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震撼心灵的感恩故事(青少年快乐阅读系列)
49094700000010

第10章 感天动地的心灵震撼(9)

花白头发,笑眯眯的外婆早已等在门口。她嗯啊地应着母亲的问候,伸手挡开母亲双手捧过的糕饼,蹲下身拉我到她怀里去,硬硬的手指摸着我的头,笑着说:“俺家亮亮又长高哩。”我却嘟着嘴,老大的不高兴,我不喜欢这里,我觉得这里不是我的家。

一家人笑语欢声地往屋里去,除了被母亲踢了一脚的我。

屁股的疼痛,使我抽着鼻子,满脸的痛苦状,外婆悄悄地塞一块糖给我,然而不管用,我含着糖,嘴里呜呜地响。

午饭的时候,外婆端上一盆饽饽来。

饽饽的样子,很像我们所说的馒头。或者它就是馒头,只不过叫法不同罢了。外婆蒸的饽饽,实在好吃得出奇,刚出锅的时候,带着微微的黄,不似城里食品店的馒头,白得扎人的眼,叫人一见便失了胃口。抓一个饽饽在手里,软软的烫一烫手,整个人都暧了起来,连心都软软烫烫的。就着腾腾的热气,尽着性地咬一大口,嫩嫩的香便流满了嘴,滚滚地淌到胃里去。软软甜甜的滋味,留在舌齿之间,叫人难以忘怀。

然而,我最难忘的,却是外婆精心调制的刀削面。

第一次吃到外婆的刀削面是在母亲走后不久。自小生活在母亲身旁的我,看着她渐渐远去的背影,忽然感到莫大的委屈。嘴一张,外婆的糖块剑拔弩张地飞了出去。还未等外公外婆反应过来,我已哇哇地痛哭起来。

外公古铜色的脸上立时渗出了汗珠,他喂我糖,给我买花花绿绿的贴纸,甚至用肩膀驮着我去看大牛家娶媳妇。我却丝毫不理会急得团团转的外公,自顾自地,张着大嘴号啕痛哭。

外婆一声不响地看着我,她悄悄走去了厨房,在那里叮叮当当地忙了起来。当我哭到荡气回肠之时,外婆也颠着小脚送出一碗面来。

一阵异香使我不由自主地停止了哭泣。

“吃吧,孩子。”她挑着面往我嘴里喂。

迟迟疑疑地,我咬了一小口。这的确是一小口,小小的嘴,轻轻地咬,但就是这一小口,却足以令我破涕为笑,我吮着舌头,响响地嚼着面,双眼再也离不开那碗和筷子。

从此,每当我哭闹的时候,外婆总要做面给我吃。

我至今也无法知道外婆是如何将一碗普通的面做到如此好吃的。听外公说,外婆年轻时便长于做面,尤其是刀削面,更是出名的好吃。我曾亲眼见过外婆做面,那的确不是一般人可以做得来的。首先,你必须有一身的力气,否则,单是做面条的面你便揉不来。揉得小了,面软,刚一出锅便粘在一起,缩成一坨面糊,吃不出任何味来。外婆揉面的时候,总是用着全身的气力,使劲地压下去,又用力地揪上来……直到那面硬到当当响,外婆才去揭开那口特大号的铁锅。

削面更是一个细致活儿,完全可以用赏心悦目来形容。外婆把笨拙的菜刀灵巧地上下挥舞,飞动的刀片仿佛翻飞的蝶翅,刀刀都险险地擦过手指,却永远不会削上去,闪着寒光的刀口吞吐着粉白的玉片,飞花溅玉地落人滚开的水中,晶莹的水花落到锅沿上,滋啦啦叫着滚回锅里去。

面虽要精揉细削,精华却全在汤中。外婆所用的汤料,不过是紫菜海米和葱姜蒜白之类,最多加一个鸡蛋,这一锅的鲜味儿就齐全。滚滚地煮一会儿,热热地捞上来,再烧一大勺油花儿四散的面汤,画龙点睛般地点几滴香油,无上的美味热气腾腾地横空出世了。

抱着外婆家特大号儿的海碗,一路倒着手到屋里去,趁热呼啦啦地吞一气,那滋味儿,玉帝都坐不稳。

举着那碗面,吧唧着嘴去逗邻家的狗子,是我那时最爱做的事了。

做得多了,死没出息的狗子就哭起来,这时候,慈爱的外婆便叫狗子进来,要我分一半给他吃。我若高兴,便挑几根给他,若是心里烦,我就把碗抱在怀里,死也不松手。笑眯眯的外婆也只好另做一碗来。

现在想起来,在外婆家的那几年,大约是我这几十年的生活中最幸福的时光了。

我一天天地长大了,外婆却日渐苍老起来。她挺直的腰杆弯了下去,矫健的步伐也开始蹒跚,无法再时常做面给我吃了。我也渐渐懂事,不再缠着她要面吃。我不想看到她满头大汗地做面的样子,真的不想。

