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兰克林请他的表兄摩西·福尔格把墨西哥湾流绘在大洋海图上。又过了几年之后,他把漂流瓶抛进了墨西哥湾流。富兰克林在瓶子里的纸上写着要求发现者告知发现该漂流瓶的时间和地点的信。富兰克林当时所用的这个方法直到现在,科学家们仍然沿用着。
富兰克林利用拾到漂流瓶的人所寄来的信,在仔细研究了墨西哥湾流的流程后绘制了一幅海流图,并将海流图的复印件寄给了普利茅斯的航海总局。虽然英国人不相信一位美国邮政局局长会比他们更熟悉海流,但是,富兰克林利用漂流瓶给墨西哥湾流绘制的海图,就是到了今天也是无须更改的。
2.哥伦布与漂流瓶
1493年2月12日,哥伦布在首航美洲的返程中,大西洋发生了巨大的风暴,他乘坐的“尼亚”号与“平塔”号失去了联系,帆船像一只玩具在风浪中翻转折腾,或久久地沉入浪谷,或奇迹般出现在峰尖,不断给船员们带来恐惧。
一向勇敢的哥伦布也有些胆战心惊,他不只担心自己的生死,更担心自己的发现被沉入大海。他拿出一张羊皮纸,忍受颠簸写下了已经发现的一切,并留言恳请,要是谁捡到这张纸,就请呈送给西班牙王室。他把羊皮卷放进防水的蜡布,再装进一个坚固的小木桶里,然后郑重地投向大海,让它在大海中随波逐流。
令人惊奇的是,这只漂流木桶,一直在大海中漂流了359年,直到1852年才被一个美国船长在直布罗陀海峡发现。
第一个使用漂流瓶的人
漂流瓶对我们来说已经不是一种新鲜事物了。人们将自己美好的愿望或祝福写在纸上,然后装在一个密封的瓶子里,扔向大海,让它随着海浪随处漂流。这是人们表达自己愿望的一种方式。
漂流瓶的使用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它又是怎样被流传下来的呢?第一个使用漂流瓶跟踪海流的是一个名叫狄奥弗拉斯塔的希腊人,他认为,地中海中的海流大部分来自大西洋。为了证实这种想法,他想出了用漂流瓶验证海流的想法。他请希腊船长把一个密封的玻璃瓶扔进直布罗陀海峡只有8英里宽的狭窄水岬,这里是通向地中海西部的入口处。投放到海中的漂流瓶通过海峡向东漂去,流过了地中海,证明了狄奥弗拉斯塔的观点是正确的。
2000多年后的今天,漂流瓶的主要用途已不再是验证海流的流向了,而是有了进一步的延伸。如果有一天,在海边漫步的你无意间拾到一个漂流瓶,那种喜悦与兴奋的心情将是无法形容的。
马可·波罗:带给西方的美梦
1.马可·波罗的游记
马可·波罗是意大利的旅行家,出身于威尼斯商人家庭,其父亲和叔父是有地位的富商,一向在近东经商。1260年,他们迁往伏尔加河流域蒙古帝国西部的拔都汗国经商,后又向东方旅行,1265年到达蒙古旁国夏都——上都(今中国内蒙古自治区多伦县西北),与大汗忽必烈建立了友谊,并被任命为大汗特使,访问罗马教皇。1269年回到威尼斯,马可·波罗时年15岁。1271年波罗兄弟第二次旅行东方,马可·波罗随同启程。1272年上半年,经土耳其东部,穿过伊朗北部,进入阿富汗国境,1年后离开阿富汗。攀登帕米尔高原,进入今中国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喀什,走上丝绸之路。1275年再次抵达上都,向忽必烈大汗递交教皇的书信。在此后的16~17年中留在蒙古国,受到蒙古皇帝的尊敬和重用,经常派他出巡。到过中国的大江南北、长城内外的许多名城。
1292年,蒙古国公主阔阔真下嫁给波斯的伊儿汗为王后,波罗一家奉命护送。由14艘桅帆船组成的出嫁船队,从当时天下第一大港泉州港出发,沿着海上丝绸之路向目的地进发。经过2年2个月,船队终于到达波斯(今伊朗)呼罗州。马可·波罗完成护送使命之后,又继续西行,于1295年的冬天回到了阔别25年的故乡威尼斯。此时,故乡亲友以为他们早已不在人世,马可·波罗成了当时的传奇人物。
1298年,威尼斯与热那亚发生战争,马可·波罗出资造了1艘战舰,并亲自担任舰长参加战斗。威尼斯舰队大败,马可·波罗被俘,被关押到阴森的监狱。在狱中他对东方20多年的神奇生活很留恋,当时的另一囚犯作家鲁斯蒂恰诺根据他的口述,写成了《马可·波罗游记》,没想到这部书成了世界一大奇书,对沟通东西方文化和以后新航线的开辟均有巨大影响。也是13~14世纪的欧洲人认识东方世界最有价值的书,它整整影响了几代欧洲人对神秘东方的了解。欧洲的探险家枕边几乎都放着这部书。
