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自然科学大国崛起:中国的海洋之路
4908300000012

第12章 中国古代的海洋之路(4)

北宋宣和年间(1119~1125),南海海域出现了拖钓。朱彧以其亲眼观察在《萍洲可谈》中写道:“舟人捕鱼,用大钩如臂,缚一鸡鹅为饵,俟大鱼吞之。随行半日方困,稍近之;又半日方可取,忽遇风则弃之,取得之鱼不可食,剖腹求所吞小鱼,小鱼一腹不下数十枚,枚数十斤。”朱彧还描述海上景况说:“海中大鱼,每随舟上下,舟投物无不啖。”

南宋时,又出现了空钩延绳钓。空钩延绳钓亦称滚钩,其结构形式近似现代的延绳钓。它在一根干线上结附许多支线,支线上结附锋利鱼钩,敷设在江河、浅海底层鱼类洄游通道上,当捕捞对象通过钓具时,钓钩即绕于鱼体上而被捕获。范致明在《岳阳风土记》中,详细记述了这种渔具渔法:“江上渔民取巨鱼,以两舟夹江,以一人持纶钩,其一纶系其两端,度江所宣,用余皆轴之中,至十钩,有大如枰。钩皆相连,每钩相去一二尺,钩尽处,各置黑铅一斤,形如锤,以候水势深浅。……数舟联比而下,每中鱼则候其缓急,急则纵,缓则收,随之上下,待其力困,然后引而取之”。这种渔具主要用以钓捕江中大鱼鲟鳇等。

驯养禽兽捕鱼技术

驯养禽兽捕鱼,主要是鸬鹚和水獭。鸬鹚是一种水鸟,又名鱼鹰、属鹈形目、鸬鹚科。体长约80厘米,重1.5~2千克,全体黑色,带有紫绿色光泽。生活在江河、湖泊、溪流附近,善游泳和潜水捕鱼。古代对这种水鸟早有认识,如汉代杨孚《异物志》说:“能没于深水,取鱼而食之,不生卵而孕雏于池泽间,既胎而又吐生,多者生八九,少生五六,相连而出,若丝绪焉,水鸟而巢高树之上”。从这段记载,可知汉时对鸬鹚的生活习性已有较深刻的认识,但何时驯养它来捕鱼,史无明载。公元766~768年唐代诗人杜甫在夔州(今四川奉节)居住时,首次写了鸬鹚捕鱼的诗句。杜诗说:“异俗吁可怪,斯人并难居。家家养乌鬼,顿顿食黄鱼”。“乌鬼”即是鸬鹚。杜甫是河南巩县人,以后又在陕西长安做官,没见到过鸬鹚,故有此说。这也说明鸬鹚捕鱼在唐时并不普遍,鸬鹚在长江三峡出现,也非偶然,三峡水急滩多,捕鱼用网和钓钩均有不便,用鸬鹚捕鱼,则方便得多。宋以后,鸬鹚普遍使用于长江流域以南地区。后来,因鸬鹚捕鱼破坏水产资源,逐步被禁止或淘汰。

水獭又名水狗,水猫,是半水栖兽。属食肉目鼬科。体细长,圆筒状,体长60~80厘米,体重达7千克,全身毛密致,有油亮光泽,栖息于江河、湖泊和溪流的岸边,挖洞而居,善潜水捕鱼。古人对水獭的食鱼习性早有了解,如《淮南子》说:“畜池鱼者必去猵獭”。到唐代,开始用于捕鱼。据张《朝野佥载》:“通川(今四川达县)界内有獭,各有主养之,并在河侧岸内,獭若入穴,插雉尾于獭穴前,獭即不敢出,去却尾,即出。取得鱼,必须上岸,人便夺之,取得多,然后放令自吃,吃饱即鸣仗以驱之。”这种捕鱼方法一直沿用至近代。

和水獭捕鱼有关,唐代还出现过一种“自动化”捕鱼法。也见于张的《朝野佥载》:“郴州刺史王琚,刻木为獭,沉于水中取鱼,引首而出,盖獭口中安饵,为转关,以石缒之则沉,鱼取其饵,关即发,口合则衔鱼,石发则浮出矣”。不过这种渔法,未见流传。

