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美得令人心醉的宋词(《古典文学观止》丛书)
491000000106

第106章 菩萨蛮

[五代]韦庄

红楼别夜堪惆怅,②

香灯半卷流苏帐。③

残月出门时,

美人和泪辞。

琵琶金翠羽,④

弦上黄莺语。⑤

劝我早归家,

绿窗人似花。⑥

词人小传

韦庄(836年-910年),字端己,虽然出身贫困,但聪慧过人,读书勤奋。韦庄参加进士考试的时候正值黄巢起义之际,他写了长诗《秦妇吟》记述战乱,其中有名句“内库烧为锦绣灰,天街踏尽公卿骨”,可谓触目惊心。战乱平定之后,韦庄因为这首诗而为达官显贵们所重,被称为“秦妇吟秀才”。唐昭宗乾宁元年(894年),韦庄进士及第,时年已有五十九岁,终于开始在朝廷做官。但韦庄眼见中原一带局势动荡,便有意依附蜀地的王建。王建本是唐僖宗的利州刺史,在昭宗镇压黄巢起义的时候攻占了西川,受封为蜀王。王建极为器重韦庄,向朝廷上表要把韦庄留在蜀中。后来唐朝灭亡,王建在蜀中自立为帝,以蜀为国号,史称前蜀。韦庄则成为王建的心腹股肱之臣,一切开国谋划、典章制度,全都出自韦庄之手。韦庄虽然已经位极人臣,却因为出身贫寒,又久经战乱,养成了极端简朴的生活习惯,那些自命通达的人都因此而看不起他。

韦庄一直仰慕杜甫,来到成都之后,他找到了杜甫当年居住的浣花溪草堂故址。草堂早已一片狼藉,野草丛生,只有支撑房柱的础石还在。韦庄砍去杂草,重新修缮了草堂,搬了进去。

在词坛上,韦庄与李煜、冯延巳并列为五代时期的三大词人。从风格上看,韦庄的词更贴近白话,也更有叙事感。这种叙事感,王国维称之为“骨秀”。前辈学者对韦庄的词多有很高的评价,吴梅在五代词人中最捧韦庄,说当时“词之工拙,以韦庄为第一,冯延巳次之”;胡适说韦庄“一扫温庭筠一派缜丽浮文习气,在词史上,可谓一开山大师”。胡适这是在韦庄身上看到了自己最喜欢的东西—多用白话。

注讲

韦庄写有五首《菩萨蛮》,构成完整的一组,以缅怀往日的生活。对于这一组词的背景与含义,研究者们歧说颇多,莫衷一是。较为常见的一种说法是,当初他和妻子分手,离开洛阳前往江南(第一首),结果被江南的美景、美人迷住了,不想回家了(第二首)。他那时还年轻,风流倜傥,被江南歌女们群起而追慕(第三首)。但一切都随风而去,如今回想起来颇有悔意(第四首),更想起当年自己在江南寻欢作乐的时候,妻子还在家里远远地思念着自己,悲从中来,情何以堪(第五首)。这里选录的是五首中的第一首,仔细斟酌词中“红楼”与“绿窗”的含义,这首词似乎应是讲一位为韦庄所爱的歌女劝韦庄早日回家,回到妻子的身边。

②红楼:泛指富贵人家女子所居的小楼或歌女的居所。别夜:别离之夜。

③流苏:一种下垂的,以五彩羽毛或丝线等制成的穗子。

④金翠羽:金制的翠鸟羽毛形的饰物,这里代指女子。

⑤弦上黄莺语:形容琵琶所奏出的动人乐音。

⑥绿窗:代指贫女的居所,与“红楼”相对。白居易有诗:“绿窗贫家女,衣上无珍珠。红楼富家女,金缕绣罗襦。”

轶事

王国维曾以韦庄这首词里的“弦上黄莺语”一句总括韦庄的词风,叶嘉莹认为“韦词风格之特色确实乃在于诚挚真率、出语自然,恰如弦上琴音之于枝上莺啼的自然真切”,苏缨持相反看法:“王国维于唐、五代词人,推崇李煜、冯延巳,贬低韦庄、温庭筠。‘弦上黄莺语’并非真正的黄莺语,不过是琴弦的模仿而已,自然不会‘自然真切’。”中国传统的文学评论总是带着浓浓的写意风格,用文学语言和文学手法去评价文学作品。读者则需要以文学的心去体会,而不能以学术的心去理解,于是生出了很多见仁见智、莫衷一是的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