《马可·波罗游记》对欧洲人的最大诱惑力便是书中将东方描绘成黄金遍地、珠宝成堆的神奇世界。这就刺激了几代航海探险家要探索通向东方世界的航线,成了他们寻找黄金遍地、珠宝成堆的神奇世界的强大动力。哥伦布是受这本书诱惑的第一位探险家。
因此,后来史学家在研究航海历史时,发现许多探险家都受《马可·波罗游记》的影响,尽管这部书在地理知识方面有许多错误,但它给了航海家们一种诱惑力,神秘东方成了欧洲探险家们争先恐后要见到的圣地。而神话般的东方世界,是马可·波罗描绘出来的,因此,他也成了刺激航海事业发展的有功之臣。
2.是否来华观点各异
《马可·波罗游记》中最大的疑点是“襄阳献炮说”和“扬州总管说”。
马可·波罗在《游记》中写道:蒙古大军攻打军事重镇襄阳城,遭到强烈抵抗,因而久攻不下。马可·波罗便献计说:有一种武器,威力非凡,装置好后,便可向城上守军发射大石。蒙古军采用了他的建议,制造了这种“抛石机”,结果一举拿下了襄阳城。
这件事在中国的《元史》和波斯的《史集》中都有记载,但提议使用这种新式武器的不是马可,而是一位从波斯来的穆斯林亦思马因,此炮也因此而被称为“回回炮”。
我们到底该相信《元史》和《史集》呢,还是该相信《马可·波罗游记》呢?答案肯定是前者。
又据历史记载,攻襄阳城的时间是1273年,而马可·波罗到达中国的时间是1275年,他怎么可能提前两年向元朝献炮呢?游记的记载显然失实。
马可·波罗在游记中还说,他曾接受大汗的任命,官位是总管,治理扬州三年,此事也不足为信。著名的《马可·波罗游记》注释家亨利·玉耳也说:“扬州居帝国中心,地位重要,而且纯为汉人城市,马可·波罗治此城3年,而不懂汉语,简直是不可能的。”而且,“其时马可·波罗不过23岁,到中国才两年,绝不可能出任这样高位的行政长官”。
另外,扬州为十二省城之一,是元朝的大都会,总管是级别很高的行政长官,任职3年,时间不可谓短,可是,在浩如烟海的元代史料及扬州方志中,却找不到一条有关马可·波罗的记载,这也是不可想象的事情。
元世祖二年规定:“以蒙古人任各路达鲁花赤(最高长官),汉人充总管,回回人充同知,永为定制。”这个规定已经非常清楚,扬州总管的重任不可能落在马可·波罗这样一个外来洋人肩上。
除了上述两点之外,人们还怀疑:
1.马可·波罗在中国17年,大部分时间生活在大都,他却把中国北方丰富多彩的景象,描写成白茫茫的一片,而且对蒙古皇帝的家谱也不甚了解,说得极不准确。
2.中国极具特色的茶叶和汉字,雄伟壮丽的长城,还有四大发明之一的印刷术,当时欧洲人并不了解,作为一本搜奇志异的旅游书,对此却只字不提,也实在叫人费解。
3.对中国许多地名,马可·波罗都使用了波斯叫法。
因此,许多人认为,马可·波罗并没有到过中国,仅仅只到过中亚的伊斯兰国家,同许多曾到过中国的波斯商人和土耳其商人有过接触,或是看过波斯人的《导游手册》,等等。就凭借着这些道听途说的资料,他拼凑成了哗众取宠的《马可·波罗游记》。
可是,主张马可来过中国的学者也证据确凿。他们认为:
1.对于中国的某些城市和建筑,马可·波罗有相当准确而细致的描绘。如元大都的兴建和建筑格局,卢沟桥的建筑工艺,杭州的城市管理和民风民俗等等,如果不是亲见亲历,是绝不可能凭借道听途说写就的。
2.《马可·波罗游记》中记载了至元十九年三月发生的刺杀奸臣阿合马事件,如果他当时不是身在京城,他的描写就不可能如此详实和逼真,而且和史实基本相符。
3.虽说在史料中找不到马可·波罗来华的直接证据,但《永乐大典·站赤》条中,记载了至元二十七年八月尚书阿难答等人上书云:“今年三月奉旨,遣兀鲁、阿必失呵、火者,取道马八儿,往阿鲁浑大王位下,同行一百六十人……”
此事在《元史》和波斯《史集》中也有记载。
不管哪种说法正确,他完全可以称得上是西方世界探索东方的先行者,是世界上最伟大的旅行家和探险家之一。
“华人鲁滨逊”
说起《鲁滨逊漂流记》,大家一定不会感到陌生,但如果问大家被称为“华人鲁滨逊”的人是谁,你能说出他的名字来吗?