初中快毕业的时候,母亲要我回城去考高中。我不愿离开外婆,便处处躲着母亲。母亲无奈,只得叫外婆来劝我,外婆却一声不响,她佝偻着腰,一步一挪地去了厨房。

中午的时候,母亲喊我吃饭,我没有吱声,外公来叫,同样没有回答。直到外婆来了,我才磨蹭着走出门去。但我被惊呆了,我被桌子上满满的一锅面惊呆了。我回头看着外婆,外婆眼红红的。她捞了一大碗热气腾腾的面,细心地调上香油和醋,颤巍巍地递给我。

我无语,我知道外婆的意思,我只是低着头,大口地扒着面。饭后,母亲又小心翼翼地说要带我回去,我什么也没说。

回城的那一天,外婆拄着拐杖一直送我到村口。她死死地拉着我的手,丝毫不肯放松,外婆的手还是硬硬的,掌心却有些凉,不似以前的温暖。

班车来了,外婆猛地推开我的手,背过脸去。

我的泪早已蓄满眼眶,但我咬住了嘴唇,拼命地忍着。

车门打开了,我低着头冲上去,木然地坐在座位上,呆呆地看着自己的鞋尖。

车里空空的,像极了我的心。车子动了,飞滚的车轮将外婆远远地抛在后面。我再也无法忍受这感觉,急急地扭过头去。外婆的身影小小的,她挥着手,在脸上抹着什么。我的眼泪再也抑制不住,它自眼眶奔涌而出。

十几年过去了,外婆送我回城的情景,依然历历在目,记忆犹新。

去年春节,我去看外婆。得到消息的外婆早早便坐在村口的青石上等我,旁边站着我的小表弟,外婆的眼早已花了,她已看不清过往的行人。

看到我走出车门,小表弟拍着手叫外婆:“姥姥,姥姥!表哥来了!”外婆颤颤地站起来,她拉住我的手,硬硬的手指去够我的头。

“俺家亮亮又长高了哩。”她咧开了空空的嘴。

外婆不知道,我已有很多年不长个儿了。她够不着我的头,只是因为她的腰越来越弯了。

我的心酸酸的。

到了家中,外婆放下拐杖就去做饭,谁也挡不住。不用说,她一定是去做刀削面了。幸好小姨已经把面做好,外婆只不过把面下到锅里,坐等面熟罢了。

好一会儿,被小表弟扶着的外婆才把面端到了屋里。“吃吧,孩子。”她把面递给我。

我吃了一口,愣住了,面是苦的。

外婆笑眯眯地说:“听说你要来,俺一早儿就叫你姨做好了面。知道你口重,俺就多放了点盐。”外婆的手抖抖地指着柜子上的一个玻璃瓶。

我顺着外婆的手指望去,那哪里是什么盐,分明是满满的一瓶碱。

外婆真的老了!

我似乎应该说些什么,但我觉得我更应该保持沉默。

津津有味地,我把那面吃完。

外婆的小河

◎文/谢志强

有时,我们需要一条小河,去滋润我们干涸的心田。

“前边有一条小河。”外婆肯定地说。

外婆昨天从乡下来我们这里。她几次捎口信,说到城里来,可乡下家里那一摊子又放不下,不放心哟。其实,她无非也就替晚辈操持零碎家务,养鸡养鸭,烧饭炒菜,都是她做媳妇起就忙活着的事情,她却像头一回做那样新鲜、认真。我知道,农村那个院落门前淌过一条小河,她常在小小的河埠头洗菜、淘米、浆衣。

“这是在城里,哪有小河?”我懒懒地说,我猜她幻觉中仍惦记着乡村那条伴随着她生活的小河。我现在的住宅小区坐落在近郊,据说早先是一片菜畦。近两年一幢幢高楼拔地而起,已辨别不出本来的面目了,像宣纸上滴落了一团颜料,迅速地浸润开来。

外婆坚持道:“没错,是有条小河。”

我笑了,说:“外婆,我已在这住了四年了,还没发现什么小河。何况,也不需要什么河,用水,拧开自来水龙头,水就会出来。”

外婆走到阳台,似乎真看见了那条小河,可是,她面前耸立着楼房,楼房前边露出另一幢楼房的墙影,可她仍说:“是有条小河。”

我不再跟她争辩,我每天出入这片新村,再熟悉不过了,我说:“大概,……该有条小河。”

外婆的目光仿佛要穿越楼群,她没回头,说:“一定有条小河,早晨,一个老太太端着一满盆衣裳往前头去了呢。”

我倒是对断水特别敏感,关心的是一旦停水,楼内便陷入瘫痪,自来水已成了城市的血液,偶尔停水,会弄得我们束手无策,怨声载道。我想,这是城市的脆弱之处。我说:“那位老太太的家大概没有自来水,她到邻家去洗衣服。”外婆回过头,像是讨厌一个孩子无知的固执——我儿时常领教外婆这种神情,说:“可老太太就住在旁边这栋楼里,我看见她走出走进。”

我心不在焉地说:“那又能说明什么?”