养鱼扩展和鱼苗装捞专业化

秦汉以后,我国以养鲤为主的淡水养鱼,不论在规模和技术方面都在继续发展。水利工程较多的关中、汉中、四川、南阳和襄樊等地区,是重要的养鱼区。养鱼的水域有池塘和湖沼;三国时期四川郫县开始进行稻田养鱼。由于《陶朱公养鱼经》的影响,已从前代对象无定的畜养方式,进入了以鲤鱼为主要对象的放养阶段。

中晚唐时期,淡水养鱼又发生了突破性进展。主要标志是:养殖品种从传统单一的鲤鱼增加了青、草、鲢、鳙;适应养殖业的发展,鱼苗捕捞装载业应运而生。养殖业与鱼苗捕捞装载业互为因果,互相促进,在我国渔业发展史上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李唐王朝的初、中时期,采取了一系列发展生产的措施,使生产和人口都得到恢复和发展。尤其是“贞观之治”和“开元之治”,被称为我国封建社会的清平盛世。这个时期,不仅农业五谷丰稔,手工业、矿冶业、染织业、造船业、制瓷业等等也都有较大的发展;而且由于商品生产和市场交换的增多,涌现出了一批人口众多的城市,如西京(今长安)、东京(今洛阳)、广州、扬州、泉州、楚州(今江苏淮安)、洪州(今江西南昌)、荆州(今湖北江陵)、明州(今浙江宁波)、益州(今成都)、汴州(今开封)等等。当时的情况是:“城中有市,市中有行,行中有肆”。以西京为例,唐时商业的“行”发展到220个,而“鱼行”又是众多“行”中的一个大行。

市场需求扩大,对“有利则身行,求利无不营”的商贾和商品生产者来说,无疑是致富的良机。然而鱼行鱼货绝大多数都是鲤鱼的商情,又束缚了他们求利之术,限制了他们的求利之道,强烈的利欲促使他们另辟蹊径。于是开发和扩展养殖品种,已成为产供销的一致要求。此外,从追求经济效益角度来看,属于底层鱼类的鲤鱼,食量大,生长也较慢。特别是亲鲤难求的客观现实,早在南朝时期就已存在。在诸多矛盾之中,只有突破传统,别无选择。这与丝织业方面传统原料家蚕丝供不应求、代之以野蚕丝大量应市的情况,极为相似。

青草鲢鳙养殖在晚唐起始之后,北宋时迅速发展,尤其是长江流域,养殖大盛。

中晚唐时期养殖对象的扩大,论者多认为传统养鲤业的衰落为其直接原因。而养鲤业的衰落则又是李唐王朝禁捕、禁食、禁卖的结果。“必河之鲤,用表皇族”。“鲤”、“李”同音而避讳,有一定的历史背景。然考诸武德、贞观、永徽、开元四种唐律,定留500条,均无明载。鲤鱼失去“独养”局面的原因,归根结底是生产力发展和市场需要扩大的结果。

唐代打破了“唯鲤独养”的局面,但鲤鱼在这一次突破性选择中,并没有被淘汰。鲤鱼的一些优良品种,如黄河的金丝鲤鱼,其声价仍然“足以压倒鳞族”,能吃上它“当为生平口福第一”。因此,青草鲢鳙养殖的兴起,并不是养鲤业的衰落,而恰恰是我国整个养殖业的发展和进步。

同养殖业发展息息相关的是苗种供应。早在北魏时期,贾思勰就已提出:“三尺鲤鱼,非近江湖,仓卒难求”。到了唐代,在商品经济冲击下,从事苗种生产的渔户便应运而生,唐末段公路《北户录》载:“南海诸郡,郡人至八九月,于池塘间采鱼子着草上者,悬于灶烟上,至二月春雷发时,却收草浸于池塘间,悉成细鱼,其大如发。土人乃编织藤竹笼子,涂以余粮或遍泥蛎灰,收水以贮鱼儿。鬻于市者,号为鱼种。鱼,即鲮、鲤之属,育于池塘间,一年内可供口腹也。”“南海诸郡”,指今福建南部及两广沿海的广大地区。孵化方法仍属天然孵化。不同的是,将有鱼卵的草把置于烟灶上,使之有较高的越冬温度,提高孵化率。“余粮”,即禹粮,亦称禹粮石,系一种褐铁矿石。蛎灰即牡蛎壳火化之灰。以此泥涂于藤竹笼子,成为我国最早的鱼箩,解决了“细鱼”“鱼种”的中短途运输工具。所售鱼种有鲮、鲤两种以上。《北户录》另载有一种得细鱼法,即载取大鱼多的薮泽陂湖的水滨之土,放在鱼池中。因土中已先有鱼卵,得水而孵,两年之内,即生大鱼。此法在南北朝时,就已作为《齐民耍术》之一法,所孵细鱼以鲤、鲮、鲫居多。另据宋代叶梦德《避暑录话》所引的《大业杂记》称,吴郡人送太湖白鱼种子置苑内海中水边,十余日即生。“大业”,系隋炀帝年号。若此,则太湖白鱼子的孵化术,在隋代的苏州一带就已出现。