1942年11月23日,一艘行驶在大西洋的英国货轮在巴西东海南部被意大利的一艘潜艇击沉了,船上的30多名华人水手和十几个英国水手纷纷跳海逃命。在慌乱中,一个名叫潘谦的24岁中国青年爬上了一只用木头和油桶扎起来的救生筏,从此开始了他100多个日夜的海上漂流。
茫茫大海是无边无际的,潘谦坐在一个3.3米长、3.3米宽的小木筏上,既没有桨也没有橹,只好任小木筏随处漂流。幸运的是,小木筏上还有一点救生的食品和淡水,可以供他使用几天。但是20多天之后,潘谦开始感到事情的严重性,因为这么长时间以来,他没有看到过一艘船从这里经过,小木筏上的食物和淡水越来越少,该怎么办呢?
时间一天天过去了,潘谦吃光了船上所有的食物,由于环境所迫,他逐渐掌握了海上生存的本领,他将一张帆布倾斜地搭在木筏上,一来白天遮挡太阳,二来下雨的时候接点雨水饮用。他还利用铁钉和弹簧制作鱼钩,用麻绳做成鱼线用来钓鱼。就这样,潘谦在大西洋上漂流了四个多月,他一直靠坚强的求生信念支持着自己活下去。1943年4月6日,他在海上漂流了133天之后,终于被经过的一艘巴西渔船救了上来。
当潘谦在巴西登陆之后,他的体重比原来减轻了13.6千克,但他仍然能自己行走。在医院里,当医生得知潘谦吃了80多天生鱼肉时,特意为他检查了肠胃,结果在他的胃里没有发现虫子,只是肠胃功能有些轻微的紊乱。心理学家坚持说一个与世隔绝133天的人,他的精神一定会失常,但当他们为潘谦做完精神检查后,惊叫说“了不起的中国人!”
潘谦不屈不挠的意志和丰富的求生经验,让很多外国人竖起了大拇指,他在给美国海军士兵传授海难自救的本领时说:“在落难时,生存技术是重要的,但更重要的是要有一颗想活下去的心。”
库克船长对英文的贡献
库克船长探险的任务是护送科学家到塔希提岛观察金星凌日的情况,但实际上他们心里明白,这只不过是为航行找一个借口。这次航行的真正目的和具体目标是要发现南方大陆,然后把这块新大陆归并不列颠帝国。看到这里,人们不禁要问,既然是探险航行,那么对英文有什么贡献呢?
原来,库克船长指挥着400吨的“努力”号穿越大西洋,将科学家们送到太平洋的塔希提岛后,在1769年10月来到了一片没有名称的陆地。库克船长绕着这块陆地的沿岸航行了一周之后,发现这块陆地很大,是由两个紧挨在一起的岛屿组成的。这就是地球上有人类居住以来最后一块未知的大陆(现在的大洋洲)。库克船长和他的助手用了6个月的时间绘制了该岛的海图,并将南北岛之间的那条海峡命名为库克海峡。
在对陆地进行测量的时候,库克船长看到一种怪兽,形状和颜色都和老鼠一样,只是要比老鼠大一点。奇怪的是,这种怪兽的腹部都有一只袋子,里面竟然装着一只小的怪兽。这个动物引起了库克船长的好奇,它到底是什么?实际上就是袋鼠。可库克船长那时去问当地人“坎格鲁”是什么意思?回答是“不懂”的意思,库克船长以为这种怪兽就叫“坎格鲁”,并把它作为袋鼠的学名带回了英国。现在,当大家从英文字典查出袋鼠这个单词“kangaroo”,就是“坎格鲁”的发音。这也算是库克船长对英文所作的一点儿贡献吧!
库克船长发现袋鼠的这个地方,就是2000年奥运会的所在地——澳大利亚的悉尼。
汤普逊与中美洲号
“中美洲”号是美国的一艘新式豪华汽船,它自1853年建成首航以来,曾成功运载价值约5000万美元的加州黄金由巴拿马至纽约市。当时,“中美洲”号的主要用途是运送加州淘金热乘客西去东归。但是,谁也没有想到,就是这样一艘载满黄金的商船却在1857年的一次航行中沉入了大海。
1857年9月8日上午,“中美洲”号从哈瓦那港口起锚,开往目的地。据公开报道,船上载有30吨金条和金币,但实际所载黄金却远远超过这个数目。船上载有将近500名乘客,其中大多数人是从加州归来的采矿者,他们的箱子、手提包和衣服的口袋中都装满了金沙、金块和金币;此外,“中美洲”号还载有美国军部托运的从巴拿马装箱的十多吨黄金。
“中美洲”号在第一天的航行中就遇到了狂风暴雨。船艰难地航行着,到了第二天,一整天的风暴不断增强,天黑后又开始下雨了。船在波涛翻滚的怒海中颠簸摇晃,到了下午,船身与海面形成了危险的角度。船长命令砍断前桅,但此举没起到任何作用。处在绝境中的船长只好命令船上的所有人准备离船。就这样,“中美洲”号载着一船的黄金沉入了数百米的海底。
到了20世纪,“中美洲”号已成为沉船藏宝轶事的传奇,100多年以来,数十批对海底宝藏着迷的探险家们纷纷潜入海底寻找,但大多数都空手而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