外婆长长叹了口气。外婆是位威严却又不失随和的老人,她不再使用昔日的权威了,这大概与她初入城市的不适应有关吧!晚餐后,炎热减弱,晚风习习。外婆提出,要我陪她出去走走。是呀,我怎么忘了,一个闲不住的老人,整天待在混凝土建筑物里,到底憋闷得慌。外婆指指前边,说往那走走。

我说:“那边是郊区,我也不大去。”

外婆先走两步,停下来。于是,我想到了外婆提起的那条河——一条杜撰的河。我想,没错,人老了,更像老小孩儿,那好奇、执著,就似我孩提时偷偷地要去小河里玩耍。

走过七幢楼房,面前展现出开阔的田野,一片片菜畦,绿油油的醒目。果然,楼群尽头显出一条蜿蜒的小河,两岸的树丛草丛将河面遮挡得时隐时现,何况,窄窄的河面还漂浮着水葫芦之类的植物。可是,小河就在我们眼前,静静地流淌,无声无息。

外婆乐了,说:“是哦!”

我疑惑了:“这么多日子,我怎么就没有发现它的存在呢?”

外婆慈爱地笑了。好像我重新回到童年的天地,她颇有权威地向我介绍这个世界。这时我疑心自己陡然衰退了,我那天真、我那好奇、我那敏感,似乎都消磨在固定的生活程式之中。我惊愕了。我曾一直那么自信。

值钱的是手艺

◎文/张枫霞

一堆劈柴,一个柜子,一个屏风,本质是一样的,都是木头,然而价格各不相同。那是因为在木头上所花的功夫不一样,因而赋予那些木头的价值也有了差异。

外公是个木匠。

外公的手艺是祖传的。几十年来,在我们老家那一片儿,一提起疙瘩村的王木匠,没有谁不竖大拇指的。家里有儿女到谈婚论嫁年龄的,就早早买好木料排在外公的院里,怕到时候轮不上给新人打家具;家里有聪明伶俐的男孩的,又设法接近外公,以期能跟着他学个一技之长。其实这是枉然,外公早就想从他的四个儿子中选一个接班人,使他的祖传手艺继续传下去。

我的四个舅舅中,数四舅最聪明,也数四舅文化最高——他是县中毕业的。但是,四舅就是不愿做木匠,他说一听到锯子与木头的摩擦声,浑身就起鸡皮疙瘩,让他做木匠,还不如杀掉他。那年暑假,四舅和外公大吵一架之后,背着行李卷去了深圳,气得外公三天没吃好饭。

四舅一走就是三年,三年里只写过三封家信。第一封信是第一年春节写的,他说深圳到处都是机会,只要运气好,干一年顶做木匠十年。外公一句话没说,把饭碗一搁,带着孩子买鞭炮去了。第二封信是第二年春节写来的,他说那边机会虽多,但没有一个是留给乡下人的,他依然替人打工,比做木匠辛苦多了。外公还是一句话没说,就着外婆炒的小菜和另外三个儿子喝得一塌糊涂。第三封信当然是第三个春节写来的,外公看完信后只说了一句话:“打电话叫小四回来。”十天后,四舅真的回来了,他是瘸着一条腿回来的。

四舅回来后,外公既不问他外边的事,也不支使他干活。四舅就天天吃了睡,睡了吃。再懒的人搁不住没事干,何况四舅本就不懒。一段日子之后,他就主动往外公跟前凑,进而四下找零活做。外公说:“你在这儿碍手碍脚,倒不如去把院子里那堆废料卖掉。”四舅高高兴兴地装了一拖拉机,拉到集市上卖了一百元钱。几天之后,外公又让他去把做好的几个柜子卖掉,这次四舅卖了一千元钱。又过了几天,外公又让他去卖一组屏风,这次四舅卖了一万元。四舅给外公钱时,有一种抑制不住的兴奋。外公说:“同样是一堆木头,当劈柴,它值一百元;做成柜子,它值一千元;再做成屏风,它就值一万元。最值钱的是什么?是手艺。”

外公说这些话时,一直没有停下手中的活计,甚至连眼皮也没抬。而四舅却一下子明白了,并开始踏踏实实地跟外公学起了木匠手艺。

我们老家那一片儿,都知道疙瘩村有个瘸子木匠,木匠的手艺是祖传的,远近闻名。

外婆的情书

◎文/黔渝郎译

自情人节那天开始他的抽屉便一直收藏着外婆动人的情书,“他珍藏着就像珍藏他俩永远不变的爱情”,直到他也告别这个世界。

三岁那年,父母离异,母亲把我送到得克萨斯州郊外的牧场。在那里,我和外公外婆一起生活了十五年。在儿时的记忆里,外婆是一位性格外向、活泼、优雅而富有内涵的老妇人,她会给我念各种童话经典故事,教我唱美国乡村民谣。而外公则是一位严肃寡言的老人,他很少说话,也很少面露笑容。夕阳下,我时常看到从农场里干活儿回来的外公黝黑的额头上闪烁着汗珠,这是外公给我最深的印象。我一直以为,外婆嫁给外公是一个错误。她是那么的高雅温柔,像一位公主,而他却平凡木讷得像一块岩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