唐代昭宗(889~904年在位)时,今广东新兴、罗定等西江流域一带的农户,结合垦荒改土,在田舍旁挖地,开春后贮雨水,买鲩鱼

子撒于田内,一年后“既为熟田,又收鱼利”(刘恂《岭表录异》)。值得注意的是,此放养法是撒布买来的鱼子。由此可知,唐末从事苗种生产之人,也捞取大江中的鱼卵贩卖,说是鲩鱼子,实际上青、鲢、鳙等鱼子也混杂其中。五代十国至北宋初年,长江流域的养殖业发展较快,也刺激了鱼苗业的大发展。据范镇(1007~1088年)《东斋纪事》记述,11世纪中叶,江湖间筑池塘育苗的岁入之利,多者数千缗,少者亦不减数十百千。宁宋嘉泰(1201~1204年)间编修的《绍兴府志》说,绍兴、诸暨以南大片地区的大户人家,都从江州鱼苗贩子中买苗种凿池养鱼,“其间多鳙鲢鲤鲩青鱼”。说明鱼苗供应和池养品种已渐趋定型,鳙鲢鲩青四种鱼名正言顺地进入了池塘生态的家养。

江滨之人,得天独厚。除经济上直接受益之外,还在技术上造就了众多的鱼苗装捞、培育、运输等方面的专业人才,积累了一整套宝贵的经验。周密(1232~1298年)《癸辛杂识》所载鱼苗装盛工具(鱼箩)、运输方法(换水、激水)、除野(能伤其众,稍大而黑鳞者去之),至养畜地时的锻炼(纵鱼苗于广水布兜中养之一月半月)等苗种培育方法,非特在鱼苗盛产区的江西九江一带,连建昌、福州、建瓯、衢州、金华等地池塘养殖业兴盛的地区,也都基本一致。

以上所述表明,我国鱼苗生产装捞,从唐宋时代开始,已向专业化方向发展。

水产品加工多种多样化

秦代“上农除末”,抑制商业;汉初社会生产力严重破坏,以及南北朝时期土地兼并,封山锢泽,都给商品经济的发育带来消极的影响。水产品加工多属一次产品,且系自给型的饮馔加工。加工经验大都是鱼类食用的禁忌,诸如“食黄颡鱼后饮荆芥汤即死”、“鱼子合猪肝食之杀人”之类。(晋李石《续博物志》)北魏时,贾思勰《齐民要术》中鱼类加工内容增多:作鱼苗酱法两种,鱼乃进入商品市场。

随着金鱼成为商品,货卖者在竞争中竞相摸索,形成了一整套金鱼培育技术,积累了许多经验。如以“小红虫饲”,颜色“初白如银,次渐黄,久则金”(岳坷《桯史》)。“食橄榄渣,肥皂水即死”,“得白杨皮不生(虱)”等(赞宁《物类相感志》)。

自然,金鱼本身长期生活于盆池环境,失去了原来的生存竞争,从而自身也产生了一系列变异:体形变粗短,腹部膨胀,鳍尤其尾鳍向长宽分叶发展,鳞皮色素细胞重新组合调整,分化而成不同色彩。金鱼名色见于文字记载者,有玳瑁、水晶蓝、日月眼、梅花点、鹤顶红、天地红等。品种颜色“唯人好尚,与时变迁”,“初尚纯红、纯白,继尚金盔、金鞍、锦被及印头红、裹头红、连鳃红、首尾红、鹤顶红”,又尚黑眼、雪眼、硃眼、紫眼、玛瑙眼、琥珀眼、四红至十二红、十二白。随意命名,而无定准。

我国是饲养金鱼最早的国家。在短短几百年里实现了金鱼驯化,并造就了绚丽多姿的外形与颜色,品种又是如此繁多,应当说这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创造的奇迹。