得道成仙,这里遂被名为苏仙岭。苏仙岭有洞名桃花洞,有溪名桃花溪,道家称此地为天下第十八福地,这便是秦观身边实实在在的一处桃源。然而,诗艺的妙处在于,桃源一语,让人无法分清到底是实是虚,是真是幻。若说是实,语义似乎别有寄托;若说是幻,当地明明便有一处桃源。这就是诗歌语言中歧义空间的巧妙营造,究竟如何理解,就看每位读者自家的感悟了。

④可堪:怎么受得了。孤馆:孤寂的馆驿,指郴州旅舍。

⑤杜鹃声里斜阳暮:传说古蜀国的国君杜宇惨遭亡国之痛,化为杜鹃鸟,叫声凄厉,啼到血出才会停歇,杜鹃因此在诗歌语言里成为一个凄厉哀伤的意象符号。

⑥驿寄梅花,鱼传尺素:两句话都指通信。驿寄梅花:出自陆凯《赠范晔》中的“折梅逢驿使,寄与陇头人。江南无所有,聊寄一枝春”。鱼传尺素:出自古乐府中的“尺素如残雪,结成双鲤鱼。要知心中事,看取腹中书”。尺素:书信的代称。古人写信用素绢,通常长约一尺,故称尺素。

⑦砌成此恨无重数:这首《踏莎行》是秦观向朋友表达心迹之作。赵君锡事件中是秦观的不慎连累了苏轼、苏辙兄弟,苏轼虽然口无怨怼,但与秦观的关系变得有些尴尬和微妙。旧友们也大多站在苏轼一边,对秦观颇有微词。如在黄庭坚与秦观的通信中,敏感的秦观显然觉察到了这种尴尬的局面。于是,朋友间的通信,一封封叠加着怨气,所谓“驿寄梅花,鱼传尺素,砌成此恨无重数”便是指此而言的。

名句

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

王国维《人间词话》称秦观的词风是凄婉,而至“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则一变而为凄厉。

②郴江幸自绕郴山,为谁流下潇湘去。

这两句被苏轼爱极,王国维却觉得其中无甚深意。两人都是大家,谁对谁错,颇难定夺。或许这两句中自有一番让苏轼这个“当事人”独有所感的私语也未可知。历代酷爱这两句词的人很多,他们的理解却大相径庭。有人说这是秦观自悔不该离乡入仕,更不该介入党争;也有人说这是秦观因自己忠而见疑、信而受谤,于是呼天抢地,穷诘究竟……说法还有许多,而确切的答案也许在公众话语里永远也无法为人所知了,但这正是诗歌的魅力所在,是诗歌语言所营造出的歧义空间的魅力所在。

轶事

一说有一名南方歌伎爱极了秦观的词,在秦观南贬的时候终于有机会见到他,誓要以终身托付。秦观虽然大受感动,但考虑到自己正是犯官之身,又值政坛风声鹤唳之际,不能再惹是非,便以这首《踏莎行》相赠,自己则孤身前往贬所。没过多久,秦观去世,灵柩还在路上的时候,那位歌伎忽于梦中有感,醒来后便前往拜祭,回去后竟自缢而死。

若依此说,词的下片“驿寄梅花,鱼传尺素,砌成此恨无重数”,说的便是两人在书信来往中相思之情与离别之恨越来越浓,而“郴江幸自绕郴山,为谁流下潇湘去”更是以郴江环绕郴山为喻,有情人本当天天厮守,郴江却终于流远,离别而无法回头。

②今天郴州的苏仙岭上仍可看到一块刻有秦观《踏莎行》的石碑,这块石碑集秦观的词、苏轼的跋、米芾的书法于一身,因而得名“三绝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